<p class="ql-block">馬培童(頂天立地柱)</p> <p class="ql-block">三、先秦時期帛畫是焦墨畫還是水墨畫</p><p class="ql-block">2、先秦時期官方色彩觀 </p><p class="ql-block">對于先秦時期焦墨畫歷史問題,還有一個重要證據。就是先秦時期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上層建筑的色彩觀是什么。歷史的看,王喜歡什么,社會就跟什么,而且敢跟的還得是王允許的一部分人。這是中國歷史上一些事情的風向標。 </p> <p class="ql-block">先秦時期青銅器上的回文</p> <p class="ql-block"> .夏崇尚黑,結果神秘莫測,玄之又玄的生活用品或藝術品成為夏王朝頂級色彩。考古證明,彩陶到了夏代普遍演化成為黑陶。這種陶不是淺灰,而是焦中亮那種玄黑。商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說法。商繼承了夏的色彩觀。周把色彩納入等級之中,赤色代表天子,黑色代表諸侯。由此可以推測,以焦墨線條造型為主的焦墨畫應該是夏朝的美術品。商的繪畫,商天子推崇白色,但因“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因此,商朝推廣的色彩,必然是黑白色的焦墨畫。商朝的繪畫技法可能是中國最早的“計白當黑”繪畫方法。可能有人問,既然夏朝繪畫是焦墨線條造型藝術,也應該是黑白圖紋。怎么偏偏是商發明“計白當黑”呢?不是這樣的,歷史上的彩陶,大多是紅底(土紅色)焦墨紋樣,并不是我們想象的以白為底的焦墨線條造型藝術。而商崇尚白色,且商是玄鳥降生的。因此黑白色的焦墨美術紋樣,應該是商的繪畫標志。周天子崇尚紅色,有明確的“色彩觀”,它將黑、白、赤、青、黃尊為正五色。其中天子為赤色,諸侯為黑色。周代官方使用的顏色普遍是正五色。丹青居士認為,正五色是應該比較純正的黑、赤、白、黃、青,而不可能是淡黑、粉赤、灰白、淺黃、淺青等類似于間(賤)色的五色。間,古代是賤的代名詞。賤有賤命、賤貨、賤人之意。也就是說,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五色觀仍然是周天子推廣的正五色觀。因此先秦時期利益集團絕不會把代表“賤民”顏色的間色構圖,作為陪葬品伴隨墓主人深埋于地下。這也是先秦時期焦墨線條造型藝術畫占主導地位的原因之一。 </p> <p class="ql-block">《呂氏春秋.應同》云:“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螾(音蚓)大螻(音樓)。黃帝‘曰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于水。湯曰‘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 </p> <p class="ql-block">先秦時期帛畫《人物御龍圖》</p> <p class="ql-block">《呂氏春秋.應同》說夏禹尚青,并沒有說夏禹尚黑或尚玄,為什么大夏朝以黑色為祥瑞呢?最令人疑惑的是自夏開始,彩陶的土紅色彩陶或以土紅色為底繪有焦墨線條紋樣的彩陶居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黑陶。“木氣勝”,“其色尚青”“其事則木”與水氣勝,其色尚玄,其事尚水并非是一回事。黑陶——黑色成為夏朝的主流色彩,看來并非是因為“木氣勝”。原因又是什么呢?前面丹青居士已經介紹過了,這里還想補充一點。在大夏朝廣泛興起的黑色崇拜,最主要的原因可能還包括圍繞在“禹”身上特有的一些“天人感應”的現象。《太平御覽》引《詩·含神霧》說:“禹之興,黑風會稽。”意思是說禹出生的時候,天空黑色的烏云聚合在一起,鋪天蓋地,這時候禹出生。“天人感應”,“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國歷代王侯將相神秘的化身。而此時恰趕上“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由于黑云聚會,春雨瀟瀟,因此將黑色與“木氣勝”關聯在一起。所以即事“木”,也事黑。水(黑)生木,黑是木的源頭。可見崇尚黑陶,即與“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木氣盛”有關。更與“禹之興,黑風會稽”有關。《史記·夏本紀》說,“帝敕禹玄圭,以告功于天下之”。玄圭,即黑色的玉圭。帝舜為表彰禹治理水土的功績,賜其黑色的玉圭,將黑色的特定意義與水色聯系在一起。黑色自夏代起倍受崇尚。由此可見,一方面大禹是天人感應的神體,另一方面黑也代表大禹的卓越功勛。春秋戰國時期,秦王獲黑龍,得水德之瑞,又將“黑色”喻“水”。“水生木”,“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而“木氣勝”。所以黑色與夏朝國運有根本上的關聯。夏朝以黑色為貴,在喪事、戰爭、祭祀等重大場合,以及皇帝的車馬、旌旗、服色中廣泛推崇黑色。而商朝以白黑為吉祥色。周以赤色等正五色為吉祥色。由此可見,黑色無論在夏還是商、周,包括春秋戰國,都是十分重要的顏色。商滅夏后,商朝雖然崇尚白色,但也崇尚黑色,商朝立國是“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玄鳥也是黑色,說白了商朝也是天人感應,承襲夏朝國運乃是天意。因此商朝仍然對黑色鐘情,所以商朝的繪畫,也是以黑色線條造型為主的焦墨畫。由商朝官方將白和黑定位為祥瑞色彩,可以推斷老子“計白當黑”、“知其白,守其黑”的道德思想和先秦時期的繪畫技法可能來源于此。到了周,尚黑的傳統依然興盛,《禮記》中有周天子"緇布冠"、乘"墨車"、居"玄堂"、駕"鐵驪"、載"玄旗"、衣"黑衣"、服"玄玉"的記載。緇布冠是帶黑色的帛帽;乘墨車是乘坐黑色的車;居“玄堂”,“天子居玄堂”,北向堂,北方為玄色;駕鐵驪是駕馭黑色的馬;載玄旗,使用黑色的大旗;衣黑衣就是穿黑色的衣服;服玄玉,就是佩戴黑色的玉飾。由此可見黑色在周代的地位。 </p> <p class="ql-block">先秦時期帛畫《人物龍鳳圖》</p> <p class="ql-block">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批齊王“惡紫奪朱”,反而證明那個時期黑色仍然受到主流社會的重視。老子“道”的學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五色令人目盲”“知其白守其黑”的道德理論,以及莊子“大美無言”的美學觀點,皆與夏、商、周崇尚黑色有關。“惡紫奪朱”是孔子批評齊王以間(賤)色亂正色的社會秩序之惡。老莊學說將道家審美觀和世界觀、宇宙觀融入到先秦后期和以后長達2500多年的繪畫思想之中。從彩陶時期以來,直到今天,中國畫以線寫形,以線造型,都離不開焦墨線條。除了沒骨法之外,極少有畫者使用紅、蘭、黃、綠、紫……等作為線條色彩,以線造型,以線寫形的。</p><p class="ql-block"> 如果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歷代君王沒有將黑色與天人感應關聯在一起,沒有對黑色繼承傳承。歷代思想家沒有將黑色與審美觀、道德觀、人生觀、世界觀、宇宙觀關聯在一起。就不會有華夏民族對黑色的崇拜,以至于書法繪畫都離不開焦墨線條。因此先秦時期華夏尚黑,把黑色視為天意,把黑色與國運關聯在一起。凸顯出華夏民族質樸無華的審美風尚與獨特品格。從這個角度來說,焦墨線條造型美術,是先秦時期最主要的美術畫法。</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續 </p><p class="ql-block">本系列焦墨畫史研究,在分析中國焦墨畫發展軌跡,借鑒同行一些觀點基礎上,提出筆者個人對焦墨畫發展軌跡與史實的再認識。非經本人許可,謝絕非法轉載、復制粘貼傳播。有意探討焦墨畫歷史者,留言與我探討焦墨畫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對中國焦墨畫有不同見解的朋友,可以友好交流) </p><p class="ql-block">丹青居士</p> <p class="ql-block">馬培童焦墨畫作品(勅封徐州頂天立地)</p> <p class="ql-block">馬培童焦墨畫作品(千古傳承)</p> <p class="ql-block">馬培童焦墨畫作品(國之神器)</p> <p class="ql-block">馬培童焦墨作品(遠古神器)</p> <p class="ql-block">馬培童焦墨作品(前有古人)</p> <p class="ql-block">馬培童焦墨作品</p> <p class="ql-block">馬培童焦墨畫作品</p> <p class="ql-block"> 中國“焦墨畫四杰”歸納出四位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焦墨藝術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1?程邃·明未清初焦墨先驅,以枯筆渴墨技法著稱,代表文人畫與焦墨的結合</p><p class="ql-block">2·黃賓虹?:提出“干裂秋風,潤含春雨”理論,將焦墨技法系統化納入“五筆七墨”體系,奠定現代焦墨藝術基礎?</p><p class="ql-block">3·張仃?:20世紀推動焦墨寫生創作,使其進入中國畫主流舞臺,代表作如《焦墨山水》系列?</p><p class="ql-block">4,馬培童,在焦墨畫技法上創新,發明了(彭城刻石皴)技法。又開壁了彭城焦墨新漢畫的創新之路。是彭城畫派的新領軍人物。</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日县|
黔西县|
东宁县|
温州市|
雅安市|
鞍山市|
嘉祥县|
丹凤县|
安多县|
交口县|
修水县|
通河县|
仙游县|
左云县|
天水市|
梁河县|
延津县|
金湖县|
泾川县|
巴东县|
木兰县|
新丰县|
衡山县|
太原市|
万宁市|
祁门县|
南华县|
蒙阴县|
永登县|
巨鹿县|
屏山县|
南宫市|
延津县|
蓬溪县|
成武县|
仁布县|
平湖市|
紫金县|
宁海县|
静乐县|
汝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