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5月2日我們來到西安市西北方80公里處的乾陵,這里是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墓,武則天的無字碑立在這里。</p> <p class="ql-block">乾陵神道寬闊,青石板鑲嵌,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的風雨洗刷仍結實光滑,可見當年古人對質量的要求是多高。</p><p class="ql-block">神道以緩緩的斜面上行,就如大臣朝拜皇帝時逐步上行的宮殿。皇權至高無上無處不體現出來。</p><p class="ql-block">神道盡頭的山上,便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陵墓。</p> <p class="ql-block">神道兩側每隔一段距離就立著一對拄劍石人像,共十對。</p> <p class="ql-block">拄劍石人像又稱翁仲,即秦始皇的大臣阮翁仲,曾鎮守臨洮以御匈奴有功,后將其塑像置咸陽宮外。后世將其石像置于陵墓神道兩側,以示忠臣守護帝王。</p> <p class="ql-block">陵墓兩旁塑有六十一蕃臣像,又稱賓王像,為髙武時期臣服于唐朝的部族和國家首領形象,是唐王朝和周邊部族國家友好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但我們看到的都是無頭石像,據說初立石像時背部鐫刻著國名,族別,官職,封爵及姓名。</p> <p class="ql-block">傳說,明朝時期,某國使節到此看到祖先雕像為唐帝守陵,而憤懣,夜間破壞農田,并謠言惑眾說是石像顯靈,煽動農民砸毀頭部。</p><p class="ql-block">又一說是1556陜西華縣發生8級大地震所至。但是所有石像都沒有頭部,只能說人為破壞的可能性大些。</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一,乾陵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一九六三年,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立的合葬陵墓</p> <p class="ql-block">武則天的無字碑,因唐代初立時未刻一字,故稱“無字碑",無字碑高約8米,寬2米,碑首鐫刻著八條螭龍,相互纏繞,碑身兩側與碑座雕有云龍紋和瑞獸紋。</p> <p class="ql-block">高大的無字碑表面已風化了,頂部的鐫刻也在模糊了,歲月真是摧毀一切的巨手,望著這無字碑思緒萬千……</p> <p class="ql-block">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她14歲入宮,成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賜名“武媚娘”。唐太宗去世后,武則天和沒有子女的嬪妃一起出家為尼。太子李治繼位,即唐高宗,將她重召回宮封為“昭儀”。</p><p class="ql-block">武則天天資聰穎,足智多謀,屈身忍辱,奉順上意。二次進宮后,成功排斥了王皇后和蕭淑妃,被封為武皇后。</p><p class="ql-block">武則天積極輔佐唐高宗李治,先后除掉了反對她的褚逐良,長孫無忌等,實現了君主集權。</p><p class="ql-block">唐高宗因病許多政事交武則天處理,武則天逐漸掌握了中央實權。李治病逝。武則天兩次廢掉自己兒子稱帝,改國號“唐"為“周”。</p><p class="ql-block">公元705年宰相張柬之許敬暉發動政變,武則天退位,同年病死,享年82歲。遺詔去帝號,自稱大圣皇后,并令在陵前豎一座無字碑。</p> <p class="ql-block">武則天執政四十年之久,推行法治,開創殿試,試官等政革,重視農業,興修水利,平定突厥叛亂,與吐蕃建立和親關系,開辟吐蕃貿易,完成了李唐王朝中央集權改革。被后世認為是唐朝走向“開元盛世”的重要環節。</p> <p class="ql-block">現代電影電視劇對武則天的表現太多,褒貶不一,這就是武則天立無字碑的本意吧,敢當生前事,何計身后評。</p><p class="ql-block">愿這位沉睡在中原大地的女王,中國女性的典范安息吧!</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乡宁县|
榕江县|
惠安县|
瑞金市|
洪洞县|
桦川县|
玉屏|
略阳县|
望江县|
台江县|
宁夏|
屏山县|
依安县|
崇左市|
肇东市|
哈尔滨市|
水富县|
右玉县|
上虞市|
湛江市|
汉阴县|
华宁县|
德州市|
深圳市|
涪陵区|
察隅县|
五家渠市|
财经|
绥芬河市|
闵行区|
肃南|
通海县|
潮州市|
新邵县|
祁阳县|
红原县|
南岸区|
信宜市|
陈巴尔虎旗|
磴口县|
晋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