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24日清晨,一條訃告如驚雷般劃破春日的寧靜,在三晉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群中炸開。多年來以筆墨為犁,深耕鄉土文化的王槐先生,終究沒能戰勝病魔,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雖與先生僅有一面之緣,但當我看到群中滿屏的哀思,先生在槐啟文化記憶館前執卷而立的身影,便清晰地浮現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行伍歲月鑄品格,教育沃土育桃李</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70年,風華正茂的王槐毅然投身軍營。在部隊的大熔爐里,他積極進取,憑借出色的表現,短短兩年就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75年春天,退伍后的他懷著對家鄉的熱愛,選擇扎根故土,成為宜興村的一名普通教師。初登講臺,很快就展現出了卓越的教學才能。他全身心投入教學工作,認真鉆研教材,創新教學方法,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憑借突出的能力和優異的教學成績,不久后便被任命為宜興村小學的校長。這一干,就是二十年。他將自己最美的年華都無私奉獻給了家鄉的教育事業。</p><p class="ql-block"> 任教期間,王槐先生多次榮獲市、縣、鄉鎮以及教辦頒發的先進工作者、優秀黨員、模范教師等光榮稱號。他的教育成果不僅得到了地方的認可,還在更廣闊的領域獲得贊譽。他撰寫的德育科研論文榮獲中國德育學會、中國德育研究會、德育報刊頒發的二等獎;其民間劇本作品也獲得中共孝義市委宣傳部、呂梁馬烽文學研究中心的嘉獎。此外,他還曾擔任孝義縣第四屆,孝義市第一、二屆政協委員,積極為家鄉的教育和發展建言獻策。曾擔任孝義市三晉文化研究常務理事,民俗風情專委會主任。成為市作家協會會員,市讀書協會會員。編撰《三晉名勝一一玉泉山》,主編孝義市小王營《王氏族譜》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文化傳承守初心,創辦展館留根脈</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王槐先生不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工作者,更是一位執著的文化和歷史遺產保護者。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古老的農耕文化逐漸被現代化浪潮淹沒,傳統的農家院落、古廟觀,以及過去的農耕工具、農家日用品這些農耕文化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逝。目睹這一切,王槐先生心急如焚:“這些都是伴隨農村成百上千年的寶貝,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鄉村文化的根,一定要把它們收集保存下來!”</p><p class="ql-block"> 從2001年起,王槐先生便開始著手挖掘和整理村舍文化。他不辭辛勞地挨家挨戶走訪村里的老年人,耐心傾聽他們講述每家院子的歷史記載和相關典故。為了確保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他常常反復求證,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與此同時,他還廣泛收集整理當地的婚慶習俗、廟宇文化、神話故事以及各種傳聞軼事。許多瀕臨失傳的故事,在他的努力挖掘下,得以重見天日,讓更多人了解到家鄉文化的豐富內涵。</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的王槐先生,依然閑不下來。他騎著自行車,穿梭在各個村莊之間,四處收集被農家遺棄的老物件。這些老物件,有的承載著歷史的滄桑,有的見證了時代的變遷。無論是文革時期的物品,還是紅軍時期、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老物件,他都如獲至寶。隨著收集的老物件越來越多,他心中有了一個更大的夢想——創辦一座文化記憶館。</p><p class="ql-block"> 2015年,經過多年的籌備和努力,槐啟文化記憶館在王槐先生的自家院舍正式落成。館內陳列著他多年來研究和收藏的本地域古建筑廟宇、古院落、民俗風情等文化資料,以及超過三千件的老物件。這些展品,每一件都有著獨特的故事,凝聚著他的心血。記憶館面向社會免費開放,成為后輩了解過去、留住鄉愁的重要窗口。自開館以來,這里吸引了各級黨政部門、社會團體、媒體網絡、學術界人士和群眾的廣泛關注,累計接待數以萬計的團體和個人參觀。每次有參觀者到來,王槐先生總是親自講解,不厭其煩地講述每件藏物背后的故事。他還自告奮勇地帶領大家參觀千年老槐樹、文筆塔、龍天廟等當地特色文化景點,用自己的熱情和專業,向人們傳遞著鄉土文化的魅力<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b> 身患重病志愈堅,非遺研究結碩果</b></p><p class="ql-block"> 長年的勞累,加上幾十年與粉筆灰塵的接觸,王槐先生的身體逐漸不堪重負。2019年,他被確診患上了一種罕見疾病——肺動脈高壓,這種疾病目前在世界上尚無治愈的先例。他并沒有萬念俱灰,而是在積極抵抗病魔的同時,還繼續挖掘和整理曹溪河非遺文化,爭分奪秒地投入到文化研究工作之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并在《孝義風采》、《孝義文藝》、《孝義文化研究》等刊物上相繼發表數十篇研究文章,</span>在宜興村,流傳著“龍形街道蓮花村,廟神古樹數不清”的古老贊譽。王槐先生懷著對家鄉的赤誠熱愛,多年來深耕鄉土文化,在歷史傳說挖掘、民俗文化傳承、家風教育弘揚、紅色歷史留存及文學研究助力等領域持續發力,成為宜興村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推動者。</p><p class="ql-block">(一)溯源神話傳說,重塑歷史文化脈絡</p><p class="ql-block">王槐先生系統梳理了宜興村各類歷史神話傳說,從古老建筑、獨特地名到傳統廟會,將三把原始斧、禹王廟、玉皇殿等背后的故事娓娓道來,為村內古建筑賦予了神秘色彩與文化厚度。在他的考證下,峪泉山赑屃文筆塔座的“真身”得以確認——依據《堅瓠集》記載,證實其為龍生六子赑屃,而非“烏龜獸”,讓大禹治水傳說更具可信度,并著成《神奇赑屃文筆塔》一文。同時,他還糾正了長期以來對“玉泉山”的誤稱,以確鑿論據還原其本名“峪泉山”。此外,《古孝義故事漕溪河典故》中霍冀倡導的“唇亡齒寒”生態治蟲理念,不僅展現了先民智慧,更讓當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傳統得以延續。</p><p class="ql-block">(二)深耕民俗文化,解碼非遺精髓</p><p class="ql-block">在孝義婚俗文化研究中,王槐先生從拜堂儀式的傳說起源說起,深入剖析其文化內涵。他指出,一拜天地旨在引導人們敬畏自然、順應規律;二拜高堂傳承“百善孝為先”的倫理觀念;夫妻對拜則寓意著婚姻中的相互尊重與攜手同行。通過對這些儀式的解讀,他揭示了拜堂背后的健康婚姻的道德底線——唯有敬畏天地、孝敬父母、夫妻和睦,方能收獲美滿婚姻,并將研究成果凝結于《孝義拾遺文化婚事說拜堂》中。</p><p class="ql-block">(三)弘揚家風文化,厚植讀書向善根基</p><p class="ql-block">王槐先生通過講神龕、奎星樓,大力宣揚讀書與家風建設的重要性。在《奎星樓前的期望》中,他借奎星坎坷卻勵志的故事,道出古時建奎星樓以引導村民棄武從文、讀書入仕的初衷;同時以河南鞏義康氏家族興盛400年與宜興村鈕氏族衰落的對比,強調優良家風對家族命運的深遠影響。在《宜興村積善院》里,他講述楊錫田家族因讀書開智、行善積德而躲過歷史波折的經歷;在《孝義信仰文化拾遺淺說神龕》中,通過解讀神龕對聯暗藏的“多行善、少損人”深意(上聯“土性生人物”中的“土”字上橫處給多添一“點”;下聯中“地道載山河”的載字右上處有意少書一“點”!)展現家風與家國情懷的緊密關聯。</p><p class="ql-block">(四)留存紅色記憶,筑牢精神文化地標</p><p class="ql-block">王槐先生用詳實文字記錄峪泉山的紅色歷史。他系統整理了1938年宜興村黨支部成立、抗日游擊隊組建,以及宜興成為介休縣抗日政府駐地等關鍵史實,保存了十五位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跡。引用孝義縣委副書記仝云“宜興峪泉山是延安寶塔山”的評價,為當地紅色文化基地奠定了堅實的歷史地位,讓后人銘記和平幸福的來之不易。</p><p class="ql-block">(五)助力文學研究,拓寬文化傳承維度</p><p class="ql-block">王槐先生收集的老物件與整理的文化資料,為呂梁馬烽文學研究中心注入了鮮活素材。這些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不僅豐富了研究中心的藏品,更為深入挖掘馬烽文學中的鄉土元素提供了實物佐證,推動地方文化研究邁向新高度。此外,</p><p class="ql-block">(六)規納長壽秘笈,提供借鑒平臺</p><p class="ql-block">王槐先生還研究總結出了宜興長壽村的長壽秘笈:心態樂觀化,飲食多湯化,養生養心化,家庭和睦化,德心善良化,孝老色悅化,敬神慈悲化,環境秀美化。這些經驗不僅是宜興村的寶貴財富,也為其他地區的養生和鄉村發展提供了借鑒。</p><p class="ql-block"> (七) 探索鄉村振興路,“宜興模式”展未來</p><p class="ql-block"> 王槐先生扎根鄉土,親身實踐,經過多方研探,總結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發展的可行模式——宜興模式。</p><p class="ql-block"> 1、建設保護山青水秀的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發展的基礎,只有保護好自然環境,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2、因地制宜,夯實發展基礎。根據當地的資源和實際情況,制定適合的發展策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3、保護開發傳統文化資源,包括古建筑、非遺風俗、神話傳說、真人傳奇等。這些文化資源是鄉村的靈魂,通過合理開發利用,可以提升鄉村的文化內涵和吸引力。4、建鄉村紀念館留住鄉村記憶,留住鄉愁。槐啟文化記憶館就是成功的范例,它讓人們在了解過去的同時,增強了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5、多方研究,總結本村特色,推出切實可行的文旅發展項目。通過發展文旅產業,帶動更多與環境相似的鄉村效仿,從而實現致富奔小康的目標。</p><p class="ql-block"> 在當前我市大力推廣經濟轉型、大搞文旅振興的背景下,若能切實推廣宜興模式,必將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文旅村、長壽村。誠能遂他所愿,則孝義成為旅游城市,長壽城市指日可待矣。</p><p class="ql-block"> 王槐先生,是一名好軍人、一名好教師、一名好黨員、一位好校長,一位好收藏家,一位好丈夫,好父親,是優秀的文化傳承者。人生苦短,王槐先生七十三年,韶華未負,此生無愧;奉獻一生,榮譽滿墻,功德無量,必將福蔭子孫。</p><p class="ql-block">謹以一首小詩,寄托無盡哀思。</p><p class="ql-block">悼王槐先生</p><p class="ql-block">曾經</p><p class="ql-block">宜興小學是你的</p><p class="ql-block">龍天廟是你的</p><p class="ql-block">老槐樹是你的</p><p class="ql-block">槐啟文化記憶館是你的</p><p class="ql-block">宜興是你的</p><p class="ql-block">曹溪河是你的</p><p class="ql-block">你對它們如數家珍</p><p class="ql-block">呵護愛惜</p><p class="ql-block">如今</p><p class="ql-block">你卻悄然而逝</p><p class="ql-block">把你的深愛</p><p class="ql-block">原封不動的</p><p class="ql-block">留在原地</p><p class="ql-block">先生一路走好,先生千古。</p><p class="ql-block">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乡城县|
长葛市|
罗山县|
永和县|
株洲市|
米易县|
永平县|
仁怀市|
克拉玛依市|
瓮安县|
师宗县|
德江县|
荣成市|
防城港市|
余庆县|
石门县|
中牟县|
沾化县|
尤溪县|
海伦市|
喀喇|
商洛市|
雷山县|
舞阳县|
馆陶县|
富源县|
温州市|
白水县|
平果县|
余江县|
平山县|
冕宁县|
葫芦岛市|
阿图什市|
蓬安县|
东乡县|
元朗区|
赤壁市|
沁阳市|
札达县|
涞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