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簡單介紹一下:</p><p class="ql-block">海昏侯是誰?海昏侯就是劉賀,是漢武帝的親孫子,也是位于昭宣中興的中間只做了27天的漢廢帝。父親就是昌邑王,所以劉賀一開始是第二位昌邑王,后來是廢帝,再后來貶為平民,最后又被劉洵封為海昏侯,一生可謂一波三折。既當過王,又當過皇帝和列侯,在歷史上比較少見。劉賀死于公元前59年,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了。海昏二字的由來是他的封地名叫海昏,海指的是鄱陽湖,昏指西邊,海昏即是鄱陽湖西岸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簡單介紹海昏簡牘,能在這些簡牘中“牘”懂劉賀、“牘”懂大漢。</p><p class="ql-block">在紙張發明之前,竹簡、木片是古人最主要的書寫載體,其窄者稱為“簡”,寬者稱為“牘”,故合稱“簡牘”。秦漢簡牘上承甲骨文和金文,下啟紙質的寫本和刻本文獻,記載著當時的政治制度、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等,如同一部時代“百科全書”,是秦漢歷史研究最為重要的材料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紙張發明之前,竹簡、木片是古人最主要的書寫載體,其窄者稱為“簡”,寬者稱為“牘”,故合稱“簡牘”。秦漢簡牘上承甲骨文和金文,下啟紙質的寫本和刻本文獻,記載著當時的政治制度、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等,如同一部時代“百科全書”,是秦漢歷史研究最為重要的材料之一。</p><p class="ql-block">1906年,英國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甘肅河西走廊發現了漢簡,之后大量的秦漢簡牘被發掘而重見天日。最為著名的有1930年在居延烽燧遺址中出土的居延漢簡、1975年在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等。2015年,南昌海昏侯墓5200余枚西漢簡牘出土。它們被放置在四個漆笥中,漆笥大部分已腐朽,底部以織物承托,出土時仍可見部分織物與竹編織物的殘片。竹簡放置在三個漆笥內,最小的存簡一組,200余枚,最大的存簡三組,4000余枚,其余1000余枚放置于另一漆笥中。竹簡各卷之間雜有部分木牘。公文奏牘被單獨放在一個漆笥內。</p> <p class="ql-block">經過數年的整理研究,學者將其分為三大類——典籍(5000余枚)、文書(近60件)、簽牌(約110枚)。典籍數量最巨,又可以細分為六藝類(《詩經》1200余枚、《禮記》類約300枚、祠祝禮儀類100余枚、《論語》500余枚、《春秋》200余枚、《孝經》類600余枚)、諸子類(50余枚)、詩賦類(200余枚)、六博(1000余枚)、數術類(約300枚)、方技類(約200枚)。</p><p class="ql-block">這些簡牘既表現墓主劉賀的閱讀興趣,又反映漢朝的時代風貌。</p> <p class="ql-block">失傳1800多年的《齊論語》</p><p class="ql-block">《論語》在古代有三個版本,分別為《古論語》《魯論語》和《齊論語》,今天的《論語》是《魯論語》和《古論語》形成的版本,而《齊論語》在漢魏時就已失傳。</p><p class="ql-block">海昏侯墓出土的《論語》有竹簡500余枚,三道編繩,簡背有斜向劃痕。每簡容24字,每章另起,未見分章符號。通篇抄寫嚴整,不用重文、合文符號,也未見句讀鉤識。書風總體莊重典麗,但存在變化,似非出于同一書手。各篇首簡凡保存較為完整者,背面皆有篇題,目前可見“雍也”“子路”“堯”和“智道”,均是在背面靠近上端的位置刮去一段竹青后題寫。簡本與傳世本在文字上多有不同,且有一些不見于今文的佚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智道”篇(“智道”通“知道”)。《漢書·藝文志》記載《齊論語》有22篇,較《魯論語》多《問王》和《知道》兩篇;《古論語》21篇,篇次與齊、魯不同,也無《問王》和《知道》兩篇。</p> <p class="ql-block">存字最多的西漢《詩經》</p><p class="ql-block">詩經學是漢代的顯學,先后有齊、魯、韓三家詩被立為官學,毛詩則長期在民間傳授。到東漢末年,鄭玄為毛詩作箋,毛詩成為正宗,而三家詩則先后亡佚。</p><p class="ql-block">海昏侯墓出土的《詩經》竹簡1200余枚,是目前考古發現存字數量最多的西漢《詩經》文本。其為三道編繩,容字20字-25字,多已殘斷,幾無完簡。從篇目數量上看,簡本與今本一致,但在章節數上有較大差距,篇題也與今本有所不同——簡本并不是傳世的毛詩。</p> <p class="ql-block">海昏簡牘中見有“六博”棋譜竹簡1000余枚,簡文多殘斷,完簡甚少。目前可辨者有兩道編繩,書寫字體三種以上。棋譜除在大的漆笥內集中發現以外,另多見三五枚竹簡散見于《詩經》、《禮記》類、祠祝禮儀類、《春秋》、《論語》、《孝經》類及詩賦、數術、方技等簡冊之間。</p> <p class="ql-block">海昏侯夫婦奏牘:最高等級的漢代公文原本</p><p class="ql-block">海昏墓出土的簡牘中有近60枚為公文奏牘,被單獨放在一個漆箱內,均是海昏侯劉賀及其夫人向皇帝和太后的上書,涉及朝獻、酎金、秋請等內容。奏牘上的文字皆為墨寫隸書,文字端正工整。這些奏牘長約23厘米、厚0.7厘米,與漢尺一尺的長度相近。</p><p class="ql-block">奏牘中,劉賀自稱為“南藩海昏侯臣賀”。兩漢時期諸侯王一般稱“藩”,如齊王稱東藩、燕王稱北藩、南越王稱南藩等。“南藩”稱謂同見于海昏侯墓出土金餅之上,如金餅墨書題記“南藩海昏侯臣賀”字樣。但是,劉賀自西漢宣帝元康三年(前63年)從山東昌邑就國海昏后,爵位為列侯,按其實際身份不能稱“藩”,只能稱“侯”。學者認為,劉賀在上奏皇帝的木牘奏章中首稱“南藩”,既表達有輔衛漢朝的忠心,又體現出劉賀自我強調“王”的身份。</p> <p class="ql-block">奏牘。</p><p class="ql-block">奏牘也記載了劉賀妻子自稱為“海昏侯夫人妾待”。“夫人”是漢代對正妻的稱呼,“待”或為劉賀妻子的名字,表明劉賀來到海昏侯國后的妻子名叫“待”。據《漢書·昌邑哀王劉髆傳》載,宣帝元康二年(前64年),劉賀雖然已經被廢居處昌邑故王宮,宣帝對他依然心存顧忌,于是派遣山陽郡太守張敞前往察視。張敞來到昌邑故王宮后與劉賀交談,其間,劉賀讓他的妻、子、奴婢等出來拜見太守。文中提到,那時劉賀的妻子是執金吾嚴延年的長孫女,名叫羅紨,顯然與劉賀來到江西后的妻子“待”并非同一人。</p><p class="ql-block">奏牘還記載,劉賀每年要給當時的宣帝和上官太后上書“秋請”。漢制規定,諸侯王、列侯每年正月要派大臣前往長安朝拜皇帝和祭祀先祖,秋天要上奏天子進行“秋請”。同時,還需要進獻酎金助祭,如簡牘記載“年酎黃金□□兩”。進獻酎金的數量與列侯的食邑大小直接相關,根據《漢律·金布令》,“率千口奉金四兩,奇不滿千口至五百口亦四兩”,也就是說每一千戶食邑需要進獻酎金四兩。</p><p class="ql-block">劉賀被封為海昏侯后,朝廷給的食邑為5000戶,這意味著劉賀每年要給朝廷進獻2斤黃金。劉賀墓出土的金餅上有墨書隸體“南藩海昏侯臣賀,元康三年酎金一斤”字樣,說明墓中隨葬的這些金餅可能就是用于進獻朝廷的酎金。</p><p class="ql-block">據《漢書·景帝紀》記載:“列侯薨,遣太中大夫吊祠,視喪事,因立嗣。”也就是說,劉賀死后,朝廷當派太中大夫等官員參與葬禮,這些奏牘,應該是太中大夫等官員將劉賀夫婦歷年上書的正本帶到海昏侯國,陪葬到劉賀墓中的。此舉也體現了一種較為獨特的漢代公文銷毀制度。</p> <p class="ql-block">海昏侯墓主槨室西室最西側的兩個漆箱內,出土數10枚記述劉賀去世后海昏侯國被除國的冊書。這些木牘保存較為完整,每塊背面帶有編號。因在一塊編號為“廿四”的木牘中自銘為詔書,故稱《海昏侯國除詔書》。《國除詔書》繼肩水金關漢簡《永始三年詔書》、甘谷漢簡《示章詔書》后,又一次重現了漢朝“圣旨”的原貌。</p> <p class="ql-block">簡牘還記載:“乃以□□故主也。中國□饒之地,合六縣以為國。”這應該是指海昏侯國初設時的疆域范圍涵蓋六個縣。《漢書·地理志》載,西漢末豫章下轄十八縣,共67462戶,平均每縣3747戶。海昏侯國包含整個“六縣”的概率較低,或是以某一縣為主體,兼含其他五縣部分地區拼組建國。</p><p class="ql-block">5200余枚海昏簡牘是出土典籍類文獻的一次重大發現,對于研究儒家學說及其經典的傳布、演變有極高的學術價值,也為漢代諸侯王教育、文學水平、修養以及思想信仰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契機。歷代學者爭論不絕的一些疑難問題由此可望解決或得到新的啟示,從而促進有關學術研究的深入。</p><p class="ql-block">此外,海昏簡牘還有著極高的書法價值,書體在用筆、體勢、章法上表現為靈活率意,一派天真自然。尤其是一些夸張的長筆畫和疏密隨意的排列章法,正是漢簡豐富多變、瀟灑浪漫的生動體現,也是大漢風韻的極佳注腳。</p> <p class="ql-block">展覽分為“丹漆流韻”“海昏漆華”“漆藝天工”三個單元,以中國漆器文化為視角,通過文物、復制品、輔助展具、多媒體等多種手段,展示海昏漆器的種類、造型、工藝特點,折射出漢代的生活方式、社會時尚及審美情趣。</p> <p class="ql-block">丹漆流韻:通過時間軸展示漢代前漆器的發展史,介紹不同胎質的漆器,展現漢代漆器的多樣性。</p> <p class="ql-block">木胎對鳥紋漆耳杯</p> <p class="ql-block">大漆盤</p> <p class="ql-block">短炳漆勺</p> <p class="ql-block">彩繪漆卮(zhi)復制品</p> <p class="ql-block">銀釦漆卮(復制品)</p> <p class="ql-block">鳳鳥形青銅紐</p> <p class="ql-block">貼金銀釦漆樽</p> <p class="ql-block">青銅輔首銜環</p> <p class="ql-block">云氣紋銀釦漆樽</p> <p class="ql-block">漆耳杯</p> <p class="ql-block">云獸紋漆盤</p> <p class="ql-block">青銅瑟枘(rui)</p> <p class="ql-block">青銅銅鈴</p> <p class="ql-block">漆鼓槌</p> <p class="ql-block">漆鳩杖頭</p> <p class="ql-block">漆熊形榻足</p> <p class="ql-block">漆人俑</p> <p class="ql-block">大量帶“昌邑”款識的漆器,說明昌邑王國有自己的專屬漆器作坊,同時也表明此種漆器是劉賀從原昌邑王國帶入海昏侯國的實用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景區用完午飯以后,下午我們繼續游覽劉賀墓園。墓園離博物館很有一段距離,游覽車帶著我們經越成片的田地。通往墓園的木棧道從中穿越而過。使得去墓園的沉重肅默增添了少許顏色與畫境,一些輕快和愜意。</p> <p class="ql-block">海昏侯陵墓雖然沒有完全開放,但是可以先一睹為快。該墓葬平面呈梯形,占地約4.6萬平方米,墓園內由兩座主墓、七座墓、一條外葬坑和園墻、北、東門及其門闕、寢、祠堂和園寺吏舍等構成。園內有完善的道路系統和排水設施,有的墓前建有祠堂。墓園主墓的保護性設施及數字化展示等其他工程,后期會豐富起來。</p> <p class="ql-block">在海昏侯墓的深處,萬余件文物靜靜訴說著歷史的秘密,尤其是那9000余件從墓室及其車馬坑中出土的珍品,它們如同西漢時期高等級貴族生活的鏡像,栩栩如生地再現了那個時代的繁華與輝煌。這些文物不僅擁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更是對那個遙遠時代的珍貴記錄。</p><p class="ql-block">其中,數以千計的竹簡和近百版木牘,如同時光的信使,將二千年前的古代文獻再次帶到我們的面前,這是中國簡牘史上的一次重大發現。在博物館的展廳中,我們只是窺見了這些珍貴文物的一小部分。</p> <p class="ql-block">劉賀墓為主,夫人墓為副。這兩大陵墓的位置遵多數西漢帝王陵“帝西后東”之習俗。劉賀墓在西,已考古發掘出來。夫人墓在其東,未發掘,還是一個巨大的土堆。劉賀墓中的文物都已經發掘出來,大部分都擺放在博物館的展廳當中。所以,我們只看見深深的陵墓中,厚重的夯土層下的主墓室、棺槨室、食室、陪葬坑、車馬坑等。</p> <p class="ql-block">從劉賀墓室的布置以及出土的文物,我們可以拼湊出劉賀生活的大致圖景。他的飲食起居,他的興趣愛好等都能在這些珍貴的實物當中尋找到蛛絲馬跡。當我們站在這些文物跟前,站在劉賀墓園當中時,我們仿佛能聽到歷史的回響。它們默默地講述著劉賀的故事;講述著西漢時期的朝堂風云、金戈鐵馬、刀光劍影;講述著西漢王朝的榮辱興衰,起起落落、分分合合。</p> <p class="ql-block">劉賀的故事,如同一曲悠揚的挽歌,回蕩在歷史的長廊中。他的生平,既有皇室的輝煌,也有個人的悲愴,最終在南昌這片土地上,找到了他生命的歸宿。他的故事,被歲月輕輕訴說著,唯美而又蒼涼。</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猶如一本厚重的歷史書,靜靜地攤開在時間的長河之中。它的六個展廳,宛如六個篇章,從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細致入微地描繪了劉賀那跌宕起伏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在這座知識的殿堂里,我們穿梭于歷史與現實之間,感受著歲月的沉淀。而那尚未完全開放的挖掘現場,仿佛是一扇半掩的門,引誘著我們跨入另一個時空。那些黃土坑,沉默而莊重,它們靜靜地躺在那里,訴說著無盡的故事,激發著我們進行一次時空交錯的遐想。時光荏苒,兩千多年的風霜雨雪,將那位曾經身材魁梧的劉賀,化為一座靜謐的墓地。或許,隨著海昏侯墓的每一次深入挖掘,都像是在揭開一層面紗,引領著我們走向更多歷史的真相。然而,那個在政治風云中迷失,一生起伏不平的劉賀,卻將一段悲壯的人生之歌,永遠地刻在了歲月的石碑上。這次的參觀,對于我,真是一次深刻的學習之旅,更是一場與歷史對話的奇妙經歷。</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清市|
吉林省|
京山县|
香港|
平顺县|
会理县|
江口县|
彰武县|
堆龙德庆县|
林州市|
会宁县|
宁阳县|
长春市|
兰西县|
新安县|
余干县|
惠来县|
绥中县|
巴彦淖尔市|
泸溪县|
花莲市|
西城区|
哈尔滨市|
临邑县|
郧西县|
仁寿县|
武宣县|
麻江县|
石渠县|
遵义市|
电白县|
永定县|
依兰县|
阳曲县|
武邑县|
莎车县|
吉林省|
泽库县|
化州市|
营口市|
彝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