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馬里總督埃比?伊爾雕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約公元前2400年</span></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黎塞留0層,234展廳</i></p><p class="ql-block">20世紀30年代,法國考古學家安德烈?帕洛在幼發拉底河畔的馬里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敘利亞境內)</span>發現了這尊雕像。</p><p class="ql-block">馬里城建立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與敘利亞文明交匯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由于馬里城位于河流交匯處,城市得以快速發展。</p><p class="ql-block">這尊雕像是用半透明的大理石雕刻和打磨而成的。其獨特之處在于保存完好、做工精湛。尤其是雕像的眼神具有出色的表現力。</p><p class="ql-block">雕像雕刻的是馬里總督埃比?伊爾。他坐在一個柳條編織的凳子上,上半身赤裸,下半身裹著一條被稱為柯納克的羊皮裙,清晰可見羊毛的紋理,羊皮裙的后面還雕刻有一只羊尾巴。</p> <p class="ql-block">埃比?伊爾總督面帶微笑,這是大多數馬里雕像的特點之一。</p><p class="ql-block">眼睛由青金石鑲嵌在白色貝殼上,形成藍色的眼珠,鑲嵌在眼眶內并用瀝青固定。</p> <p class="ql-block">雕像的胡須上有小孔,很可能是為了鑲嵌其他材料。</p> <p class="ql-block">在雕像的右肩后面刻有蘇美爾楔形文字,根據這些文字的描述我們了解到這尊雕像是馬里總督埃比?伊爾獻給伊什塔爾女神的。雕像正是在馬里的伊什塔爾神廟中被發現的。</p><p class="ql-block">伊什塔爾女神在美索不達米亞神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她賦予國王權力,這類雕像屬于祭祀的一部分,信徒們根據自己的形象定制雕像,然后將其放置在神廟中。</p><p class="ql-block">雕像上的人物通常以雙手合十于胸前,做出虔誠祈禱的姿勢。然而,只有像總督埃比?伊爾這樣的高官才能為自己定制雕像。這主要是出于宗教信仰的原因,而非強調藝術因素。</p><p class="ql-block">這些雕像可以被視為信徒向神明獻上的祭品。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美索不達米亞的兩河流域和敘利亞地區的神廟中都能找到類似的雕像,這一傳統在歷史中一直延續下來。</p> <p class="ql-block">在這個展廳以及相鄰的展廳中,還可以看到許多類似類型的祈禱雕像</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古代蘇美爾文明的“kaunakes”裙:</i></p><p class="ql-block">? 基本樣式:一般是用羊皮或類似材質制作,皮質朝內,毛面朝外,毛型經過梳綹成幾何圖案。男女皆可穿著,長度根據穿著者的等級有所不同,仆人、奴隸和士兵多穿短裙,而皇室和神靈則穿著長裙。</p><p class="ql-block">? 穿著方式:通常為纏裹式,從腰部開始纏繞,可纏一周或幾周,端頭較寬,從腰部垂下蓋著臀部,有的還會將多余部分搭在肩上。</p><p class="ql-block">? 材質演變:早期主要是羊皮,后來隨著紡織技術的發展,從大約公元前2500年開始,一種模仿羊皮質感的羊毛織物逐漸取代了羊皮,但仍保留了簇狀的效果,通過在織物上縫制毛簇或編織毛圈來實現。</p><p class="ql-block">? 文化意義:在蘇美爾文明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其樣式和裝飾可能與宗教儀式、社會地位等密切相關,不僅是一種日常穿著,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懷抱小羊的獻祭者</p> <p class="ql-block">懷抱小羊的獻祭者</p><p class="ql-block">國王通常被看作牧羊人,統治的人民如同羊群。向神獻祭時,通常被刻畫成懷抱小羊的牧羊人。</p> <p class="ql-block">展板左側圖片中文物,是阿勒頗博物館藏品,也是抱小羊的獻祭者雕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納拉姆辛勝利石碑</b></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黎塞留0層,228展廳</i></p><p class="ql-block">這座巨大的石碑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藝術的重要杰作之一,它精彩地展示了公元前第三個千年未期宮廷雕塑師豐富的創造力和高超的技藝。</p><p class="ql-block">石碑由粉紅色石灰巖制成,單面雕刻,內容是一幅勝利圖,旨在紀念國王納拉姆辛的勝利。納拉姆辛是阿卡德王朝的第四位國王,統治時期大約在公元前2254年至公元前2213年左右。這塊石碑上刻畫了納拉姆辛國王征服盧盧比山地叛逆部落的歷史場景。這些部落位于扎格羅斯地區(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東部的一個主要山脈)</p><p class="ql-block">石碑的頂部有一段阿卡德文銘文,描述了石碑所描繪場景的細節。</p><p class="ql-block">在山峰上,還有一段用埃蘭文書寫的銘文,由埃蘭國王舒特魯克?納克杭特的書吏于公元前12世紀書寫。記載了納克杭特國王如何劫走了這塊石碑并將其帶到埃蘭的首都蘇薩城(位于今天的伊朗境內)。</p><p class="ql-block">這座石碑在19世紀末由法國考古學家在蘇薩城發現,古代的勝利紀念碑通常采用傳統的疊加法構圖,而這塊浮雕石碑的風格則截然不同。雕刻師以全新的方式來呈現勝利場景。納拉姆辛國王被描繪得身形高大遠超過畫面上其他人物,他踏著被征服的敵人登上山巔。在他的左邊是一支結構有序、以勝利者之姿出現的軍隊;而在他的右邊,是一片混亂、被擊敗的盧盧比人,有的在向國王求饒有的從山上墜落……這種勝利與失敗、秩序與混亂的強烈對比使畫面生動鮮明。</p><p class="ql-block">石碑采用了大對角線結構賦予了畫面強烈的動感,在對角線的頂部納拉姆辛國王的崇高形象高高在上,頭戴象征神明的角狀裝飾,在生前他便被尊崇為神明。</p><p class="ql-block">石碑的最高處刻有兩個代表星座的圖案,象征的是促成勝利的天神。盡管描繪勝利者的腳踏敵人的場景在古代近東藝術中流傳已久,但這塊石碑取而代之的是對戰斗不同階段的分段描繪。</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b23.tv/OwQyN4S" target="_blank">【可汗學院藝術史】阿卡德 | 納拉姆辛石碑</a></p> <p class="ql-block">阿卡德國王馬尼什圖蘇雕像</p><p class="ql-block">約公元前2270年,公元前12世紀,作為艾蘭國王戰利品被帶到蘇薩</p> <p class="ql-block">阿卡德帝國的第三位統治者馬尼什圖蘇雕像</p><ul><li><span style="font-size:18px;">馬尼什圖蘇</span>是阿卡德帝國創始人薩爾貢大帝的兒子,在其兄里木什死后,于約公元前2270年成為國王。</li><li>統治成就:馬尼什圖蘇在位15年,繼續推行軍事征服政策。他曾帶領艦隊沿波斯灣而下,擊敗了32個結盟的國王,掠奪了他們的城市和銀礦。他還征服了埃蘭的安善城,在伊朗沿海地區為阿卡德帝國設立了總督。此外,他派艦隊沿底格里斯河而上,與37個國家進行貿易,并于公元前2260年重建了尼尼微被摧毀的伊南娜神廟。</li><li>宗教舉措:他將大量金銀贈賜給蘇美爾地區的神廟,其死后被兒子納拉姆 - 辛神化,在烏爾第三王朝時期有向他獻祭的記載。</li></ul>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漢謨拉比法典石柱</b></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5, 138, 0);">黎塞留0層,227展廳</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B站有上圖邀請歐陽曉莉老師對漢謨拉比法典石柱一系列的解讀</span></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b23.tv/HDX0j1O"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漢穆拉比法典》:常識與誤解|復旦大學歐陽曉莉</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5ddlby3q"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歐陽曉莉:漢謨拉比法典、平山郁夫展部分展品解讀</a></p> <p class="ql-block">《漢謨拉比法典》是需要逆時針旋轉90度閱讀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馬里古都王宮壁畫:《獻祭組織者》</b></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黎塞留0層,227展廳</i></p><p class="ql-block">這幅壁畫是在馬里古都的王宮內發現的,創作年代大約是公元前18世紀。馬里古都位于現今的敘利亞領土內,坐落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兩河流域,曾是一個強大王國的都城。</p><p class="ql-block">馬里王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建城之初,然而,在公元前18世紀馬里國王進行了一場美化王宮的工程,這些壁畫出現在王宮內的一些房間和庭院的墻上。</p><p class="ql-block">這幅壁畫位于一個寬敞的露天庭院的墻上與國王的御座廳相鄰,而這個庭院與國王的寢宮也直接相連,因此,這個庭院是國王接見來賓的重要場所。</p><p class="ql-block">壁畫上描繪了眾多人物:首先,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身材高大的人物,身穿短款飾帶,帶有一些白色的花瓣形裝飾或小絨球,與其他人相比他是巨人般的存在。</p><p class="ql-block">根據他的服裝,可以推斷他是國王本人,因為他的服飾符合兩河流域國王的典型裝束,特別是那種短衫下擺垂落在右腿后側的特點。</p><p class="ql-block">在國王的身后我們可以看到排成幾行的人物</p><p class="ql-block">最下面一排保存得最完好,從他們的服裝質地和頭上的裝飾來看,可以推測他們也是地位顯赫的人物。</p><p class="ql-block">祭司正主持著獻祭儀式,他們牽著一頭公牛,牛角間裝飾著金箔,牛頭上有一輪彎月這是因為獻祭儀式有著特定的時間安排,與月相的周期有關,公牛是新月和殘月時的祭品,是王國貴族專門獻給神明的供奉。根據這些特征,這幅壁畫被命名為《獻祭組織者》。</p><p class="ql-block">然而,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于公元前1750年摧毀了馬里古城及其王宮,導致大部分壁畫毀于一旦,只有極少部分幸存下來。</p><p class="ql-block">直到20世紀30年代,考古學家在馬里古城遺址上的發現,才使這些當年逃過劫難的壁畫得以重新亮相。</p> <p class="ql-block">馬里古都王宮壁畫</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馬里之獅</b></p><p class="ql-block">? 基本信息:“馬里之獅”出土于<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敘利亞的哈利利丘遺址</span>,該遺址屬于古時候阿摩利人建立的馬里城邦,獅子被發現于達干“獅子神廟”內。</p><p class="ql-block">? 外觀特點:這只獅子只有前半身,身體呈青銅色,眼睛嵌有非金屬材質的眼白和眼珠,其表情較為夸張。</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敘利亞哈利利丘遺址</span>是古代近東地區重要的考古遺址:</p><p class="ql-block">? 基本概況:位于敘利亞東南部與伊拉克接壤處的代爾祖爾省阿布凱馬勒市,是古時候阿摩利人建立的馬里城邦遺址,處于連接巴比倫尼亞和地中海及小亞細亞的重要商路上,戰略位置重要。</p><p class="ql-block">? 發現過程:1933年,一群貝都因人在土丘附近搜尋墓碑時無意中發現一座無頭雕像,消息傳開后,法國巴黎盧浮宮博物館派出考古學家進行發掘。</p><p class="ql-block">? 主要考古發現</p><p class="ql-block">? 王宮遺址:法國考古學家安德烈·帕羅發現了一座保存相當完好的王宮,包括皇宮會客室、浴室、起居室和廚房等。</p><p class="ql-block">? 泥板文件:國王基姆利里姆的圖書館發掘出了兩萬多塊泥版文件,包括雜貨目錄、工匠和商人統計等,為確定美索不達米亞事件的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據。</p><p class="ql-block">? 藝術珍品:如“馬里之獅”等精美的雕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p><p class="ql-block">? 歷史沿革:最初馬里被蘇美爾國王統治,后是阿卡德國王,公元前1761年被巴比倫國王漢穆拉比征服,城市大部分被搗毀,此后在巴比倫帝國時期淪為小村莊。</p><p class="ql-block">? 遺址意義:哈利利丘遺址的發掘,讓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得以深入了解古代馬里城邦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為研究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發展和傳播提供了重要線索,也豐富了人們對古代近東地區歷史的認識。</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册亨县|
突泉县|
宁都县|
介休市|
宿迁市|
乐至县|
永和县|
江陵县|
浏阳市|
南召县|
天台县|
栖霞市|
婺源县|
靖安县|
黄浦区|
南昌县|
鸡东县|
新竹市|
嘉峪关市|
贡山|
东乌珠穆沁旗|
临安市|
常山县|
彩票|
兴仁县|
嘉祥县|
东乌珠穆沁旗|
休宁县|
邢台市|
临潭县|
汶上县|
房产|
汕尾市|
丽水市|
琼结县|
乃东县|
泰和县|
南木林县|
武冈市|
富川|
临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