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的故鄉沙店,山多泉水也多,山垅田角一股股泉水使勁往外冒,如母親的乳汁哺育著山里人。山上人家有的將竹節打通成竹筒,有的將竹剖開,一分為二做成竹筧,用竹筒、竹筧將水引到家,成了名符其實的自來水。山下人家則在房前屋后冒泉水的地方掘井,吃井里的水。</p><p class="ql-block"> 沙店街在群山腳下,如一只巨大的盆底。一條小河由南至北如蛇一般從街中穿過,將小街分為東街和西街,一座古橋屋是連接兩街的紐帶。東西二街各有一口古井,東街的水井叫羅坪井,西街的水井叫天屋井。</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在離天屋井約一里遠的山坡上,是獨屋,附近沒有泉水,吃水、用水全來自天屋井。一條如腸似的小道將我家和古井緊緊連在一起,只見一個八、九歲的瘦小男孩用小扁擔挑著兩只裝滿水的一尺多高,一尺多粗的竹筒,時而上蹬,時而下坡,像醉漢踉蹌地行走在窄小的回家路上,水常常躍出竹筒口,跳到路上,在地上畫出無數個顏色各異,形狀不一的點,那小孩就是五十多年前的我。</p><p class="ql-block"> 古井在一棵老樟樹下,大樹像一把巨大的綠傘,一年四季給古井遮陰擋雨。古井方方正正,長七、八尺,寬、深五、六尺,井壁全部用花崗巖條石砌成。井臺高出地面一尺多高,出水一尺有余,清一色用打磨過的花崗石條石鋪成的。水是從井底冒出來的,好似小孩子吹泡泡。每天來井擔水的人絡繹不絕,站著取水的青石板竟磨出了兩個腳窩,可見古井的年紀已老,歲月的已長。古井的水冬暖夏涼,每天井臺上擺滿了水盆和水桶,年輕、俊美的姑娘、媳婦,年長、慈祥的大娘、奶奶,總愛蹲在井旁洗衣,搗衣聲、歡笑聲如音樂會在井臺舉行。古井水清澈見底,可見井壁水草里的小蝦縮手縮腳像在捉謎藏 ,我有一次提水時,無意舀到了兩只小蝦。井底水藻中小魚鉆進鉆出像在過家家,好一幅活的魚蝦圖啊!住隊干部揚主任,在我家住一年,他不喝開水,專喝我家水缸裝的井水,他說井水甜且止渴。鄉人賦詩贊曰:</p><p class="ql-block">井口四方方,幽幽麻石墻。</p><p class="ql-block">噴泉從底涌,蘭草自花香。</p><p class="ql-block">夏品如甘露,冬嘗似暖湯。</p><p class="ql-block">村民長飲用,福滿壽無疆。</p><p class="ql-block"> 我奶奶住在沙店東街,我常常幫奶奶到河東的羅坪水井挑水。天屋井如是哥哥,羅坪井就是弟弟。它長兩米,寬、深各三尺,也是用花崗巖條石砌成。水卻是從井壁高處的花崗巖石縫里流出來,后來有人將一根酒瓶蓋粗五寸長的竹筒從泉眼塞進去,就成了一管永不關閉的自來水。叮叮當當的流水聲如銳耳的音樂日日夜夜在古井的上空回蕩。井右旁立一塊青石板碑,上刻著歷次捐款修井人的姓名。奶奶在世時,每天將水缸挑滿水,將茶桶燒滿茶,招待來往的行人,上下的過客。</p><p class="ql-block"> 隨著塑料制品的廣泛應用,家鄉人紛紛用塑料管將山上的泉水引下山,引進前家后院,樓上樓下。從那時起,古井如現在的空巢老人,很少有人光顧,孤獨地守在自己的老家里。不過羅坪井命運似乎要好些,它處在沙店通往山外的路旁,常有過路人用礦泉水瓶接水喝,因為羅坪井的水質太好了。后來人們在這口井的不遠處的花崗巖大石壁上發現了一個流量更大的泉眼,經檢驗這里的泉水含有多種有益于人體的礦物質,于是外地的一個大老板與本村聯合在沙店建了一座礦泉水廠,每天的礦泉水源源不斷地運往山外,走進千家萬戶。</p><p class="ql-block"> 我愛故鄉的山泉!故鄉的山泉不但養育了家鄉人,還給家鄉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安市|
博白县|
荣成市|
富裕县|
佛山市|
思茅市|
通河县|
三门峡市|
康保县|
乌兰察布市|
黑山县|
嘉祥县|
双牌县|
利川市|
上思县|
大邑县|
璧山县|
汕头市|
蒙城县|
吉林省|
双鸭山市|
乐安县|
庆元县|
平顺县|
通州区|
和田市|
哈巴河县|
富蕴县|
淳化县|
通海县|
东台市|
会东县|
丰顺县|
句容市|
天津市|
毕节市|
赤城县|
万全县|
郸城县|
昌邑市|
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