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紙上吉林100》(55)曾經的“國服”滿族旗袍</p><p class="ql-block"> 李俠</p><p class="ql-block"> “滿族衣著在有清一代,不但深刻地影響著整個中國各民族的衣著,而且為中國衣著現代化奠定了基礎”(《滿族風俗志》)</p> <p class="ql-block">滿族祖先,可追溯到3000年前肅慎人。居住在長白山松花江一帶,生活于苦寒中,沒有絲織棉織,只能織粗毛布和麻布,長于制裘。冬季以長毛獸皮為衣,夏天的衣服又大又肥。</p> <p class="ql-block">傳說,松花江邊住著一位叫黑妞的漁家姑娘,心靈手巧人漂亮。她覺得穿寬大的衣裙打魚不方便,就自己動手裁制了一件多紐袢兒,兩側開襟的連衣長衫。捕魚時,將衣襟撩起系在腰間,既大方又實用。一天晚上,皇上夢見了先王。先王告訴他,松花江邊身穿連衣長衫的俊俏漁家姑娘黑妞,便是皇兒的娘娘。皇上醒來急令差人前去尋找。黑妞入了宮后,但她閑不住,設計出了好多衣服。天長日久,衣服樣子傳出了宮外,滿族人都紛紛效仿,把這種長衫叫做“旗袍”,并成為旗人特有的裝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旗袍,其演變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旗袍,較為瘦長緊窄,袖口亦小,裝飾簡單,前后襟下幅及左右四面開衩。主要是旗人重騎射,所著之袍要與生活方式相適應。</p><p class="ql-block">第二階段的旗袍變得寬肥,袍身僅前后兩面開衩,甚至只靠捻襟處開一條縫,叫做“一裹圓”或“小袍”,裝飾卻繁縟到了極點。這時旗人生活安定趨于奢侈,以及受其它民族服飾文化的影響所致。其特征是旗袍面料厚重,多提花,裝飾繁瑣。對裝飾細節的過分追求,反映了清代末期的鑒賞水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此外,旗袍大量使用花邊,曾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清時,旗袍使用等級分明,制度浩繁,條文規章多于以前任何一代,對品官冠服的色彩質地、多胸補子、朝珠等級、翎子眼數、頂子材料都有嚴格區別。五爪龍緞、立龍緞等,官民均不得服用。如有特賜者,亦應挑去一爪穿用。軍民一律不得以蟒緞、貂皮、猞猁猻等為服飾。八品以下官員不得服黃色、米色及秋香色。所有這些森嚴的服飾等級制度,不得逾越半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后,旗袍被定為“國服”禮服。民國元年7月,參議院公布男女禮服樣式。男服一種為西式,一種為中式。中式便是長袍(旗袍)、馬褂。正式將旗袍定為“國服”是民國十七年(1928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五、四運動”后,北京大學以長袍、馬褂為校服。社會頭面人物和帳房先生、教書先生、看病先生等都長袍加身。民間辦紅白喜事,在歲時年節接神、祭祖時,人們更是換長袍、馬褂,認為這樣才能體現出正統、規范,符合禮法、斯文。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上個世紀20年代中晚期,旗袍逐漸在城市婦女中流行。腰身寬松、袖口長至腳面,滾邊。30年代,女式旗袍吸取了西式服裝裁剪方法,如袖子由平袖改成挽袖、上袖,前后身加胸、背、腰、省等。30年代,腰身、袖口縮小,長度近膝。40年代,從便于活動實用功能考慮,旗袍袖長短至肩下3—6厘米,甚至無袖。同時,是城市女人最普通的服裝,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交。在滿人嫁女時,都將列入妝奩之內,由娘家陪送。民國14年(1925年)旗袍吸取西洋,罩上“馬甲”。民國20年(1931年),“花邊運動”從衣邊和袖口綴蝴蝶褶,參照洋裝前后抓褶、胸線等。解放后,旗袍逐漸退出服飾舞臺。但在重大場合,旗袍還是有著它顯赫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近年,吉林滿族旗袍傳統工藝被納入國家級和吉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 李俠,首批“吉林省工藝美術大師”。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烏拉黃氏滿族民俗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吉林省優秀民間藝術家。吉林醫藥學院、吉林化工學院、青年力量商學院、吉林外國語大學等院校客座教授。吉林市社科研究員、吉林市政協文史研究員、吉林市檔案史料征集員。吉林省工藝美術協會剪紙委員會首任會長。吉林市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吉林分會會員。已出版《剪紙話吉林》《吉林民間傳統手工藝》等25部著作。剪紙雕刻在長白山脈,入駐北京世園會,收入《吉林之最》。剪紙郵票在美國、英國等多國發行。小傳被收入《世界華人文藝界名人錄》《中國民間藝術家傳略》《中國工藝美術全集》等。央視四套“多情的土地”,央視一套、十三套“朝聞天下”及相關媒體宣傳報導。加拿大拍攝的李俠剪紙藝術紀錄片《重拾遺夢》在26個國家播放,并在中國、加拿大等國家獲得多項“優秀紀錄片”獎。</p> <p class="ql-block"> 作者語:吾生在吉林,長在吉林,愛在吉林。不忘歷史,延續傳統,感恩先輩,是我多年堅守讀歷史、走歷史、寫歷史的動力。在有生之年,只想為后人留下一份“尋根”的追憶,只想為家鄉盡一份“游子”的義務。(注:文中圖片部分來源吉林老照片或攝圖網,部分由作者本人拍攝)</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溫馨提示: 李俠撰稿,版權所有,歡迎轉發,公益交流。如若他用,聯系作者。違規</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远安县|
任丘市|
芷江|
清水河县|
精河县|
四子王旗|
双柏县|
右玉县|
维西|
焉耆|
黄石市|
苏尼特右旗|
弥渡县|
许昌县|
曲沃县|
泌阳县|
饶阳县|
项城市|
泰顺县|
乌拉特前旗|
竹北市|
屏边|
丹寨县|
襄樊市|
定日县|
灵川县|
赤城县|
乌兰浩特市|
麟游县|
龙陵县|
呼和浩特市|
四子王旗|
江达县|
静安区|
卢湾区|
佛坪县|
沙湾县|
晋江市|
东乌珠穆沁旗|
宣城市|
辽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