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編寫/綠草蒼蒼</p><p class="ql-block">圖片拍攝/綠草蒼蒼</p> <p class="ql-block"><b>2025年春季沈陽之行,作為一名在工人崗位工作了幾十年的普通勞動者,由好友陪同,專程去了位于沈陽鐵西的《中國工業博物館》進行了一次向往已久的參觀。</b></p> <p class="ql-block"><b>走進博物館大廳,迎面是一座大型精美金屬質地的工業雕塑群,工業元素撲面而來,令人感受到了一種久違的振奮!</b></p> <p class="ql-block"><b>工業博物館共設5個展館,有通史館,鑄造館,鐵西館,機床館,汽車館,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工業發展史和老工業基地的歷史變遷。</b></p> <p class="ql-block"><b>展館內寬敞的廠房、高大的設備、縱橫交錯的鋼架管道,支撐起一個鋼鐵的世界,寧靜中彰顯出威武莊嚴。止步駐足,仰視凝望,既便幾十年處在工廠環境之中,仍然被眼前宏偉壯觀的場面而感到震撼!</b></p> <p class="ql-block"><b>此刻,我明白了五十年前,自己走出知青點,為什么會毅然決然地選擇工廠,因為我的身體里種植著工人階級的基因,血脈中僨張的更愿是奔騰的鋼水…</b></p> <p class="ql-block"><b>鑄造館,廠房內沒有了往日生產工人們與鋼筋鐵塊鳴奏的交響樂,也沒有了往日熱火朝天汗流浹背的生產場面,一切都在歷史的塵埃中凝固著,但寧靜的爐火依然通紅,鋼水依然在飛迸。</b></p> <p class="ql-block"><b>共和國第一臺機床C620一1由沈陽機床廠1955年8月成功研制并生產。</b></p> <p class="ql-block"><b>遺憾的是,在機床展館內忽視了第一臺機床展的位置。</b></p> <p class="ql-block"><b>這是沈陽第一機床廠生產的C2640.8型立式八軸自動車床。</b></p> <p class="ql-block"><b>參觀了建國初期自制研發生產的多臺車床與設備,見證了中國工業發展的成就與歷史。</b></p> <p class="ql-block"><b>國徽的制造,是沈陽機床廠的傳奇。</b></p><p class="ql-block"><b>沈陽機床廠在近一個月的時間,共制造出6枚國徽,最大一枚國徽于1951年5月1日正式懸掛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b></p> <p class="ql-block"><b>圖為當年工人們懸掛國徽前后的工作場景。</b></p> <p class="ql-block"><b>沈陽作為共和國工業的長子,為新中國工業的崛起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想了解中國工業,就繞不過沈陽鐵西。</b></p><p class="ql-block"><b>鐵西館,是我參觀的重中之重。</b></p> <p class="ql-block"><b>“鐵西館”,三個金屬大字端正地懸掛在展館入口高處,靜默中昭示著中國老工業基地的鋼鐵精神。</b></p> <p class="ql-block"><b>鐵西,中國工業最強的脈搏在這里跳動,中國工業最新的紀錄在這里創造?,F代工業從這里興起,"一五"、"二五"時期鑄就了共和國工業長子的輝煌!</b></p> <p class="ql-block"><b>史料記:1948年11月2日,沈陽解放。鐵西工人階級以主人翁的姿態恢復生產、重建家園。經過三年多的恢復建設,初步奠定了鐵西工業的發展基礎。</b></p> <p class="ql-block"><b>"一五"、"二五"時期,鐵西工業區迅速發展壯大,被譽為"共和國工業長子"、"共和國裝備部",成為國際舞臺上展示新中國工業形象的亮麗名片。</b></p> <p class="ql-block"><b>鐵西工業星羅棋布,在2002年的影像圖中一目了然。以建設大路為界,路北聚集著數百家工業企業,全區工業人口占在業人口的80%。</b></p> <p class="ql-block"><b>建國以來,鐵西以無私的精神,承擔起援建國內各兄弟企業的重任。從1950年起,部分工廠北遷,到六七十年代支援"三線"建設,鐵西以"好人、好馬、好設備"向全國各地援建了眾多企業,足跡遍布29個?。ㄊ校┖妥灾螀^的121個市縣,為國家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做出了歷史性貢獻。</b></p> <p class="ql-block"><b>為了共和國整體布局,為國家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鐵西做出了輸血割肉般無私且巨大的貢獻!</b></p> <p class="ql-block"><b>筆者所在的隴西冶金沒備制造廠,就是沈陽冶修廠在六十年代末支援甘肅三線建設,從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設備、技術力量,建設起來的中央直屬企業。</b></p> <p class="ql-block"><b>上圖為同行好友——一位跟隨父輩走出沈陽,支援大西北三線建設的二代人。我拍下了她佇立在展版前凝視的畫面,展版上的圖像是1970年沈陽冶金機校1000名代培學子走出校門,即將奔赴大西北參加三線建設的情景。一同奔赴大西北的還有她的父輩與家人。</b></p> <p class="ql-block"><b>原三線建設隴西廠加一車間職工齊世明的作品在鐵西館中陳列展示。</b></p> <p class="ql-block"><b>上圖為1979年—1988年鐵西企業榮獲金獎一覽表,足以證明鐵西曾經的工業實力與輝煌。</b></p><p class="ql-block"><b>鐵西工人村的一色日系風格建筑群,四層紅磚家屬樓,工人們每日帶上午飯飯盒,早出晚歸,安居樂業。自行車上下班穿流不息,壯觀的陣勢至今歷歷在目。</b></p> <p class="ql-block"><b>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1984年經濟改革重心從農村轉移到城市。</b></p><p class="ql-block"><b>在這個大背景下,鐵西企業大膽嘗試,勇于突破,踏上了改革的"破冰之旅",在廠長負責制、租賃經營、資產經營承包、破產倒閉和股份制改造等方面先行先試,為國家探索國有企業改革道路做出了積極貢獻。</b></p> <p class="ql-block"><b>數據顯示:進入1990年,國企總體盈虧相抵;到1996年虧損企業的虧損額是盈利企業利潤額的兩倍。1998年全國三分之二以上國有企業虧損。</b></p><p class="ql-block"><b>如何使國有企業擺脫發展困境,成為九十年代后期全國性難題。</b></p> <p class="ql-block"><b>圖為1986年8月,一位企業負責人在企業破產后等待領取救濟金證。</b></p> <p class="ql-block"><b>上圖為:2002年鐵西國有企業冗員情況典型案例,鐵西國有企業負債情況典型案例。數據展示觸目驚心!國有企業生存舉步維艱。</b></p> <p class="ql-block"><b>進入九十年代,市場競爭日益加劇,鐵西工業區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壓力,冗員、債務和企業辦社會成為壓在國有企業頭上的"三座大山",特別是單一的所有制結構和失衡的產業結構,使鐵西逐步陷入舉步維艱的發展境地,成為"東北現象"的典型代表。</b></p> <p class="ql-block"><b>進入九十年代,冗員、債務和企業辦社會成為國有企業背負的"三座大山",嚴重制約著國有企業的改革與發展。曾經的工業巨人變得步履蹣跚,往日的"長子"輝煌也已漸行漸遠……</b></p><p class="ql-block"><b>歷史,留給鐵西、留給沈陽、留給中國老工業基地一個世紀性難題。</b></p> <p class="ql-block"><b>九十年代末,鐵西一直保持著建國以來"南宅北廠"的城市規劃格局,商業業態極度缺乏,二三產業比例嚴重失調。</b></p> <p class="ql-block"><b>在新中國建設的前30年里,沈陽市向全國輸送了近40萬中高級人才,提供機床20多萬臺、變壓器2億多千伏安、冶金設備60多億元,是國家投資的3倍。</b></p><p class="ql-block"><b>30年過去,沈陽留下了50萬退休工人和數目巨大的富余人員,卻沒有留下相應的積累。養老基金沒有,失業保險基金沒有,社會保障體系沒有,這一切都換成了鋼廠、鐵路和油田,換成了我國初具規模的現代工業體系。</b></p><p class="ql-block"><b>改革的大方向沒錯。但對改革需要付出的巨大成本卻沒有相應的制度安排。過去幾十年來對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忽視,使工人群體不得不背負起改革的巨大成本,國企改革舉步維艱。</b></p><p class="ql-block"><b>--節選自《沈陽不相信眼淚》(1996年2月6《中國青年報》)</b></p> <p class="ql-block"><b>筆者清楚地記得當年在隴冶廠三樓團委借閱了《中國青年報》1996年2月6日標題為《沈陽不相信眼淚》的報紙,三個大幅整版的報道,鐵西改革陣痛中的現狀觸目驚心,令人堪憂?。。?lt;/b></p><p class="ql-block"><b>老工業基地身披祖國工業崛起的功勛章,再次奮不顧身全力投入到了國企改革的戰場上浴血奮戰!隨之,鐵西現象馬上蔓延至全國各個角落,我們大西北甘肅隴西廠也同鐵西工人一同在國企改革的風雨大潮中沉浮著…當時我們有句口號:“國家需要,我們不上誰上?!”</b></p> <p class="ql-block"><b>2002年6月18日,由政府規劃,鐵西區與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合署辦公。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為鐵西實施"東搬西建"、加速調整改造提供了有利契機。</b></p> <p class="ql-block"><b>"東搬西建"發展戰略,是將鐵西東部老城區的企業搬到西部的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整合集中優良工業資產,以實現做大做強。同時對鐵西老城區重點發展第三產業。著力改變"公一色"體制和"工一色"結構。截至2005年底,鐵西搬遷改造了113戶企業。</b></p> <p class="ql-block"><b>十年間,鐵西創造了脫胎換骨、滄桑巨變的改造振興奇跡,以經濟總量和財力突破"千百億"為標志,實現了發展的歷史性跨越,一個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環境生態宜居的新鐵西展現在世人面前。而這一切的背后,鐵西人經受了一個時代的劇變與陣痛;這其中更有著鐵西人無私的付出與擔當!</b></p> <p class="ql-block"><b>走出中國工博物館,被幾經滄桑的百年鐵西而震撼!為祖國工業發展史而贊嘆!</b></p><p class="ql-block"><b>?鐵西的百年變遷,見證的是工人階級砥礪奮進、自強不息的不朽歷史,折射的是中國民族工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發展軌跡,展示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創造奇跡、走向復興的輝煌歷程。</b></p> <p class="ql-block"><b>鐵西人經歷了五六十年代的創業期,為祖國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走過七八十年代工業生產的輝煌;又率先經受了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紀初改革轉型的艱辛與陣痛。鐵西終于創造了脫胎換骨、滄桑巨變的改造振興的奇跡。一個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環境生態宜居的新鐵西展現在世人面前。</b></p> <p class="ql-block"><b>清晨時分,鐵西啟工街十二馬路早市,攤位上物資豐富,市場上人頭攢動,禽肉蛋類、海鮮產品、時令水果蔬菜等,品種繁多應有盡有,并且物美價廉。小商販叫賣聲此起彼伏,采購的人們休閑自得,喧囂的市面呈現出一派繁榮祥瑞的景象。</b></p> <p class="ql-block"><b>我和好友擠在人群中,跟在一位推著賣小雞崽兒老漢的自行車后面。</b></p> <p class="ql-block"><b>走過位于鐵西區的沈陽熱電廠。</b></p> <p class="ql-block"><b>好友的出國旅游護照在這里辦理續簽手續。</b></p> <p class="ql-block"><b>沈陽勞動公園越來越漂亮。</b></p> <p class="ql-block"><b>鐵西勞動公園中,退休大爺大媽的秧歌扭出了世界一流的水平。</b></p> <p class="ql-block"><b>位于鐵西區工人村的部分建筑群,已于2013年成為了沈陽市文化保護單位而保留下來,成為了一個時代的歷史見證。</b></p> <p class="ql-block"><b>與其一路相隔的,是現代建筑群,不同的建筑風格展示了不同的歷史背景和社會變遷前后的變化。</b></p> <p class="ql-block"><b>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感受到了沈陽人日常市井煙火的祥和;感受到了老工業基地走出困境后,與時代并駕齊驅欣欣向榮的景象。由衷地為鐵西、為沈陽這座老工業基地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感到欣慰!</b></p><p class="ql-block"><b>在此衷心地送上一名退休老工人真摯的祝福:祝福鐵西!祝福沈陽!祝福安居樂業在這片土地上的朋友們!</b></p><p class="ql-block"><b>同時也衷心的感謝為我沈陽之行熱心提供方便、友情陪同參觀的朋友,讓我的東北之行感受到賓至如歸的溫暖!</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类乌齐县|
钟祥市|
岳普湖县|
寿阳县|
平远县|
杨浦区|
夹江县|
正定县|
辽宁省|
鹿邑县|
三门峡市|
托里县|
台安县|
桑日县|
巨鹿县|
莱州市|
道孚县|
奈曼旗|
安义县|
长沙市|
丹棱县|
定边县|
酉阳|
突泉县|
河西区|
太原市|
晋中市|
碌曲县|
宁蒗|
南宫市|
任丘市|
图木舒克市|
湖南省|
锦州市|
林芝县|
周宁县|
岱山县|
集贤县|
扎赉特旗|
乌拉特前旗|
高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