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29日星期天,晴。湖南博物院。</p><p class="ql-block"><b>第四部分 生活的足跡</b>。以時間順序,反映不同歷史時期湖南人的生活片段,如衣食住行、生產(chǎn)勞動、文化娛樂等。</p><p class="ql-block"> 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與物產(chǎn)形成了湖南地區(qū)特有的生活方式,并不斷融入外來人群的生活方式與風(fēng)俗習(xí)慣。各歷史時期考古資料和傳世實物組成的一個個生活畫面,既反映了當(dāng)時社會發(fā)展水平,又是湖南不同時期生活方式的真實寫照,襯托出稻作農(nóng)業(yè)造就的勤勞精干與互助協(xié)作的人文精神,凝固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區(qū)域文化。</p> <p class="ql-block"><b>01 青銅時代的南方禮樂</b>。</p><p class="ql-block"> 商人南下帶來的青銅鑄造技術(shù),使湖南地區(qū)進入了青銅時代。中原青銅禮樂器與本地信仰禮俗相結(jié)合,形成了地域特色鮮明的南方青銅文化。湖南青銅器的出土地以寧鄉(xiāng)黃材為中心,銅器多單件出土于山川、河畔,少成套組合,應(yīng)是祭祀天地、山川、神靈時埋藏。雖用于祭祀,也是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折射。</p> <p class="ql-block"><b>寧鄉(xiāng)炭河里遺址</b>。陶瓿、陶簋、陶爵。</p><p class="ql-block"> 湖南商至西周青銅器大部分出土于寧鄉(xiāng)黃材及其周邊區(qū)域,結(jié)合寧鄉(xiāng)炭河里遺址發(fā)現(xiàn)的大型宮殿建筑、城墻基址,以及出土的玉器、青銅器和陶器,表明此地可能是獨立于商、西周中原王朝之外的方國中心。</p> <p class="ql-block"> 考古資料表明,早在商代早期,就有商人越過長江,到達(dá)洞庭湖地區(qū)。岳陽銅鼓山遺址和石門皂市遺址都是典型的商代文化遺存,出土鼎、觚、箭鏃等鋼器和鑄造銅器的石范、銅渣以及中原文化特征的陶器,同時還出土了帶有土著文化特點的器物。</p> <p class="ql-block"><b>商代陶器</b>。印紋陶斝、陶斝。</p><p class="ql-block"> 寧鄉(xiāng)炭河里遺址及其周邊區(qū)域出土的大量器物,表明這里曾是商文化影響下形成的青銅文化中心,同時又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p> 石門皂市商代遺址出土陶器。陶假腹豆,勾連雷紋陶豆,云紋陶豆,陶斝,陶罐等。 湖南出土商、西周重要青銅器分布示意圖。 <p class="ql-block"><b>鼎彝以禮神</b>。</p><p class="ql-block"> 古人以禮器盛酒食祭祀神靈、祖先。湖南禮器多沿用中原器形,食器以鼎、簋、鬲、甗等為主;酒器以尊、罍、卣為多,器形較食器高大,紋飾精美,尤以動物造型最具特色,反映祭祀當(dāng)中更注重酒器,或可間接佐證湖南稻作農(nóng)業(yè)的優(yōu)勢。</p> <p class="ql-block"><b>商豕尊</b>。1981年湘潭九華出土。</p><p class="ql-block"> 商代以豕為造型的酒尊僅此一件。重30多公斤,可容酒13升。前后肘部有橫穿的圓孔,可穿系繩索以抬運??诓績蓚?cè)有獠牙,形似野公豬。器身飾有鱗甲、龍紋和獸面紋。以動物造型的尊,藝術(shù)地表現(xiàn)了人們的原始宗教觀念,作為人與神靈之間的溝通媒介,起著巫術(shù)般的祈愿避邪作用。器身有歷代修復(fù)痕跡,應(yīng)是長期使用的表現(xiàn)。</p> <p class="ql-block"><b>鼎</b>。西周回紋銅鼎。</p><p class="ql-block"> 主要用于煮肉或盛肉。商周時期鼎既是祭祀、宴饗等禮儀的核心重器,也是生活用器。湖南出土的鼎有圓、方、分襠等形制,其中以人面紋方鼎最為獨特。</p> 西周夔龍紋銅鼎,1946年桃江馬跡塘出土。 西周獸面紋銅鼎。 <p class="ql-block"> 西周獸面紋方座銅簋,1979年株洲南陽橋出土,株洲市博物館藏。</p> 西周四系銅簋。造型似竹編器,南方風(fēng)格明顯,器型少見。 <p class="ql-block">西周銅馬簋,1981年桃江連河沖出土</p><p class="ql-block"> 器形與獸面紋,與中原相近,而上下兩層的馬紋與立馬獨具特色。胎壁較薄,紋飾凸出,器內(nèi)隨之內(nèi)凹,地方特色顯著。</p> <p class="ql-block">西周獸面紋銅甗,1975年望城高砂脊出土。</p><p class="ql-block"> 蒸煮器。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名甑,以蒸食物,底有帶孔的箅;下部為鼎或鬲,用以煮水。整體相當(dāng)于今天的蒸鍋。</p> <p class="ql-block">商代三羊紋銅鬲。</p><p class="ql-block"> 煮粥器。袋形腹,能擴大受火面積。商代晚期后,袋腹逐漸蛻化,演變?yōu)槭⒅嗥?,并飾有精美花紋。</p> <p class="ql-block"> 商代乳丁紋銅簋。</p> 商豕尊的另一面。 <p class="ql-block">商代獸面紋銅壺,20世紀(jì)50年代石門出土。</p><p class="ql-block"> 盛酒器。商代壺造型有弧形、圓腹、扁腹等,西周出現(xiàn)方壺。</p> <p class="ql-block"> 西周龍首鋬銅盉,20世紀(jì)90年代寧鄉(xiāng)黃材出土。調(diào)酒、溫酒器。</p> <p class="ql-block"> 商代銅鸮卣,1966年長沙東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 商獸面紋銅觚。商周云紋銅觶,1953年衡陽公行山出土。</p><p class="ql-block"> 飲酒器,《禮記》載"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p> <p class="ql-block"> 虎食人卣,法國賽努奇博物館藏?;⑹橙素?,日本泉屋博古館藏。象尊,美國弗利爾藝術(shù)館藏。</p> <p class="ql-block"><b>卣</b>。商代銅鸮卣。<br></p><p class="ql-block"> 盛酒器。文獻(xiàn)及器銘中常見"秬鬯黍和香草釀的酒)一卣"。卣用于日常生活與禮儀中。湖南出土商、西周卣數(shù)量較多,形制多樣,以流傳海外的兩件虎食人卣造型最為奇特。有些卣出土?xí)r內(nèi)盛玉器。</p> <p class="ql-block"> 商代銅鸮卣。</p> <p class="ql-block"><b>商人面銅方鼎</b>。1959年寧鄉(xiāng)黃材出土。</p><p class="ql-block"> 商、西周青銅器多以獸面為主體紋飾,而此鼎以人面為飾,結(jié)合人面兩側(cè)的角、爪,其形象被認(rèn)為是傳說中"有首無身"、貪吃的饕餮類怪神;腹內(nèi)有"大禾"銘文,寓意祈禱谷物豐收。這種紋飾在全國商周青銅鼎中絕無僅有。</p> <p class="ql-block"><b>爵</b>。</p><p class="ql-block"> 飲酒器,三足,"像雀之形"。《禮記》"宗廟之祭,貴者獻(xiàn)以爵",后引申為貴族等級身份的象征,后世"爵位制"即源于此。出土爵少量發(fā)現(xiàn)煙貪痕,似也可溫酒。</p> <p class="ql-block"><b>饒镈以娛神</b>。</p><p class="ql-block"> 楚地好巫,"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但其淵源更早。早在商周時期祭祀禮儀中,本地樂器重于禮器,以銅饒最具特色,高大厚重,有自己的演變體系;絕大多數(shù)銅镈出土于湘江流域,湖南可能是其發(fā)源地,并影響到其他地區(qū)。</p> 商代獸面紋銅鐃,1971年岳陽曹家河出土。 商代獸面紋銅鐃,1974年寧鄉(xiāng)老糧倉出土。 商代四虎獸面紋銅鐃,1978年寧鄉(xiāng)老糧倉出土。 商代云紋銅鐃,1974年寧鄉(xiāng)老糧倉出土。 <p class="ql-block"><b>鐃</b>。商代象紋銅鐃、乳丁紋銅鐃。</p><p class="ql-block"> 打擊樂器,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敲擊時銑口朝上,聲音洪亮上揚,以通達(dá)上天神靈。銅鐃集中出土于湘江流域及其周圍地區(qū),多達(dá)40余件,且形體高大厚重,最重達(dá)221.5公斤。1993年寧鄉(xiāng)師古寨出土了一組9件編鐃,可知鐃還可成套使用。</p> 西周齒紋銅鐃,商代云紋銅鐃,商代獸面紋銅鐃。 <p class="ql-block"><b>镈</b>。</p><p class="ql-block"> 打擊樂器,與鐘的區(qū)制主要為平口。迄今出土商、西周銅镈十余件,大多集中于湘江流域及其鄰近地區(qū),器表通常以粗獷獸面紋或其變體為主紋,扉棱由行進的兩虎或簡化的高冠鳥組成,顯示出商周時期湖南禮樂的區(qū)域特色。</p><p class="ql-block"><b>鐘</b>。</p><p class="ql-block"> 打擊樂器。始于西周,有由鐃演變而來之說。單件使用的為特鐘,按大小、音階成組使用為編鐘。湖南出土銅鐘多為單件。</p> 西周乳丁紋銅鐘。 西周鳥飾銅镈,1981年瀏陽黃荊村出土。 西周牛角獸面紋銅镈。 <p class="ql-block"> <b>磬</b>。打擊樂器。目前所見商代豕形銅磬數(shù)量不多,皆為湖南出土。</p><p class="ql-block"> 商代豕磬,2012年汨羅曹家村出土。</p> 西周夔龍蕉葉紋銅罍,湘陰出土。 <p class="ql-block"> 迄今所見最大銅甑,通高62.5厘米,腹徑89厘米,2001年寧鄉(xiāng)黃材出土。</p> <b>罍</b>。<br> 容酒器?!对娊?jīng)》:"我姑酌彼金量,維以不永懷。"青銅罍最早見于商代晚期,流行至春秋中期,主要有方、圓兩種造型。 <p class="ql-block">商代獸面紋銅瓿、銅斧,1959年寧務(wù)黃材出土。</p><p class="ql-block"> 多為容酒器。此件出土?xí)r內(nèi)裝224件銅斧,瓿流行于商周,湖南多出土于寧鄉(xiāng)。</p> 商代象尊,1975年醴陵獅形山出土。 宋代犧首銅尊,1966年華容東山出土。 <p class="ql-block"> 四羊方尊(復(fù)制品),原物1938年寧鄉(xiāng)月山鋪出土,國家博物館藏。</p><p class="ql-block"> 商四羊青銅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是中國現(xiàn)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邊邊長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千克,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于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時,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間。</p> 商四羊青銅方尊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巧奪天工,顯示了極其高超的鑄造水平,被史學(xué)界稱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為中國十大傳世國寶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仙居县|
惠水县|
沁水县|
文安县|
定日县|
昌吉市|
吴忠市|
卓资县|
岳阳市|
祁东县|
姚安县|
政和县|
宜良县|
博乐市|
临潭县|
大化|
土默特右旗|
巢湖市|
从化市|
察隅县|
台中县|
怀来县|
固始县|
深圳市|
华安县|
乐清市|
苏州市|
柳河县|
新建县|
桦川县|
康保县|
射洪县|
桑植县|
长岛县|
静宁县|
萨迦县|
灵璧县|
哈密市|
修水县|
平乡县|
呈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