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時光荏苒,轉眼來到了3月初,今年的早春二月氣候實在今人難以琢磨,乍暖還寒。想去看梅花,可小區里的臘梅還在“凌寒獨自開”。忽然有幾天溫度突然升高了,再到網上查了一下,說杭州西溪的紅梅盛開度已達百分之八十,于是在3月6日這一天,我們駕車直奔西溪而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想當年,北宋衣冠南渡時,宋高宗趙構在考察皇宮選址時,面對眼前這片天然去雕飾般美的西溪濕地,無限的感慨,一句“西溪且留下”而讓西溪得以繼續美麗至今。4年后的今天,為了那盛放近百分之八十的梅花,為了一睹春回西溪的美麗風采再次來到這里。上了煙火漁莊,放眼望去,百分之八十盛放的梅花已不知何處去,只留下一片光禿禿的梅林在笑迎著春風。鄉親們笑著說,你們來晚了,今年天氣暖得早,那百分之八十盛放的梅花成了十天前的往事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種失落的心情油然而生,繼續乘船尋梅探春吧。船在河中慢慢地行走著,午后的陽光暖暖地灑在兩岸的柳樹上,只看見柳樹間有幾棵殘梅用它們尚未退卻的粉紅色頑強的裝點著這里的春天。深潭口到了,據說這里的梅花是西溪中最美的,但現在這里已是一片綠意盎然了,然而這一片綠,讓你的心情變得適然,一樣可以靜靜地欣賞著春天別樣的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世上的變化就是這么神奇,當你已準備放棄你初衷的時候,突然會有一份意想不到的驚喜出現在你的眼前。船到了茭蘆山莊碼頭,只看見紅梅成林別樣紅,登上岸去,很快一個個美麗靚影鑲入了紅紅的梅林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里的梅林規模雖然沒有排山倒海之勢,這里的梅花雖然已經過了怒放期,但它依然在綠柳成蔭時,堅強地保持著美麗的笑容,在醇紅的夕陽下,迎接著最后一批尋春賞梅的客人,讓人肅然起敬。我感到一首陸游的《卜算子·詠梅》放在此情此景正是恰到好處: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北宋期間,這里是個小小的漁村,自從京杭大運河改道開挖到了這里,這個小漁村從此開始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明清期間,這里的經濟進入了繁榮昌盛期,一躍成為江南十大名鎮之首,乾隆皇帝七下江南五次登岸此地并欽賜御碑一塊,它的名字叫塘棲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塘棲鎮邊靜靜的京杭大運河上架著一座高高的大石橋,當我走到橋邊時,驚奇的發現該橋居然和中國四大名橋之一~潮州廣濟橋同名。說起這座橋的歷史,也是很長久了,自1174年至今已有了851年的歷史。當年它的名字叫通濟橋,是塘棲鎮的重要交通要道,但該橋建成后一直是命運多舛,多次毀于戰火和自然災害。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座橋是康熙年代重建的,由于是多方籌款而建,故改名為廣濟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塘棲鎮上有個碼頭,雖然碼頭面積不大但背景很大,它的名字叫御碑碼頭。相傳是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正值其年富力強之時,加之舉國正是國泰民安。當船行至塘棲時,看見對岸小樓上有一女子倚窗而坐,那嬌容悄貌堪稱天下尤物。乾隆皇帝剛想過岸撩妹卻省巡撫說浙江已提前繳清朝庭稅銀,此時的蘇皖仍還欠著朝庭巨額稅銀,乾隆頓時龍顏大悅欽賜御碑一座以示表彰。正事辦完再回頭一望,小樓已是人去樓空,以后乾隆年年下江南必到塘棲一坐,可是對面的小樓依然是“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里是著名的杭州超山景區,人稱“超山梅花天下奇”,它和蘇州的鄧蔚、無錫的梅園齊名,為全國三大春季探梅區。超山之梅有“三奇”。一奇在“古”。現存超山兩顆古梅樹,樹齡千年。二奇在“廣”。每當梅花盛開,便有“十里梅花香雪海”之譽。三奇在“多”。梅花自古可分百余品種,超山一地就廣集30多個品種。除了“三奇”外還有一絕,別地的梅花花瓣為五瓣,而超山的梅花卻是六瓣花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真是計劃趕不上變化,由于今年我仍舊按慣例按部就班的于3月7日前往超山賞梅,只可惜今年的暖冬早早的催生了梅花開放,只能遺憾地感嘆錯過了賞梅最佳期。往年每當初春二月,花蕾爆發,白花平鋪散玉,十余里遙天映白,如飛雪漫空,天花亂出,故有“十里香雪海”之美譽,為江南三大探梅勝地之一。中國有晉、隋、唐、宋、元五大古梅,超山就有其二——唐梅和宋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棵梅花樹有一個非常優雅的名字~湘云,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晚期,當時福王趙與芮在塘棲建造了莊園離宮。南宋滅亡后,莊園離宮逐漸破敗,莊園中的古梅樹被移至超山,植于大明堂前的梅林之中。這些古梅不僅見證了歷史的變遷,還因其獨特的六瓣花朵而聞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超山大明堂,始建于南宋高宗紹興初年(1131年),由僧人無礙道人(法才)募緣修建,最初名為報慈寺。<span class="ql-cursor">因供奉宋高宗生母韋太后(顯仁皇太后)的本命香火,朝廷賜額“報慈圓滿院”,成為皇家寺院。?</span><span class="ql-cursor">明代起,因寺內有一祭祀韋太后的華麗明堂,逐漸以“大明堂”代稱寺名。?</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吳昌碩先生十分喜愛超山梅花,晚年常棲息其間,賞梅作賦,在超山留下了珍貴的墨寶、印章,將金石文化引入超山,使得超山成為名副其實的藝術之山、金石之山。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吳昌碩在大明堂中展示的《宋梅圖》,使超山金石文化逐漸成為中國梅文化中獨樹一幟的存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超山梅花除了吳昌碩先生對其有著深厚情感外,還有一個人是不可不提的,那就是浙江美術學院前院長潘天壽先生,他的藝術生涯充滿了成就,創作了眾多經典作品,特別是在梅花的描繪上,展現了其非凡的才華與獨到的視角。1964年,在大明堂由潘天壽畫石,吳茀之畫松,諸樂三畫梅,共同創作了一幅巨作《長春圖》,為超山留下了中國當代書畫發展史上的一段佳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當天下午我們來到了嘉興桐鄉市,一直聽聞這里又開發出了一座近千年歷史的時尚古鎮~濮院,于是興然前往一睹其風采。當夕陽即將西下的時候,我們走進了濮院時尚古鎮,聽說這里斥資210億元人民幣,經過9年的保護性開發建設,終于將這座具有900多年歷史的江南文化名鎮重現輝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穿過氣勢恢宏的游客中心,走進古鎮景區,頓時就被這里的小橋流水、亭臺樓閣所吸引。這里居然這么美,那是一種具有詩情畫意的美。但這里又非常的安靜,完全沒有相鄰的烏鎮景區的那種喧囂擁擠。這是我特別喜歡和向往的觀覽氛圍,我和太太一起順著小河流水的方向靜靜地走著,偶爾與相向的游客相遇,我們相遇一笑問聲好又擦肩而過,彼此的感覺都是美美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為江南第五大名鎮(前四座為烏鎮、周莊、同里和西塘),它的建鎮歷史彼為傳奇。隨著宋朝衣冠南渡至臨安,駙馬濮鳳帶公主跟隨宋高宗南遷至嘉興府定居。當時的濮院稱為幽湖,至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濮氏家族第六代子孫濮斗南因擁立宋理宗有功,其宅院被下詔賜名為“濮院“,小鎮因此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暮色初臨,落日余暉鋪灑在古鎮的青石板路上,整個古鎮都被金紅色的暖陽包裹著,水面倒映出錯落的屋宇,微風拂過時波光粼粼,宛如流動的水墨畫??。河邊的小路上行人更加稀少了,沿街店鋪燈籠初亮,茶香與糕點氣息彌漫,居民在門前閑談,孩童嬉戲聲與搖櫓船槳聲交織??。我頓時感覺自己仿佛穿越了時空,猶如走進了“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意境中,美的讓人沉浸其中不想自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夜色中的古鎮,色彩似乎更加濃郁,黃色的燈光與墨藍色的天幕交織,將古塔、寺廟和街巷映襯得更加詩意盎然,古風撲面。建筑群落仿佛與夜色融為一體,濃淡相宜,散發出一種難以言喻的歷史厚重感與人文氣息,讓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我在河邊靜靜地看著水面,古鎮的夜色倒映在漣漪的水中,一會兒美得像一幅畫,一會兒在微波中變得如虛如幻。太太拍了我一下: “我們走吧?”,我才從幻覺中醒來,繼續在古鎮的夜色中漫步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從濮商會館到濮駙馬第,從岳氏三進士第到濮侍郎府,每一處都訴說著歷史。每天還有非遺節目表演,木偶戲、說書、曲藝,讓游客體驗最地道的江南文化。它不僅是一座古鎮,更是一座承載著歷史記憶與現代時尚的活力之城。在這里,每個人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悠閑與美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3天,我們告別了美麗的桐鄉,汽車音響中突然響起了平時小孫子正在學唱的一首歌:“風大不怕,雨大也不怕,想好了和紅船一起出發。星火燎原,燎原的故事,伴隨你我長大。”。好吧,我們就跟隨著《紅船新一代》的節奏,去嘉興南湖去瞻仰一下世界注目的那條紅船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br></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br></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南湖的水,碧波蕩漾。1921年,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一群懷揣著崇高理想與堅定信念的革命者,從上海興業里來到了這里繼續秘密集會,并在此莊嚴地宣告中國共產黨誕生了。那一刻,南湖的湖面震撼了,歷史的巨輪也由此開啟了新的篇章。漫步在南湖畔,那些革命先驅的身影仿佛穿越時空,與我們并肩而行。他們不畏艱難險阻,不懼生死考驗,只為尋求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的道路。南湖的紅船,見證了他們的英勇與無畏,也成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南湖很美,尤其是紅船停靠的地方~湖心島。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嘉興知府趙瀛組織疏浚城河,將淤泥壘土成島,次年移建煙雨樓于島上。到了清朝,這里又相繼建建成清暉堂、孤云簃、小蓬萊、來許亭、鑒亭、寶梅亭、東和西御碑亭、訪蹤亭等建筑,形成了以煙雨樓為主體的古園林建筑群,亭臺樓閣、假山回廊、古樹碑刻,錯落有致,又一座美不勝收的江南園林從此流芳百世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拜讀了《鑒亭之銘并序》后十分感慨,該銘文是清代嘉興知府許瑤光于1864年寫的,他在為官期間勤政愛民,深受當地百姓愛戴。十年后,他即將離開紹興,回朝廷覲見復命;百姓為他建亭并挽留,頌揚他公正廉明,為民辦事;盼望他重來嘉興,視事如初。許瑤光受到如此敬重和愛戴,深感不安。臨別贈言,請建“鑒亭”。鑒為“誡”,“亭”為“正確處理”之意。</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3天的杭州嘉興賞梅探春之路可說是收獲滿滿且又意猶未盡,說實在的,江南的美是一種獨特的美,一種秀外慧中的美。自古至今,有多少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在這里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和墨跡。美哉江南!謝謝分享。</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克拉玛依市|
防城港市|
迁安市|
平乡县|
山阴县|
马尔康县|
出国|
徐闻县|
崇礼县|
郎溪县|
中方县|
福泉市|
封开县|
烟台市|
漳平市|
铅山县|
老河口市|
宁国市|
游戏|
闻喜县|
黔东|
阿合奇县|
炉霍县|
乐清市|
盖州市|
阿瓦提县|
甘谷县|
锦屏县|
贵港市|
罗田县|
永定县|
志丹县|
桂林市|
南康市|
满洲里市|
乌鲁木齐县|
青川县|
宜昌市|
甘南县|
靖边县|
开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