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文說明</p><p class="ql-block">京張鐵路歷經百年,在編寫這篇時,除了文物和展區內的說明外,為了將圖片及背景解釋的更準確和詳細,查找資料很久,試圖用最簡單的方式給予表達。同時在編寫的過程中,本人也學習到很多,彌補了不少知識點。文中引用的文獻作者就不一一列出,在此表示感謝。文中有不準確的地方請隨時告知,謝謝觀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京張鐵路的今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京張鐵路遺址公園是在京張鐵路部分原址地改建而成的,因城市發展需要,鐵路的起始點向北移后將停止使用的地段改建成了遺址公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京張鐵路是詹天佑主持修建并負責,它是一條特別有歷史意義的鐵路線,是中國首條不使用外國資金及人員,由中國人自行設計,投入營運的鐵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5年9月開工修建,于1909年建成。它連接北京豐臺區,經八達嶺,居庸關、沙城、宣化等地至河北張家口,全長201.2公里。1923年,在京張鐵路的基礎上,通過兩次展筑延伸到包頭,改稱為京包鐵路。京張鐵路成為京包鐵路的首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京張鐵路線北京市區段已于2016年停用,取而代之的京張高鐵途徑的北京段從雙清路就轉入地下隧道,地面上的老京張鐵路線段拆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為工業文明走進中國的象征,京張鐵路是一份很有歷史價值的文化遺產。因此京張鐵路舊線,舊清華園火車站等區域改造成了一座城市鐵路遺址公園。全長約9公里,南起北京北站一直到北五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漫步在京張鐵路遺址公園,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大型藝術裝置,它以“京張”為主題,用金屬材質訴說著這條鐵路的輝煌歷史。藍天下的城市景觀與藝術裝置相映成趣,仿佛在向人們講述著這條鐵路從過去到現在的變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廣安門火車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6年,廣安門站建成,是京張鐵路建成的首批車站之一;它的建筑是京張鐵路沿線典型的二、三等站的站房形式,與清華園、清河等站相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照片里,火車站正立面墻最上方的站匾上用小字橫寫著“北京”二字,其下用大字橫寫著“廣安門車站”五個字,再下面是橫寫的威妥瑪拼音“KUANGANMEN”。匾的最右側是豎寫的漢 字小字“光緒丙午夏季”,左側是“陳昭常題”,此四字下為陳昭常的印章。廣安門車站是京張鐵路建成當年,全線所有站匾中,寫有“北京”二字的兩座車站之一,另一座是西直門車站。通過這幅照片可知,車站站房為五開間。站房門廊內左、右兩側各有一條長凳,供乘客候車時歇息。正中有一門,通向后面的房間,門左側的墻上掛著一塊白色的牌子,上排書英文“Telegraph Department”,下排書中文“電報處”。整座站房正中最高處立有一根旗桿,桿上懸掛著一面代表清朝廷的龍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9年,廣安門站成為純貨運車站;80年代,廣安門站擴建,老站房被一座現代新站房替代。2009年,廣安門站貨運業務中止,貨場拆除后在原址上建了小區,車站從此淹沒于現代高樓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驗道專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驗道專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畫面的左側是詹天佑(左六)及其同僚、助手。細看,這些當時的官員們的影像竟然是虛的,而在畫面右側,則可清晰地見到中國第一代大產業工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華園車站的標志牌上,“清華園車站”四個大字格外醒目。這座建筑和周圍的樹木一起,構成了京張鐵路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華園站在1906年京張鐵路首段通車時并不存在,而是在1910年才設立的。1960年,服務于清華大學的擴建,清華園站附近的鐵路東移,原清華園站作貨場使用。主要客運功能遷移至新站。80年代,清華園老站場被徹底拆除,原址成為鐵路宿舍,老站房甚至被拆去2/5,剩余部分作為住房使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華園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華園車站的老建筑同樣古樸而莊重,它不僅是一個交通樞紐,更是一段歷史的見證者。在這里,人們可以感受到京張鐵路帶來的不僅是交通的便利,還有文化的傳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兩個超大號水龍頭的名字叫做“水鶴”。京張鐵路開通之初還是蒸汽機車時代,水鶴便是為蒸汽火車頭加 的設施。它們通常位于車站兩端,因其輸水管能左右旋轉,管的前端向下彎曲形似鶴嘴,故得名。隨著大功率內燃機車和電力機車逐漸取代了蒸汽機車,憨態可掬的水鶴徹底失去了作用,成為歷史遺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外,為京張鐵路的火車加水還需要水塔。鐵路工人利用水泵將地下水抽至水塔高處的水柜,以增加水壓,再通過探出的水管為蒸汽機車加水。在水塔內還有一個爐子,冬天要用它來燒火以防止水柜結冰。京張鐵路1909年建成之初,全線共建造了蒸汽機車水塔11座,但由于蒸汽機車被內燃機車取代等原因,與之配套的水塔逐漸荒廢,其中9座被拆除。幸存下來的兩座水塔,分別位于延慶區的康莊車站附近和張家口市下花園車站附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水塔給火車頭加水工作示意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直門車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6年,西直門站建成,面闊七間,是京張鐵路開通初期唯一的頭等站。20年代,作為重要交通樞紐的西直門站擴建,通車初期老站房站臺被拆除,作為西場使用。新建的站房就大多了。2009年,新北站投入使用,初代老站房位置是如今北站的站臺區域,被巨大的無柱雨棚覆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河車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6年,清河站建成,建筑與廣安門、清華園、青龍橋等站相仿。清河站站房被多次擴建、改建,但始終可以觀察到原站房的痕跡。2016年,為修建京張高鐵,清河站停運,并開始建造新的高鐵站。但老站房并沒有被拆除,而是作為文物被整體平移了近300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居庸關新添車站道岔作工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幅照片記錄了新建居庸關車站道岔時的施工情景。在車站站房前,我們可以看見那輛熟悉的手壓軋道車,譚景棠并沒有坐在車上,3名提供動力的工人,也沒有站在車上,而是分列在車下的兩側,遠遠看著鏡頭。在《京張路工撮影》的所有照片 里,多次出現詹天佑的撮(攝)影大跟班譚景棠或坐在軋道車 上,或站在軋道車旁的場景。這幅照片在《京張路工撮影》的 全部照片中極為珍貴,它是唯一一幅記錄京張鐵路上工人正在施工的大場面全景照,為我們今天了解與認知當年修筑京張鐵路時工人如何實際施工提供了直觀的依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八達嶺山洞北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鐵路軌道旁,三個人的身影顯得格外醒目。他們或許正在為鐵路的維護而忙碌,或許只是在欣賞這條鐵路的美景。無論怎樣,他們的身影都成為了京張鐵路的一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沙河車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6年,沙河站建成。1986年,沙河站擴建,老站房被拆除,一座新站房取而代之。如今的沙河站已停止辦理客運業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堡32號斜橋適過火車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桂頭山峒北口34號橋適過火車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照片標題的意思是火車正從橋上通過。但在照片里,火車煙筒排出的煙和排氣管排出的氣都是直上直下的,若火車正在開行,煙和氣理應向后倒。因此,火車是專門為拍照而停在橋上的。隧道口的正上方有關冕鈞書寫的橫匾“五桂頭山洞”,匾上的“洞”字,和照片標題所用的“峒”字有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口車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6年,南口站建成。南口地位特,京張鐵路的制造廠、材料廠和工程司處等機構都設于此;1909年,京張鐵路通車儀式也在南口站舉行。京張鐵路開通后沒多久,南口站的站房就被擴建為與西直門站相同的七開間建筑。1986年,南口站新站房在老站房旁邊建成;2008年,隨著S2線開通,百年老站房的前面增建了天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口機車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青龍橋車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6年,南口站新站房在老站房旁邊建成;2008年,隨著S2線開通,百年老站房的前面增建了天橋。與廣安門站、清華園站等站同為二、三等車站,但青龍橋站建筑的保存情況比其它車站要好得多,一百年來僅有小規模的改造。青龍橋站曾被多次整修,2008年修繕后已經非常接近1909年初建的模樣了。2013年,青龍橋站站房及周圍建筑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青龍橋停車場38號橋由西首正視全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康車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9年,康莊站建成。與南口、青龍橋等站相同,為面闊五間的形式。20世紀10年代,康莊站與南口站一同被擴建為七開間,可見其重要性。1982年,一座新的候車樓在老站房旁建成。2019年,延慶區擬將康莊站建筑群定為不可移動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康社停車場由東望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懷來車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9年,京張鐵路全線通車時,懷來車站成為了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當時,每個車站的主站房中部上方都有一塊石質站匾,站匾上題寫了站名、時間和題寫人。懷來車站的站匾由當時的總工程師詹天佑題寫,體現了其在鐵路建設中的重要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響水堡東山溝104號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懷來河56號橋由西首北邊側望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照片右下角印的標題中,“橋”字上方的蘇州碼子讀作 “五十六號”。這幅照片拍攝的機位在橋的西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段工程司處人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群人在火車站臺上,他們穿著長袍馬褂,其中一位男子手持手杖,顯得格外引人注目。這座車站的建筑風格獨特,成為了那個時代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沙城車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沙城站作為京張鐵路上的一個重要站點,其在1909年全線通車時起到了關鍵的中轉作用。沙城站的地理位置和設計特點使其成為了張家口到北京的重要交通樞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沙城東沙河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6年:日商石川在大沙河東岸建起了“大倉組”制材廠,為了方便木材運輸,便在大沙河上架起了一座4米寬的木橋,橋上鋪設手押式輕便車道,道軌兩側可走行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4年:“大倉組”遷入租界,此橋被拆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9年:在舊址建起了座長110米、寬6米的木頭橋,橋名便稱為“鎮安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0年:石橋竣工,共用經費50000小銀元。6年后,市政公所補修橋面,中間鋪石塊,兩旁砌磚加抹水泥成為人行步疲乏,橋邊鐵欄加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4年:元寶山發生山嘯,洪水直瀉而下,將石橋沖塌,橋上的400余人全部落水身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花園車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京張鐵路上的一個重要車站。車站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下花園區,距離北京站154公里,距離包頭站678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1909年京張鐵路建成通車正式投入使用以來,下花園站見證了無數重要的歷史事件和人們的生活變遷。例如,1946年3月19日,著名軍旅作家魏巍與妻子劉秋華在下花園火車站舉行了簡樸的婚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蛇腰灣西劈山填并洋灰磚道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宣化府車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宣化府車站的建設始于1905年,車站最初在宣化設府時被命名為“宣化府車站”,1914年宣化廢府后,車站更名為“宣化站”。車站的建筑風格融合了中西元素,站房為橫向七間,是京張鐵路上規模較大的站房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吊橋河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油黃溝97號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座橋位于當時下花園車站的不遠處。油黃溝今天叫“鄧槽溝梁”,位于張家口市崇禮區內,因重大考古發現―― 鄧槽溝梁遺址而名揚國內外。從圖中可以看到,大家熟悉的軋道車停在橋面正中處,兩位頭戴西洋旅行帽、手持西洋文明棍、腳蹬中國傳統官靴的鐵路員司,一位穿著長袍馬褂立于左側橋墩上,另一位穿著白衣白褲立于中間的橋墩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張家口車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照片拍攝于1909年(清宣統元年),沒有印標題。這幅照片的主體是張家口車站的站房,看不到背景。當時的張 家口車站,是京張鐵路干線全線 13 個車站中最氣派的一座,也是《京張路工撮影》所收錄的全部照片里,拍攝 得最氣派敞亮的建筑。13 個車站的站房中,只有張家口車站的站房有9 個門洞。照片里,象征清朝廷的龍旗在車站頂上高高飄揚,車站建筑的最高處橫掛著詹天佑親 筆書寫的站匾,上有“張家口車站”5 個漢字,漢字下面自左至右橫寫著英文大字“KALGAN”。KALGAN 是張家口的英文譯名,源自蒙古語發音,意譯為“敞開的大 門”,音譯為“喀拉干”。這里自古就是中蒙、中俄以及 中歐貿易的進出口口岸,羊毛、皮革、茶葉、絲綢、糧食等貨物的進出口貿易總量大得驚人。細看照片里車站的9個門洞,每個門洞上都有11面各國國旗,這是一種被稱為“萬國旗”的裝飾旗幟,最右的一個門洞外還有兩面交叉的龍旗。除此之外,左數第四個門洞的左側、右數第四個門洞的右側還各插著一面龍旗。站房前有3名鐵路警察在站崗。可以清晰地看見,站匾的內容。一座很大的用絹花和各種材料制成的規格極高的彩色蟠龍牌樓立在中間的3個門洞前。4條蟠龍,兩上兩下,拱衛著站匾。無論是對于這座車站,還是對于這塊站匾的書寫者詹天佑來說,在只有皇帝才能以龍為配的大清帝國的疆域內,這樣的規格無疑是高得不能再高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守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朝末年的一列火車車廂照片,展示了當時交通工具的特點和技術水平。這些車廂不僅承載著人們的出行需求,更承載著那個時代的記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包車車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歐節機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名稱:調車機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生產年代:189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生產廠商:美國羅格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國羅格斯工廠生產的0-6-0型(Six-Coupled型)機車原本為京漢鐵路(北京至漢口)工程用機車,京漢路編號51-54號。1900年初,義和團放火破壞京漢鐵路豐臺機車房時,1臺該型機車被焚毀,其余3臺機車后被轉配予京張鐵路使用。0-6-0型機車轉至本路后被命名為“調車機車“,編號14-16號,曾擔當下花園站、雞鳴驛站附近的調車及小運轉作業。該車在華北交通時期及抗戰勝利后的運用歷史尚待查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播德威機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名稱:調車機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生產年代:1909</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生產廠商:美國鮑德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京西門頭溝地區的礦產資源尤為豐富,本路在修筑北京至張家口間干線的同時,又建設一條連接北京城區與門頭溝的枝線鐵路,取名京門枝線。1909年,京張鐵路局為該枝線購置兩臺2-6-2T型(Prairie型)調車機車,編號31-32號。這兩臺機車由美國鮑爾溫機車工廠生產,車體水柜處之“P.M.B.L.”標記為“京門枝線”的英文(Pekin Mentoukou Branch Line)簡寫。2-6-2T型調車機車曾轉借予隴海鐵路使用,在華北交通時期被更名為プレコ型(草原5型)機車,編號1519-1520號;在建國之后被定型為ㄆㄌ8型(PL8型)機車,編號121-122號,全部配屬予北京局使用,1955年被鐵道部除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馬力機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名稱:馬立機車輪式:0-6-6-0數量:4編號:21-24生產年代:1907、1909生產廠商:英國北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本路南口至康莊之間的關溝段坡度陡峻,普通蒸汽機車難以在如此之坡度下牽引列車,通過該山區路段。京張鐵路局參考國外之應對方法,購置爬坡用大馬力機車,專供關溝段之用。生產于1907年的0-6-6-0型(Mallet型)復漲式機車,是為京張鐵路首款爬坡專用機車,該批機車共3臺,編號21-23,取名為“馬立(Mallet諧音)機車”,由英國北英機車公司生產。1909年再添置一臺同型號馬立機車,編號24。本路4臺英制馬立機車在華北交通時期被更名為マレイ型(馬萊1型)機車,編號1501-1504。3臺幸存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該型機車被定型為ㄇㄌ1型(ML1型)機車,編號1-3號,但由于機車已十分老舊,不堪修理,ㄇㄌ1型機車僅做為北京鐵路局的收存機車,建國后不久既已報廢除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英機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名稱:調車機車輪式:2-6-2ST數量:2編號:19-20生產年代:1908生產廠商:英國北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6-2ST型調車機車同唐山制毛格爾機車一樣,系本路為豐臺至張家口間干線開通所購置的首批機車。該型號機車共兩臺,編號19-20號,由英國北英機車公司生產,與該廠于1887年為京奉鐵路(北京至沈陽)所生產的機車大致相同。兩臺2-6-2ST型調車機車交付本路后,曾在干線北京城區段及環城枝線擔當調車及小運轉作業。該車在華北交通時期被更名為プレコ型(草原5型)機車,編號1517-1518號;在建國之后和原京奉鐵路所屬同型機車被一并定型為ㄆㄌ5型(PL5型)機車,編號區段61-75號。1990年被鐵道部除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播得威機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京張鐵路全線通車開始運營時,照片里的這個火車頭雖然在個頭、重量和馬力上都和歐節機車一樣,屬于比較小的,然而,在全線所有的火車頭中,它卻擁有“拿摩溫”(No.1) 的老大地位——它是京張鐵路的第一號機車。圖中可見一名頭戴西洋禮帽、身穿白色衣褲、 腳蹬官靴的高個子男士,他就是第一位在京張鐵路上開火車的司機。他左側的車身上有一塊標牌,標牌內容為“京張鐵路”,右側的車身上有一個阿拉伯數字 1,即“拿摩溫”。他是個“牛人”,最牛的一點就是在火車頭上干活,即使穿一身白衣白褲,也從不沾一個 黑點,“干凈利索”是他帶徒弟的第一要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利用舊線改造而成,成為了一個綠色公共空間。它展示了歷史傳承、開放共享等特點,成為了舉辦運動健身等活動的地方。在這里,人們可以感受到京張鐵路的歷史魅力,也可以享受到現代生活的樂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鐵路工作者雕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鐵路運營需要哪些人員的參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鐵路運營是一個復雜的體系:總體可分為5部分系統,分別是車務系統,機務系統,工務系統,電務系統,車輛段系統。無論是蒸汽機車時代還是現在我們世界領先的高鐵列車,每一趟列車安全出站安全達到都是無數鐵路人辛勤工作的成果。千千萬萬的鐵路人如同鐵軌上的道釘般平凡,但也因為他們每一個人的努力才成就今天中國鐵路的飛速發展和輝煌成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京張鐵路博物館(外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博物館展廳內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科技展區與機車車輛展區編織成一幅立體的時空畫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步入車廂,兩側車窗化身“光影記憶之窗”,動態呈現京張鐵路從1909年自主勘測設計到2022年智能高鐵通車的百年跨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同年代的列車時刻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展柜中陳列的早期鐵路檢票刻章、三色手提信號燈、硬板火車票等文物,與數字屏上的智能調度系統形成跨越時空的對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鐵路原素的商品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鐵軌音樂森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何用一把小錘子檢查軌道安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鐵路安全檢查時會使用彈性檢查錘對機車和鐵軌軌道進行錘擊檢查。檢察員會根據錘擊部件時發出的音響及手握錘柄的振動感覺來判斷螺母和螺栓的緊固狀態或部件是否斷裂。鐵軌音樂森林利用舊鐵軌、枕木、鐵路機械等材料搭建起互動聲音裝置。你可以通過敲擊面前的鐵軌,來發出不同的聲音——并以此致敬用敲擊錘檢查軌道的鐵路工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京張鐵路清華園地段如今變成了人們休閑的場所,橋上是地鐵13號線,橋下的柱上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記錄著京張鐵路歷史和鐵路相關內容的說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同時期信號設備變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8年:廣安門站裝設預告信號機2架、站內信號機9架、轉轍器標識8個,聯動裝置8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9-1958年:廣安門至豐臺、西直門、西便門方問改臂板信號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9年:改為色燈信號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9年7月:廣安門 — 西直門線路拆除,該區問取消信號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京九鐵路開通,廣安門站的信號設備進入現代化階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京張鐵路的地圖及沿線站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08 年標識規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京張鐵路管理局指定標識規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紅色表示危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白色表示平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綠色表示慢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黃色與皇家顏色棚同禁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9年改 號志規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手執號志規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立杯號志規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立桿又稱洗馬佛號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蘇州碼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蘇州碼子,也叫草碼,花碼,番仔碼,商碼,是中國早期民間的“商業數字”。它脫胎于中國文化歷史上的算籌,也是唯一還在被使用的算籌系統,產生于中國的蘇州,其多用于舊時的商業,手工業,當鋪,金融業等一切經營活動和生活中的數字記載,契約的簽訂及賬務的處理。現在在港澳地區的街市,舊式茶餐廳及中藥房偶而仍然可見。(引自百度百科)</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斗六市|
高淳县|
漾濞|
遵义县|
张北县|
崇义县|
广饶县|
竹北市|
铜山县|
镇赉县|
莒南县|
衡山县|
鸡泽县|
东光县|
永吉县|
浦东新区|
宁都县|
潜山县|
稻城县|
定边县|
广河县|
佛教|
岳普湖县|
博客|
自贡市|
惠来县|
平乐县|
武冈市|
巴彦县|
保德县|
沭阳县|
阳高县|
社会|
丹巴县|
佛冈县|
淮阳县|
竹山县|
定兴县|
海晏县|
临沧市|
浦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