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追尋父輩的烽火青春

悠閑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5年5月1日,我們終于站在樂昌坪石金雞嶺下這片浸染著父輩青春熱血的土地上。陽光穿透云層,為新落成的花崗巖校名碑鍍上一層金色的光暈,"國立中山大學"六個鎏金大字在晨光中熠熠生輝。</span></p> <p class="ql-block">當這塊承載著歷史重量的碑石驀然映入眼簾時,我和茵茵不約而同地屏住了呼吸——八十四年前那個硝煙彌漫的秋天,我父親以十五歲之齡考入中大附中,而千里之外的香港,十八歲的陳婉芳阿姨收拾行囊奔赴鐵嶺文學院。他們或許曾在鋪著粗礪青石的校道上擦肩而過,在戰時簡易的校舍里,用青春書寫著烽火年代的理想詩篇。</p> <p class="ql-block">循著坪石鎮有關人員的指引,我們開始了尋訪之旅。途經鎮中心時,一座形似出鞘寶劍的地標矗立眼前,半圓形紀念鐵環上鐫刻著坪石歷年大事記,其中"1944年一一中山大學200多名學生參加東江縱隊"的銘文如劍鋒般刺入時光。</p> <p class="ql-block">我們依次走過抗戰時期中大的烽火課堂:</p> <p class="ql-block">“真理光芒”——烽火中的學術堅守。</p><p class="ql-block">在1940-1945年的粵北坪石,“國立中山大學”在戰火中擎起一盞不滅的學術明燈。硝煙彌漫的年代,這里的師生用知識對抗黑暗,以科學救亡圖存,讓“真理光芒”穿透戰爭的陰霾,照亮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堅守之路。</p> <p class="ql-block">武陽司國立中山大學法學院位于坪石武陽司,設有法律、政治、經濟、社會學四個學系,并設有民眾法律顧問處、政治研究室、經濟調查處和中國經濟史研究室等機構??箲鹌陂g,為適應戰時需要,學院增設了司法組。著名學者李達、王亞南、梅龔彬等曾在此任教。</p> <p class="ql-block">《資本論》與中國經濟教育歷史陳列館以"真理光芒"為主題,通過"一個人""一批學生""一本書""一群人"的敘事框架,重點展示了經濟學家王亞南的生平與學術貢獻。</p> <p class="ql-block">亞南書舍是王亞南在坪石武陽司村的居所,他將其命名為"野馬軒"。后來在廈門大學任教期間,他仍沿用此名。盡管生活清苦、教學條件簡陋,王亞南依然筆耕不輟,展現了他對中山大學坪石時期的深厚情感。</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亞南書舍坐落于一條幽靜的小巷中,青苔和野草爬滿兩側的墻面,僅存的牌匾和空置的舊屋默默訴說著這段歷史。</p> <p class="ql-block">1940年8月,國立中山大學在校長許崇清率領下遷至粵北樂昌坪石。校本部設于坪石老街廣同會館,各學院分散在武江兩岸村落:</p><p class="ql-block">工學院設于三星坪村(含朱氏宗祠和沈氏宗祠兩個舊址,許崇清故居亦位于此)</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學院設于鐵嶺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理學院設于塘口村</span></p><p class="ql-block">法學院設于武陽司村</p><p class="ql-block">師范學院設于管埠村</p><p class="ql-block">這種"分散辦學"的獨特模式持續至1945年初,各學院在艱苦條件下堅持教學科研,譜寫了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段傳奇。</p> <p class="ql-block">廣同會館是1941年國立中山大學研究院舊址,在坪石鎮老坪石街,是抗戰時期中山大學內遷辦學的重要歷史見證。</p> <p class="ql-block">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本部舊址設在坪石鎮郊,臨時校舍在此借用的民房和祠堂。</p> <p class="ql-block">鐵嶺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是當時設備最為完善的學院之一,設有體育場、游泳池和員生同樂會所,對面還建有中山公園和中山大學中華文化學院。學院除一年級外共有154名學生,其中女生占比超過三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坪石辦學期間,鐵嶺山上漫山遍野盛開的杜鵑花成為一道獨特風景,師生們經常傳唱蕪軍和黃友棣創作的抗戰歌曲《杜鵑花》。文學院匯聚了一批文化名家,包括被譽為"百科全書式學者"的文學院長朱謙之,以及戲劇家洪深、古典文學家詹安泰等知名教授。陳安仁、吳康、岑麒祥、黃學勤等學者也在此任教,為戰時教育作出了重要貢獻。</p> <p class="ql-block">定友圖書館坐落于坪石鎮老坪石街共和街,是為紀念中國近代圖書館事業奠基人杜定友先生而建。</p> <p class="ql-block">1940年10月至1945年1月,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總館設于此地,杜定友先生時任圖書館主任。在戰火紛飛的歲月里,杜先生帶領同仁克服重重困難,堅持開放服務,不斷充實館藏,為戰時教育研究和文化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p> <p class="ql-block">定友圖書館正門前,莊重地矗立著創始人杜定友先生的紀念雕像。這座雕像不僅是對杜定友先生個人的紀念,更象征著中國圖書館人對文化傳承的執著堅守。</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定友圖書館保存完好,藏書豐富,書香四溢,吸引著眾多愛書人士前來閱讀學習。這座承載著歷史記憶的圖書館,不僅是對杜定友先生的紀念,更是對那段堅守文化教育精神的歲月的最好見證。</p> <p class="ql-block">塘口國立中山大學理學院的地理系具有重要學術地位,這里不僅是"紅巖系"地質學說的誕生地,也是"珠江三角洲"地理概念的提出之處。</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理學院舊址已蕩然無存,僅存的斷壁殘垣隱沒在荒草叢中,默默見證著那段學術輝煌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塘口國立中山大學理學院舊址曾是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理學院下設數學天文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物學系、地質學系、地理學系等教學單位,并設有天文臺和兩廣地質調查所等附屬機構。其中,數學天文系作為全國高校首個此類專業,在遷至坪石塘口村后,克服困難迅速建成學校第三座天文臺,成功完成了1941年9月21日日全食觀測任務。</p> <p class="ql-block">如今,數學天文系舊址正在修復中,位于塘口村附近的山頂上。目前僅存一塊記載這段歷史的石碑,靜靜地訴說著當年的科學探索故事。</p> <p class="ql-block">國立中山大學師范學院位于坪石管埠村(1940-1945)。抗戰期間,師院利用村中祠堂辦學,增設初級部數學班培訓初中師資,并設立附中供學生實習。學院承擔粵桂閩三省中等教育輔導工作,開辦教師進修班,創辦《中等教育》等刊物,同時開展掃盲等社會教育活動。</p> <p class="ql-block">國立中山大學師范學院位于坪石東南二十里的管埠村。1940年至1945年抗戰期間,中大遷至粵北坪石辦學,師范學院利用村中祠堂開展教學。1941年,師院增設初級部數學班培養初中師資,并設立附屬中學供學生實習和教學實驗。師院還承擔輔導粵桂閩三省中等教育的使命,遷至粵北后重點輔導廣東:籌辦初中教員進修班,派教授巡回輔導粵北各中學,創辦《中等教育》《國文評論》等刊物促進教研。此外,師院兼辦社會教育,設立戰時民眾教育館,開辦識字班,出版壁報、畫報,開展文盲普查等活動。1941年,中師劇團在管埠成立,洪深、許幸之、馬思聰、黃友棣等名師在此播下藝術種子。劇團曾演出《阿Q正傳》《雷雨》《日出》等劇目,激發師生愛國熱情和抗日斗志。</p> <p class="ql-block">國立中山大學師范學院歷史陳列館、《從多倫路到管埠村——在粵北的鄉野尋找左聯的星火》陳列、詩音漫道。遺憾的是,5月1日陳列館閉館,我們未能入內參觀父親當年就讀的英語系歷史,只能在館前模仿王慕理與馬思聰的雕像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為銘記1940-1945年國立中山大學在坪石的辦學歷史,現于各學院舊址均設立了紀念標志。這些標志采用統一的圓柱形制,柱體上鐫刻著中大創辦人及曾在坪石執教的著名教授生平事跡,包括:</p><p class="ql-block">1. 校本部舊址 - 孫中山先生紀念柱</p><p class="ql-block">2. 文學院舊址 - 朱謙之、洪深等教授紀念柱</p><p class="ql-block">3. 理學院舊址 - 數學天文系創建者紀念柱</p><p class="ql-block">4. 工學院舊址 - 許崇清校長紀念柱</p><p class="ql-block">5. 法學院舊址 - 王亞南、李達教授紀念柱</p><p class="ql-block">6. 師范學院舊址 - 馬思聰、黃友棣紀念柱</p><p class="ql-block">這些紀念柱不僅標注了當年的辦學位置,更以實物形式再現了中大的學術傳承,讓后人得以直觀感受那段在戰火中堅持辦學的崢嶸歲月。</p> <p class="ql-block">當夕陽的余暉為這些歷史舊址披上金色的光暈時,我們不禁追憶起我父親、茵茵母親那一代人在戰火中綻放的青春年華——</p> <p class="ql-block">茵茵站在中大文學院的牌匾下,憶想母親陳茵(陳婉芳)留下的《美麗的夢》。泛黃的書頁間,母親青春歲月的記憶如潮水般涌來……</p> <p class="ql-block">1941年全國統考期間,香港設立了一個考區。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陳婉芳報名參加了考試。放榜那天,當她在《香港報》刊登的"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錄取名單"上赫然看到"陳婉芳"三個字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個意外的好消息讓她興奮得徹夜難眠,暗自慶幸自己竟成了命運的寵兒。</p> <p class="ql-block">左起:母親、侄子陳大德(沙朗)、陳婉芳(陳茵)</p> <p class="ql-block">那年深秋,18歲的陳婉芳揣著大哥變賣手表湊來的路費,和二十多名中大新生一起,搭乘民船沿北江逆流而上。當木船緩緩駛過韶關碼頭時,這群意氣風發的年輕人還不知道,坪石鎮鐵嶺上那漫山遍野的杜鵑花,即將成為他們青春歲月最鮮紅的印記。踏入中山大學文學院歷史系的大門,當時廣州淪陷,中大幾經搬遷,最終在坪石復校。中共粵北省委在此建立黨支部,領導學生運動。 </p><p class="ql-block">文學院黨支部書記方健鵬以文藝為陣地,創辦《嶺風文藝社》,組織讀書會、歌詠隊,宣傳抗日思想。陳婉芳積極參與,擔任歌詠隊隊長,教唱《黃河大合唱》等革命歌曲。方健鵬創作的《杜鵑花》被譜成歌曲,傳唱大后方,成為陳婉芳最愛的抗戰歌曲之一。 </p><p class="ql-block">1941年底,香港淪陷,孔祥熙之女包機運洋狗回內地,引發公憤。1942年1月,中大文學院組織“討孔”運動,陳婉芳被選為“討孔委員會”成員,揭露國民黨權貴的腐敗。同年5月"南委事件"后,黨組織轉入地下,但仍通過《詩站》等刊物堅持宣傳。暑假期間,陳婉芳等12人奉命打入國民黨“南岳夏令營”,暗中團結進步學生。 </p> <p class="ql-block">1943年底,東江縱隊宣告成立。1944年初,中共廣東省臨時工委派遣張江明返回粵北傳達指示,要求中大黨組織做好參加武裝斗爭的準備,并詳細規劃了前往東縱司令部的路線:經地下交通員引導,由東莞進入游擊區。</p><p class="ql-block">1944年5月,日軍發動湘桂戰役,粵北形勢危急。省臨委決定動員粵北進步青年加入東江縱隊。在中大地下黨員黃德賜、黃杰文等人的秘密聯絡下,陳婉芳毅然放棄畢業后的優厚工作機會,決定奔赴前線,并動員侄子陳大德一同前往。臨行前,她堅定地表示:"為了抗日斗爭,我不怕任何困難與犧牲。"</p><p class="ql-block">為避開國民黨當局的阻撓,學生們采取分批轉移的策略。6月13日,首批70余名學生在黃杰文帶領下,繞道江西三南地區。他們變賣隨身衣物籌集路費,冒著被日偽軍發現的危險艱難前行。</p><p class="ql-block">陳婉芳所在的第二批60余人由彭豐負責帶隊。他們先以"第七戰區政治部中大戰時工作隊"名義在韶關開展活動,后根據黨組織指示化整為零:有的偽裝成探親訪友,有的假扮情侶,通過說英語、唱英文歌曲等方式迷惑敵人。陳婉芳與劉渥丹、周挺三人輾轉抵達廣州后,變賣手表和鋼筆籌措經費,在地下交通員引導下經東莞安全抵達司令部。令人痛心的是,途中劉渥丹與戰友們相約"廣州解放后要好好聚一聚"的愿望最終未能實現——他在隨后的戰斗中壯烈犧牲。</p> <p class="ql-block">這次"奔赴東縱"行列中,共有600多名青年突破封鎖,全部安全抵達東江縱隊。他們在缺衣少食的情況下團結互助,沒有一人退縮叛變,創造了革命史上的奇跡。當陳婉芳在司令部與先期到達的戰友重逢時,激動之情難以言表。這群熱血青年用行動證明,他們是為民族解放勇往直前的革命戰士。陳婉芳晚年回憶:“鐵嶺的杜鵑花象征我們火紅的理想,嚴冬過后,春天終將到來。”這段經歷,成為她革命生涯的起點。</p> <p class="ql-block">在坪石鎮中心,我尋訪國立中山大學附中舊址,只見一方孤零零的石碑矗立,朱家山校園已湮沒在時光長河中。</p> <p class="ql-block">駐足碑前,記憶忽然閃回——曾在家中父親的書柜里,偶然發現一本泛黃的《雛鷹展翅趨鯤鵬》。翻開扉頁時,父親的名字赫然在列,他竟是這本書的顧問之一。</p> <p class="ql-block">書中"難忘的朱家山"章節收錄了父親同窗陳慕靜、陳蔭儀合著的《朱家山,戰火中的金鑰匙》。透過這些斑駁的文字,我仿佛觸摸到了父親那段烽火青春的溫度。每一頁都像是時光的切片,將八十年前的瑯瑯書聲、戰火紛飛都凝固在紙頁之間。</p> <p class="ql-block">1941年秋,15歲的父親與始興同鄉饒紀寰、林漢周考入中大附中。</p> <p class="ql-block">在艱苦的山區求學生活中,他與陳大德、梁漢剛結為摯友。當時班里已有兩名共產黨員,陳大德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盡管生活清貧,同學們互幫互助,在進步同學的帶動下,課余時間排演話劇、組織歌詠會、出版墻報成為校園風尚?!饵S河大合唱》《太行山上》《月光曲》等激昂旋律時常回蕩在校舍間,這些歌聲既寄托著對淪陷故鄉的思念,更點燃了抗敵救國的熱血。</p><p class="ql-block">1942年,陳大德、崔克玲作為班里的共產黨員,帶領父親、梁漢剛等進步同學開展抗日宣傳。他們編寫抗戰標語,夜間借用學校鋼板印刷,趁著夜色步行四公里到坪石鎮張貼。這些年輕人冒著生命危險,在黑暗中傳遞著抗戰的火種。</p><p class="ql-block">1943年父親在坪石中華文化學院結識了同鄉陳培松。這位1939年入黨的革命者,每當夜幕降臨,父親便悄悄前往,兩人促膝長談。陳培松用粗糙的陶碗盛著山茶,娓娓道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分析抗戰形勢的走向。那些傾心長談的夜晚,如同黑暗中的明燈,讓父親的革命信念愈發堅定。</p> <p class="ql-block">同學陳大德(沙朗)</p> <p class="ql-block">同學梁漢剛(梁干)</p> <p class="ql-block">1944年盛夏,當父親所在班級的陳大德、梁漢剛、陳慕靜、陳陰儀、施偉斌等十余名同窗陸續奔赴東江縱隊和珠江縱隊時,這位出身書香世家的青年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邊是同窗們熱血沸騰的革命召喚,一邊是家族延續學脈的殷切期望。最終,他選擇以筆為劍,同年11月進入中山大學師范學院英語系學習。</p> <p class="ql-block">國立中山大學附中44屆畢業生合照。</p><p class="ql-block">攝于1944年</p> <p class="ql-block">然而革命的種子早已深植心中。1945年4月,春寒料峭的時節,父親回到粵北故鄉由地下黨員陳培松介紹,19歲的父親在始興縣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p><p class="ql-block">這個看似文弱的書生,從此開啟了雙面人生——父親以始興中學教員身份為掩護,秘密從事黨的地下工作。他在興仁里村建立"抗盟"組織,發展方疇等8名成員,成立地下交通站,負責宣傳動員、監視敵偽、收集情報等工作。為擴大活動范圍,他帶領成員喬裝煙販,以販賣"斯培"牌紙煙為名,往返頓崗、周所等地收集情報,經常冒險穿越日軍頻繁往來的韶余公路,為始興人民風度大隊傳遞情報。</p><p class="ql-block">1945年10月,抗戰勝利后,東江縱隊、珠江縱隊相繼北上,部隊轉移一批傷病員到始興。父親協助始興地下黨安置東縱、珠縱轉移的傷病員。他與地下黨員曾憲瑚等人集資開辦卷煙廠,以生產"海南島"牌香煙為掩護,借雇請工人名義安置譚清、馮惠霞、鄺鳳琴3名女東縱、珠縱游擊隊員工作和治病。同時,他介紹珠縱游擊隊員何兆麟(何文)到始興中學任教,并資助珠縱教導員熊和清與上級取得聯系。這些工作為保存革命力量作出了重要貢獻。在那些危機四伏的日子里,父親常常想起附中時期與陳大德他們合唱《黃河大合唱》的激情歲月,終于用自己的方式,與當年的同窗們殊途同歸。</p> <p class="ql-block">歷史總是充滿巧合。1946年春,父親返回廣州中大學習期間,在中大地下黨組織領導下進行革命活動,因被國民黨列入黑名單,接地下黨通知緊急撤離至香港漢華中學。在那里,他意外重逢了舊日同窗陳大德(已改名沙朗)及其姑姑陳婉芳(此時改名陳茵)。命運讓這三位革命青年在香港以教書為掩護,再次攜手投身地下工作。</p><p class="ql-block">1947年晚秋,父親接到五嶺地委要求隱蔽人員歸隊的指示。在陳茵的資助下,他順利返回廣州與中共廣東區黨組織取得聯系,最終重返五嶺游擊區,繼續投身粵贛湘邊區人民解放總隊的武裝斗爭,總隊長黃業。這段曲折的革命歷程,見證了他們在白色恐怖下堅定的革命信念和深厚的戰友情誼。</p> <p class="ql-block">夕陽西下,我們站在金雞嶺上遠眺。八十多年過去,這片土地上的青春故事依然令人心潮澎湃。父輩們用熱血書寫的革命篇章,將永遠銘刻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激勵著后人不忘初心,繼續前行。他們的青春雖已遠去,但那份為理想奮斗的精神,將如坪石的杜鵑花一般,永遠綻放在歷史的長河中。</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明县| 工布江达县| 嵊泗县| 祁东县| 永胜县| 朝阳县| 定日县| 即墨市| 道真| 罗田县| 高雄市| 襄城县| 阿坝县| 嘉义县| 乡宁县| 安化县| 星子县| 城口县| 崇文区| 宿迁市| 江门市| 岐山县| 九寨沟县| 镇坪县| 南开区| 吉林市| 淮安市| 汨罗市| 永修县| 扬州市| 抚顺县| 新郑市| 绩溪县| 四平市| 广河县| 大同市| 新乐市| 马关县| 衡东县| 新巴尔虎右旗| 全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