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顏氏與謝氏淵源——紀念謝安誕辰1705周年

東山玉樹

<p class="ql-block"> 《梁書》文學傳:'顏協,字子和。七代祖含,晉侍中國子監祭酒西平靖侯。父見遠,博學有志行,齊治書侍御史兼中丞,高祖受禪,不食卒。<b>幼孤,養于舅氏,博涉群書,工草隸。釋褐,湘東王國常侍兼記室,世祖鎮荊州,轉正記室。時吳郡顧協,亦在蕃邸,才學相亞,府中稱為二協。舅謝暕卒,協居喪,如伯叔之禮,議者重焉。又感家門事義,不求顯達,恒辭征辟。</b>大同五年卒。所撰晉伯傳五篇,日月災異圖兩卷,遇火湮滅。二子:之儀,之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顏協——南北朝齊國官員</b></p><p class="ql-block">顏協:一作顏勰,字子和,瑯邪臨沂(今屬山東)人。(南朝)齊朝治書御史顏見遠之子、名儒顏之推之父。主要作品《晉仙傳》五篇,《日月災異圖》兩卷。</p><p class="ql-block"> 兒子:顏之推(531年~約597年),字介,生于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祖籍瑯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中國古代文學家、教育家。顏之推年少時因不喜虛談而自己研習《儀禮》《左傳》,由于博覽群書且為文辭情并茂而得到南朝梁湘東王蕭繹賞識,十九歲便被任為國左常侍;后于侯景之亂中險遭殺害,得王則相救而幸免于難,亂平后奉命校書;在西魏攻陷江陵時被俘,遣送西魏,受李顯慶賞識而得以到弘農掌管李遠的書翰;得知陳霸先廢梁敬帝而自立后留居北齊并再次出仕,歷二十年,官至黃門侍郎;北齊滅后被北周征為御史上士,北周被取代后仕隋,于開皇年間被召為學士,后約于開皇十七年(597年)因病去世。學術上,顏之推博學多識,一生著述甚豐,所著書大多已亡佚,今存《顏氏家訓》和《還冤志》兩書,《急就章注》《證俗音字》和《集靈記》有輯本。(概述圖來源:《瑯琊文化史略 第二卷 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p><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他的七世祖顏含,曾為晉朝侍中、國子祭酒、西平靖侯。其父顏見遠,博學有志行。初,齊和帝之鎮荊州也,以見遠為錄事參軍,及即位于江陵,以為治書侍御史,俄兼中丞。高祖受禪,見遠乃不食,發憤數日而卒。高祖聞之曰:“我自應天從人,何預天下士大夫事?而顏見遠乃至于此也。” 顏協幼孤,養于舅氏。少以器局見稱。博涉群書,工于草隸。釋褐湘東王國常侍,又兼府記室。世祖出鎮荊州,轉正記室。時吳郡顧協亦在蕃邸,與協同名,才學相亞,府中稱為“二協”。舅陳郡謝暕卒,協以有鞠養恩,居喪如伯叔之禮,議者重焉。又感家門事義,不求顯達,恒辭征辟,游于蕃府而已。大同五年,卒,時年四十二。世祖甚嘆惜之,為《懷舊詩》以傷之。其一章曰:“弘都多雅度,信乃含賓實。鴻漸殊未升,上才淹下秩。”著有《晉仙傳》五篇、《日月災異圖》兩卷,遇火湮滅。育有三子:顏之儀、顏之善、顏之推,并早知名。顏之推,承圣中仕至正員郎、中書舍人。</p><p class="ql-block">家族世系</p><p class="ql-block">顏見遠——顏勰(一作顏協)——</p><p class="ql-block">顏之推(第三子)—— 顏思魯(長子)—</p><p class="ql-block"> ——顏師古</p><p class="ql-block"> ——顏相時</p><p class="ql-block"> ——顏勤禮——</p><p class="ql-block">——顏昭甫——顏元孫——顏杲卿——</p><p class="ql-block"> ——顏惟貞——顏闕疑、顏允南、顏喬卿、顏真長、顏幼輿、顏真卿、顏允臧 </p><p class="ql-block"> ——顏育民</p><p class="ql-block">顏愍楚(次子)——</p><p class="ql-block"> 顏游秦(第三子)——</p><p class="ql-block">顏之儀(長子)——顏昶——顏萬石</p><p class="ql-block">顏之善(次子)——</p><p class="ql-block">表附:顏真卿是顏杲卿的從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怎么在東晉南朝區分陳寅恪所說的上中下等士族?瑯琊顏氏是上等士族還是次等士族?</b></p><p class="ql-block"> 這個取決于劃分標準到底如何,如果以東晉時期的王庾桓謝這類在政治上有巨大影響力的家族為參照對象,那瑯琊顏氏肯定是差之千里的。如果以婚姻、任官、學術這些圍度來考量,瑯琊顏氏在東晉南朝則不太可能屬于次等士族。</p><p class="ql-block"> 王渾后妻,瑯琊顏氏女。王時為徐州刺史,交禮拜訖,王將答拜,觀者咸曰:“王侯州將,新婦州民,恐無由答拜。”王乃止。武子以其父不答拜,不成禮,恐非夫婦;不為之拜,謂為“顏妾”。顏氏恥之。以其門貴,終不敢離。——《世說新語·尤悔》</p><p class="ql-block"> 王渾娶瑯琊顏氏女為后妻,就因為瑯琊顏氏門第不高,不僅在婚禮上不答拜,其子還“謂為顏妾”,可見瑯琊顏氏在魏晉時與太原王氏這樣的一流高門有非常明顯的差距。</p><p class="ql-block"> 王處明,君之外弟,為子允之求君女婚;桓溫,君夫人從甥也,求君小女婚;君并不許。——《景定建康志·卷四十三》引李闡《右光祿大夫西平靖侯顏府君碑》</p><p class="ql-block"> 可能是由于顏含在西晉末東晉初的發跡,其家族的門第有了一定提升。但是不能忽略這兩起婚姻中的特殊性,首先王舒是顏含的外弟,這說明二人的長輩有姻親關系,瑯琊王氏與瑯琊顏氏同為瑯琊郡大族,可能保持了長期聯姻關系;而桓溫既然是顏含妻的從甥,那么顏含妻應為魯國孔氏,“至圣”家族與“復圣”家族的聯姻,可能也是長期的。</p><p class="ql-block"> 此外,瑯琊顏氏在東晉南朝可考的姻親關系還有東莞劉氏、東莞臧氏、陳郡謝氏和陳郡殷氏:</p><p class="ql-block"> 年三十,猶未婚。妹適東莞劉憲之,穆之子也。——《宋書·顏延之傳》</p><p class="ql-block">弟師仲,妻臧質女也。質為徐州,辟師伯為主簿。——《宋書·顏師伯傳》</p><p class="ql-block"><b>舅陳郡謝暕卒,協以有鞠養恩,居喪如伯叔之禮,議者重焉。——《梁書·文學傳》</b></p><p class="ql-block">思魯等從舅殷外臣,博達之士也,有子基、諶,皆已成立,而再娶王氏。——《顏氏家訓·后娶》</p><p class="ql-block"> 雖然劉穆之在東晉末年位高權重,但東莞劉氏在此之前無顯宦,不過劉穆之妻出身陳留圉江氏,可見其家族并非庶族,應當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次等士族。</p><p class="ql-block"> 東莞臧氏是劉宋的外戚家族,入宋后門第迅速提升,但到臧質也不過兩代人,與一流高門顯然還有差距。</p><p class="ql-block">陳郡謝氏在東晉盛極一時,但進入南朝之后門第滑落,到齊梁時僅有謝莊一支尚居顯宦。謝超宗之子娶張敬兒女,謝眺娶王敬則女,張敬兒“尤多膂力,求入隊為曲阿戍驛將,州差補府將,還為郡馬隊副,轉隊主”,王敬則“屠狗商販 , 遍于三吳”,雖然二人都以武力發家身居高位,但從門第來看都是典型的底層寒人,謝氏為尋求政治出路,投靠勛門,以至放棄士庶之別,可見其門第衰落,不復當年。</p><p class="ql-block"> 陳郡殷氏是晉宋時的一流高門,入齊以后門第衰落,《南史·殷叡傳》載“叡有口辯,司徒褚彥回甚重之,謂曰:‘諸殷自荊州以來無出卿。’叡斂容答曰:‘殷族衰悴,誠不如昔。 若此旨為虛,故不足降,此旨為實,彌不可聞’”,到梁陳之際,殷不害兄弟以忠孝聞名于當世,重振了家族聲名,為入唐后陳郡殷氏的興盛奠定了基礎。從顏之推開始,瑯琊顏氏與陳郡殷氏六世聯姻。</p><p class="ql-block">從婚姻關系上來看,瑯琊顏氏的聯姻家族門第有限,基本與高門士族無緣,與陳郡謝氏、陳郡殷氏的聯姻也是在其家道中落之后,一方面這反映出瑯琊顏氏在東晉南朝始終未能躋身一流高門的事實,另一方面可能也與顏含“仕宦不可過二千石,婚姻勿貪勢家”的家訓有關。</p><p class="ql-block">再來看任官(僅記入諸史者):</p><p class="ql-block">顏默:汝陰太守。</p><p class="ql-block">顏含:歷太子中庶子、黃門侍郎、本州大中正、散騎常侍、大司農、侍中、國子祭酒,加散騎常侍、光祿勛,加右光祿大夫,封西平縣侯。</p><p class="ql-block">顏髦:歷黃門郎、侍中、光祿勛。</p><p class="ql-block">顏謙:安成太守。</p><p class="ql-block">顏約:零陵太守。</p><p class="ql-block">顏顯(颙):護軍司馬。</p><p class="ql-block">顏延之:歷太子舍人、正員郎、中書郎、始安太守、中書侍郎、太子中庶子、步兵校尉、秘書監,光祿勛,太常等。</p><p class="ql-block">顏駿:歷太學博士、太子舍人、撫軍主簿、侍中、左衛將軍,加散騎常侍、吏部尚書兼驍騎將軍、丹陽尹、中書令、右將軍、東揚州刺史。封建成縣開國侯,食邑兩千戶。</p><p class="ql-block">顏測:官至江夏王義恭大司馬錄事參軍。早卒。</p><p class="ql-block">顏?:濟陽太守、中書侍郎。</p><p class="ql-block">顏邵:領軍司馬、衛將軍諮議參軍、竟陵太守。</p><p class="ql-block">顏師伯:歷輔國行參軍、徐州主簿、征西行參軍、黃門侍郎、輔國將軍、青冀二州刺史、征虜將軍、御史中丞,領步兵校尉、侍中、領尚書中事、遷尚書仆射,丹陽尹。封平都縣子。</p><p class="ql-block">顏師仲:中書郎,晉陵太守。</p><p class="ql-block">顏師叔:司徒主簿,南康相。</p><p class="ql-block">顏見遠:歷安成王侍郎、征西參軍、錄事,治書御史兼中丞。</p><p class="ql-block">顏協:釋褐湘東王國常侍,又兼府記室。世祖出鎮荊州,轉正記室。</p><p class="ql-block">顏之推:湘東王右常侍、鎮西墨曹參軍、中撫軍府外兵參軍、散騎侍郎。</p><p class="ql-block"> 自顏含父子三代,瑯琊顏氏就已經滿足“世吏兩千石”的標準了,進入劉宋以后,顏竣、顏師伯都曾身居宰輔,雖然二人都因為卷入政治斗爭而身死,但從顏氏見于南朝諸史的名人來看,次等士族是很難達到這一高度的。</p><p class="ql-block"> 另外,顏謙所任安成郡至劉宋大明八年有戶6116,顏約所任零陵郡有戶3828,顏?所任濟陽郡有戶1232,都是戶數不高的郡。而顏師仲所任晉陵郡有戶15382,可見隨著顏師伯得勢,其兄弟能夠領到更為富裕的郡。</p><p class="ql-block"> 另外,起家官也是區分門第的重要方式,上述顏氏諸人的起家官有后將軍行參軍、太學博士、大司馬錄事參軍、記室參軍、領軍司馬、輔國行參軍、中書郎、司徒主簿、安成王侍郎、湘東王國常侍、湘東王右常侍。</p><p class="ql-block"> 曹魏和西晉前期,六品的秘書郎、著作郎以及王國師、友、文學屬于鄉品二品者的起家官,七品的公府掾屬是鄉品三品者的起家官。到東晉南朝時,上述官職則都成為著名的清望官,因而成為高門士族的起家官。</p><p class="ql-block"> 我們與一個典型的次等士族,北府武人出身的劉裕家族為對比,就能明顯的看出二者的差異:</p><p class="ql-block">劉氏家族:直系,劉裕曾祖混,官至武原令;祖靖,東安太守;父翹,郡功曹。旁系,劉裕族弟遵考,遵考曾祖浮,為劉混弟,官至正員郎;祖巖,海西令;父涓子,彭城內史。</p><p class="ql-block">婚姻家族:母系,劉裕親母孝穆趙皇后,后祖彪,治書侍御史;父裔,平原太守。劉裕繼母孝懿蕭皇后。后祖亮,侍御史;父卓,洮陽令。妻系,劉裕微時妻武敬臧皇后,后祖汪,尚書郎;父?,郡功曹;兄燾,國學助教,臨沂令。</p><p class="ql-block">這些官位大致上可分三類。第一類:地方上的縣令、郡太守(包括王國內史)。第二類:地方上不歸朝廷選任,由郡太守自行辟除的郡功曹。第三類:中央的郎官、御史和助教。——《劉裕門第考》</p><p class="ql-block">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郡太守,尚書郎,就已經是劉裕及其姻親家族能夠獲取的最高官職了,東安郡有戶1285、彭城郡有戶8627、平原郡有戶5913,像晉陵郡這樣萬戶以上的大郡也是劉裕家族難以企及的。</p><p class="ql-block">并且,顏氏在東晉南朝見于史冊者沒有任何人有仕郡的經歷,仕郡在曹魏、西晉時期雖然不為京師顯貴子弟所重,但門第位望稍差者與地方豪族仍然以郡吏為入仕的重要途徑。但在進入東晉以后,郡吏的地位大幅下降,瑯邪王氏、太原王氏、陳郡謝氏、袁氏、潁川庾氏、荀氏、譙國桓氏、高平郗氏,子弟無一仕郡,最差也是以州佐入仕。</p><p class="ql-block">而瑯琊顏氏也完全符合這一特點,相反,作為次等士族的劉裕家族就有多人曾出任郡功曹。</p><p class="ql-block">從學術上來說,瑯琊顏氏也是一個典型的經學世家,“世善《周官》、 《左氏》之學”,家族成員也往往因文化上的名聲入仕,顏延之“文章之美,冠絕當時”、顏竣“早有文義”、顏師伯“涉獵《書》《傳》,頗解聲樂。”、顏見遠“博學有志行”、顏協“博涉群書,工于草隸”。這也符合高門士族的的文化標準。</p> <p class="ql-block"> 顏延之與謝靈運是南朝宋時期并稱“顏謝”的兩位文學巨匠,他們的詩文成就與藝術風格共同構成了晉宋之際文壇的雙峰。以下是關于兩人的詳細對比與關聯:</p><p class="ql-block">?1. 并稱淵源與歷史地位?</p><p class="ql-block">?“顏謝”之稱?:兩人因文學造詣齊名,被時人并稱為“顏謝”,代表南朝宋詩壇的最高水平?。</p><p class="ql-block">?元嘉三大家?:他們與鮑照并列為“元嘉三大家”,推動元嘉年間(424-453年)的文學繁榮?。</p><p class="ql-block">?2. 生平背景對比?</p><p class="ql-block">?人物? ?顏延之(384-456)?</p><p class="ql-block"> ?謝靈運(385-433)?</p><p class="ql-block">?籍貫? 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 </p><p class="ql-block"> 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p><p class="ql-block">?家世? 出身世家,曾祖顏含為右光祿大夫?</p><p class="ql-block">東晉謝玄之孫,襲封康樂公?</p><p class="ql-block">?仕途? 歷任秘書監、光祿勛等職,晚年為帝師?</p><p class="ql-block"> 仕途坎坷,因政治斗爭被貶,最終流放遇害?</p><p class="ql-block">?3. 文學風格與代表作?</p><p class="ql-block">?顏延之?:</p><p class="ql-block">?風格?:辭藻華麗典雅,注重形式美與音韻和諧,以“雕繪”之功著稱?。</p><p class="ql-block">?代表作?:《五君詠》(詠史抒懷)、《赭白馬賦》(詠物賦)及散文《庭誥》?。</p><p class="ql-block">?謝靈運?:</p><p class="ql-block">?風格?:開創山水詩派,詩風清新自然,寄托孤高憂憤之情?。</p><p class="ql-block">?代表作?:《登池上樓》、《石壁精舍還湖中作》等山水名篇?。</p><p class="ql-block">?4. 人格與政治態度?</p><p class="ql-block">?顏延之?:剛直不阿,敢于諫言,生活簡樸,與陶淵明交厚?。</p><p class="ql-block">?謝靈運?:孤高傲世,縱情山水,因政治立場招禍?。</p><p class="ql-block">?5. 后世影響?</p><p class="ql-block">顏延之的典雅文風對唐代駢文有深遠影響?。</p><p class="ql-block">謝靈運的山水詩為后世王維、孟浩然等詩人奠定基礎?。</p><p class="ql-block">?總結?</p><p class="ql-block">兩人雖并稱“顏謝”,但藝術風格迥異:顏延之重雕琢,謝靈運尚自然。他們的成就共同照亮了南朝文學的天空,成為后世文人追摹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顏協與謝氏的關系</p><p class="ql-block"> 主要體現在婚姻和家族矛盾兩方面,具體如下:</p><p class="ql-block">1. ?婚姻聯姻?</p><p class="ql-block">顏協的妻子來自南朝高門貴族謝氏(與王氏并稱“王謝”),但這段婚姻并非平等聯姻。顏協之父顏見遠曾任齊朝御史中丞,因氣節絕食而死,導致顏家政治地位下降。謝氏作為頂級士族,起初因顏家尚有官職而同意聯姻,但后來因顏家衰落,謝氏家族單方面斷絕往來,甚至鬧喪砸毀顏家,并禁止顏家提及姻親關系以“維護門第”?。</p><p class="ql-block">2. ?矛盾與沖突?</p><p class="ql-block"> 顏協妻子謝氏去世后,謝家派人到顏家鬧喪,砸毀物品,并公開否認兩家姻親關系,宣稱顏家不配與謝氏并列。這一事件導致顏協郁結成疾,最終病逝?。可見兩家關系因門第差距和政治地位變化而徹底破裂。</p><p class="ql-block"> 顏見遠,南朝齊瑯琊臨沂(今屬山東),顏含的六世孫,復圣顏子(顏回)的后裔。</p><p class="ql-block">歷安成王侍郎、征西參軍、錄事,治書御史兼中丞,“博學有志行”。</p><p class="ql-block"> 當初齊蕭寶融鎮守荊州時,以顏見遠為錄事參軍。</p><p class="ql-block"> 齊中興元年(501年),蕭寶融即位于江陵,顏見遠為治書侍御史兼中丞,正色立朝。</p><p class="ql-block"> 及梁武帝蕭衍執政,遂以疾辭。齊和帝蕭寶融暴崩,梁武帝受禪,顏見遠慟哭而絕。梁武帝恨之,對朝臣說:“我自應天從人,何豫天下士大夫事,而顏見遠乃至于此!”當世嘉其忠烈,皆稱嘆之。</p><p class="ql-block">3. ?門第差異的深層背景?</p><p class="ql-block">? 顏見遠的政治立場?:作為齊和帝的御史中丞,他在梁武帝篡位后絕食殉國,這種忠烈行為可能加劇了謝氏家族對顏家的輕視(謝氏更傾向與當權者聯姻)?。</p><p class="ql-block">? 謝氏的門第觀念?:陳郡謝氏屬“上等士族”,而瑯琊顏氏雖為孔子弟子顏回后裔,但政治影響力遠不及王謝家族,被歸為次等士族。例如,東晉時瑯琊顏氏女子嫁太原王氏竟被貶稱為“顏妾”?。</p><p class="ql-block"> 綜上,顏協與謝氏的婚姻,以及兩族門第懸殊,導致謝氏家族對顏見遠一系持排斥態度?。</p> <p class="ql-block">顏之推 中國古代文學家、教育家 </p><p class="ql-block">顏之推(531年~約597年),字介,生于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祖籍瑯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中國古代文學家、教育家。 顏之推年少時因不喜虛談而自己研習《儀禮》《左傳》,由于博覽群書且為文辭情并茂而得到南朝梁湘東王蕭繹賞識,十九歲便被任為國左常侍;后于侯景之亂中險遭殺害,得王則相救而幸免于難,亂平后奉命校書;在西魏攻陷江陵時被俘,遣送西魏,受李顯慶賞識而得以到弘農掌管李遠的書翰;得知陳霸先廢梁敬帝而自立后留居北齊并再次出仕,歷二十年,官至黃門侍郎;北齊滅后被北周征為御史上士,北周被取代后仕隋,于開皇年間被召為學士,后約于開皇十七年(597年)因病去世。 學術上,顏之推博學多識,一生著述甚豐,所著書大多已亡佚,今存《顏氏家訓》和《還冤志》兩書,《急就章注》《證俗音字》和《集靈記》有輯本。</p><p class="ql-block">主要作品</p><p class="ql-block">《觀我生賦》、《顏氏家訓》、《還冤志》等主要成就創作《顏氏家訓》,開“家訓”之先河</p><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少年務實識 中大通三年(531年),顏之推生于江陵(今湖北江陵)。其家世代鉆討《周官》《左傳》,顏之推自幼承襲家學,大同三年(537年)即啟蒙,能誦《魯靈光殿賦》。 大同五年(539年),顏之推的父親顏勰去世,顏之推自此受兄長顏之儀教養。 大同八年(542年),湘東王蕭繹在江州(今江西九江)親自講授《莊子》《老子》,十二歲的顏之推乘機做了他的門徒,后因不喜虛談而回家自己研習《周禮》《左傳》。博覽群書,無不詳備,詞情典麗,極得西府的稱頌。幸免于叛亂 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亂爆發。次年(549年)三月,叛軍攻陷臺城。五月,梁武帝蕭衍在囚禁中憂憤而死,太子蕭綱即位。蕭繹拜顏之推為右常侍,加鎮西墨曹參軍。顏之推喜好飲酒,不拘禮法,不修邊幅,因此時論頗有非議。 大寶元年(550年),蕭繹在江陵起兵討伐侯景,派世子蕭方諸出鎮郢州,顏之推被任為中撫軍外兵參軍,掌管記。次年(550年)閏四月,侯景攻陷郢州,顏之推被虜,侯景多次想殺死他,得行臺郎中王則相救而幸免于難,后囚送建康。 大寶三年(552年)三月,侯景叛軍被擊敗,顏之推在被釋放后從建康(今南京)歸還江陵。十一月,蕭繹在江陵被擁立為帝。回到江陵時,顏之推被封為散騎侍郎,奏舍人事,奉命校書。因俘仕北齊 承圣三年(554年)十一月,西魏攻陷江陵,梁元帝蕭繹被俘后遇害,顏之推再次被俘,遣送西魏。西魏大將軍李顯慶看中了他,推薦他到弘農,令掌管其兄陽平公李遠的書翰。 天保七年(556年),黃河水暴漲,顏之推有意南歸,想從北齊借道返回江南故地,于是備船攜妻帶子歸服北齊,途中經歷了砥柱的險阻,時人稱贊他勇敢果斷。高洋見到他后很是喜歡,馬上拜他做奉朝請,引入內館之中,侍從左右,頗受重視。次年(557年)十月,陳霸先廢梁敬帝蕭方智自立,顏之推因得到此消息而留居北齊并再次出仕。 天保九年(558年),顏之推侍從高洋入天池,將被委任為中書舍人時,高洋令中書郎段孝信帶出敕書給他看。他在營外喝酒,段孝信將實情向帝作了報告,高洋說:“暫且停止此任命。”于是此事就擱置了下來。 大約于河清四年(565年),顏之推被推舉為趙州功曹參軍,不久又待詔文林館,除司徒錄事參軍。 大約于天統二年(566年),北齊后主高緯因好文藝而調顏之推至京都。 顏之推聰穎機敏,博識有才辯,長于尺牘,應對迅速,大受祖珽推重,祖珽令他掌理館事,判署文書。武平三年(572年),左仆射祖珽采納顏之推建議而奏立文林館,又奏撰《修文殿御覽》。顏之推除司徒錄事參軍,與李德林同主持文林館事,并主編《修文殿御覽》,不久即遷通直散騎常侍,不久又領中書舍人。 高緯時有索取,常令中使傳旨,之推稟承上意,館中之人均受指揮。上奏的文章,都是他親自封署,在進賢門進獻,得報后才歸。加之他會寫文章,檢校繕寫,辦事勤敏,很是稱職。高緯十分寵幸他,恩賜甚重,故為勛要貴戚嫉恨,時常要加害于他。崔季舒等準備進諫,顏之推請假回家,所以諫書上沒有他的簽名。高緯召集諫人,顏之推也被傳喚進宮,查諫書上沒有名字,因此免禍。不久拜黃門侍郎,故稱“顏黃門”。因俘仕北周 承光元年(577年),北周兵陷晉陽,高緯輕騎回鄴,情況緊急,無計可施,顏之推便借宦官侍中鄧長颙之口獻奔陳之策,并勸告高緯招募吳士七千人作為侍從,取青、徐路一同投奔陳國。高緯采納了這個建議,并告訴了丞相高阿那肱等人。高阿那肱不愿往陳,說吳士不可信任,勿需招募他們,又勸高緯送珍寶家口往青州,據守三齊之地,如不能保,則慢慢地浮海南渡。高緯雖然沒有按顏之推計策行事,但還是委任他做了平原太守,并讓他鎮守黃河的渡口。同年,北周攻滅北齊,顏之推第三次被俘,后被遣送到長安。 大象二年(580年),顏之推被任為御史上士。仕隋至壽終 開皇元年(581年),北周滅亡,隋朝建立,顏之推的兒子顏思魯生下顏師古。 開皇二年(582年),顏之推上言,請依梁國舊事,考訂雅樂,隋文帝楊堅不聽從。二月,楊堅立子楊勇為太子。之后,顏之推被太子楊勇召為學士,甚見禮重。 開皇三年(583年),顏之推奉命接待陳國使臣阮卓。 約于開皇十七年(597年),顏之推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主要成就</p><p class="ql-block">文學方面 </p><p class="ql-block">在文學創作上,顏之推著述頗豐,他所創作的《顏氏家訓》是中國漢民族歷史上第一部體系宏大且內容豐富的家訓,開“家訓”之先河,在家庭教育、道德修養方面給后人提供借鑒的同時為后人研究南北朝歷史及語言文學提供參考。同時,書中的文章獨具清暢流美之致,雖多駢語,亦有散行,說理敘事,疏落爽潔,可以說是顏之推平生主張改革文體的實踐。至于改革文體的主張,顏之推認為,文章中的思想內容是最重要的,如同人的心腎,是里面的東西,是本,至于典故(事義)、辭藻(華麗),如同人的皮膚與冠冕,是外面的東西,是末。作文章應當重本輕末,但是當時文人多是趨末棄本,專注重用典新巧,辭藻華麗,而忽略甚至于損傷了思想內容,產生了“辭勝而理伏”、“事繁而才損”的弊病。對此,顏之推提倡取法古人以矯正時文之弊。 錢鐘書先生很推崇《觀我生賦》自注,認為庾信《哀江南賦》沒有此類自注是憾事。《觀我生賦》自注與正文共存于同一文本,不訓釋名物,闡發意義,僅寫明和正文相關的本事,與正文的自傳性敘述相互融合,是敘事的有機組成部分,既有文學意義,也有史學價值。教育方面 在教育方法上,顏之推主張把愛護子女和教育子女結合起來,重視父母對子女的榜樣示范作用。在教育思想上,顏之推提倡終身學習,既強調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又提出直到當代仍有較強指導意義的晚學的思想。在學習內容上,顏之推反對士大夫飽食終日、輕視技藝、不學無術的做法,提倡“實學”,主張封建知識分子要接觸社會實際生活,學習經世致用的知識,學習農業生產知識。</p><p class="ql-block">人物評價 </p><p class="ql-block">唐代李延壽:古人之所貴名不朽者,蓋重言之尚存。王褒、庾信、顏之推、虞世基、柳?、許善心、明克讓、劉臻、王貞、虞綽、王胄等,并極南土譽望,又加之以才名,其為貴顯,固其宜也。自余或位下人微,居常亦何能自達。及其靈蛇可握,天綱俱頓,并編緗素,咸貫辭林。雖其位可下,其身可殺,千載之外,貴賤一焉。非此道也,孰云能致?凡百士子,可不務乎!(《北史·卷八十三·列傳第七十一·文苑》)</p><p class="ql-block"> 唐代無名氏:北齊黃門侍郎顏之推,學優才贍,山高海深,常雌黃朝廷,品藻人物。(《顏氏家訓序》) </p><p class="ql-block">南宋沈揆:顏黃門學殊精博。(《校刊〈顏氏家訓〉跋》)</p><p class="ql-block"> 清代姚范:昔顏介生遭衰叔,身狎流離,宛轉狄俘,阽危鬼錄,三代之悲,劇于荼蓼,晚著《觀我生賦》云:“向使潛于草茅之下,甘為畎畝之民,無讀書而學劍,莫抵掌以膏身,委明珠而樂賤,辭白璧以安貧,堯、舜不能辭其素樸,桀、紂無以污其清塵,此窮何由而至?茲辱安所自臻?”玩其辭意,亦可悲矣。(《援鶉堂文集·卷二·跋顏氏家訓》)</p><p class="ql-block"> 蘇州大學教育心理教研室助教、副教授朱永新:他一生從未從事過教育活動,但他以豐富而又復雜的社會生活經歷為基礎,提出了一些有自己見解的教育主張,他為教育子孫寫就的《顏氏家訓》,對以后封建地主的家庭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外教育思想史》)</p><p class="ql-block"> 現代評論家周作人:顏君的識見,寬嚴得中,而文詞溫潤與情調相副,極不易得。(《周作人散文(二)》)</p><p class="ql-block"> 近現代歷史學家范文瀾:他是當時南北兩朝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學者,經歷南北兩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學北學的短長,時所有大小知識,他幾乎都鉆研過,并且提出自己的見解。《顏氏家訓》二十篇,就是這些見解的記錄。(《中國通史簡編》)</p><p class="ql-block"> 近現代歷史學家繆鉞:顏之推是南北朝末年一位杰出的學者,他雖不專以文學著名,但他在文學評論與創作方面也頗有獨到之處。(《顏之推的文學評論與作品》)</p><p class="ql-block">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中文教授周建江:顏之推文學理論不愧為北朝文學的集大成者,開創了文學批評比較方法的先河。(《北朝文學史》) </p><p class="ql-block">中共山東省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宋衛國:三歷亡國事,悉諳南北情。及時成家訓,調教后人行。(《余心集》</p><p class="ql-block">個人作品</p><p class="ql-block"> 在文學方面,顏之推博學多識,一生著述甚豐,史載有《文集》三十卷、 《承天達性論》、《訓俗文字略》一卷、《急就章注》一卷、《筆墨法》一卷、《誡殺訓》一卷、《七悟》一卷、《稽圣賦》三卷、《證俗音字》五卷、《還冤志》三卷、《集靈記》二十卷、《顏氏家訓》七卷。其中,流傳下來的僅《顏氏家訓》和《還冤志》兩書,《急就章注》《證俗音字》和《集靈記》尚有輯本,其他諸書均已亡佚。</p><p class="ql-block">史料索引</p><p class="ql-block"> 記載顏之推生平的史料有《北史·卷八十三·列傳第七十一·文苑》、《北齊書·卷四十五·列傳第三十七·文苑》《顏氏家訓》《陋巷志》《唐故通議大夫行嶭王友柱國贈秘書少監國子祭酒太子少保顏君碑銘》(即《顏氏家廟碑》)等。</p> <p class="ql-block">《顏氏家訓》作者顏之推的曲折人生</p><p class="ql-block">南北亂世,人如飛蓬。三次亡國,九死一生。</p><p class="ql-block">家訓之祖,血淚寫成。篇篇藥石,字字金銘。</p><p class="ql-block">代代相傳,世世刊行。宜子宜孫,傳承家風。</p><p class="ql-block"> 公元531年,南北朝時期的梁朝中大同三年的清明節,是一個惠風和暢的好日子。在長江邊的古城荊州江陵的一戶人家,一個男孩降生了。男孩的父親顏協是孔子弟子顏回的后代,現正跟隨梁朝湘東王蕭繹在江陵城,擔任王府記室。顏協已經有兩個兒子,一個8歲,叫顏之儀,一個5歲,叫顏之善。妻子謝氏問怎么給這個孩子取名,顏協說,既然出生在清明節,這一天是紀念春秋時期的名士介子推的,介子推餓死不食周粟,就給這個兒子取名為顏之推吧,以此來教育孩子將來要有氣節。同時,也用這個名字,紀念一下我們的父親。原來,顏協的父親顏見遠是齊朝最后一位皇帝齊和帝蕭寶融的御史中丞,監察百官,梁武帝蕭衍奪位,建立梁朝,殺死和帝蕭寶融,顏見遠不食梁粟,絕食而死,讓梁武帝十分惱火。顏協因為父親的緣故,不愿意在建康(南京)朝廷里做官,就來到江陵湘東王府,擔任一名文官。</p><p class="ql-block"> 這顏家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的后人,最初居住在魯國的曲阜,人煙不旺,前22代都代代單傳,到了23代顏盛時,顏盛擔任青州、徐州二州的刺史,他將家從曲阜遷到了瑯琊郡費縣,顏家繼承顏子的“德冠群科”,研讀《周禮》和《左傳》,以德行傳家,形成一門孝悌,這里也就被稱為費縣孝悌里。到了27代顏含在世的時候,五胡亂華,漢人在北方無法立足,瑯琊王司馬睿帶領北方漢人衣冠南渡,顏含也帶領著家族一起來到建康,落腳在建康城南的長干里,在那里繁衍生息,到顏協這里已經是第七代了。</p><p class="ql-block"> 顏協對孩子們要求十分嚴格,老大顏之儀三歲就能背誦《孝經》,老二貪玩,死活學不進去,顏協看小兒顏之推十分聰明,從小就抓的很緊,天天督促,讓他讀書。</p><p class="ql-block"> 顏之推7歲的時候,就能背誦《魯靈光殿賦》,父親顏協告訴他,我們是孔子大弟子顏回的后代,魯國是我們的祖籍,一定不能忘了。這一年,妻子謝氏不幸去世,顏家給謝家送信,要求來告祭。謝家是南朝第一等高門貴族,與王氏并稱為“王謝”。當年顏協定親時,父親顏見遠還在朝廷擔任要職,這幾年顏家是門庭冷落,謝家便斷了來往。可是,這次謝家卻帶人來鬧喪,把顏家砸了個稀巴爛。臨走時揚言,不允許再提顏家與謝家有姻親這件事,以免降低了謝家的門第。顏協心里窩囊,從此一病不起。</p><p class="ql-block"> (此段內容與正史載有悖:按《梁書·顏協傳》:協,字子和,瑯邪臨沂人。幼孤,養于舅氏。少以器局見稱。博涉群書,工于草隸。釋褐湘東王國常侍,又兼府記室。世祖出鎮荊州,轉正記室。時吳郡顧協亦在蕃邸,與協同名,才學相亞,府中稱為二協。舅陳郡謝暕卒,協以有鞠養恩,居喪如伯叔之禮,議者重焉。又感家門事義,不求顯達,辭徵辟,游于蕃府。大同五年,卒,時年四十二。世祖甚嘆惜之,為《懷舊詩》以傷之。其一章曰:弘都多雅度,信乃含賓實。鴻漸殊未升,上才淹下秩。協所撰《晉仙傳》五篇、《日月災異圖》兩卷,遇火湮滅。)</p><p class="ql-block">顏之推9歲那年,父親顏協去世了,臨死前,他反復嘟囔:生不能回建康,死后也要魂歸故里,那里的老虎山前有6代顏氏的家族墓地。三個孩子沒有辦法,大哥顏之儀決定先用一口薄棺盛斂父親,和江陵城外的母親厝葬在一起,他們栽下一棵香樟樹,記住父母的墳地,以便將來有機會,把父母的棺材重新移葬建康。</p><p class="ql-block">顏之儀、顏之善都去當兵,好有口糧來養家。小顏之推在家沒人管,背書厭倦了,就扔下書,去和街上的孩子們瘋玩。老二顏之善嫌弟弟不好好讀書,要懲罰弟弟,可是,老大顏之儀說弟弟可憐,并不責怪他。</p><p class="ql-block"> 542年,大同八年,顏之推12歲,梁武帝的第七子、湘東王蕭繹在王府親自講授《莊子》《老子》,顏之推便去聽講,蕭繹又黑又胖,還瞎了一只眼,他口若懸河,玄之又玄,顏之推聽得昏昏欲睡,搖搖頭,回家自己讀詩。</p><p class="ql-block">湘東王蕭繹雅好詩文,要編印一套西府文選,要大家獻詩,顏之推獻上的詩文雅典麗,得到了西府文人的稱頌。顏家兄弟都很高興,說父親的詩文太平實,湘東王都不喜歡,沒有入選到文選里,小弟之推好棒啊。</p><p class="ql-block">長江里,一條大木船順流而下,15歲的顏之推站在湘東王蕭繹身邊,他們要去建康去贖皇帝。原來,80多歲的梁武帝蕭炎一心向佛,荒蕪朝政,又一次出家同泰寺,要官員和兒子們出兩億錢給他贖身。顏之推和蕭繹來到建康,看到了建康的繁華,給同泰寺捐完錢,終于把皇帝迎回中央臺城,在太極殿重新登基,場面十分壯觀。</p><p class="ql-block">顏之推跟著蕭繹一起去太子蕭綱的東宮,太子蕭綱拉著蕭繹、王褒、庾信等宮體詩詩人們一起到新游苑,這里曲水流觴,他們個個坦胸露乳,一起作綺麗無骨的宮體詩。蕭繹推薦顏之推作詩,顏之推端著酒杯,神采飛揚,吟誦一首《神仙詩》,大家都叫好。王褒是高門士族,看不起顏之推,不和他坐在一起。顏之推很尷尬。</p><p class="ql-block"> 東宮通事舍人殷不害是他們顏家的故交,領他去城南的長干里顏家巷,給顏之推講國家面臨的危難,講他的爺爺顏見遠因反對梁武帝奪位絕食而死的故事,要將侄女許配給他。顏之推說,要回去告訴兩位哥哥同意才行。</p><p class="ql-block">548年,太清二年,被稱作“瘸奴”的北方羯族人、北齊大將侯景來投降梁朝,梁武帝接納了侯景,侯景卻開始造反,進攻建康,侯景之亂爆發。</p><p class="ql-block">蕭繹加強武裝力量,請18歲的顏之推擔任左常侍,加鎮西墨曹參軍。顏之推少年得志,喜好和同事們飲酒,不拘禮法,不修邊幅,他醉醺醺地回到家,哥哥顏之儀勸他,他還諷刺哥哥。</p><p class="ql-block">550年,湘東王蕭繹在江陵起兵討伐侯景,派世子蕭方諸出鎮郢州(武昌),顏之推隨行。方諸時年十五歲,不憂慮軍政,每日與鮑泉飲酒賭博為樂 。19歲的顏之推被任為中撫軍外兵參軍,十分郁悶。</p><p class="ql-block"> 侯景遣其將宋子仙率輕騎數百襲擊郢州。蕭方諸喝酒賭博,就在下令關門時,宋子仙的軍隊進入,蕭方諸和顏之推等都被俘虜了。</p><p class="ql-block">侯景殺死了蕭方諸,又想殺顏之推。顏之推不投降,侯景的行臺郎中王則欽佩顏之推,出言相救,顏之推被囚送建康。</p><p class="ql-block"> 此時,昔日繁華的建康已經成為一座殘破的戰場,顏之推被逼著日夜抬土筑高臺,許多士族根本不會干活,哭嚎連天,被殺死墊進了土臺。庾信和殷不害為保住全家,也投降了侯景。大詩人庾信卑躬屈膝,而殷不害默默流淚,不說一句話。</p><p class="ql-block">蕭繹和勤王的軍隊一直在觀望,臺城被攻破,梁武帝被餓死,簡文帝和蕭棟被殺,一百多萬人的建康成為一座死亡之城。</p><p class="ql-block"> 蕭繹開始和兄弟侄子們自相殘殺,然后才去攻打侯景叛軍,次年三月,侯景叛軍被擊敗。全城百姓對侯景恨之入骨,爭吃侯景的肉。</p><p class="ql-block"> 十一月,蕭繹在江陵稱帝。殷不害領著顏之推來到滿目瘡痍的長干里,讓顏之推和侄女殷氏舉行了簡單的婚禮,顏之推帶著妻子殷氏去老虎山顏家墓地祭拜,發誓要把父母的棺材遷過來。鑒于建康已經敗落,殷不害帶著母親和他們夫婦一起回江陵。</p><p class="ql-block">江陵官員都贊揚蕭繹救國的功勞。哥哥顏之儀看到顏之推沒有死,還帶回來媳婦,并且和陳郡殷氏聯姻,十分高興。顏之儀上書《荊州頌》,被梁元帝嘉許。顏之推被梁元帝蕭繹封為散騎侍郎,奏舍人事,和殷不害一起奉命校書。</p><p class="ql-block"> 梁元帝接見顏之推,表示一生最愛讀書,書就是他的命。顏之推推薦哥哥,說哥哥三歲時就會背《孝經》,梁元帝十分嘉許,贊揚顏氏家聲不輟,同意顏之儀一起校書。在此后兩年時間內,顏之推兄弟盡讀秘閣藏書。和文臣們一起詩詞唱和,喝酒盡興,十分愜意。</p><p class="ql-block">二哥顏之善不善讀書,被任命為外府參軍,組織修建城池。梁元帝自我膨脹,要收回西魏占領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554年,承圣三年十一月,西魏軍在投降的岳陽郡王蕭察的鼓動下,看到江陵是一座孤城,發兵攻打江陵,梁元帝錯誤指揮,城被攻破,萬念俱焚的梁元帝開始憎恨讀書,他將一生珍藏的十四萬冊圖書燒毀,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災難。顏之推問書有何罪,梁元帝說:“文武之道,今夜窮矣!”</p><p class="ql-block"> 在這關鍵時候,顏之推的兒子出生了,顏之推給他取名為思魯,意即不要忘記老家魯國。</p><p class="ql-block"> 王褒被派去向西魏投降,敵人讓他寫字,他落款“常山公奴才王褒”,敵軍哈哈大笑。梁元帝蕭繹被投降西魏的蕭察殺死,國家滅亡了。</p><p class="ql-block">顏之推要向祖父一樣為國盡忠,被殷氏攔住,說為了孩子,你不能死!西魏軍破門而入,顏之推全家被俘。</p><p class="ql-block">江陵十幾萬官員、士族和百姓成為了奴仆,在雨雪中被驅趕著去長安。</p><p class="ql-block">岳陽郡王蕭察面對一座空城,仰天長嘆。</p><p class="ql-block">參加校書的人被挑選出來,免為奴隸,成為平民。西魏軍送給顏之推一頭驢子,讓他一家去長安,而那些不讀書的士族人士,什么也沒有,被毆打著上路。許多老人、女人和孩子被殺掉,路邊和溝渠里全是尸體。殷不害哭喊著,在雪地里扒拉著尸體尋找母親,終于找到尸體,安葬了才上路。</p><p class="ql-block">顏之推找到了大哥顏之儀,但是再也沒有找到二哥顏之善,有人說,顏之善在守城時已經犧牲了。他們想去城東墓地祭奠一下父母的墳墓,被士兵驅趕趕快上路。</p><p class="ql-block">一路上,死亡的人很多。一個士族男子擔著唯一的兒子,孩子餓的直哭,士兵殺死了孩子,男子不吃不喝,很快死了。</p><p class="ql-block">到了長安,周文帝按照學問和名望選拔人才,庾信、王褒、殷不害、顏之儀都被重用,顏之推卻被漏掉了。西魏大將軍李穆看中了顏之推,推薦他到弘農,為其兄陽平公李遠掌管書翰。</p><p class="ql-block">556年,天保七年,北齊為了攻占南方的土地,讓北方的梁朝人回國。25歲的顏之推想從北齊借道返回江南故地,經過占卜,十分吉利。在元日后一個黃河水暴漲的夜里,帶著妻兒,租了一條船,偷偷下河,途中經歷了河里砥柱的險阻,一夜漂流700里,作詩《從周入齊夜度砥柱》,被人發現后,都稱贊他勇敢果斷。</p><p class="ql-block">北齊皇帝高洋見到顏之推前來歸化,很高興,拜他做“奉朝請”,引入內館之中,讓他侍從左右,很受重視。</p><p class="ql-block">第二年,陳霸先廢梁敬帝自立,建立陳朝。顏之推回南梁的路斷了,他十分傷心,只好安心留居北齊。</p><p class="ql-block">顏之推跟著皇帝高洋入祁連山天池,將被委任為中書舍人時,中書郎段孝信帶出敕書給他看。顏之推在營外偷偷喝酒,段孝信將實情向皇帝作了報告,高洋很生氣,此事就擱置了下來。顏之推被放逐為趙州功曹參軍。士兵們邀他喝酒,顏之推發誓從此不再喝酒。</p><p class="ql-block">后來,北齊后主高緯調顏之推到京都鄴城。擔任司徒錄事參軍。顏之推聰穎機敏,博識有才辯,長于文案,應對迅速,受到漢族官員、左仆射祖珽推重,祖珽讓他判署文書。</p><p class="ql-block">當時,士人爭相教孩子學胡語,彈琵琶,好服侍鮮卑貴族,顏之推很看不慣。</p><p class="ql-block">572年,武平三年,顏之推建議設立文林館,左仆射祖珽上奏,設立了文林館。在顏之推的推薦下,在北齊的30多名漢族學子都被到文林館,顏之推不允許鮮卑族人參加,他們一起研究南北字音字義,并主編《修文殿御覽》。不久,顏之推擔任散騎常侍,還兼任皇帝身邊的中書舍人。</p><p class="ql-block">顏之推的二兒子出生了,起名慜楚。懷念楚國舊地江陵。</p><p class="ql-block">后主高緯十分倚重文林館,對顏之推恩賜甚重。鮮卑族的勛要貴戚卻嫉恨顏之推,時常要加害于他。鮮卑貴族韓鳳鸞上奏要殺“漢狗”,目標直指顏之推,顏之推變得十分謹慎。</p><p class="ql-block">文林館的崔季舒等人準備進諫后主,顏之推覺得情況不妙,請假回家。后主高緯召集諫人,全部賜死。顏之推也被傳喚進宮,查諫書上沒有顏之推的名字,又免一禍。</p><p class="ql-block">顏之推看著兩個兒子,開始寫《家訓》,告誡子孫做人的道理。</p><p class="ql-block">北齊越來越腐敗,北周攻打晉陽,情況緊急,后主只顧和妃子馮小戀游玩,無計可施,顏之推勸告皇帝招募吳士七千人作為侍從,投奔陳國。而此時丞相高阿那肱已經暗中投降了北周,不愿去往陳國,說南方人不可信任,勸高緯送珍寶和家口往青州。后主雖然沒有按顏之推計策行事,但還是委任他做了平原太守。</p><p class="ql-block">577年,北周消滅北齊。皇帝一家被解押到長安。顏之推和北齊名士一起被遣送到長安。他們一路寫《鳴蟬》,相互唱和,抒發人生的無常。</p><p class="ql-block">到了長安,顏之推沒有被任命官職,一家生活又陷入困難。</p><p class="ql-block">顏之推的妻子殷氏又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游秦。顏之推的大兒子顏思魯已經二十歲了,勸父親去找伯伯顏之儀,去當官。顏之推不愿意,說自己一生三化,已經很難堪,豈能再去躬身事虜?兒子要去販賣糧食,顏之推不愿意他去,要他好好讀書。</p><p class="ql-block">顏之儀時常來接濟顏之推,顏家吃糠咽菜,十分困難,但是讀書不輟。顏之推寫《觀我生賦》,述說一生的坎坷遭遇,說自己是“一生而三化,備苶苦而蓼辛”。</p><p class="ql-block">顏之推聽說殷不害去了陳國,陳郡殷家一門生活困難,顏之推讓長子顏思魯和殷不害的孫女結婚,共渡難關。</p> <p class="ql-block">580年,大象二年,49歲的顏之推被任為御史上士,是個底層的官吏。哥哥顏之儀不與楊堅合作,不把御璽交給楊堅。</p><p class="ql-block">581年,隋朝開皇元年,顏之推50歲,他的兒子顏思魯生了兒子,叫顏師古,顏之推十分欣慰。</p><p class="ql-block">582年,隋朝開皇二年,顏之推上言隋文帝,請求在皇宮里取消胡樂,考訂中華雅樂,隋文帝不聽從。說:“為什么要我用亡國之音?”</p><p class="ql-block">隋文帝立子楊勇為太子。顏之推被太子楊勇召為學士,十分敬重他。顏之推全家住在長安城南的通化坊。生活終于安定了下來。</p><p class="ql-block">顏之推奉命接待陳國使臣阮卓。說南北風俗,唏噓不已。之后,顏之推和名士們一起研究音韻學,為統一的國家和后世確定中華正音。</p><p class="ql-block">597年,開皇十七年,69歲的顏之推因病去世。臨終前,他寫下《顏氏家訓》的最后一篇《終制篇》,說,人生漂泊,再也不能為父母遷葬建康了,但是自己死后,一定要簡單,不能超過父母臨死下葬時候的物品。</p><p class="ql-block">他的孫子顏師古成為唐朝的大學問家,他將《顏氏家訓》整理刊印。顏家世世代代重視家訓和家庭教育,顏之推的五世孫顏真卿兄弟成為大書法家和千古忠烈。</p><p class="ql-block">《顏氏家訓》被譽為“篇篇藥石,言言龜鑒”,不僅為顏氏一家所獨有。其代代流傳,世世刊行,成為中國歷代“家訓之祖”,也成為中國人安身立命的人生智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顏氏家訓》《養生篇》 </b></p><p class="ql-block"> 養生篇是《顏氏家訓》第十五篇。成書于隋文帝滅陳國以后,隋煬帝即位之前(約公元6世紀末)。是顏之推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 神仙之事,未可全誣;但性命在天,或難種植。人生居世,觸途牽幼少之日,既有供養之勤;成立之年,便增妻孥之累。衣食資須,公私勞役;而望遁跡山林,超然塵滓,千萬不過一爾。加以金玉之費,爐器所須,益非貧士所辦。學如牛毛,成如麟角。華山之下,白骨如莽,何有可遂之理。考之內教,縱使得仙,終當有死,不能出世,不愿汝曹專精于此。若其愛養神明,調護氣息,慎節起臥,均適寒暄,禁忌食飲,將餌藥物,遂其所稟,不為夭折者,吾無間然。諸藥餌法,不廢世務也。庾肩吾常服槐實,年七十馀,目看細字,須發猶黑。鄴中朝士,有單服杏仁、枸杞、黃精、木、車前得益者甚多,不能一一說爾。吾嘗患齒,搖動欲落,飲食熱冷,皆苦疼痛。見抱樸子牢齒之法,早朝叩齒三百下為良;行之數日,即平愈,今恒持之。此輩小術,無損于事,亦可修也。凡欲餌藥,陶隱居太清方中總錄甚備,但須精審,不可輕服。近有王愛州在鄴學服松脂,不得節度,腸塞而死,為藥所誤者甚多。夫養生先須慮禍,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養之,勿徒養其無生也。單豹養于內而喪外,張毅養于外而喪內,前賢所戒也。嵇康著養生之論,而以傲物受刑;石崇冀服餌之徵,而以貪溺取禍,往世之所迷也。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茍惜。涉險畏之途,干禍難之事,貪欲以傷生,讒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誠孝而見賊,履仁義而得罪,喪身以全家,泯軀而濟國,君子不咎也。自亂離以來,吾見名臣賢士,臨難求生,終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憤懣。侯景之亂,王公將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無全者。唯吳郡太守張嵊,建義不捷,為賊所害,辭色不撓;及鄱陽王世子謝夫人,登屋詬怒,見射而斃。夫人,謝遵女也。何賢智操行若此之難。婢妾引決若此之易。悲夫。</p><p class="ql-block">作品譯文</p><p class="ql-block"> 得道成仙的事情,不能說全是虛假,只是人的性命長短取決於天,很難說會碰上好運還是遭遭厄運。人在世一生,到處都有牽掛羈絆;少年時候,要盡供養侍奉父母的辛勞,成年以后,又增加養育妻子兒女的拖累。衣食供給需求,為公事、私事操勞奔波,而希望隱居于山林,超脫手塵世的人,千萬人中遇不到一個。加上得道成仙之術,要耗資黃金寶玉,需要爐鼎器具,更不是貧士所能辦到的。學道的人多如牛毛,成功的人稀如磷角。華山之下,白骨多如野草,哪里有順心如愿的道理?再認真考查內教,即使能成仙,最后還是得死,無法擺脫人世間的羈絆而長生。我不愿意讓你們專心致力於此事。如果是愛惜保養精神,調理護養氣息,起居有規律,穿衣冷暖適當,飲食有節制,吃些補藥滋養,順著本來的天賦,保住元氣,而不致夭折,這樣,我也就沒有什么可批評的了。 服用補藥要得法,不要耽誤了大事。庾肩吾常服用槐樹的果實,到了七十多歲,眼睛還能看清小字,胡須頭發還很黑。鄴城的朝廷官員有人專門服用杏仁、枸把、黃精、白術、車前,從中得到很多好處,不能—一例舉。我曾患有牙疼痛,牙齒松動快掉了,吃冷熱的東西,都要疼痛受苦。看了《抱樸子》里固齒的方法,以早上起來就叩碰牙齒三百次為佳,我堅持了幾天,牙就好了,現在還堅持這么做。這一類的小技巧,對別的事沒有損害,也可以學學。凡是要服用補藥,陶隱居的《太清方》中收錄的很完備,但是必須精心挑選,不能輕率。最近有個叫王愛州的人,在鄴城效仿別人服用松脂,沒有節制,腸子堵塞而死。被藥物傷害的人很多。 養生的人首先應該考慮避免禍患,先要保住身家性命。有了這個生命,然后才得以保養它;不要白費心思地去保養不存在的所謂長生不老的生命。單豹這人很重視養生,但不去防備外界的俄虎傷害他,結果被餓虎吃掉;張毅這人很重視防備外來侵害,但死於內熱病。這些都是前人留下的教訓。稽康寫了《養生》的論著,但是由於傲慢無禮而遭殺頭;石崇希望服藥延年益壽,卻因積財貪得無厭而遭殺害。這都是前代人的糊涂。 生命不能不珍惜,也不能茍且偷生。走上邪惡危險的道路,卷入禍難的事情,追求欲望的滿足而喪身,進讒言,藏惡念而致死,君子應該珍惜生命,不應該做這些事。干忠孝的事而被害;做仁義的事而獲罪,喪一身而保全家,喪一身而利國家,這些都是君子所不責任的。自從梁朝亂離以來,我看到一些有名望的官吏和賢能的文士,面臨危難,茍且求生,終於生既不能求得,還白白地遭致窘迫和污辱,真叫人憤懣。作者簡介 顏之推(531年~591以后),字介。顏氏原籍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先世隨東晉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亂,梁元帝蕭繹自立于江陵,之推任散騎侍郎。承圣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他為回江南,乘黃河水漲,從弘農(今河南三門峽西南)偷渡,經砥柱之險,先逃奔北齊。但南方陳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歸之愿未遂,即留居北齊,官至黃門侍郎。577年齊亡入周。隋代周后,又仕于隋。家訓一書在隋滅陳(589)以后完成。不可茍惜生命 顏之推不愧是世代儒家。他雖然講養生,但并不茍且。是有先秦儒家的浩然正氣的。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孟子也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顏之推說:“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茍惜。”人的生命不可不珍惜,但不可茍惜。這也是擲地作金石聲,千年以下,讀之依然讓人神往。涉足險畏之途,卷入那招災蒙難的事情,貪圖欲望而傷害身體,行讒言而妄送性命,這是君子應該愛惜的呀。如果是奉行忠孝而被殺害,誠孝應該是忠孝,避隋文帝之父名諱,施行仁義而獲罪,舍一身而保全家,捐軀以拯救祖國,,君子不疚也。”君子是不會抱怨的。顏之推痛心地說,可是自從亂離以來,我看見有些名臣賢士,面臨大難,還在求生,終于生既不能,徒然自找羞辱。真叫人憤懣。 接著,顏之推又說到了侯景之亂。《顏氏家訓》多次說到這個叛亂,可見對他的陰影有多大。侯景之亂的時候,王公將相,大都遭受羞辱殺害,妃主姬妾,幾乎沒有得到保全的。只有吳郡太守張嵊,興師討伐,失敗后被賊軍殺害,言辭神色毫不屈服。一個“唯”字,可見當時愿意挺身而出的人,就張嵊一個。這是多么讓人痛心呀。但是,讓顏之推更加感慨的是女子的節烈。鄱陽王世子蕭嗣的妻子謝夫人,登上房屋怒罵群賊,被箭射死。謝夫人,是謝遵的女兒。“登屋詬怒,見射而斃”,八個字,讀得人淚下,何等女子,讓多少男人羞殺。顏之推也不禁感嘆:“何賢智操行若此之難?婢妾引決若此之易?悲夫!”為什么那些賢德智慧的官員堅守操行如此之難,而那些婢女妻妾自殺成仁卻是如此容易?真是可悲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顏真卿與皎然的交往是唐代文壇與佛門的一段佳話,兩人因家族淵源、文學共鳴和共同志趣結下深厚友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p><p class="ql-block">一、家族淵源與初次相識</p><p class="ql-block">?顏謝世交?:皎然俗姓謝,為謝靈運十世孫;顏真卿的十代從祖顏延之與謝靈運并稱“顏謝”,二人文學齊名且私交甚篤。顏真卿到湖州任職后,主動拜訪皎然,被視作“再續顏謝前緣”?。</p><p class="ql-block">?龍興寺初會?:大歷八年(773年),顏真卿甫抵湖州便至龍興寺(又名郭中寺)與皎然會面,皎然以詩《奉酬顏使君真卿見過郭中寺》記錄此事,詩中“州西柳家寺,禪舍隱人間”描繪了寺院清幽之景?。</p><p class="ql-block">二、文學合作與禪意共鳴</p><p class="ql-block">?詩歌唱和?:顏真卿在湖州期間組織文人雅集,皎然頻繁參與,兩人聯句詩達22首(皎然參與20首)。皎然《杼山集》中多有“奉和顏使君”“奉陪顏使君”等題,可見交往之密?。</p><p class="ql-block">?思想影響?:皎然的詩論著作《詩式》受顏真卿文學主張影響,兩人常游歷湖州山水名勝,談禪論道,追求“忘機”之趣?。</p><p class="ql-block">三、共同的文化活動</p><p class="ql-block">?妙喜寺雅集?:皎然日常居所妙喜寺成為顏真卿等文人宴游的重要場所,兩人在此賞景賦詩,如《奉應顏尚書觀玄真子置酒張樂舞破陣畫洞庭三山歌》記錄了他們與隱士張志和(玄真子)的文藝活動?。</p><p class="ql-block">?茶禪之交?:皎然精于茶道,提倡“茶道清高”,與顏真卿的文人圈(包括陸羽)共同推動茶文化發展?。</p><p class="ql-block">四、性格互補與精神契合</p><p class="ql-block">顏真卿以剛烈忠義著稱(安史之亂中率義軍抗敵,晚年殉國)?,皎然則淡泊出世,卻能在俗世中保持禪心。面對才女李冶的求愛,皎然以詩《答李季蘭》婉拒,既顯佛心又不失溫情,展現了與顏真卿相似的處世智慧?。</p><p class="ql-block">結語</p><p class="ql-block">兩人的交往融合了文學、禪理與士人風骨,既是家族情誼的延續,也是唐代儒釋交融的縮影。他們的詩作與事跡通過《全唐詩》等典籍留存,成為吳興文化的重要記憶?。</p> <p class="ql-block">?連平顏氏和謝氏之間的淵源主要體現在婚姻關系上,特別是連平顏氏與陂頭謝氏的聯姻歷史。?</p><p class="ql-block">婚姻關系</p><p class="ql-block">?清朝康熙年間的聯姻?:連平顏氏與陂頭謝氏最早的聯姻發生在清朝康熙年間,顏秉元之女嫁給了謝輝煌。顏秉元是連平顏氏的二世祖,而謝輝煌是陂頭謝氏的普通老百姓,這次聯姻標志著兩家關系的開始?。</p><p class="ql-block">?雍正初年的聯姻?:顏秉元的第四子顏子純的女兒嫁給了陂頭候選州判謝祁。顏子純是顏希深的祖父,這次聯姻進一步加深了兩家的關系?。</p><p class="ql-block">?顏容舒的女兒?:顏容舒是顏子佐的兒子,他的女兒嫁給了陂頭司馬謝君仁。這次聯姻使得顏希圣(顏容舒的孫子)與謝君仁有了親戚關系?。</p><p class="ql-block">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p><p class="ql-block">連平顏氏和陂頭謝氏的聯姻不僅加強了兩家在經濟和社會地位上的聯系,還通過婚姻關系促進了家族間的互動和合作。這種婚姻關系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不僅是一種政治和經濟聯盟,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通過這些聯姻,連平顏氏和陂頭謝氏在地方上逐漸形成了緊密的聯系網絡,共同參與地方事務和社會活動,進一步鞏固了他們在地方上的影響力。</p> <p class="ql-block">  廣東省連平縣顏氏家族在清代曾以“一門三世四節鉞(督撫),五部十省八花翎。”的顯赫家世成為當時全國“二十八世家”之一。并稱文顏武賴。</p><p class="ql-block"> 榮耀:一門三世四節鉞(督撫),五部十省八花翎。</p><p class="ql-block"> 在當時,與武將世家賴家并稱“文顏武賴”。并以“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三十六字官箴受到后人的推崇和敬仰。顏氏三代以清正廉潔、親民愛民、忠貞愛國的精神惠澤后世。</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連平縣城顏檢故居“宮保第”正廳兩旁圓柱上,掛著一副筆法十分清秀的對聯,其文曰:“一門三世四節鉞(督撫),五部十省八花翎。”(節鉞(yuè):指總攬地方軍政大權的封疆大吏。節是指古代地方官授職時皇帝頒賜的旌節,鉞是指皇帝頒賜的一種青銅制形如板斧而較大名叫斧鉞的兵器,凡是不聽將令者皆可斬殺,二者都象征著極大的權力。《禮記·王制》:“諸侯賜弓矢然后征,賜鈇(斧)鉞然后殺。”)</p><p class="ql-block"> 這副對聯看似平平,但要詳細解釋,也頗為不易。</p><p class="ql-block"> 對聯第一句“一門三世四節鉞”,意思是:這一家人,三代當中,出了四個做過巡撫、總督的封疆大吏。他們分別是:第一代的顏希深,依次做過湖南巡撫、貴州巡撫、云南巡撫;第二代的顏希深之子顏檢,做過河南巡撫、直隸總督、貴州巡撫、浙江巡撫、福建巡撫、漕運總督;第三代的顏希深之孫顏伯燾,做過陜西巡撫、云南巡撫、云貴總督、閩浙總督,及顏希深的另一個孫子顏以燠,做過河東河道總督(東河總督)。</p><p class="ql-block"> 對聯第二句是“五部十省八花翎”。</p><p class="ql-block"> 先說“五部”。清代中央設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等六部,而連平顏氏一門分別有人在除吏部之外的禮部、戶部、工部、刑部和兵部等五個部擔任過官職。具體是:顏檢先后做過禮部員外郎、戶部侍郎、工部侍郎;顏培瑚做過刑部給事中;顏希深、顏伯燾、顏以燠分別做過兵部侍郎、尚書等職。</p><p class="ql-block"> 再說“十省”。清朝把全國劃分為十八個省、五個將軍轄區、兩個辦事大臣轄區和實行盟、旗制度的內蒙古地區。清政府分別設立總督、將軍、辦事大臣等高級地方官管理這些省區。計有:直隸總督(轄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四省),兩江總督(轄江蘇、江西、安徽三省),陜甘總督(轄陜西、甘肅兩省),湖廣總督(轄湖南、湖北兩省),兩廣總督(轄廣東、廣西兩省),云貴總督(轄云南、貴州兩省),閩浙總督(轄福建、浙江兩省),四川總督(轄四川一省),盛京將軍(轄遼寧),吉林將軍,黑龍江將軍,伊犁將軍,烏里雅蘇臺將軍,西藏辦事大臣,西寧辦事大臣。而顏氏一門曾有人在十八個省中的十個省做過封疆大吏。即:顏希深在湖南、貴州、云南三省做過巡撫;顏檢在河南、貴州、浙江、福建四省做過巡撫,而他一次護理兩次實任的直隸總督(人稱“三次督直”)則轄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四省;顏伯燾在陜西、云南做過巡撫,而他做過的云貴總督又轄云南、貴州二省,閩浙總督則轄福建、浙江二省,將他們祖孫三代重復任職的省合并記作一省,則剛好是湖南、云南、貴州、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浙江、福建、陜西十省。</p><p class="ql-block">  最后說說“八花翎”。清代時,朝廷用頒發花翎(也稱賞戴花翎)來嘉獎官員。花翎插在官帽邊緣,以示榮耀。花翎是用孔雀尾部的羽毛加工而成的。根據翎尾上似眼狀的彩色斑紋的多寡,花翎又分三眼花翎、雙眼花翎和花翎三種,沒有“眼”的稱為藍翎。顏氏一門曾有八人得到過朝廷賞戴的花翎,共計八支。分別是:</p><p class="ql-block"> 顏希深在四川西北高原金川前線時,以轉運糧儲有功,乾隆皇帝賞戴花翎;</p><p class="ql-block"> 顏檢在嘉慶七年(1802年)以兵部尚書銜任直隸總督,嘉慶皇帝賞戴花翎賜黃馬褂,后又加太子少保銜;</p><p class="ql-block"> 顏伯燾在道光七年(1827年)隨朝廷大軍征討回疆,因轉運糧草及兵馬輜重有功,道光皇帝賞賜了花翎;</p><p class="ql-block"> 顏培壿,翰林院待詔,誥贈中憲大夫,花翎道銜;</p><p class="ql-block"> 顏培文,安徽銅陵、宣城、東流、懷寧、宿松等縣知縣,軍功保舉同知直隸州,欽加道銜,寧國府知府,賞戴花翎;</p><p class="ql-block"> 顏培高,督糧道,二品頂戴,欽加按察使銜,云南候補道,賞戴花翎;</p><p class="ql-block"> 顏培瑚,翰林院檢討,山西、陜西道監察御史,刑部給事中,淮安府知府,淮徐揚海兵備道,欽加按察使銜,賞戴花翎;</p><p class="ql-block"> 顏鐘俊,三品銜,浙江補用知府,署湖州、臺州、定海廳同知,賞戴花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連平顏氏與陂頭謝氏的姻親</b></p><p class="ql-block">1)談及連平顏氏,話題離不開讀書做官,你是否知道他們的女兒嫁給了怎樣的人家?連平顏氏雖官居高位,但也恪守男尊女卑的傳統,在顏氏族譜上極少提及妻子的娘家和女兒的去向,但對于迎娶顏府千金的百姓來說卻是光耀門楣的事,最近在連平陂頭2001年版的《謝氏復澈公宗譜》上,看到幾條連平顏氏與陂頭謝氏聯姻的記載。</p><p class="ql-block">  2)清朝康熙年間,連平州城百歲公顏秉元之女(1651-1711年),嫁給了陂頭的謝輝煌(1650-1720年),這是連平顏氏與陂頭謝氏最早的聯姻。那時顏氏在連平開基還不到50年,尚未在官場上嶄露頭角。陂頭的親家也是普通老百姓,謝輝煌是復澈公派德應公裔孫,賦性剛毅,秉正不阿。</p><p class="ql-block">  顏秉元(1612-1713年),號彜初,早年隨父親顏振耀入粵,卜居連平,是連平顏氏二世祖。雍正版《連平州志·人物》上記載他:“生而神骨堅凝,松資樸茂,少勤儉起家,生五子,延名師課訓,家聲日振。年彌高益徤,飯聲如洪鐘,談往事歷歷指掌。大旨歸于謹身節用,為持家居官者法誡。終日危坐無倦容,偶涉風露,不藥自愈。前后屢膺大賓,有司旌祝相望。迨百齡時仍步履不杖,朔旦詣先祠拜跪,磬折不為疲。至牧尹造訪,士夫瞻式,必久坐盡賓主歡。于時五代一堂,簮纓濟美,盛事罕覯,共羨為地行仙云。壽一百二歲考終。”</p><p class="ql-block">  3)百歲公的第四子顏子純(1661-1734年),字潛夫,是顏希深的祖父,42歲時成為歲貢。雍正初年,64歲的顏子純出任長寧縣(新豐)訓導,連平顏氏由此走通了科舉入仕之路,逐漸成為簪纓世族。子純公以孫、曾孫貴,被誥贈了很多名號,他的大女兒(1685-1759年)嫁給了陂頭候選州判謝祁(1685-1735年),謝祁也是復澈公派德應公裔孫,金中村磐石圍謝上理之孫。訓導是從八品官,相當于教育局副局長;州判即州通判、右堂,是知州的副職,從七品官,候選就是有資格當官但尚未任命的,當時的顏謝兩家也算是門當戶對了。</p><p class="ql-block">  4)百歲公的長子是歲貢顏子佐,顏子佐的長子是歲貢顏容舒(1662-1739年),顏容舒的長子是連平最早的翰林顏希圣,顏希圣的姐姐(1683-1767年)嫁給了陂頭的司馬謝君仁(1683-1749年)。顏希圣的祖、父兩代歲貢,自己是進士欽點翰林,弟弟顏希哲、顏希道皆為國學生考授州判,顏希圣的姐姐出身書香世家,在婆家被“翁姑稱孝,妯娌頌賢”。在她81歲壽辰時,弟弟顏希圣曾為她專門寫了一篇祝壽文章(可參考顏希圣為他大姑寫的《何母顏孺人傳》)。謝君仁也是復澈公派德應公裔孫,也是金中村磐石圍謝上理之孫,他“冠年游泮,望重芹林……授司馬,不茍蠅營。溯其創業,家號素封,持己待人,嚴毅溫恭;思其才猷卓越……”司馬即通判,他為人正直,頗有家資,又有才學,顏希圣也曾為他姐夫寫過文章。</p><p class="ql-block">  5)接下來顏謝兩姓聯姻就比較頻繁了,在相鄰的兩頁族譜中居然有4個人(皆為復澈公派德應公裔孫)娶連平顏氏為妻——</p><p class="ql-block">  翰林顏希圣(1689-1760年?)之女嫁給陂頭國學生謝綸銓(生于1709年)。綸銓公是金中村磐石圍謝上理的曾孫,他剛毅正直,和合鄉黨,不受私財。</p><p class="ql-block">  顏子純的長子顏容肅(1683-1761年)之女嫁給謝祁的長子謝廷露(生于1707年),兩代人親上加親。容肅公是歲貢,曾任興寧縣訓導。廷露公是國學生,篤志攻書,成就后學,詩文售世,巡撫見賞,其子謝因培是肇慶府開平縣儒學訓導。</p><p class="ql-block">  顏子純的次子顏容穆(1691-1771年)之女嫁給謝祁第三子謝廷瑤(1717-1799年),顏氏親兄弟之女嫁陂頭謝氏親兄弟!容穆公是顏希深之父,顏檢的祖父,只是附貢生,因子孫貴也被誥贈很多官銜。廷瑤公也只是州庠生,雖然其子謝良紹為蘇州府知事(正九品),但面對連平顏氏這么顯赫的家世,壓力可能也不小。</p><p class="ql-block">  顏容靜(生于1691年)之女嫁給陂頭國學生謝冕(生于1708年)。容靜公是顏秉亨之孫,國學生,考授州同(即州同知、左堂,也是知州的副職,從六品官),冕公是金中村磐石圍謝上理的曾孫。</p><p class="ql-block">  6)顏希深的影響實在太大,他的曾孫女(顏以煇之女)嫁給德應公房的例貢謝汝鑾(金中村磐石圍謝上理八世孫,長兄是任俠謝汝恭),也被陂頭謝氏記錄了下來。希深公這支,此時已隨著顏伯燾抗英失敗革職返鄉而逐漸衰落,顏氏已被娶作側室。</p><p class="ql-block">  7)翰林顏培瑚(1809-1878年)的大女兒嫁給了陂頭的縣丞謝懷祖。培瑚公是顏子純的六世孫、浙江布政使(從二品)顏鐘驥之父,道光朝的進士欽點翰林,曾任淮徐揚海兵備道(正四品),是連平顏氏的后起之秀。謝懷祖是復澈公派孟麒公裔孫,可能是陂頭夏田村人。</p><p class="ql-block">  此外,顏培瑚的孫女(鹽運欽加道銜長子顏鐘徽的第五女)嫁給了謝懷祖的次子謝奏楷,顏培瑚的另一個孫女(浙江修補同知次子顏鐘光之女)嫁給了謝懷祖的第三子謝斡楷(謝翰楷?),又是親上加親。此時已是清末,培瑚公這支也在走下陂路,擇婿的標準隨之降低,族譜的記載也愈發簡略。</p><p class="ql-block">  8)陂頭謝氏與連平顏氏的姻親相對較多,其實還有一些僅記“顏氏”而未記名字的聯姻,感謝陂頭謝氏先祖在族譜上言簡意賅的記述!與名門望族結成姻親,多少是有些益處的。陂頭人杰地靈,與內莞人一樣都比較低調。</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乐县| 汶上县| 山西省| 萨嘎县| 得荣县| 张家口市| 涿州市| 兴化市| 洞口县| 漳州市| 西平县| 佛坪县| 礼泉县| 山阳县| 彝良县| 攀枝花市| 萍乡市| 如东县| 方正县| 河津市| 大城县| 句容市| 皋兰县| 民乐县| 秭归县| 嵊泗县| 太谷县| 西宁市| 广汉市| 青州市| 阿拉善盟| 元阳县| 金山区| 澎湖县| 礼泉县| 丽水市| 宁强县| 将乐县| 高尔夫| 武鸣县| 喀喇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