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rgba(0, 0, 0, 0)"> </font><i style=""><font color="#b06fbb" style=""><b>一江碧流寄忠魂</b></font></i></h1><div><br><h1> 幾日前專程去了一趟遼寧省丹東市,此番之行是護送父母回故鄉。<br></h1><h1> 父親離世多年,母親也于三年前病故。按照父母的遺愿,希望百年以后攜手融入大江碧流之中回到他們共同的故鄉。<br> 這條大江叫鴨綠江。它是一條清澈的江流,是一條激揚的江流,是一條歷史的江流,也是一條傳奇的江流。</h1><h1> 還在父親離世不久的時候,我們就曾萌發圓父親回家的心愿。征詢母親意見的時候,她只說了一句話,再等一等吧。<br> 作為子女我們深諳母親的心事。她是擔心父親先行路上太孤單,想著有朝一日她要陪著父親一起回故鄉。父母感情篤深。終于等到了回家的日子。<br></h1><h1> 父母自從參加革命工作四海為家,再也沒有回到過故鄉。當母親已經無力行走的時候,哀嘆著拍打著力不從心的雙腿,思鄉的淚水溢流。鄉愁成了她心中難以愈合的傷口。<br> 我們乘著月色向丹東悄悄地進發。夜色璀璨,滿空的繁星似乎在慶賀著自己的節日,好像無數只流螢提著燈籠在天上的街市漫游。<br> 已經是午夜時分,依然沒有一絲困意。腦海中一遍遍浮現出溫和的父親和倔強的母親熟悉的身影。時而走近又時而走遠,忍不住淚水黯然而下。<br></h1><h1> 父親從來都不對我們施以說教,也從來沒有對我們發過脾氣。他總是和顏悅色的對待家里的每一個成員,而且勇于擔當。家里的累活都由他來干,重負都由他來擔,磨難都由他來承。</h1></div> <h1> 他從來不沮喪多舛的命運,也不陷于對生活的非份之想。總是充滿希望的迎接著每一個清新的黎明,氣定神閑的送走每一個燦落的黃昏。<br> 父親是個誠實人。左右的鄰居,周圍的鄉黨,上下的同事,來往的親屬都是這樣評價父親的。<br> 年少時父親就隨著爺爺一起下田耕種,歷盡了艱辛。肩頭還留有勞作時留下的褪不去的痕跡。苦難的生活磨練了父親堅強不屈的意志。<br> 故鄉依山傍水,祖居只有兩間頹敗的茅草房,房后還有一排穿天楊。父親上有長兄下有胞弟,中間還有一個姐姐。為了生計各自流落四方。奶奶很早逝去,爺爺重又續弦,因此他們都缺少母愛。<br> 父親還在生命彌留的時候,可憎的病魔限制了他的自由。同病室住著三個重患的病友陸續離去,讓他頓悟所思。在一次服用過安定藥后,他的意識出現了短暫的清醒,囑咐我們安排好他的后事。<br> 他說人走了就像一盞燈熄滅了,但靈魂還在。他希望有一天能隨著一條大江漂流著回到故鄉,去陪伴著長眠在故土的孤單的媽媽,也就是我們從未媒過面的奶奶。<br> 父親和母親都是在少年時代就背井離鄉來到陌生的異域落戶為生的。對比父親家徒四壁,母親的家境要殷實一些。母親常回憶起她童年的生活,尤其忘不了姥爺送她們接受教育時顯現的遠見卓識。<br> 姥爺姥姥養育了三個女兒,僅有的一個兒子也在很小的時候夭折了。姥爺性格爽朗,思想開明。女兒到了該讀書的年齡,他摒棄常人的俗見,毅然把三個女兒都送到學堂里去讀書。而且每個女兒都讀到初中畢業。在那個年代也是一種壯舉。<br> 母親寫有一手清麗飄逸的文字,而且作文寫的尤其好。三個如花似玉的女兒在風雨如晦的年代,仿佛是村子里盛開的三朵金達萊。她們年齡相近,常在家前的大槐樹下打著秋千,仿佛是穿行于風雨中的嬌燕。<br></h1> <h1> 母親曾留著一件有著彩虹色彩的童裙和小時用過的明鏡。雖經歲月洗禮但彩裙依然光鮮如新。明鏡還是當年的那面明鏡,只是鏡子里的主人已經不再是那個清秀的少女了。睹物思人,山河變遷,只有時光是無法挽留的。<br> 父親走了以后,我很少在夜里夢見他。唯有一次是在去年的中秋之夜,他來到了我的夢鄉。坐在我的床邊噓寒問暖,語氣溫和的問道我這么多年來生活的可好?<br> 我如實的告訴父親生活的挺好。雖沒有大富大貴卻也衣食無憂。住有亮室三間,行有座騎代步。育有一雙兒女,夫妻相濡以沫。不欠外債半分,不虧人情一分。生平趕上了好時代,神州大地正逢太平盛世,國富民安處處珠歌翠舞。<br> 父親聞之而悅,轉瞬間不見了他的身影。我急忙出門尋找親愛的父親,曠野四周寂靜,清風習習拂面。晨曦中一輪金燦燦的太陽懸在了頭頂。<br> 母親走了以后,我卻常常在夢中與她相遇。她時而來到我夢中,拉著我的手端祥著他似乎永遠也長不大的兒子,目光里流淌著的都是滿滿的愛和切切的痛。<br> 母親看到我的鬢角也滋生白發,心里就難過。好像自己做錯了什么,一遍遍責備著自己老了還要拉著兒子一起變老。她是怎么也接受不了兒子也會變老的事實。<br> 我有時帶著她去附近的明湖去看一看風景,她甚至還記得父親在什么地點垂過綸,在什么地方用過炊。記憶力清晰的讓人吃驚。<br> 如今,明湖蕭條了,不見了往日熱鬧的場景。瘦湖蘆葦瑟瑟,曲徑枯草萋萋。曾經的主人公都已經背離塵世而去。水清波不興,天際半陽殘,鳥鳴三兩聲。只有馬蓮花依舊在悄悄綻放,裝點著寂寥的天空。<br> 許許多多的故事再也無人去訴說,大自然有時也和人一樣會老去。曾經波光粼粼的明湖好像突然患上了白內障,眸子里一片迷茫,天地間一片渾濁。<br></h1> <h1> 母親本來是可以長壽百年的,只因突然爆發了一場不尋常的疫情讓老人遭受了恐慌和侵襲,生命定格在九十七歲的高齡。<br> 我也因疫情阻隔在異國他鄉,不能送母親最后一程,留下了終生遺憾,至今不能原諒自己。<br> 父親的情,母親的愛深深銘刻在我們心中。他們一生走的端端正正,生活的干干凈凈。不枉為人一世父母。父親細膩的情和母親無私的愛,尤如細雨潤無聲。足可撼塵世,泣鬼神。<br> 臨行前我們在為他們啟靈的時候,恭恭敬敬倒上了三杯酒,認認真真磕了三個頭,規規矩矩鞠了三個躬。喃喃低語的告訴他們,你們終于可以拉著手一起回家了。<br> 安排好父母回家的路一直是我們縈繞于心的一件大事。順著松花江回家山高路遠,擔心父母會在中途迷路。繞道去黃海回家風高浪急,擔心父母會在半路暈船。<br> 這樣去鴨綠江回家就成為首選之舉了。順江而下就可以回到故鄉,不擔心他們找不到家。恰好天隨人愿,又有吉人相助,這個機會終于近在眼前。<br> 想到父母把我們帶到這個懵懵懂懂的世界,給了我們鮮活的生命。想到能清清靜靜把父母送到歸鄉的坦途,完成兒女的使命。這不僅圓滿了他們回家的心愿,也免去了我們的牽掛。<br> 這是每一個兒女對父母的一種責任,也是對父母恩德的一種回報。<br> 人間最美四月天。我們抵達丹東的時候,正是一天風清氣爽的下午。這座邊境小城碧日朗照,大江奔流。群山競秀,百舸爭流。故鄉近在咫尺,幾乎觸手可摸。<br></h1> <h1><p> 丹東組織的這次海葬公祭活動吸引了天南地北的有識之士積極響應。有送雙親的,有送愛妻的,有送長兄的,有送愛子的。不管逝者是什么來路,只有一個身份是共同的,那就是他們都為共和國做出過貢獻,他們都是善良正直的人。<br> 父母回家的日子,是入春以來難得的好天氣。四輛大巴車載著逝者忠魂在前導車的引導下,穿過城市的喧囂和浮華,一路暢行停靠在鴨綠江邊的一處碼頭。<br> 和風煦煦但撩不起一絲波瀾,艷陽高照撒下一地金色的陽光。江面平整如一面鏡子,岸畔彩幡飄揚如一道彩虹,儀式隆重肅然,鼓號激越動人。樂手們演奏的曲子正是李叔同那一首著名的《送別》樂章。<br> 樂曲低沉委婉,甚是動人心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br> 上午十一時半,兩艘載有先人忠魂的船只在海事巡檢船的引領下緩緩駛離碼頭,經過二十多分鐘的航行,停泊在鴨綠江的中心。<br> 前面就是鴨綠江的入海口了,一片湛藍的水域波光粼粼,兩岸青山巍峨疊翠,天地霞光普天而照。<br> 中午十二時整,船只一起拉響了汽笛,仿佛大地都屏住了呼吸。先人的忠魂伴著鮮艷的菊花依次入水,隨著浩浩蕩蕩的江流順勢而下。<br> 此時,前方無比的遼闊,仿佛故鄉敞開博大的胸懷歡迎著每一個游子回家。我們情不自禁的呼喊著,親愛的爸爸媽媽再見了,你們安心的回家吧!<br></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碧江泛波,</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青山嗚咽,</span></div><p></p><p></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萬物垂首。</span></div></h1><h1> 這一天,是一個特別值得記錄的時刻,也是一個極為莊重的日子。歷史將會銘記,時代將會銘記,歲月將會銘記,親人將會銘記。</h1> 三艘航船返回到碼頭停泊下來以后,我登上岸回首眺望著大江的盡頭,幾朵祥云緩緩飄過,兩只白蘭鴿在藍天下恣意的翱翔著。<br> 鴨綠江依舊義無反顧的向前奔流著……<p></p><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2025年5日8日</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插圖: 林雪梅</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審正: 梁 剛</span></div> <h1>李云迪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理事、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散文報告文學創作專業委員會委員 。曾有多篇散文入選中國年度散文排行榜 、中國年度優秀詩歌選 、出版四部文集 。散文集《野櫻花之谷》獲全國第六屆冰心散文集獎, 詩集《穿過高加索的河流》獲黑龍江省文學藝術獎 。</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濮阳市|
黔江区|
隆子县|
楚雄市|
西充县|
特克斯县|
清涧县|
孝感市|
隆子县|
保山市|
石楼县|
南靖县|
民和|
克东县|
曲周县|
武川县|
托里县|
藁城市|
修武县|
同江市|
东乌珠穆沁旗|
宜州市|
天等县|
稻城县|
蕲春县|
正安县|
阳山县|
蒙阴县|
黄山市|
扎赉特旗|
昔阳县|
张掖市|
改则县|
六枝特区|
江北区|
开平市|
瑞昌市|
尚志市|
屏东市|
泸州市|
孝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