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相國寺是《水滸傳》中最著名的地方之一,花和尚魯智深曾在這看過菜園子,還倒拔過垂楊柳。歷史上真實的相國寺,位于東京開封府里城東南方向,是北宋最繁華的地方之一,相國寺及其周邊興盛無比,可以說是北宋“CBD”。幾乎歷代北宋皇帝,都會敕封相國寺,并在這里舉辦各種慶典、接待和紀念活動。</h5> <h5>相國寺相傳為戰國時魏公子信陵君故宅。北齊天保六年(555年),在此創“建國寺”,后遭水火兩災而毀。唐初,為歙州司馬鄭景住宅。后寺院毀于戰火,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重建。延和元年(712年)七月,唐睿宗因感夢,詔改建國寺為大相國寺,以上皇名義御書“大相國寺”寺名,作為他舊封相國即皇帝位的紀念。昭宗大順年間(890-891年)被火焚毀,后重修。</h5> <h5>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五月,又遭火災,后又重建。至道元年(995年)開始大規模擴建,咸平四年(1001年)完工。宋太宗、宋英宗、宋徽宗先后為寺院題額或制贊,寺院各院住持的任命和辭歸均由君王詔旨允準。</h5> <h5>明洪武二年(1369年)敕修,后又遭水患。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兩次進行修繕,并被賜“崇法寺”嘉靖十六年(1537年)重修資圣資圣閣。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與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又重修。崇禎十五年(1642年)黃河決口,”水自北門入,奔聲如雷”,開封俱成河汊,只存相國寺頂。<br></h5> <h5>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和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皇帝下詔兩次重修。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決口,大相國寺再遭厄運。新中國成立后,依循古制,幾度維修,于1992年起恢復佛事活動,其主要建筑有大門、天王殿、大雄殿、八角琉璃殿、藏經樓等 。</h5> <h5>民國初年曾翻修八角殿、改建法堂。民國十六年(1927年)馮玉祥將相國寺改為“中山市場”,并在寺內創設革命紀念館、實業館等,以后統屬河南省民眾教育館。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劉峙將省立民眾教育館遷人相國寺。抗日戰爭時期,日偽宣揚佛教,于1940年招徠昔日僧人,將原有的銅鐘、昆盧佛頭等迎回寺內,恢復佛事活動。</h5> <h5>1948年開封解放,人民政府十分重視群眾教育和寺院古建筑的保護工作。從1952年開始,多次對寺內建筑進行修建,使殘破不堪的古建筑煥然一新。寺內有文化館(后改稱群眾藝術館)開展群眾文化教育活動。1992年3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將大相國寺作為佛教活動場所開放。同年11月,相國寺舉行"佛像開光,迎奉藏經和方丈升座"慶典,恢復了叢林制度。 </h5> <h5>八角琉璃殿。又名羅漢殿,位于青石臺基上,臺四面均有8級石蹬道通往地面。此殿形制別致,由內外兩部分建筑構成。內部為八角形天井院,院中心為八角形木結構高亭,立于0.8米的八角形臺基上,亭為重檐八角攢尖頂,頂部為一藏式塔剎。</h5> <h5>八角亭內頂部為復盆藻井,藻井下為一個高0.85米的須彌座,座上蓮花寶座中供奉一尊四面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像高5.25米,重約2000公斤,雕成于乾隆年間,為四面站立雕像,每面各有大手6只,最上兩手高擎一化佛,佛像肋間成扇形伸出大大小小的胳膊和手掌,南北兩面各伸出四層,東西兩面伸出三層,每層為28或30只,手掌中均繪有一目,共計有1048只手和1048只眼,俗稱之為"千手千眼佛"。</h5> <h5>中午在大相國寺內的素齋館品嘗素齋。</h5> <h5>形似的五花肉</h5> <h5><br></h5> 形似的排骨 <h5>在寺內品嘗禪茶。</h5> <h5>大相國寺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重要實物資料。作為北宋時期的皇家寺院,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對于了解北宋時期的社會風貌和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h5>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贡区|
且末县|
苏州市|
龙川县|
嘉兴市|
光山县|
镇宁|
和顺县|
休宁县|
烟台市|
湘潭市|
北海市|
美姑县|
旌德县|
盱眙县|
双鸭山市|
咸丰县|
东乡族自治县|
胶州市|
卫辉市|
崇阳县|
分宜县|
镇赉县|
焉耆|
马边|
奎屯市|
扶沟县|
松原市|
北辰区|
石棉县|
平邑县|
阿城市|
玉树县|
会东县|
肇源县|
荃湾区|
安远县|
姚安县|
凤台县|
伊宁市|
兰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