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p><p class="ql-block"> 春天來了,小區里的山桃花綻放出粉紅色的笑臉,地上的小草也在著明媚的春光里伸出腰身,蟄伏一冬的我,心中的野草一夜間就竄出老高老高的,和年逾八旬的二老請過假,轉天就踏上一路向西南的旅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4年4月11日,2小時28分鐘的高鐵就到達了北京,以往每次路過京城,特意安排一早一晚的行程,方便每次轉一個想去的博物館或者古跡</span>。這一次北京西站存好行李,直奔西城區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位于先農壇,</span>先農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先農壇是現存規模最大的中國古代皇家祭祀農神之所,是中國農耕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明清兩代國家祭祀先農的禮儀傳統。</p><p class="ql-block"> 炎帝神農氏是傳說中華夏民族的先祖之一,也是中國農業文明開創者的化身。在遠古洪荒年代,他勇為人先辨百草、識五谷祇祗祇、教稼穡,使人民脫離了饑饉之苦,被后世尊為先農。自漢代起,祭祀先農被列人國家典章制度,并被歷代統治者所重視,至明清時期達到頂峰。在世界許多文明古國中,都曾出現過與農業活動有關的神祇和祭祀活動。祭祀先農之神既是中國古代祭農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農神崇拜文化中的重要內容。</p> <p class="ql-block"> 焚帛爐,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時期祭祀太歲諸神焚燒祝帛祭品的場所。焚帛爐西向,面闊6.6米,進深3.74米,是一座仿木結構磚砌無梁建筑。</p> <p class="ql-block"> 拜殿是穿堂殿,展出的是中國古代建筑發展歷程部分。最吸引人目光的是大殿之中的隆福寺毗盧殿藻井。</p> <p class="ql-block"> 北京隆福寺毗盧殿藻井,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清雍正元年(1723年)進行了大修。明代宗朱祁鈺敕建,是明清兩代的皇家香火寺院。該組藻井的最大特色在于井芯,為珍貴的金絲楠木獨木精雕而成的盤龍明鏡,形象威嚴、體態生動。</p> <p class="ql-block"> 太歲殿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屋頂形式為歇山頂,是先農壇內最大的單體建筑。主要用于祭祀太歲及春夏秋冬等自然神靈。</p><p class="ql-block"> 殿中來自隆福寺的星空藻井,如今已是古代建筑博物館里的鎮館之寶。</p> <p class="ql-block">隆福寺·萬善正覺殿天宮藻井</p><p class="ql-block">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藏的隆福寺藻井原來位于隆福寺正覺殿佛像寶座正上方,是我國現存明代藻井實物中的精品。整個藻井結構在方井中含圓井,圓井中又含方井。整座藻井、云紋框架和天宮樓閣、天神相呼應,形成天宇神靈的極樂世界。藻井四角立著四大力士雕像,意在托起中心圓井。圓井本是六層框架:第一層有樓閣三十二座第二層十六座,第三層亦是十六座,其中八大八小,第四層是彩繪層,第五層是方形井層,上面樓閣高大,每邊只有一座,最上一層是蓋井層,繪著二十八星宿圖,圖中共有一千四百多顆星。</p> <p class="ql-block">這是我買過最貴的冰箱貼</p> <p class="ql-block"> 神廚建筑群,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位于太歲殿建筑群西側,是存放先農神牌位和準備犧牲祭品的場所。神廚建筑群占地面積3791平方米,東西寬56米,南北長67.7米,由神版庫、神庫、神廚以及井亭組成。院落外西北側為宰牲亭,是祭祀壇內各處神祇宰殺犧牲之處。建筑群內陳列“先農壇歷史文化展”。</p> <p class="ql-block"> 宰牲亭位于神廚院外西北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明清兩代祭祀禮儀時加工犧牲的重要場所,是北京地區明清官式建筑中唯一的重檐懸山頂建筑</span>,建筑面積261.3平方米,面闊五間20.13米,進深三間12.98米。</p> <p class="ql-block"> 神版庫,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筑面積342.4平方米,面闊五間26米,進深四間13.17米,是存放先農神牌位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觀耕臺,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是皇帝親耕完畢后觀看王公大臣耕作之處。觀耕臺占地面積約為435平方米,臺高1.9米,臺平面呈正方形,邊長16.06米。觀耕臺三面各有漢白玉臺階9級,側面雕有蓮花圖案,臺上四周有漢白玉石欄板,望柱頭為云龍紋,方磚細墁,須彌座形制,黃綠琉璃磚貼面,琉璃磚上雕刻花草圖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神倉建筑群,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位于太歲殿建筑群東側,占地面積約3436平方米,東西寬41.2米,南北長83.4米,整座院落坐北朝南,中軸對稱。現在的神倉建筑群為清乾隆時移建,由南至北依次是山門、收谷亭、圓廩、祭器庫,左右兩列為碾房、倉房。建筑群內陳列“神倉歷史文化展”。</p> <p class="ql-block"> 晚上6點踏上去往宜昌的列車,坐在我下鋪的一位北京老大哥,焦躁不安,閑聊得知,剛剛退休,從未出行過,第一次出門和朋友出行,出行計劃和吃喝的東西都在朋友那里,很遺憾,朋友沒有趕上火車,人在囧途。同車旅客一起安慰他,電話和朋友溝通,安排下一步行程。旅行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以預料的事情,<span style="font-size:18px;">學會面對,</span>學會接納,學會解決,這也是旅行的樂趣。</p><p class="ql-block"> 4月12日6點56到達宜昌,順利入住集合酒店(麗橙酒店.智)。安頓好后開始巴楚大地的第一站宜昌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去往博物館的公交車站牌下,一位老先生咨詢我去博物館的路,同路,一起上車,交談中得知老先生姓程來自臺灣,眷村長大的一代人,這次來大陸自由行。后面的行程里我和程先生有緣又相聚,成為此行美好記憶!</p> <p class="ql-block">“長陽人”左上頜骨及牙齒化石(仿制件)</p><p class="ql-block">舊石器時期</p><p class="ql-block">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下鐘家灣村出土</p><p class="ql-block"> “長陽人”化石,1956年發現于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下鐘家灣村的一個山洞內,為距今約19萬年的早期智人。所發現的古人化石有左側上頜骨一部分和兩枚附于頜上的牙齒,頜骨已脫離了北京猿人的原始特征。與“長陽人”化石伴出的還有犀牛、象、鹿、貘、豬、羊等四十多種動物化石。“長陽人”的發現,說明了長江流域也是古人類的發祥地和民族誕生的搖籃。</p> <p class="ql-block">陶勺</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城背溪文化(公元前6500-前5500年)</p><p class="ql-block">2000年巴東具楠木園遺址出士</p> <p class="ql-block">人形陶支座</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城背溪文化(公元前6500-前5500年)</p><p class="ql-block">巴東縣楠木園遺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支座</p><p class="ql-block">高18厘米,口徑9.6厘米,底徑16.2厘米</p><p class="ql-block">宜昌中堡島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三峽地區的巫山大溪、宜昌中堡島、秭歸朝天嘴、柳林溪、龔家大溝等大溪文化遺址中出土大量陶支座,其中豬嘴形最具代表性,這類陶支座周身常刻滿戳印、刻劃紋樣和符號。多數專家認為這是炊器的一種附件,即在炊煮時支撐在釜、罐等圜底炊器底部的三個支撐物;也有專家認為是禮儀用器,與信仰、祭祀有關。據考古發現,北起華北平原,南達廣東沿海,東起臺灣島,西至四川東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中,經常可見到形式不一的陶支座,但都沒有此類豬嘴形支座。</p> <p class="ql-block">太陽人石刻</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城背溪文化(公元前6500-前5500年)</p><p class="ql-block">1998年秭歸縣東門頭遺址采集湖北省博物館藏</p><p class="ql-block"> “太陽人”石刻,是目前我國境內發現最早的太陽崇拜文物,出土于秭歸縣東門頭新石器時代城背溪文化遺址。石刻正面用簡練的線條刻劃人像,腰部兩側刻劃星辰,頭頂為光芒四射的太陽。</p><p class="ql-block"> 太陽崇拜折射出的是早期中華先民的宇宙觀和自然知識體系。從8000多年前開始,中華大地上出現了“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觀象制器”和中正的設計理念,孕育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祖先崇拜、禮法有序、和合共生的文化基因。</p> <p class="ql-block">刻劃符號</p><p class="ql-block">大溪文化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宜昌大溪文化楊家灣、中堡島、柳林溪遺址中共出土了200余片帶有刻劃符號的陶片,刻劃符號一般都刻在陶器的圈足底端外面,符號都比較規則,深度寬度均勻。經研究整理,這批刻劃符號似可分為自然類、植物類、動物類、人體類、工具器物類、數字符號類、復雜結構類以及其它共八大類,可能與當時的人們生產與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山、水、動物、植物有某種聯系,是對具體對象的抽象表述。</p><p class="ql-block"> 這些刻劃符號的發現,為研究中國文字起源提供出了一批珍貴的實物資料,極大地拓展了我國文字起源研究的視野。有研究者認為其“為新石器時代的原始文字揭開了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1、陶盂形器</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屈家嶺文化(公元前3400-前2500年)</p><p class="ql-block">1987年夷陵區中堡島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2、高圈足陶簋</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通高14厘米,口徑16厘米</p><p class="ql-block">宜昌中堡島出土</p><p class="ql-block"> 斂口,斜沿,圓唇,曲腹較深,高圈足中部收束,下部外撇。口沿外飾兩周凹弦紋,圈足飾六組鏤孔,每組包含五個豎條形鏤孔。泥質陶,內壁與口沿外一周呈黑色,其他部位施紅色陶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陶紡輪</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直徑6厘米,高1厘米</span></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時代屈家嶺文化(公元前3400一前2500年)</p><p class="ql-block">1986年中堡島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紡輪是一種早期紡織工具。略呈圓餅形或凸圓形,中有孔,插入木柄或骨柄用于捻線,以陶質最多,也有石質、木質、骨質等。宜昌新石器時代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陶紡輪繁多,制作精美,形體大多輕薄小巧,形制有扁圓形、算珠形等;陶色有橙黃、灰黃、紅褐等。紡輪的大量出土表明遠古宜昌人養蠶繅絲業已達到一定水平。</p> <p class="ql-block">浮雕虎紋銅戈</p><p class="ql-block">戰國(公元前475一前221年)</p><p class="ql-block">宜都市三江墓群M55出土</p> <p class="ql-block">豬形銅磬</p><p class="ql-block">商代(公元前1600年一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 磬是古代打擊樂器,懸掛于架上,擊之而鳴。這件磬形體像豬,出自長陽磨市鎮白廟村。其腹兩側各有十個乳狀枚分別可發出音高不一的七個音,各個音的音分值與現代國際通行的標準音有正負之差。</p><p class="ql-block"> 《周禮·春官·大師》鄭玄注:“金,鐘,鏤鎛也;石,磬也”。人們認定以石做磬。但北宋《宣和博古圖》記載“磬非玉石,乃鑄金錆面為之。”這枚磬的出土印證了磬也有銅制。</p> <p class="ql-block">虎紐銅錞于</p><p class="ql-block">戰國(公元前475一前221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7年宜昌市土城鄉窖藏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1992年秭歸縣楊林鎮三渡鄉下馬臺村窖藏出土</p> <p class="ql-block">楚季銅甬鐘</p><p class="ql-block">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2012年宜昌市萬福垴遺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鐘的銘文為:“楚季寶鐘氒jué孫廼naǐ獻于公公其萬年受氒福”。釋讀為,作鐘(或擁有鐘)的人是“楚季”,后來由楚季之孫獻于其君(公),讓“公”受萬年福。</p><p class="ql-block"> 專家根據《國語·鄭語》:“夫荊(楚)子熊嚴生子四人:伯霜、仲雪、叔熊、季紃(xun)。叔熊逃難于濮而蠻,季紃是立”。韋昭注說:“季紃,楚子熊紃也。仲不立…….熊霜死,國人立季紃”。季紃《楚世家》作季徇,即認為鐘文“楚季”就是楚熊徇(前821-800年在位)。這件編鐘是我國第一次被發現的有明確文字記載的西周楚國公室的寶鐘,是早期楚文化考古的歷史性突破,在學術界石破天驚。</p> <p class="ql-block">嵌綠松石銅劍</p><p class="ql-block">戰國(公元前476-前221年)</p><p class="ql-block">當陽趙家湖墓群李家洼子M13出土</p> <p class="ql-block">蟠蛇紋銅鼎</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年)</p><p class="ql-block">1978年當陽市趙家湖M1出土</p> <p class="ql-block">銅??(an)</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年)</p><p class="ql-block">1983年當陽市(原新生村)采集</p> <p class="ql-block">“許之造戈”銅戈</p><p class="ql-block">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p><p class="ql-block">當陽市金家山M43出土</p> <p class="ql-block">“王孫雹”銅簠fǔ</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p class="ql-block">1975年當陽市曹家崗M5附葬坑出土</p><p class="ql-block"> 王孫雹簠器身飾有精細的蟠虺紋,時代為春秋晚期。簠是盛放黍、稷等的盛器。該簠的內底鑄有“王孫雹作蔡姬食簫”的銘文。根據推測墓主似為楚國大夫申包胥。</p><p class="ql-block"> 因“雹、包”相通,《史記·楚世家》云:“昭王之出郢也使申包胥請救于秦”,申包胥其人,《集解》引“服虔曰:‘楚大夫王孫包胥’”,申包胥和伍子胥先后曾被楚、吳封于“申”地,故前者名為“申包胥”后者為“申胥”,《正義》曰:“包胥姓公孫,封于申,故號申包胥”,春秋晚期不見楚大夫中其他人用以其名。</p> <p class="ql-block">鳳鳥紋銅鼎</p><p class="ql-block">西周中期(約公元前960-前870年)</p><p class="ql-block">2012年宜昌市萬福垴遺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金屬飾片</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p class="ql-block">1984年當陽市曹家崗M5出土1987年當陽市趙巷M12出土</p><p class="ql-block"> 金屬飾片主要集中出土于當陽市曹家崗M5與趙巷M12,共計673件。類型豐富,多見龍、虎、蟹、象等動物形象,形制規整統一,上附金箔、錫箔薄如紙,表面紋飾精美。其制作方式為研究先秦金屬鍛造、粘合、修補、裁切等工藝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根據現有研究,初步推測此類器物用途有棺飾、車馬飾、皮甲飾片三種可能,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研究價值。</p> <p class="ql-block">建鼓 </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p class="ql-block">1997年當陽趙巷M12出土</p><p class="ql-block"> 《左傳》記載:“建鼓整列,二臣死之,長幼必可知也”。唐代孔穎達注釋:“建,立也。立鼓擊之與戰也。”古時軍隊作戰,立建鼓以指揮進退,也用于宴樂。建鼓由整塊金絲楠木鑿制而成,鼓面直徑47厘米,鼓身長59.4厘米,質量達22千克。鼓身髹黑色底漆,通體施紅色云紋與幾何紋,面覆牛皮,敲之聲音洪亮、悅耳動聽。建鼓通過貫穿鼓身的木桿立在底座上。</p><p class="ql-block"> 先秦時期的建鼓雖有出土,但保存下來的僅為底座或木桿,如曾候乙墓出土青銅建鼓座。該建鼓是目前國內能保存下來形制較大且較為完整的唯一一件實物,可稱之為“華夏第一建鼓”,對研究先秦音樂、軍事、藝術及漆木器工藝等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p> <p class="ql-block">漆木盾牌 </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770年–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春秋時期龍首蝌蚪形銅飾片</p> <p class="ql-block">陶敦</p><p class="ql-block">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p><p class="ql-block">1999年秭歸縣卜莊河M24出土</p> <p class="ql-block">磨光黑陶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22.6厘米,口徑14.2厘米</span></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p><p class="ql-block">當陽市河溶鎮金家山M249出土</p><p class="ql-block"> 磨光黑皮陶罐,為盛器,以其表面漆黑鮮亮、光澤如新而命名。這類黑皮陶器有罐、壺、盂、豆、簋、鼎形器等。紋飾裝飾有三角形幾何紋、S紋、水波紋、放射紋、十字紋等等。</p><p class="ql-block"> 黑皮陶器在制作上極其復雜。原料是中砂性粘土、河流沉積土,經過精細的淘洗、充分的提煉和陳腐;陶坯成型以后要仔細修刮和打磨。在陶窯中焙燒時,開始用氧化火焰,使胎體硬結,在燒窯即將結束時,火焰控制為還原焰,并用濃煙熏翳,經過相當時間的滲炭,即燒成黑陶。</p><p class="ql-block"> 黑陶表面呈現的光亮,主要是陶坯制成后尚未干透時,用光滑工具在上面打磨的結果。這類磨光黑皮陶器是宜昌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在湘、鄂、豫、皖楚文化陶器系列里“獨領風騷。”它經過兩千多年的時代滄桑仍保存如新、熠熠發光。在當時的制陶業中獨樹一幟。</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鹿形陶鎮墓獸</p><p class="ql-block">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p><p class="ql-block">2011年宜昌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陶鬲</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p class="ql-block">1978年當陽市金家山M2出士</p> <p class="ql-block">暗紋黑陶罐</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年)</p><p class="ql-block">1987年當陽市趙家湖M1出土</p> <p class="ql-block">1、鏤空蟠虺紋銅合頁</p><p class="ql-block">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p><p class="ql-block">1993年當陽市烏龜包M1出土</p><p class="ql-block">2、鳳首銅構件</p><p class="ql-block">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p><p class="ql-block">1993年當陽市采集</p><p class="ql-block">3、銅合頁</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p class="ql-block">1984年當陽市曹家崗M5出土</p><p class="ql-block">4、銅魚</p><p class="ql-block">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p><p class="ql-block">1978年當陽市金家山M9出土</p> <p class="ql-block">1、鑲金三角紋銅鐏權杖</p><p class="ql-block">戰國(公元前478-前221年)</p><p class="ql-block">1987年秭婦縣卜莊河 MI08出主</p><p class="ql-block">2、鑲嵌金銀絲銅矛鐏</p><p class="ql-block">戰國(公元478-前221年)</p><p class="ql-block">1987年枝江市姚家港 M2陪葬坑出土</p> <p class="ql-block">戰國時代虎銜羊銅首柄鑲金三角紋銅權杖</p> <p class="ql-block">玉組飾</p><p class="ql-block">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p><p class="ql-block">當陽九里崗墓地M23出士</p><p class="ql-block">根據陜西韓城梁帶村芮國墓地M300出土玉組飾布局復原</p> <p class="ql-block">1、蟠螭紋銅匝</p><p class="ql-block">2、蟠虺紋銅盤</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p class="ql-block">1988年當陽市趙巷M4出士</p> <p class="ql-block">蟠虺紋銅鼎</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p class="ql-block">1978年當陽市金家山M9出土</p> <p class="ql-block">銅鈁壺</p><p class="ql-block">戰國(公元前476前221年)</p><p class="ql-block">當陽市季家湖楚城(三分廠)出土(湖北省博</p><p class="ql-block">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虎形銅帶鉤</p><p class="ql-block">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p><p class="ql-block">1987年秭歸縣卜莊河M13出土</p> <p class="ql-block">鎏金銅熊</p><p class="ql-block">東漢(公元25公元220年)</p><p class="ql-block">2002年秭歸縣八字門遺址M19出士</p> <p class="ql-block">四靈堆塑陶魂壇</p><p class="ql-block">宋(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1988年枝江市顧家店熊家棚村一組采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朝蛙形青釉瓷水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長9.3厘米,寬8.4厘米,高5.3厘米</span></p><p class="ql-block">南朝(420-589年)</p><p class="ql-block">1999年秭歸縣石門嘴遺址M9出土</p><p class="ql-block"> 水注器表施青釉,通體布滿冰裂暗紋。整器作一只肥碩的蛙形,扁圓腹,蛙背上有圓形小口,平底,曲腿伏地,似躍躍欲起,其造型生動,活潑可愛。水注,也稱“水滴”、“硯滴”,是古代文人磨墨時用來裝水、滴水的文具,注水于硯面供研墨之用,有嘴的叫“水注”,無嘴的叫“水丞”。</p> <p class="ql-block">獅子形瓷燈盞</p><p class="ql-block">明(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2001年興山縣鄧家壩墓群出土</p> <p class="ql-block">船形花卉紋三彩瓷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宋(960-1279年)</span></p><p class="ql-block">長22.8厘米,寬15.5厘米,高10.5厘米</p><p class="ql-block">1993年原宜昌市文物處移交</p><p class="ql-block"> 瓷枕頂面弧曲,中間下凹而略窄,兩端翹起而略寬,以青釉為底,用淺黃釉與深黃釉刻畫出花卉紋,周圍飾以弦紋;瓷枕四個側面皆斜直下收,邊框內以青釉繪有四不像紋飾。瓷枕始見于隋代,流行于唐代以后。宋代,瓷枕的發展進入繁榮時期,不僅器形較前代有所增大,而且裝飾技法也突飛猛進,刻、劃、剔、印、堆塑等技法紛紛采用,極大地增強了瓷枕的表現力和藝術性。</p> <p class="ql-block">紅銅鎏金無量光(壽)佛像</p><p class="ql-block">清(1616-1911年)</p><p class="ql-block">1993年原宜昌市文物處移交</p> <p class="ql-block">黃銅鎏金宗喀巴像</p><p class="ql-block">清(1616-1911年)</p><p class="ql-block">1993年原宜昌市文物處移交</p> <p class="ql-block">紅銅鎏金雪山綠獅</p><p class="ql-block">清(1616-1911年)</p><p class="ql-block">1993年原宜昌市文物處移交</p> <p class="ql-block">游神轎</p> <p class="ql-block"> 博物館里參觀后,我和老先生分手告別,老先生去趕前往神農架的車,我打車前往天然塔。</p><p class="ql-block"> 天然塔位于宜昌市伍家崗區寶塔河街道古塔社區坐東北面西南,<span style="font-size:18px;">為磚石結構仿樓閣式高層建筑。塔通高48.3米。除基座外,塔身共7級。塔基座和各層塔室內外平面均為正八棱形。在青石基座上是用青白石石塊砌筑的經過簡化處理的須彌座。在須彌座八面轉角處的下方均鑲嵌有姿態各異的負塔力士石雕。</span></p><p class="ql-block"> 據記載,天然塔始建于晉代,系由著名文學家郭璞寓居夷陵時所建,歷代均有修葺。現存天然塔為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至五十七年(公元1790~1792年)重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天然塔矗立于長江岸邊,小小的麻雀在斗拱間呢喃,江風吹拂著百年的佛塔,吹來陣陣花香,風鐸在無聲的述說著百年的歲月的流逝。擇一個座椅,靜靜享受一下歲月靜好!</span></p> <p class="ql-block"> 從天然塔處尋一輛共享電動車 ,沿江邊慢慢騎行,綠蔭樹下,吹吹江風,聽聽江邊孩子們的歡笑聲,飛架南北的夷陵長江大橋呈現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魚肉質細嫩、入口即化、湯底奶白的宜昌肥魚配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鄭信記的滑糯清爽,柔軟清甜,一大杯紅糖味的只有3.5元的冰蝦,一天的疲憊一掃而光,明天將開啟我的神農架之行。</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潭县|
贵定县|
尉氏县|
万全县|
屏山县|
张家界市|
博兴县|
武陟县|
白城市|
涿鹿县|
安宁市|
合肥市|
昌江|
德江县|
茌平县|
新宾|
南丰县|
邹城市|
体育|
长岭县|
泉州市|
娄底市|
双桥区|
靖远县|
元氏县|
东至县|
东辽县|
靖宇县|
陕西省|
天全县|
青阳县|
青河县|
蓝田县|
平潭县|
乌拉特中旗|
富宁县|
荣昌县|
平湖市|
弥勒县|
鄂尔多斯市|
遂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