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無物之象”—學《道德經》第14章</p><p class="ql-block">【原文】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p><p class="ql-block">【譯文】怎么看也看不見,我們把它叫作“夷”;怎么聽也聽不到,我們把它叫作“希”;怎么摸也摸不著,我們把它叫作“微”。這三者的形象難以區分開來,它原本就是混沌一體的。它的上面并不顯得明亮,它的下面也不顯得昏暗,它綿延不絕而又不可名狀,又總要回到看不見物體的虛無狀態。這是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具體物象的形象,這就叫作“惚恍”。從前方去接近它,看不見它的頭;從后面去追趕它,看不見它的尾。根據早已存在的“道”的運行規律,來考察現在的具體事物,我們就能了解宇宙的原始,這就叫作道的規律。</p><p class="ql-block">本章著重描述“道”體。在前面的第六章和第八章里,老子分別以具體的形象:山谷和水,來比喻道的虛空和柔弱。本章則抽象地描述道的性質,并講了運用道的規律。</p><p class="ql-block">我們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理解“道”體:</p><p class="ql-block">其一,道是“一”。道就是那個看不見、聽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它無法用我們常規的視覺、聽覺、觸覺來感知。希、夷、微這三個概念,也無法窮究道的本源和真正內涵,它們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我們稱之為“一”</p><p class="ql-block">其二,道是“無物之象”。“道”歸為“象”,而不是歸為“形”:道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西方人重視形,是形思維,東方人重視象,是象思維。“形”和“象”的最大區別在于“形”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有一個外在形體的,可以測量的。“象”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沒有外在的形體,但卻是真實存在的,是可以感受的,可以體悟的。有如人體的經絡,以及宇宙中的暗物質和暗能量。</p><p class="ql-block"> 其三,道是“恍惚”。“形”是相對靜態的,“象”偏向于動態,它是流動的,它若有若無、若隱若現,無法用概念來解釋,只能用心靈去通達;無法用感官去體驗,只能用身心去感知。對于這種模糊而又深奧、亦真亦幻的狀態,我們稱之為“惚恍”。</p><p class="ql-block"> 大道是永恒的,是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的。道的普遍規律自古以來就支配著現實世界的具體事物,要認識和把握現實存在的個別事物,就必須把握道的運動規律,認識道的普遍原理。一個人如果能在現實生活中靈活地運用道,他就是悟了道。</p><p class="ql-block">生命之道、人生之道豐富多彩,怎樣走好自己的一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對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了,喜歡健身的人多起來了。我們都想提高自己的運動水平。大眾健身的衡量標準是指一個人的速度、力量和耐力的綜合水平,這三個方面孰輕孰重、孰前孰后,很難說清楚,有點像“道”,讓人“惚恍”,用“道”的語言來歸納三者應歸于“一”,三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廢一方或過分倚重另一方。軍隊的特種兵就注重這三方面的綜合訓練。戰爭需要的戰士這三種綜合能力。如果一個人的速度訓練過分占用時間,就分影響力量和耐力,過分的力量訓練也會影響速度和耐力。近些年,我每周都要去健身房3次,每次約一個多小時,主要進行力量訓練,我看到在健身房內,有好多人注重力量、速度、耐力的綜合訓練,也有的人過分偏重力量訓練,追求所謂的塊頭大。有一位姓宋的老弟,從事奶制品的銷售工作。他20多歲就開始在健身房做增肌訓練,練了10多年后,力大無窮,在健身房內無人能比。大臂周長達48厘米。他身高160厘米,體重達200斤,至少超重80斤。為了增肌,他吃得特別多,一天吃六頓飯,一天能吃30多個雞蛋,還有牛肉、蛋白粉等。他一天的運動量比普通人要大些,但也遠沒有一位重體力勞動者的熱量消耗大。他每天輸入的熱量遠遠大于他的體能消耗,大量的蛋白質在體內長期堆集,無法消化,最后使其得了嚴重的急性糖尿病,住院兩天就去世了,享年36歲。這是三年前發生的悲劇。用佛家話說:著了增肌的相。用老子的話說:沒有悟得健身之道,走了旁門左道。</p><p class="ql-block">“道”很難被感知,虛空縹緲,卻又是真實存在的,它支配著萬物的運轉,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大道”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時時刻刻對人發生著影響,我們也只有認識到了這一點,才能更好地有效地指導我們的日常生活:一旦我們的行為順道而行,就能一帆風順,事事遂心;相反,如果逆道而行,我們的行為就會處處受阻,甚至遭受禍患。</p><p class="ql-block">(朱世岱寫于2025年5月9日)</p> <p class="ql-block">2014年3月19日,環華騎游第26天,共騎行3084公里。當日,在福建寧德市一帶騎游。</p> <p class="ql-block">抄寫道德經第14章</p> <p class="ql-block">《環華騎游記》</p><p class="ql-block">第六章 福建段</p><p class="ql-block">第26天 2014年3月19日 住在柘榮縣 (隸屬福建省寧德市)</p><p class="ql-block">1、憶故人(后片)</p><p class="ql-block"> ――游太姥山</p><p class="ql-block">樹根神石相抱,</p><p class="ql-block">覆鼎峰,</p><p class="ql-block">仰天長嘯。</p><p class="ql-block">玉兔聽潮,</p><p class="ql-block">雙翁垂釣,</p><p class="ql-block">各領風騷。</p><p class="ql-block">備注:</p><p class="ql-block">1、憶故人(后片):詞牌名,本為雙片,這里只寫后片。</p><p class="ql-block">2、太姥山:太姥(mǔ)山位于福建省東北部,在福鼎市正南距市區四十五公里。挺立于東海之濱,三面臨海,一面背山。主峰海拔917.3米。它北望雁蕩山,西眺武夷山,三者成鼎足之勢。相傳堯時老母種蘭于山中,逢道士而羽化仙去,故名“太母”,后又改稱“太姥”。閩人稱"太姥"、“武夷”為“雙絕”。</p><p class="ql-block">3、覆鼎峰:太姥山最高峰,海拔917.3米。</p><p class="ql-block">4、玉兔聽潮、雙翁垂釣,皆為象形石的名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安县|
南靖县|
石屏县|
新沂市|
视频|
武城县|
宁化县|
民乐县|
婺源县|
永靖县|
东丰县|
栾川县|
布尔津县|
满洲里市|
宜黄县|
康定县|
石林|
扎鲁特旗|
永定县|
确山县|
万盛区|
比如县|
桐梓县|
琼结县|
大埔县|
河池市|
迁安市|
巍山|
望谟县|
舟曲县|
咸丰县|
沅陵县|
年辖:市辖区|
息烽县|
海丰县|
滁州市|
怀远县|
双鸭山市|
霍邱县|
镇原县|
华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