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開封包公祠是為紀(jì)念我國(guó)古代著名清官、政治改革家包拯而恢復(fù)重建的。</h5> <h5>史書記載,開封包公祠始建于金、元,經(jīng)明、清等朝代,歷代修葺,已有近千年歷史。由于黃河水患,屢毀屢建。</h5> <h5>1984年,開封市在包公湖上重建了包公祠。包公祠占地1公頃多,建筑面積2200平方米,是一組典型的仿宋風(fēng)格的古典建筑群。</h5> <h5>“齊山”摩崖石刻,位于齊山寄隱巖處。據(jù)清《齊山巖洞志》載:“至和丙申歲(1056)七月二十二日,廬江包拯(希仁)、富水吳畿復(fù)(照鄰)、瑯耶王綽(德師)同游齊山寄隱巖?!卑}。石刻占壁112厘米×178厘米?!褒R山”二字豎幅豎式,雙鉤陰刻八分書。明正德池州知府何紹正重刻,并款識(shí)。</h5> <h5>包拯(999-1062)北宋著名政治家。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他出生在一個(gè)封建官僚的家庭,從小就深受封建倫理道德的熏陶。父親名令儀,號(hào)肅之,在進(jìn)士及第之后,曾在今河南商邱一帶做官,官至刑部侍郎。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進(jìn)士及第,被朝廷任命為建昌縣知縣。因其雙親年高體弱,須人侍奉,一直不曾到任視事。父母謝世后,才出任長(zhǎng)縣知縣。嗣后,包拯歷任端周知州、監(jiān)察御史、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陜西、河北路轉(zhuǎn)運(yùn)使;三司戶部副使、知諫院;瀛州、揚(yáng)州、廬州、池州、江寧、開封府知府及三司使,最后官至樞密副使而卒,追贈(zèng)禮部尚書。 包拯是一個(gè)傳奇式的人物,南宋和金已經(jīng)有以他為主人翁的故事、小說(shuō)和戲曲。元雜劇中有大量的包公戲,他是家喻戶曉的清官典型。1062年包拯病逝,享年64歲。</h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涡阳县|
工布江达县|
宁远县|
松江区|
黄平县|
九寨沟县|
林州市|
昌江|
含山县|
光泽县|
旅游|
陇南市|
广丰县|
安庆市|
合肥市|
内乡县|
平乐县|
南澳县|
安丘市|
莱州市|
公安县|
长沙市|
双桥区|
保康县|
赣州市|
宁德市|
丰原市|
临潭县|
砀山县|
台东市|
兴仁县|
江永县|
翼城县|
玉屏|
绥阳县|
辰溪县|
怀来县|
长武县|
醴陵市|
襄汾县|
封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