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09月25日,郵電部發行了普.14【革命圣地圖案(第三版)】普通郵票一套11枚。郵票圖案名稱分別為:【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古田會議會址】【革命搖籃--井岡山的茨坪】【紅太陽升起的地方--韶山】【遵義會議會址】【革命搖籃--井岡山主峰】【人民大會堂】【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上海)】【革命圣地--延安】【革命圣地--延安棗園】【天安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簡稱中共一大會址,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會址位于上海市興業路76號(原望志路106號),是一幢沿街磚木結構一底一樓舊式石庫門住宅建筑,坐北朝南。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1年7月23日至7月30日在樓下客廳舉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共一大會址在1952年后成為紀念館,1959年5月26日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97年6月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6年9月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名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坐落在廣州市越秀區中山四路42號,舊址原為番禺學宮(孔廟),始建于1370年(明洪武三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農講所是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由共產黨人彭湃等倡議,以國民黨名義開辦的。從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在廣州共舉辦了六屆農講所,前后培養了754名農民運動干部。其中,第一屆和第五屆農講所的主持人都是彭湃。第六屆由毛澤東任所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井岡山主峰】即五指峰,是井岡山的象征。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紀念章和一百元人民幣背面主景,就是以她的模樣繪制而成的。五指峰,山高林密,地域寬闊。山洞遍野,回旋余地大,是歷來兵家藏龍伏虎之地。早在1519年6月,寧王朱宸濠在南昌造反未成,被皇帝武宗賜死罪。濠不服,帶親屬、家丁逃到了井岡山主峰,后被王陽明所滅。王氏曾削石為碑,記載剿匪史實,可惜這塊古碑至今尚未被發現。清同治時期,太平天國農民革命失敗后,又一部分捻軍轉移到五指峰一帶堅持斗爭。太平天國軍就住在五指峰的中指峰頂上的“娘娘廟”內和拇指峰的巖洞里。娘娘廟為清仁宗時所建,寺廟很大,香火常年不斷,能住百名僧侶修道練武。后被上山剿滅捻軍的清軍所燒,只留下石刻香爐一個。信徒們為了插香方便,就把香爐從地上放到一棵樹丫上。天長日久,香爐被嵌在了樹內,形成了樹包爐奇觀。從此中指峰則易名為“香爐峰”,拇指峰巖洞被叫做“天軍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后又有世居山上的綠林軍首領王佐等人集聚武裝,也曾扎營在五指峰的巖洞中,因此,也有人稱“天軍洞”為“綠林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7年10月24日,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也路經五指峰,來到了井岡山大井村。從此開始了井岡山的斗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田會議會址】原為“廖氏宗祠”,又名“萬源祠”。位于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古田鎮采眉嶺筆架山下。會址座東朝西。始建于清宣宗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單層歇山四合院式磚木結構宗祠建筑。祠堂由前后廳和左右廂房組成,建筑面積826平方米。后改為和聲小學校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民國十八年(1929年)五月,紅軍第一次挺進閩西古田,改名為“曙光小學”。12月,毛澤東同志主持的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此召開,通過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古田會議決議案。“古田會議決議”被作為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第一個綱領性文件而載入史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1年3月,國務院將古田會議舊址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6年12月,入選《全國紅色旅游景點景區名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茨坪】是井岡山革命遺址最為集中的地方,1927年10月下旬,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革命軍到達茨坪,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茨坪就是井岡山軍事根據地的中心,也是整個革命根據地黨、政、軍領導機關和后方單位的所在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湘贛邊界黨的前敵委員會、特委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防務委員會、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軍部、軍官教導隊、軍械處、新遂邊陲特區工農兵政府、公賣處都先后遷來這里,毛澤東同志就是在這里寫下《井岡山的斗爭》這篇著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這里的革命遺址都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對外開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韶山】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的故鄉,也是毛澤東青少年時期生活、學習、勞動和他早期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韶山位于湖南湘潭縣城西40公里處,湘鄉、寧鄉、湘潭縣交界處。四周峰巒聳峙,氣勢磅礴,是南岳72峰之一。相傳虞舜南巡經過此峰,演奏韶樂,因而得名。這里群山環抱,松柏蔥蘢,風景秀麗。毛澤東故居及1925年毛澤東創辦的農民夜校舊址和1927年毛澤東考察湘潭農民運動的舊址等就坐落于韶山之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893年12月26日,毛澤東誕生在這里。1910年秋,毛澤東到外地求學,1925年回家鄉開展農民運動,在此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1927年考察湖南農民運動時,在此召開過農運干部和農民座談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4年,這里建起了毛澤東同志舊居陳列館,展出了毛澤東從事革命活動的文物和照片資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7年,這里修建了韶山鐵路,以便利人民前往參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8年,按照毛澤東同志1925年領導農民運動時的湘潭西二區所轄范圍,建立了韶山區,直屬湖南省領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遵義會議會址】位于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子尹路96號,原系國民黨二十五軍第二師師長柏輝章的私邸。建于20世 紀30年代初,建筑為磚木結構,中西合璧的兩層樓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5年1月初,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到達遵義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司部與一局(負責作點)即駐在這幢樓房里。1月15日至17日,遵義會議(即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就在主樓樓上原房主的小客廳舉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這次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 遵義會議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1年,遵義會議會址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5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8年11月24日,入選“第三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項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革命圣地--延安】延安市,簡稱“延”,陜西省地級市,位于陜西省北部,地處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的中南地區,省會西安以北371千米。北連榆林,南接關中咸陽、銅川、渭南三市,東隔黃河與山西臨汾、呂梁相望,西鄰甘肅慶陽。總面積37037平方千米,被譽為“三秦鎖鑰,五路襟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延安古稱膚施、延州,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人文始祖黃帝曾居住在這一帶,是天下第一陵--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陵寢:黃帝陵所在地,是民族圣地、中國革命圣地,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順利到達吳起鎮,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落腳點和出發點,是全國革命根據地城市中舊址保存規模最大、數量最多、布局最為完整的城市。黨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生活戰斗了十三個春秋,領導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培育了延安精神,是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延安是“雙擁運動”發祥地,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有著“中國革命博物館城”的美譽。境內有各類文物遺址點8545處,其中革命遺址445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延安棗園】棗園又名“延園”,原是陜北軍閥高雙成的莊園,土地革命時期歸人民所有。中共中央來延安后,于1941年開始修建,至1943年竣工。共修窯洞二十余孔,平瓦房八十余間,禮堂一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3年,毛澤東、張聞天、劉少奇等先后遷居棗園,這里成為中共中央書記處所在地。1944年至1947年3月,這里是中共中央書記處所在地。1945年8月,毛澤東由這里赴重慶和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任弼時、劉少奇、張聞天、彭德懷等領導人先后在這里居住,領導中國革命。中共中央在這里領導抗日戰爭、整風運動和大生產運動,籌備并召開“七大”,領導解放戰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7年3月,中共中央書記處從這里撤離,轉戰陜北。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96年,第五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世紀之火”火炬傳遞活動采集“革命之火”火種的儀式在棗園隆重舉行。棗園已成為全國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人民大會堂】位于中國北京市天安門廣場西側,西長安街南側。人民大會堂坐西朝東,南北長336米,東西寬206米,高46.5米,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7.18萬平方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人民大會堂是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會地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辦公場所,是黨、國家和各人民團體舉行政治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和人民群眾舉行政治、外交、文化活動的場所。人民大會堂每年舉行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以及五年一屆的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也在此召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人民大會堂壯觀巍峨,建筑平面呈“山”字形,兩翼略低,中部稍高,四面開門。外表為淺黃色花崗巖,上有黃綠相間的琉璃瓦屋檐,下有5米高的花崗巖基座,周圍環列有134根高大的圓形廊柱。人民大會堂正門面對天安門廣場,正門門額上鑲嵌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正門迎面有十二根淺灰色大理石門柱,正門柱直徑2米,高25米。四面門前有5米高的花崗巖臺階。人民大會堂建筑風格莊嚴雄偉,壯麗典雅,富有民族特色,以及四周層次分明的建筑,構成了一幅天安門廣場整體的莊嚴絢麗的圖畫。內部設施齊全,有聲、光、溫控制和自動消防報警、滅火等現代化設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人民大會堂建筑主要由3部分組成:進門便是簡潔典雅的中央大廳(只是門廳不設座位)。廳后是寬達76米、深60米的萬人大會堂;大會場北翼是有五千個席位的大宴會廳;南翼是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辦公樓。大會堂內還有以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名稱命名、富有地方特色的廳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天安門】位于北京市的中心、故宮的南端,與天安門廣場隔長安街相望。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設計者為明代御用建筑匠師蒯祥。始建于明朝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最初名叫“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既包含了皇帝是替天行使權力、理應萬世至尊的意旨;又寓有“外安內和、長治久安”的含義。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天安門開始對民眾開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10月1日,在這里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它由此被設計入國徽,并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那坡县|
陆川县|
濮阳县|
汝城县|
新津县|
佛冈县|
客服|
文水县|
蕉岭县|
珲春市|
海林市|
珲春市|
普陀区|
湖北省|
开原市|
宣城市|
沅陵县|
宜宾县|
噶尔县|
梧州市|
汝阳县|
揭阳市|
青阳县|
涿州市|
河津市|
镇巴县|
米脂县|
永胜县|
迭部县|
社旗县|
崇仁县|
郯城县|
吉安市|
平阳县|
宝清县|
高邑县|
西和县|
仪陇县|
上高县|
林周县|
新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