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江湖文化城</p><p class="ql-block">吳橋古城(江湖文化城)是一座城區面積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小城,但其歷史悠久,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吳橋城地處河北山東交界處,大運河、章衛新河(黃河的支流)流經境內,土地肥沃,植被茂密,風光秀麗。盛產棉花,小麥,玉米等農作物。</p><p class="ql-block">吳橋城建于公元1162年的金代,城區成四方形,城高7.8米,基寬5.8米,頂寬3.8米,周長2105米。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建有甕城。城門之上建有高大的城門樓;城墻四個城角的角臺建有魁星樓,魁星樓為三層樓閣;東城門與東南角之間的城墻之上還建有文昌閣樓。明代崇禎時期東閣大學士(宰相)范景文,對吳橋城墻又進行了重建,其規格按北京城墻標準,城墻內層采用沙石,粘土,白灰夯實,外層采用大型灰磚砌墻,改造后的吳橋城堅如磐石,世人稱吳橋城為“鐵城”。</p> <p class="ql-block">吳橋城雖小,但出現過多位重要歷史名人。</p><p class="ql-block">春秋時期的軍事家孫臏(生卒年不詳)的墓地、廟宇、祠堂均在吳橋境內,孫臏的后人仍居住在吳橋彭莊(有文獻說,孫臏出生地是山東菏澤)。孫臏是《孫子兵法》作者孫武(公元前545~470)的后代。公元前375年,齊國軍師孫臏的軍隊與魏國龐涓軍隊的“馬陵之戰”,徹底打敗了魏國龐涓的故事家喻戶曉。</p><p class="ql-block">吳橋第二位歷史名人是李天經。</p><p class="ql-block">李天經(1579~1659年),字長德,號性參,生于吳橋老城,比老鄉范景文年長八歲,是明代天文學家,歷法家。萬歷年間中進士,崇禎年間任山東參政和光祿寺卿。崇禎六年(1633年),他接替徐光啟主持歷局,并負責編輯《崇禎歷書》。該歷書共計137卷,包括了日蝕、恒星、月離、日月交會、五星交會等內容,涉及三角,球面,幾何圖形等數學學科,他是明代杰出的科學家之一。他還與許光啟,利瑪竇等人合作翻譯了《同文算指》一書,介紹西方的算學。</p><p class="ql-block">范景文是吳橋另一位歷史名人。</p><p class="ql-block">范景文(1587~1644年),字夢章,號思仁,別號質公,是明末重要官員。范自幼聰明,勤奮好學,萬歷41年(1613年)中進士,從此踏上仕途。初授東昌府推官,后任吏部文選司主事、考功司員外郎等職。任上他清正廉潔,不畏權貴,致力于整頓吏治,選拔人才。崇禎年間升任工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與機務。他針對國家的內憂外患形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實現。崇禎17年(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攻破北京,范景文寧死不屈投井自盡,享年58歲。</p><p class="ql-block">范景文一生清正廉潔,剛正不阿的性格和忠誠愛國精神受到世人稱贊。他在任內為民做了很多好事,其中包括重新修建了吳橋城。</p><p class="ql-block">重建后的吳橋城,街道整齊,商鋪林立。城內古建筑有城皇廟,商業會館,文昌閣等建筑。清代,在西門外建設了范閣老墓地,在城外東南部修建了娘娘廟,城內東南部創建了瀾陽書院等古建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這些古跡中只保存了瀾陽書院一座建筑,其他古建筑和古城墻都被破壞了,沒能保存下來非常遺憾。</p> <p class="ql-block">吳橋人崇尚習武國術,有武功的人遍布各地。武功和雜技密切相關,所以各鄉鎮從事雜技馬戲行業的人很多。據統計,上世紀五十年代,吳橋的雜技團馬戲團有五十多個,巡游于國內外。吳橋人闖蕩江湖出了名,吳橋城因而得名“江湖文化城”,江湖城有很多江湖名人,略舉二例:</p><p class="ql-block">孫福有(1882~1945年),被譽為“世界現代雜技之父”。他發明了雜技大蓋棚、高空保險吊鉤,并將西洋樂隊引入雜技表演。他創建了中國首個“中華國術馬戲團”,在世界十幾個國家巡演,還吸收了俄國雜技的精華,深受國內外觀眾歡迎。</p><p class="ql-block">高福周(1950~2025年),國家非遺傳承人,吳橋雜技八大怪之一,綽號小鋼炮。絕技有肚皮切菜,單掌劈磚……</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40年以前的吳橋,街道兩旁的古樸建筑飛檐翹角,帶著歲月的沉淀;店鋪鱗次櫛比,招牌幌子隨風飄蕩;飯館、商店、茶館、肉鋪、文具店、書店、調料廠、酒廠、棉花作坊、首飾作坊、糕點作坊等行業齊全,生意興隆。街上行人熙熙攘攘,一派繁榮景象。</p><p class="ql-block">1942年日本侵占吳橋,工商業倒閉,農田荒廢,居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1945年“815”日本投降,居民又處于國內解放戰爭時期,民眾生活十分艱難。1947年吳橋解放,社會秩序恢復,百姓生活逐漸安定。</p><p class="ql-block">1954年政府部門從吳橋遷往桑園鎮,桑園改稱吳橋,而原來的吳橋改稱“鐵城鎮”。</p><p class="ql-block">1993年,吳橋縣和外資聯合建設了“吳橋雜技大世界”游樂場,大力發展旅游業,吳橋的名聲也越來越大;吳橋的農業、商業和旅游業都得到了長足發展。</p> <p class="ql-block">二,瀾陽書院</p><p class="ql-block">瀾陽書院承載了吳橋深厚的文化底蘊,見證了吳橋歷史變遷。</p><p class="ql-block">瀾陽書院建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由當時的知縣張景良主持創建。其名“瀾陽”,“瀾”為水之波,“陽”為溫暖或指東南方向為“陽”;書院位于黃河故道之北,吳橋城區的東南部,故取名“瀾陽書院”。書院的建立是為了給當地的學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場所,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初建的瀾陽書院由于地基處于低洼處,常受水患困擾。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時任吳橋縣令倪昌燮(閩人),興學重教,帶領鄉紳重建了瀾陽書院。書院建筑為長方形二層樓房,外形美觀大氣;東西長40米,南北寬8.3米,高</p><p class="ql-block">8.3米;一層中間部位有一個拱形門廳,門口周邊以雕花裝飾。房共20余間,房內地面皆為木質地板。書院正門向南對著城墻,門前植有一排大槐樹。</p> <p class="ql-block">書院以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詩》《書》《禮》《易》《春秋》)以及賦、制藝(八股文,詩文)為主要學習內容,為學子們構建了豐富而又系統的知識體系。官課由縣點名,齋課由山長點名,嚴格教學管理,培養良好學風。</p><p class="ql-block">書院建有藏書閣,藏有經、史、子、集等各類書籍十二櫥,共計二百余種書籍供學子們閱讀。</p> <p class="ql-block">瀾陽書院近200年間(1712~1903),培養了很多棟良之才,其中包括6名進士和眾多舉人,但遺憾的是一些文獻缺失。現查詢到的吳橋著名學者有方鳴球,劉恩溥,王濂,王問羮,吳棠湖,馮慶揚等人,他們大都與瀾陽書院有關聯,現簡介如下。</p> <p class="ql-block">1,方鳴球清朝進士,吳橋人,1746年乾隆11年任鄒縣縣令。其為振興文教,發動衙內74人捐款興建了嶧陽書院,并將孤桐書院合并于此。</p> <p class="ql-block">2,王濂,字蘭池、蘭篪,吳橋人。清光緒六年中進士。曾任江西道御史,光緒15年任會式同考官。王氏家族曾為瀾陽書院提供明朝碑文。</p><p class="ql-block">3,王問羮,清朝進士,吳橋人,生平不詳。</p> <p class="ql-block">4,劉恩溥,字博泉,河北吳橋人,卒于1908年。同治四年(1865年)中進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晉升為編修。他曾兼任御史之職。歷任河南,浙江,貴州道監察御史,多次彈頦失職官員。光緒年間還曾任吏科給事中、工科給事中、內閣侍讀學士等職。光緒24年(1898年)任倉場侍郎,后因倉庫大火受牽連免職。</p><p class="ql-block">劉恩溥與張之洞、張佩綸、黃體芳等六人被稱為晚清“清流六君子”,以正直耿介,敢于直諫而著稱。他擅長書法,并有《清選和聲集》等多部著作。劉恩溥家族曾資助瀾陽書院。</p> <p class="ql-block">5,吳棠湖(1824~1902)原寧津縣人,后來遷居吳橋;1875年中舉人,中舉人時已年屆五十歲。后試春官不第,遂絕意仕途。他曾受李鴻章之邀,參與光緒《畿輔通志》的編纂,在保定生活十年。吳棠湖治學廣博,窮探經史,著有《畿輔河渠志》,《寧津縣志》,《東光縣志》等。還對書法、篆刻、音樂有很深的造詣。性格高雅,不慕權貴,淡泊名利,不濫交友。</p> <p class="ql-block">6,馮慶揚,字硯仲,閩人,咸豐年間舉人。曾任瀾陽書院掌教山長。同治十三年(1874年),倪昌燮接任吳橋縣令,設局修《吳橋縣志》。馮慶揚是閩中名宿,又是瀾陽書院掌教山長,協同吳橋縣令倪昌燮共同主持了編纂工作,參與編纂的人員還有施崇禮等人。經過一年的時間,至光緒元年(1875)編纂完成。新版《吳橋縣志》參考了康熙版的《吳橋縣志》,以及地方文獻檔案資料等,對吳橋縣的建置、田賦、官政、人物、文化等方面進行了梳理和記載。</p> <p class="ql-block">光緒二十九年春(1903年),全國推行新學,瀾陽學院順應潮流,改為高等小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1年9月縣政府又在瀾陽書院舊址建立吳橋第一初級中學。曾經的瀾陽書院在時代的潮流中不斷變化,始終堅守教育使命,培養了一大批國之棟良和建設人才,為國家的繁榮富強做出了巨大貢獻。</p><p class="ql-block">瀾陽書院1986年4月被縣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被省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參考文獻:《吳橋縣志》,百度網文等</p><p class="ql-block">撰文 : 樵人 2025/05/05</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远市|
朔州市|
平湖市|
勐海县|
景东|
师宗县|
容城县|
射洪县|
唐山市|
罗城|
三亚市|
阜新市|
卢龙县|
汝州市|
厦门市|
乐东|
榆社县|
福鼎市|
天气|
定安县|
开鲁县|
旅游|
方山县|
保靖县|
浮山县|
普兰县|
太湖县|
三穗县|
浦江县|
桐庐县|
三台县|
山东|
天津市|
伽师县|
滨海县|
稻城县|
佛学|
南投市|
邳州市|
韩城市|
萝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