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二0二五年五月二日,是我們行者千尋戶外一行十一人,徒步金牛古道的第一天。</p><p class="ql-block">上午十一點半,我們從全國各地來到劍門關高鐵站集合,集合后,包車前往劍閣縣普安鎮吃午餐,下午一點半包車到達徒步起點普安鎮橋邊河,經打兒巖、江石村、石埡子、老窯嘴、圓包嶺、老土地、下午五點半,到達徒步終點龍源鎮紅彤村,歷時四個小時,全程十四公里,拔高一百米。</p> <p class="ql-block">下午一點半,我們十一人分乘兩輛網約車到達古蜀道橋邊河入口,從普安鎮橋邊河入口開啟我們三天的金牛道徒步。</p> <p class="ql-block">橋邊河入口乍看之下并不顯眼,不過,沿著高大的柏樹前行,它們分兩排整齊延伸,這便是金牛道的標識。我趕緊拍兩張照片,定格下這意義非凡的徒步起點。起點附近一棵古柏編號為NO:南00093。</p> <p class="ql-block">一踏入古道,映入眼簾的千年古柏,像是歷史的守望者,靜靜佇立。看到這壯觀景象,大家瞬間興奮起來。我們一行雖來自不同省份,南北各異,但卻因徒步相聚于此。起初,彼此還帶著幾分拘謹,畢竟大家才剛結識。然而,面對這些承載歲月的古柏,我們的熱情被點燃,從探討古柏的滄桑歷史,到分享各自難忘的徒步經歷,共同話題越來越多,氣氛也愈發融洽。</p> <p class="ql-block">此次徒步古蜀道,行者千尋戶外精心安排,派出戶外金牌領隊小雷。小雷看上去三十歲上下,身姿矯健,目光炯炯,渾身透著使不完的勁兒。一聊才知,他戶外經驗極其豐富,讓大家對這次行程更充滿了信心。</p><p class="ql-block">邊走邊聊,領隊小雷邊介紹此次徒步行程。他說,此次徒步行程是他帶領我們先領略古道一般的景致,慢慢進入狀態,接著邂逅令人贊嘆的美景,最后抵達精華美景之地。這般安排,恰似股市大盤低開高走,漸入佳境,又如同寫文章采用引人入勝之法,層層遞進,同時如吃貨們喜愛的先上幾盤開味小菜,然后再上硬菜一樣,這樣安排徒步線路著實令我們期待。</p> <p class="ql-block">走了一段古道,領隊小雷目光敏銳,見大家興致正高,便適時提議道:“今天這么有意義,咱們一起照張合影吧!”這一提議瞬間得到大家的積極響應,領隊小雷迅速將合影照收入手機內存,接著說完成了徒步的第一項任務。</p> <p class="ql-block">從入口啟程,道路始終是緩緩的上坡。兩旁古柏參天,繁茂枝葉交織成蔭,可一絲風也沒有。悶熱的空氣里,汗水不知不覺浸濕衣衫。走著走著,不一會兒便來到一處村莊。錯落有致的屋舍靜靜佇立,大家見狀,在此稍作休息。</p> <p class="ql-block">離開村莊,順著古道往山上行進。不經意間,發現古道邊隱匿著一口小水井。俯身看去,井里泉水清澈,正發出叮咚聲響,歡快流淌,仿若在低吟淺唱,領隊介紹說,這看似平凡的小水井,實則是古道上極為重要的取水補給點,在古代不知為多少過往行人提供了清涼與滋養,甚至救過多少人的命,一個隊友說有可能李白路過這里就喝過這口井的水....</p> <p class="ql-block">上到山脊,古道斷斷續續的,古道由石板路變成了水泥公路。</p> <p class="ql-block">站在山脊,一棵曾經見證無數歲月的千年古柏,如今已生命凋零,只剩干枯軀干。而附近幾棵柏樹,雖仍頑強挺立,卻也掛上營養液,進行搶救保護,讓人不免心生憂慮。</p> <p class="ql-block">行進途中,兩位隊友突然眼前一亮,發現一棵標注著樹齡一千二百年的古柏。二人滿心好奇,疾步走近。他們伸出雙臂,試圖丈量其粗壯程度。只見那樹干極為厚實,經過估算,約莫得五六個人才能合抱過來,著實令人驚嘆。</p> <p class="ql-block">自橋邊河踏入古道,直至江石村,整個下午,悠悠古道上,僅有我們這支徒步隊伍的身影。沿途除了偶爾擦肩而過的寥寥幾個游人,再無他人。道路兩旁風景如畫,青山綠水相伴,鳥鳴蟲吟相隨,真正是景美人稀,宛如踏入一方靜謐的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抵達江石村后,我們稍作休息,順便補充水源。今天我背包里的負擔著實有些過重了,出發前看帖子提到,這條古道沿路補給點少,需帶夠一天所需飲用水,我便按著上秦嶺一日行的標準,足足帶了六瓶水。可誰知踏上古道才發現,沒走多遠就有補給點,這條古道的補給實在是太成熟了,早知道就不用背這么多水,徒增負擔了。</p> <p class="ql-block">從石埡子開始,古道進行了重修,行人也多了起來,路邊豎有介紹牌,從路牌上了解到古道上每棵古柏編號的來歷,翠云廊古柏掛牌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乾隆晚期。據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入蜀詩人、官員俞陛云在其《蜀輔詩記》中記載,清光緒七年(1881),劍州知州方德堃已對每株古柏掛牌并編號。由此可知,翠云廊古柏編號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清光緒初年。</p> <p class="ql-block">從石埡子沒走多遠有一處水源叫涼水井,井水還不少呢?</p> <p class="ql-block">沿著古道前行,每至岔口處,醒目的指示牌便赫然在目。它們清晰指明各方向路徑,讓人絲毫不用擔心會迷失方向。</p> <p class="ql-block">行至老窯嘴附近,一座嶄新的劍南亭映入眼簾。我們欣然走進亭中,稍作小憩,悠然欣賞起周邊如詩如畫的美景,愜意非常。</p> <p class="ql-block">從路邊介紹牌了解到,我們走的古道柏樹群叫翠云廊。翠云廊是以劍州古城為中心,北至昭化,南達閬中,西到梓潼,呈"人"字形分布,總里程約260公里的古驛道兩旁由古人栽植的行道古柏群。清康熙六年(1667),劍州知州喬缽在其《劍門路》詩中首次將此驛道古柏群稱作"翠云廊"。劍閣境內總里程約151公里,現存古樹7803株,其中古柏7778株。</p> <p class="ql-block">我們看到沿途有些古柏生病或開始枯萎,這一段對古柏進行了搶救保護。</p> <p class="ql-block">據介紹,翠云廊劍閣段古柏保存很好的原因 一是土壤原因。劍閣縣土壤總體呈微酸性至微堿性,質地偏砂,鉀磷鈣鎂等礦物成分含量高,養分全,肥力高。二是氣候原因。劍閣縣屬亞熱帶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光照適宜,降水充分,適合柏木生長。三是歷代官民接續保護原因。自古以來,劍門山區百姓把植樹護路當作一種行善積德、造福子孫的義舉。明代正德年間劍州知州李璧頒布了"官民相禁剪伐"的禁令。清代乾隆晚期對古柏進行掛牌,光緒早期對古柏進行編號。1941年,縣長卸任時要清點移交任內古柏數量及保護情況。當代沿襲了民國時期縣長卸任移交古柏慣例,并制定了"一樹一策"、"一樹一檔"、"一樹一人"的古柏管護措施等。</p> <p class="ql-block">我們邊走邊議論,同時了解追塑一下古道的植樹史,從當今存活保存下來的古柏看,當地先民對種管護都很重視,據傳,翠云廊古柏植于秦代和三國蜀漢巴西郡守張飛,故民間稱其為"皇柏"或"張飛柏"。據現有史料考證,自兩宋及明清時期,官道植樹一直在延續,其中規模最大當推明正德十三年(1518),劍州知州李璧率官民以劍州古城為中心,北至劍門昭化一線,南達閬中,西到梓潼,對南、北、西三線官道進行了培修,栽植行道柏樹數十萬株,并頒布了"官民相禁剪伐"的禁令。才使得這些古柏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來到新修建的老土地幺店子補給點,休息一下,這里連衛生間都一應具全。</p> <p class="ql-block">這段重修整的古道,間隔一定距離,建有一座亭子。亭子靜靜佇立,專為游人提供休息。</p><p class="ql-block">行至牛王泉處,大家紛紛圍攏過來。牛王泉可是古道上最負盛名的泉眼,大家洗凈雙手,而后輕輕捧起一汪清泉,入口甘甜,那清涼之感瞬間沁入心田,疲憊也隨之消散幾分。</p><p class="ql-block">如果走不動了,還可隨時走到公路上去打車,真是太方便太成熟的古道徒步線路了。</p> <p class="ql-block">由于我們十一人全部都是老驢,加之拔高不多,又沒難度,所以徒步速度較快,下午五點半,到達徒步終點龍源鎮紅彤村,完成了徒步金牛道第一天普安鎮至龍源鎮段的任務。</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水市|
龙南县|
湖州市|
武穴市|
邓州市|
郑州市|
林西县|
安塞县|
铜梁县|
合阳县|
石阡县|
宿松县|
滨州市|
眉山市|
绥芬河市|
佛山市|
理塘县|
北海市|
株洲县|
峨眉山市|
巴青县|
县级市|
当雄县|
涡阳县|
拉萨市|
冕宁县|
介休市|
锦屏县|
浦城县|
邯郸县|
宁津县|
正镶白旗|
宁阳县|
华容县|
县级市|
仙游县|
富源县|
新邵县|
密山市|
新竹市|
屏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