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東興市地處中國大陸海岸線最西南端,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防城港市西部,三面環海,東南瀕臨北部灣,西南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海陸相連,與越南芒街僅一河之隔。擁有長達52公里的海岸線和 39.064公里的陸地邊境線,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p> <p class="ql-block">東興市,因興起于北侖河東岸而得名。古為百越之地,境域縣級建制始于梁大同元年(535年)黃州寧??ぐ财娇h。1996年4月29日,設立東興市(縣級)。</p> <p class="ql-block">東興是廣西及中國大西南通往東南亞最便捷的口岸城市,廣西著名僑鄉之一。境內有防東高速公路、防東一級公路、中越北侖河大橋,是中國西南省市與邊境沿海地區的重要節點,出海出邊的咽喉重地。由于通海路、水路、陸路,東興在歷史上曾長期作為中國通往東南亞的重要商埠。</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東興國門景區 </b><span style="font-size:20px;">與越南芒街市隔河相望,是一個集歷史文化、自然風光、跨國游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景區,是中國和越南游客的重要集散地。主要景點有:東興口岸、大清國五號界碑、胡志明亭、中越友誼大橋、中越人民友誼公園、觀音寺、陳濟棠公館等。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侖河 </b>是中國和越南邊境東段上的一條界河。該河發源于中國廣西防城境內的十萬大山中,向東南在中國東興市和越南芒街之間流入北部灣,全長109公里,其中下游60公里構成中國和越南之間的邊界線。</p><p class="ql-block">站在北侖河口的界碑前,你可以一腳跨兩國,感受中越邊境的獨特魅力。此外,這里的自然景觀也十分壯觀,河流蜿蜒曲折,綠樹成蔭,為游客提供了一個寧靜而舒適的休閑場所。</p> <p class="ql-block">中越兩國界河北侖河,河對面就是越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清國5號界碑</b>:位于東興口岸旁的北侖河大橋下,是東興國門景區內的著名打卡點。此碑高1.7米,寬不過0.7米,厚0.4米。是光緒十六年二月(即1890年4月14日)欽州知州李受彤所立。根據史料上記載,1885年6月9日,清政府與法國于天津簽訂了《中法越南條約》,條約中承認法國對越南的殖民占領,中法雙方派員堪界。</p><p class="ql-block">此處界碑為界河雙立界碑,以北侖河主航道中心線為國界,雙方各退相同的距離在本國河岸上立界碑。隨著2001年1369號界碑的設立,大清國界碑已經失去了界碑的意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東興口岸 </b>其對應口岸是越南芒街口岸。東興口岸是我國1958年建立的國家一類口岸,過去曾是我國援越物資的輸出通道,1978年關閉,1994年經國務院批準重新開放。</p> <p class="ql-block">東興口岸處于北侖河與越南哥龍河交匯處,相距越南芒街口岸僅100米,是中國唯一與越南海陸相連的國家一類口岸。中越大橋中間的一道紅線是中越分界線,人們出境便在此“跨一步而出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侖河大橋 </b>又稱中越友誼大橋:此橋是連接中越兩國人民友誼的紐帶,記載著中越兩國的歷史滄桑。1958年5月25日,“北侖河友誼大橋”竣工通車,大橋全長111米,5孔,每孔跨22.2米,橋墩用花崗巖石砌成,橋面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寬凈空7米,行人道1.5米。1960年秋,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陶鑄視察東興(當時東興縣屬廣東省轄)時,把橋名改為“中越友誼大橋”,并親筆書寫橋名刻制在橋頭牌樓橫額上。</p> <p class="ql-block">1978年2月17日,中方正式宣布對越進行自衛還擊。2月20日下午6時許、8月19日凌晨,越方兩次用烈性炸藥炸斷“中越友誼大橋”。</p><p class="ql-block">1992年,中越兩國恢復關系正常化。經協商,決定在斷橋原址上按原規格重建大橋。1994年4月17日,由中方出資修復的大橋建成通車,被命名為“北侖河大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國門老街</b>,位于口岸附近,是東興城區最古老的街區。它靜默地見證了東興的百年滄桑與變遷,其別具一格的建筑風格和深厚的歷史底蘊,共同鑄就了這片獨特的旅游勝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僑批館</b> 是展示華僑歷史與文化的重要場所,僑批俗稱“番批”、“銀信”,原是抗戰時期海外僑胞通過民間渠道,向國內寄送家書及匯款的遞送場所。館內陳列廳擺放著各類珍貴僑批、當時送批用的竹籃、批袋、水壺、書刊等文物,以及海外僑胞秘密匯入廣西抗日資金的僑批文件。</p> <p class="ql-block">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來自中國香港、越南、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地的僑批被日軍掐斷,令潮汕等地依賴僑資度日的僑眷一時無法度生,逾百萬僑眷瀕臨絕境,幸而潮汕人開通了“東興匯路”。東興匯路開通后,海外愛國僑胞捐獻和援助的抗戰物資及商品,不斷從越南運進東興鎮,支援中國抗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京族風情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胡志明亭 </b>位于東興口岸旁,1960年2月19日下午,七十高齡的越南勞動黨主席胡志明一行二十多人,從越南芒街來到東興友誼橋頭,曾在此處小憩。然后就地買了幾包糖果前往橋頭的幼兒園慰問中國的小朋友。胡志明主席是唯一到過東興的外國最高領導人。為紀念胡志明的東興之行,緬懷他對發展中越友誼所做的貢獻,東興人民特在此處建亭以紀念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戰爭遺跡</b></p><p class="ql-block">1975年越南在中國支援下取得抗法抗美戰爭勝利實現統一后,越南黎筍集團在蘇聯支持下推行地區霸權主義,頻繁侵犯中國邊境安全,炮轟我城鎮村寨,打死打傷我邊民,迫使中國采取自衛行動?。這是當時越南炮轟東興市時留下的殘垣斷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東興界碑1368(1)</b>是中越邊界線上一塊界河雙立界碑的編號?,表示該界碑位于中方一側,其對應的越南一側界碑編號為1368(2)。這一編號體系源于2001年中越陸地邊界勘界時的新界碑設立規則。?</p> <p class="ql-block">1368號界碑是游客探訪國門景區的必經之地。它所在的碼頭風云界碑廣場,對面是“中越對歌臺”,這里被譽為“一眼望兩國”的絕佳觀景點。游客們可以在這里盡情領略中越兩國的風光和文化風情。</p> <p class="ql-block">在1368(1)界碑可看到北侖河那邊霧中的越南芒街文昌塔。</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田漢詠《北侖河》</b></p><p class="ql-block">1962年春天,著名劇作家、詩人田漢來到東興北侖河,創作了這首《北侖河》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靈醒柱</b></p><p class="ql-block">是中越界河北侖河我方河堤的欄桿。為了保證中越兩國界碑的通視,東興市對建成的河堤欄桿適當降低并美化,稱之為“靈醒柱”,體現了中國識大體顧大局的和平共進精神。</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越人民友誼公園 </b>建于1958年,紀念中越兩國人民共同抗擊法國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英勇斗爭。公園內山包錯落有致,曲徑通幽,林木遮天蔽日,郁郁蔥蔥。公園內還有中越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和中國共產黨防城縣第一個支部——東興支部的紀念碑。</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越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座高聳的紀念碑立于中越人民友誼公園中央小山上。1958年,經東興縣人民委員會與越南海寧省政府商定,為在1954年的援越解放斗爭中犧牲的中國軍人立這座紀念碑。中越人民友誼公園,正是為紀念這份用鮮血鑄成的戰斗友誼而修建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紀念碑正背面分別用中越文字題寫“光榮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座正背面也分別用中越文字鐫刻著在抗法援越戰爭中犧牲的中國英烈名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9年4月5日,5000多名中越軍民參加了紀念碑的落碑典禮,并在四周種上了松樹、柏樹和相思樹。與此同時,越南也在芒街市建立了“越中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與中國紀念碑遙相呼應,共同見證中越兩國的深厚情誼?。公園南側小山上有東興烈士陵園,有9座烈士墓埋葬著14位革命烈士。</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戰壕</b></p><p class="ql-block">位于公園內的中越邊境上的戰壕溝,當年的痕跡清晰可見,不禁回憶起那段時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東興支部紀念碑</b></p><p class="ql-block">在中越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的一側,立著中國共產黨防城縣第一支部——東興支部紀念碑。東興支部是防城縣第一個黨支部,成立于1927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越邊防部隊友誼林</b>,林中有一座兩只大大的手掌緊緊地握在一起的雕塑,畫有五星紅旗和越南的金星紅旗的標識牌豎立在友誼林旁,訴說著兩國的深厚友誼。</p> <p class="ql-block">公園內有1960年越南胡志明主席贈送的樹種栽植的兩棵友誼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田漢《登中越友誼公園》詩</b></p><p class="ql-block">1962年6月著名詩人田漢登中越友誼公園創作的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郡望湖</b></p><p class="ql-block">?東興市中越人民友誼公園里的湖叫做郡望湖??。郡望湖是公園內的一個重要景點,湖面面積達26畝,湖面上建有拱橋、九曲橋和湖心亭等建筑,湖邊環境優美,極富南國氣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昌塔</b> 位于中越人民友誼公園內,為七層疊檐塔,全塔集中國亭臺樓閣建筑藝術于一身,畫棟雕梁,碧瓦丹柱,翹角飛檐。其造型從底層向上延伸收縮,塔頂是葫蘆型構造。塔內有階梯盤旋而上,四周懸銅鈴,清風徐起,鈴聲悅耳。是中越界河邊上的第一大文昌塔。</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侖河出海口</b> 在東興市竹山村的小山坡上,也是北侖河的入???,不僅是中國大陸海岸線的終點,也是219國道的終點,因此被稱為“中華之端”?。這里有許多標志性景點,包括“大清國一號界碑”,附近還有“零公里紀念壇”、“零點坐標”等標識,以及“山海相連”地標廣場雕塑和向海廊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廣西沿邊公路起點零公里紀念壇</b></p><p class="ql-block">位于北侖河入???,占地550平方米,設計新穎,造型美觀,是沿邊公路的標志性工程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19國道的零起點標志</b>。它從東興市竹山村這處開始,途徑廣西云南西藏新疆,止于新疆喀納斯,全長10065公里。</p> <p class="ql-block">竹山村位于中國大陸海岸線最西南端,北侖河入??谔帲c越南芒街隔江相望。同時,竹山村也是廣西沿邊公路的起始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清國一號界碑</b> 位于東興竹山村北侖河出海口小山坡上的石碑,碑高1.7米,寬0.7米,厚0.4米,用沿海所產的海蝕巖鑿成。</p><p class="ql-block">該界碑正面書“大清國欽州界·知州李受彤書·光緒十六年二月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山海相連地標廣場</b></p><p class="ql-block">位于東興母親河北侖河的出??谔?,這里既是中國22000公里大陸邊境線(東興市竹山一遼寧丹東)的起點,又是18000公里中國海岸線(丹東一竹山)的終點,兩點重疊。</p><p class="ql-block">廣場以35米高的標志性雕塑為主體,從色調上看這座地標,紅色代表綠地,藍色代表海洋,海陸交匯之地,就在東興市的竹山村。</p> <p class="ql-block">在山海相連廣場右側是五七堤,左側有一條向海廊橋 ,看到的景色即是北侖河入??凇?lt;/p> <p class="ql-block">山海相連地標廣場邊上的棧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東興陳公館 </b>即陳濟棠故居,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東興市永金街5號。是20世紀20年代陳濟棠在回鄉時興建的豪宅。故居占地面積達8680平方米,建筑面積2800平方米,綠化面積達3000平方米;以兩層法式花園洋房為主而構建成庭院;主體建筑分主樓和副樓,兩樓中間用弧形的天橋連接。庭院內現存西炮樓、北炮樓、南門等,還有金花茶和百年古樹。</p> <p class="ql-block">陳濟棠(1890年2月12日—1954年11月3日),字伯南,廣東防城人(今屬廣西防城港東興)。中國國民黨軍高級將領,粵系軍閥代表人物。曾長時間主政廣東,保持廣東半獨立局面達八年之久,在經濟、文化、教育和市政建設方面頗多建樹,有“南天王”之稱。</p> <p class="ql-block">謝謝觀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林左旗|
恩施市|
武川县|
蒲江县|
会理县|
海兴县|
华阴市|
北辰区|
搜索|
慈利县|
资兴市|
那坡县|
剑河县|
且末县|
麻城市|
叙永县|
上林县|
郴州市|
昆山市|
绍兴市|
东丰县|
宁晋县|
藁城市|
黔西县|
望谟县|
安陆市|
德化县|
栾川县|
绥化市|
九江市|
伊金霍洛旗|
改则县|
罗江县|
开原市|
甘谷县|
巫溪县|
聊城市|
庆安县|
榕江县|
穆棱市|
工布江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