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故宮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是明清皇宮及其收藏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級大型綜合性博物館。故宮于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紀遺產名錄”。2007年,故宮博物院被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2008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占地100余萬平方米,保存建筑約9000間,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其前身明清皇宮紫禁城,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主體,文華殿、英武殿為兩翼,主要是皇帝舉行盛大典禮的場所。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主體,東西六宮為兩翼,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以及帝后妃嬪生活起居的地方。此外還有外東路的太上皇宮和外西路的太后宮院等處。下圖為 故宮博物院平面圖。</p> <p class="ql-block">明清兩代共有24位皇帝居住于此,1912年清朝滅亡后,紫禁城作為皇宮的歷史就此終結。1914年,于外朝區域成立古物陳列所;1925年,于內廷區域成立故宮博物院;1948年,古物陳列所并入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體系完備,現有藏品總量186萬余件(套),藏品總分25大類別,堪稱藝術的寶庫。故宮博物院通過明清皇家宮殿建筑,宮廷史跡原狀陳列,珍寶、鐘表、書畫、陶瓷、雕塑等藝術藏品專館陳設,以及專題展覽等多種方式向公眾展現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下圖為 故宮展覽館位置圖。</p> <p class="ql-block">參觀游覽完故宮博物院珍寶館(四個館)、鐘表館、石鼓館后,接下來參觀游覽故宮博物院齋宮正在舉辦的清代宮廷和田玉文化特展。下圖為 前往齋宮,從乾清門廣場東側,進入近光左門。</p> <p class="ql-block">新疆和田玉是中華玉文化的主要載體。新疆地域遼闊,玉礦資源豐富,考古證明新疆用玉的歷史已超過4000年,若羌縣樓蘭古城出土的玉斧等工具是使用新疆玉料的最初階段。西漢中期以后,和田玉開始大量進入中原,并逐漸成為此后2000余年玉器制作的主要材料。下圖為 故宮博物院中軸線建筑與東六宮之間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開始,和田玉每年春秋兩季呈進宮廷,以貢玉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和田玉占據清代宮廷玉料的主要地位,其制作和使用空前發展和繁榮,中國玉器藝術進入歷史上第三個發展高峰。下圖為 來到齋宮仁祥門,門旁豎立 玉出昆岡 清代宮廷和田玉文化特展廣告。</p> <p class="ql-block">故宮是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承載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匯集地和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見證。在故宮博物院百年華誕到來之際,該展覽遴選具有代表性的清代宮廷和田玉精品,分為玉之源、玉之禮、玉之雅、玉之巧、玉之用五個單元,旨在詮釋清代和田玉文化,展現清代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圖為 清代宮廷和田玉文化特展廣告。展覽日期(2025.01.07-2026.01.04)</p> <p class="ql-block">走進仁祥門,從齋宮門進入,就到了齋宮建筑。下圖為 齋宮門。</p> <p class="ql-block">齋宮 清雍正九年(1731年)在明弘孝殿、神霄殿舊址建造,位于紫禁城東六宮南側。齋宮系前朝后寢兩進的長方形院落。東暖閣為書屋,西暖閣為佛堂。后寢宮為誠肅殿。為清代皇帝行郊壇祭祀典禮前的齋戒之所。大祀天地時,皇帝可于紫禁城內致齋二日,壇內齋宮致齋一日。譴王代祭,皇帝在宮內之戒。齋戒期間,不食葷,不飲酒,不作樂,不理刑名。下圖為 進入齋宮門,來到齋宮建筑。</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齋宮正殿門楣上的匾額。</p> <p class="ql-block">玉之源 和田,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古稱“于闐”或“和闐”,意為“產玉的地方”,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玉料產地。和田玉是指主要由透閃石-陽起石礦物組成、具有典型纖維交織結構、達到玉石級別的礦物集合體。考古發掘證明,新疆閃石玉的開采可早自新石器時代,不過這一時期的玉制品還停留在簡單工具等實用器上。漢代以后,新疆和田玉料輸入中原。唐代,通過絲綢之路,玉石的運輸更加快捷和便利。宋代以后,和田玉的開采和貿易持續不斷,并逐漸成為中原用玉的重要來源。明代開始,和田山料玉真正得以開采。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以后,和田良玉充貢宮廷,成為清代宮廷玉料的主要來源。下圖為 清代宮廷和田玉文化特展 前言。</p> <p class="ql-block">據了解,此次特展,是在1.9萬余件清宮舊藏美玉中精選出258件和田玉精品,以玉為媒,為觀眾帶來一場玉文化盛宴。下圖為 乾隆御題石榴景掐絲琺瑯嵌玉壁瓶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青玉盆玉石荷花盆景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紅釉簡式盆碧玉萬年青盆景 清(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如意 又稱“握君”“執友”或“談炳”,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變而來。它最初古人日常撓癢所需的爪杖,背癢時手無法觸及,便以杖代之。其頭部呈彎曲回頭狀,“回頭即能夠遂心如意”,遂得其美名“如意”。清代宮廷玉如意選材精良、雕琢細致、寓意吉祥,主要以龍、鳳、蝙蝠、壽字、卷云、靈芝、萬年青、蓮瓣、牡丹、松樹、桃實、梅花等吉祥紋飾或組合紋飾為題材。</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一組精美的清宮舊藏玉如意文物。</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上 青玉龍紋管掐絲琺瑯斗狼毫提筆。下 白玉鳳紋管碧玉斗馬鹿豪提筆。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上 白玉橋形筆架 下 白玉三鵝式筆架 清(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上 嘉慶皇帝吉服像軸。下右 乾隆御題碧玉竹溪六逸圖筆筒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中上 白玉松鶴圖筆筒 清(公元1644-1911年)。中下 康熙款松花江石鐘式硯 清康熙(公元1662-1722年)。下左 白玉石窟藏書圖筆筒 清(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嘉慶皇帝吉服像軸。</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乾隆御題碧玉竹溪六逸圖筆筒 器身采用通景構圖法,六位老者或賞畫,或飲酒,或討論,或觀景,神態各異,兩名童子執壺倒水,空白處刻“竹溪六逸"四字。筆筒口沿一周刻乾隆六十年(1795年)即題詩《題和闐玉竹溪六逸筆筒》。唐代,李白,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六人居于泰安府徂徠(cu lai) 山下之竹溪,每日縱酒酣歌,吟詩作畫,世稱“竹溪六逸”。</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上 白玉松鶴圖筆筒。下 康熙款松花江石鐘式硯。</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白玉石石窟藏書筆筒。</p> <p class="ql-block">玉之雅 清代宮廷玉器注重風雅和意趣,尤以文房清供與仿古制作為最,多以品質優良的和田玉琢制而成。玉質文房用具造型異彩紛呈、雄渾古樸、清新雅致、繁縟華美兼而有之,裝飾紋樣亦充滿文人閑雅之趣,兼具實用性和觀賞性。乾隆時期,文人雅士追古、嗜古風氣尤盛。乾隆皇帝大量制作仿古玉器。是其追求古人風雅之美和“進德”“精藝”“與古人相見意境”的體現。下圖為 乾隆皇帝古裝像軸。</p> <p class="ql-block">爐、瓶、盒是文人雅士幾案上的常用陳設,三件成組搭配,被稱為“三事”,為焚香器具,具有祛味驅邪、散發香氣的功用。爐用于燃香;瓶放置鏟、簮,用于鏟除香灰和夾取香料;盒存儲香料。“三事”既具有實用功能,又兼具陳設功能,是清代宮廷常見器物。下圖為 慧妃(康熙皇帝妃)常服像軸。</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青玉龍鈕“抑齋”印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右 乾隆御題白玉煉藥仙人圖山子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白玉御筆《神壽記》圖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 書齋雅趣 清代宮廷玉質文房用具已達完備,包括筆管、筆洗、筆架、筆筒、壁擱、墨床、鎮紙、硯屏、水丞、水注、硯滴、印章、印泥盒等。一些前朝玉器也被巧妙加以利用,成為玉文具的一部分。玉質清供,陳之書案,與青卷黃燈相伴,可賞可玩,意趣盎然。</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白玉盤龍鈕“大清受命之寶” 清崇德 (公元1636-1643年)寶璽印面雕刻“大清受命之寶”,漢文篆書滿文本字。此寶為乾隆皇帝欽定二十五寶之首。據《交泰殿寶譜》所記為“以章皇序”,即表明大清皇帝受命于天的正統身份。</p> <p class="ql-block">精妙絕倫的齋宮建筑-金色盤龍藻井。</p> <p class="ql-block">乾隆款墨玉螭龍紋瓶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 墨玉瓶仿自瓷器中的天球瓶造型,器身高浮雕龍守珠紋及海水江崖紋,器底中心陰刻“乾隆年制”篆書款。此類玉瓶可能為蘇州玉匠所作,乾隆皇帝曾在《詠和闐云龍玉瓶》中提及“邇日吳工特弄奇,琢龍瓶口守珠為”,斥其為俗巧,但又因龍守珠的吉祥寓意而留在宮廷中。下圖為 乾隆款墨玉螭龍紋瓶。</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題青玉獸耳活環鳧(fu)魚紋壺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玉壺仿《欽定西清古鑒》所繪青銅“漢鳧魚壺”而制。青銅鳧魚壺“右高九寸四分,深八寸六分,口徑三寸,腹圓二尺七分,重六十九兩,兩耳連環,又環鼻一”,與故宮博物院現藏玉鳧魚瓶器型與紋飾相同,大小有所區別。乾隆皇帝在諭令制作仿古玉器時,雖參照《欽定西清古鑒》所錄,或許還會直接參考青銅器原件,但也會根據自身喜好或玉料實際情況,在原器基礎上作適當調整。下圖為 乾隆御題青玉獸耳活環鳧魚紋壺。</p> <p class="ql-block">上圖另一面。</p> <p class="ql-block">玉材東傳 新疆閃石玉的開采早自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主要是工具類的實用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若羌縣樓蘭古城出土的玉斧等工具,是使用新疆閃石玉的最初階段。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發現并帶回和田玉。西漢中期以后,來自新疆和田地區的玉料輸入中原,逐漸取代其他地區所產玉料,成為中原玉作的主流玉材。下圖為 一組精美的清宮舊藏和田玉文物。</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左上 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發掘出土的子料形態玉,是目前所見出土文物中最早的和田玉子料形態。以及3組出土和田玉標本(圖像)。右上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若羌縣樓蘭古城出土的玉斧,呈淺綠色,玉質細潤,形體規整,通體琢磨,為實用器。(圖像)右中 張騫出使西域圖(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北壁)下圖為 一組精美的清宮舊藏和田玉文物。</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玉具五色 清代玉料色彩豐富,清宮檔案中可以看到諸如青玉、白玉、青白玉、碧玉、黃玉、皮糙玉、黑白玉、綠玉、黑玉等玉料的記錄。《西域聞見錄》記載:“葉爾羌,回疆一大城也……其地有河,產玉石子,大者如盤、如斗,小者如拳、如栗,有重三四百斤者。各色不同,如雪之白、翠之青、蠟之黃、丹之赤、墨之黑者,皆上品。”依據色澤,新疆和田玉料可分為白玉、青玉、黃玉、墨玉、碧玉五大類。下 一組精美的和田玉館藏文物。</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上 青玉雙螭紋單耳銜活環龍首觥 清(公元1644-1911年)。下 乾隆御題青玉寒山韻得圖山子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乾隆款黃玉龍紋觥(gong)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上 乾隆款黃玉獸面紋雙耳蓋瓶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下 白玉籽料 清(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左上 新疆和田玉的顏色分類 白玉、青玉、黃玉、墨玉、碧玉。右上 新疆和田玉成礦帶及礦群分布。下圖 一組精美的清宮舊藏和田玉文物。</p> <p class="ql-block">一組精妙絕倫的清宮舊藏和田玉文物。</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上 碧玉獸面臥蠶紋壁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胤禛 孝端正敬仁懿莊敏輔天協聖文皇后。</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玉特磬 玉罄是清宮慶典、筵宴時演奏中和韶樂不可缺少的樂器,從選料到制作都有嚴格的要求。清代宮廷多次派專員赴新疆采辦和田玉,用以制作玉罄。下圖為 玉特磬介紹、玉特磬使用方式圖。</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青玉描金云龍紋特磬 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妙法莊嚴 清朝宮廷宗教以藏傳佛教為主流,漢傳佛教亦有一席之地。清宮皇室成員起居的宮殿中一般會設置小佛堂,宮中也設有雨花閣,中正殿等專門的佛堂,以供重大節日或典禮時禮佛使用。清宮玉質佛像和法器用料考究,造型優美、工藝精湛,門類非常豐富。以貴重而溫潤的玉器事神禮佛,體現了清朝皇家對天地神靈的敬畏和對宗教信仰的虔誠。以及一組精美清宮舊藏的和田玉佛像。</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上 青玉釋迦牟尼佛 清 下 黃玉釋迦牟尼佛 清(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青玉佛 清(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白玉佛 清(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國家重器 清朝宮廷重寶、天子印璽多以玉制。作為國之重器的二十五寶璽中,二十三方為玉璽,其中不乏以和田玉制作者。冊以玉版聯結而成,用于刻文記載重要事項,常見有封冊、徽冊、謚冊,也有大量刻有皇帝御制詩、贊、禮、題等文字的玉冊。玉磬是國家典禮中演奏中和韶樂不可或缺的樂器,制作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的青玉特磬,采用整塊新疆和田玉琢制而成。玉作為祭禮器,始于新石器時代。清朝祭祀中的大祀、中祀、群祀皆用玉,《欽定大清會典》記載,吉禮用“玉六等,以蒼壁祀天,黃琮祭地,黃珪祭社,青珪祭稷,赤壁祀日,白璧祀月”。以及一組精美的清宮舊藏清代玉璽文物。</p> <p class="ql-block">上左 萬法歸一圖屏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皇帝邀請土爾扈特首領在萬法歸一殿聽高僧演講佛法。上右 康熙皇帝禮佛圖。下圖為 上排 白玉八寶。 下排 青玉禮器五件。清(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上左 明永樂 甜白釉僧帽壺 上右 明宣德 鮮紅釉僧帽壺。(圖片)僧帽壺因形似僧帽而得名,與藏傳佛教源淵頗深。瓷質僧帽壺燒于元代景德鎮,明永樂、宣德時期, 景德鎮窯燒甜白釉、鮮紅釉、青花僧帽壺名冠一時,為明清宮廷珍藏,清朝亦有仿燒。僧帽壺多見瓷質,以玉為之極為罕見。下左 乾隆御題青玉僧帽壺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下右 白玉僧帽壺 清(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右一 乾隆款青玉佛缽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右二、三 青玉鈴、杵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下 左一 碧玉蓮罐式供托。 下 左二 青玉嵌白玉團壽字高足供碗 清(公元1644-1911年)。左下 青玉描金七佛圖缽 清(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清乾隆青玉佛缽。</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青玉鈴、杵。</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青玉蓮罐式供托、青玉嵌白玉團壽字高足供碗。</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青玉描金七佛圖缽。</p> <p class="ql-block">左上 慕古求新 清代流行鑒古,也崇尚仿古。收藏、鑒賞,成為帝王雅好之一。乾隆時期,大量優質和田玉材的獲取和帝王的推動,使得玉器仿古較前代風氣更盛。清宮舊藏仿古玉器中,既有造型仿古,也有紋飾仿古,風格仿古及仿古意者,除極少數用于儀典活動外,多數已褪去古物的禮制與厚重,趨向裝飾性與世俗性。對仿古玉器的關注與推崇,也直接反映了乾隆皇帝博雅的慕古情懷。右上 漢鳧(fu)魚壺 《欽定西清古鑒》卷二十一。下左 青銅四獸耳活環壺。下右 乾隆御題青玉獸耳活環鳧魚紋壺。</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青銅四獸耳活環壺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乾隆御題青玉獸耳活環鳧魚紋壺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故宮是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承載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匯集地和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見證。參觀、游覽具有代表性的清代宮廷和田玉特展,仿佛穿越千年時空。這是一次藝術大展,同時也是一次文化大展。讓我們再一次感悟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歷史悠久與博大精深。(下集更精彩)</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集贤县|
体育|
新平|
沅陵县|
从江县|
清水河县|
北安市|
遵义县|
横峰县|
交城县|
沾益县|
苏尼特左旗|
三河市|
溆浦县|
北海市|
白朗县|
安新县|
汝南县|
西昌市|
邢台市|
萝北县|
南陵县|
临沂市|
灵山县|
韶山市|
南充市|
灵武市|
台东县|
旅游|
大同市|
东乡族自治县|
宣化县|
广安市|
桂平市|
大丰市|
宝坻区|
察雅县|
淄博市|
高平市|
吴川市|
龙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