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踏入曲阜,仿佛踏入了一部厚重的歷史典籍,每一寸土地都彌漫著濃郁的文化氣息,而孔廟與孔府,便是這部典籍中最為璀璨的篇章。我懷揣著敬畏與期待,走進了這片承載著千年儒家文化的圣地——孔廟。</p> <p class="ql-block">晨光里,青磚砌就的宮墻靜立如歷史的書頁,"萬仞"二字從《論語》走來——子貢以"宮墻數仞"喻孔子學問高深,后人擴"數仞"為"萬仞",讓敬意在時光中層層疊疊生長。</p><p class="ql-block"> 墻身高聳,飛檐挑破云天,黛瓦凝著千年風雨。春日花影爬上磚隙,恍若子貢與弟子論道的話音漫過墻垣;冬雪落時,素白覆盡浮華,只留"萬仞宮墻"四字在檐角下,像一枚被歲月磨亮的印章,鈐在儒家文化的卷首。</p><p class="ql-block"> 游人仰首,目光需穿過層層疊疊的時空:墻里是"學而不厭"的書聲,墻外是"見賢思齊"的追尋。一磚一縫間,藏著對文明的仰望,也藏著千年未改的向學之心。</p><p class="ql-block"> 這道墻,是門檻,亦是豐碑——跨越它,便走進了一個讓思想可攀萬仞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據導游介紹,孔廟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魯哀公將其故宅改建為廟。此后歷代帝王不斷加封孔子,擴建廟宇,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擴建成現代規模。廟的主體貫串在一條中軸線上,左右對稱, 布局嚴謹。 前后九進院落,前三進只有一些尺度較小的門坊,院內遍植成行的松柏,濃蔭蔽日,第四進以后庭院建筑雄偉,黃瓦、紅墻、綠樹,交相輝映,既喻示出孔子思想的博大高深,也喻示了孔子的豐功偉績??讖R是中國現存規模僅次于故宮的古建筑群,堪稱中國古代大型祠廟建筑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在尼山圣境有大型禮樂 表演“金聲玉振”,而孔廟有“金聲玉振坊”。</p><p class="ql-block">金聲玉振一詞出自《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這里的金聲玉振坊,始建于明嘉靖十七年,坊額上刻有明代書法家胡纘宗題寫的“金聲玉振” 。該坊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賢之大成,贊頌孔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貢獻 。</p> <p class="ql-block">入門便是欞星門,那簡潔而莊重的木質結構,在歲月洗禮下更顯古樸。據說欞星乃天上文星,以欞星命名此門,意味著孔子是天上星宿下凡,肩負著教化民眾、傳承文化的神圣使命,人們對他的尊崇之情,由此可見一斑。</p> <p class="ql-block">“太和元氣”坊是進入孔廟的重要標識之一,它不僅是對孔子及其思想的高度贊譽,也彰顯了孔廟的神圣與莊嚴,表達了人們對孔子的崇敬和對儒家文化的推崇。該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太和元氣”四字由明朝進士、時任山東巡撫曾銑手書。</p> <p class="ql-block">走過欞星門,圣時門莊重地出現在眼前。門闊三間,深三進,氣勢恢宏不凡。門內古木參天,枝葉繁茂,陽光透過枝葉的縫隙灑下,形成一片片斑駁的光影,宛如一幅自然的畫卷。</p><p class="ql-block">孔子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圣時門仿佛是通往智慧殿堂的入口,提醒著人們在求知的道路上,要善于思考、積極領悟。</p> <p class="ql-block">“弘道”二字出自《論語·衛靈公》 ,原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弘”指弘揚、擴大 ,整句話意思是人能將“道”發揚光大 ,而非“道”使人弘大 。</p><p class="ql-block">清雍正七年,欽定此門為“弘道門” ,意在贊譽孔子對堯舜禹湯和文武周公之道的闡釋 ,贊揚其集先圣先王之大成 ,成為“千秋帝王之師,萬世人倫之表” ;也鼓勵人們踏入此門,學習孔子思想學說以成就學問 。</p> <p class="ql-block">宋代時稱“中和門” ,明代擴建孔廟時改稱“大中門” ,清乾隆十三年,由清高宗乾隆帝題寫匾額 。</p> <p class="ql-block">“同文”二字出自《禮記》“書同文,行同倫” ,意思是統一語言、文化、思想 ,彰顯孔子對文化統一的貢獻 ,也體現儒學在思想文化統一上的追求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繼續前行,奎文閣的身影逐漸清晰。這座藏書樓飛檐斗拱,結構精巧絕倫。它曾珍藏著歷代帝王御賜的書籍和墨寶,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寶庫。孔子云:“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笨拈w就像一座知識的燈塔,照亮了無數求學者的前行之路,見證了儒家文化在歲月長河中的傳承與發展。</p> <p class="ql-block">十三碑亭位于孔廟第六進院落的東西兩門之間,奎文閣后。專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習稱“御碑亭”。亭內存有唐、宋、金、元、清代碑刻50余塊,多是歷代皇帝對孔子追謚加封的昭告、拜廟祭祀的祭文和修建孔廟的記事碑。</p><p class="ql-block">大淸諭祭碑,刻滿歲月痕跡,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記錄著過往的尊崇與敬仰。</p> <p class="ql-block">圣跡殿、大成殿東西兩廡的碑碣石刻,時間跨度涵蓋許多朝代,長達千年,漢魏碑刻更是居中國之最 。其內容豐富,文體多樣,篆隸行楷諸體兼備 。數量之多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p> <p class="ql-block">這是龍陛石 。在大成門臺階中間,是一種浮雕御路石。上雕刻龍紋等圖案,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藝術價值 。在古代,這種龍陛石彰顯著皇家與廟宇的尊貴和威嚴。</p> <p class="ql-block">再往深處走,大成殿以其無與倫比的雄偉氣勢展現在眼前?!按蟪伞币辉~出自“孔子之謂集大成”,宋徽宗趙佶取此語義,于宋崇寧三年下詔將文宣王殿更名為“大成殿”。</p><p class="ql-block">大成殿重檐九脊,黃瓦飛彩,斗拱交錯,雕梁畫棟,周環回廊,巍峨壯麗,其飛檐翹腳使建筑更顯莊重威嚴,也體現了極高的建筑藝術價值。</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孔廟的主殿 ,祭祀孔子的中心場所 ,建筑規制極高 。“生民未有” 匾額由清雍正皇帝御筆親題 ,意在贊譽孔子為千古圣人,其思想學說對民眾的深遠影響 。</p> <p class="ql-block">前檐石柱深浮雕云龍紋,每柱二龍對翔,盤繞升騰,似脫壁欲出,精美絕倫,是我國石雕藝術的珍品 ,彰顯著孔廟建筑的莊重與華麗。</p> <p class="ql-block">詩禮堂其名源于孔子教育兒子孔鯉 “不學詩,無以言…… 不學禮,無以立” 的典故 ,后人建此堂以作學習詩禮之所 。</p><p class="ql-block">這里承載著儒家詩禮文化 ,清初孔尚任曾在此為康熙皇帝進講經書 ;乾隆皇帝多次來此賦詩刻石 ,立于堂右 。院中堂前有唐槐、宋銀杏 ,歷經千年仍枝繁葉茂 。</p> <p class="ql-block">崇圣祠檐下斗拱交錯,重飾以藍綠彩繪 ,三色彩搭配典雅。梁枋間木雕、石雕等裝飾精美,匾額上方梁枋處,兩條金龍相對而望。蜿蜒靈動,金光熠熠,周圍輔以云紋等裝飾,營造出神秘而華麗的氛圍,彰顯出傳統建筑裝飾的精湛工藝與皇家規制的尊貴氣派。</p> <p class="ql-block">孔氏家廟是孔子后人祭祀祖先、恪盡孝道的地方??资霞覐R的核心建筑為崇圣祠,用于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殿內以“四配”(顏子、曾子、子思子、孟子)的父親配享,以宋代大儒周敦頤、張載、程顥、朱熹、蔡沈等先賢之父從祀。祠前有三通孔子世系石碑,名曰“孔氏家譜碑” 。人們能從這些古老的家譜碑和巍峨的崇圣祠中,感受到濃濃的孝的氛圍。</p><p class="ql-block">孔氏家廟教學點主要闡述了儒家的孝道思想,通過儒家孝道觀的養親、敬親、安親、祭親等內容的介紹,告誡我們應該將這種對自己父母的孝,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觀念推廣到整個社會,擴展到廣大人民,進而升華為一種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的忠孝。這種孝才是儒家所真正提倡的,叫“小孝事親,大孝事國” 。</p><p class="ql-block">(這段文字來自“政德教育現場教學點”牌子上)</p> <p class="ql-block">穿過孔廟欞星門的霞光,回望大成殿檐角懸垂的歷史余韻,儒家思想的千年回響仍在耳畔縈繞。而孔廟與孔府,本就是一脈相承的文化篇章——若說孔廟是世人瞻仰圣賢的精神殿堂,那孔府便是儒家禮制在塵世的生動延續。帶著對先師的崇敬,我將步履轉向毗鄰的孔府,期待在那青磚灰瓦的深宅大院里,探尋孔氏家族綿延千年的生活印記,繼續解鎖藏在朱門石階間的文化密碼。</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木萨尔县|
普洱|
弥勒县|
麻栗坡县|
崇礼县|
油尖旺区|
措美县|
平谷区|
安岳县|
七台河市|
福贡县|
墨江|
彰武县|
永城市|
营口市|
阳谷县|
旅游|
临海市|
醴陵市|
和田县|
保德县|
洪泽县|
南阳市|
青神县|
洛扎县|
三原县|
阿勒泰市|
康保县|
布尔津县|
兴化市|
修水县|
胶南市|
竹溪县|
惠州市|
自贡市|
四川省|
大冶市|
湘阴县|
天镇县|
霸州市|
临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