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興縣黑茶山“四八” 烈士紀念園

微光

<p class="ql-block">上圖:四.八烈士紀念祠大門。</p><p class="ql-block">四·八烈士紀念祠(舊館)為興縣政府1980年建,舊館所處海拔1424米,占地面積300m,為四合院仿古建筑,大廳設立四·八烈士祠,祠內陳列王若飛、秦邦憲、葉挺、鄧發、黃齊生五位烈士人物畫像、圖文資料、石刻靈位。</p> <p class="ql-block">上圖:四八烈士祠門口。</p><p class="ql-block">中央高度關注:</p><p class="ql-block">1946年4月8日上午,毛澤東、劉少奇、朱德、任弼時等中央領導和邊區黨政軍民數千人在機場迎接王若飛等。但終未等到飛機降落。毛澤東與朱德命軍委機要室立即向西安、重慶及晉綏邊區發報查詢 C -47飛機下落。</p><p class="ql-block">因為濃霧阻隔、電訊中斷,王若飛一行乘坐的飛機迷失方向。1946年4月8日午后2時許,飛機在山西興縣東南70公里的黑茶山南瀘麓撞山焚毀,機上17人全部遇難。空難發生后,中共中央晉綏分局、晉綏邊區行政公署及興縣地、縣領導聞訊趕赴現場,組織軍民展開搜救。</p> <p class="ql-block">上圖:在興縣黑茶山四八烈士祠前。</p><p class="ql-block">"黑茶山"古稱"陽山","回光山""合查山",蘊涵向陽之意,回歸本性之意,人與自然和諧之意。</p><p class="ql-block">關于"黑茶山"得名有多種解意:</p><p class="ql-block">其一:因方言諧音而取;</p><p class="ql-block">其二:黑茶山山勢雄奇峻偉,山高林密,氣候變化莫測,以野生茶葉聞名。</p><p class="ql-block">其三:1946年4月8日震驚中外的"四·八空難"事件發生后,名為"黑茶山",'黑'對烈士的追憶,'茶'讓人回味歷史,品讀人生。'山'象征"四·八英烈"精神偉岸。</p><p class="ql-block">四·八烈士紀念館是為1946年4月8日發生在黑茶山"四·八空難"中,殉難的烈士們而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上圖:黑茶山四?八烈士祠。</p><p class="ql-block">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四月十九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與陜甘寧邊區政府延安各界及各解放區代表敬致祭于王若飛同志、秦邦憲同志、葉挺同志、鄧發同志、黃齊生先生、李秀文同志、李少華同志、趙登俊同志、魏萬吉同志、黃曉莊先生等十七人之靈:</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致四八烈士悼詞:</p><p class="ql-block">親愛的同志們!你們去了,你們突然的永遠的離開我們而去了!但是我們全黨的同志,我們全國的人民將永遠記住你們;我們將永遠記住四月八日這個悲痛的日子,黑茶山這個悲痛的地方,在這個日子,這個地方,我們遭受了悲痛的打擊,我們喪失了這么多偉大的愛國志士和人民領袖,我們喪失了中國偉大的政治家,偉大的軍事家,偉大的工人運動家和偉大的教育家。</p><p class="ql-block">親愛的同志們!我們將永遠記得你們,記得你們對于人民事業的偉大的貢獻。</p><p class="ql-block">(原載1946年10月中共代表團編《"四八"被難烈士紀念冊》)</p> <p class="ql-block">上圖:祠堂四八烈士畫像。</p><p class="ql-block">祠堂正中左起:葉挺、鄧發、王若飛、博古、黃齊生畫像,上方是毛主席為四八烈士題詞“為人民而死,雖死尤榮”。</p> <p class="ql-block">1946年4月19日,延安各界三萬人隆重追悼并公葬王若飛、秦邦憲、 葉挺、鄧發、 黃齊生諸烈士,主祭人朱德、劉少奇。</p> <p class="ql-block">上圖:任弼時、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為四八烈士題詞。</p> <p class="ql-block">上圖:1940年葉挺夫婦在澳門家中和子女合影。</p><p class="ql-block">葉挺烈士傳略:</p><p class="ql-block">葉挺同志現年五十歲,廣東省惠陽縣人,出身農民。保定軍官學校六期畢業生;民十一年任孫中山先生衛隊團營長。十三年赴蘇聯東方勞動大學與軍事學校求學,并于同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十四年回國,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李濟琛部參謀處長,北伐時任第四軍獨立團團長。在北伐戰爭中他的獨立團始終在北伐最前線,勇往直前,戰功顯著,曾在湖南先后擊潰謝文炳、方本仁、吳佩孚等部,在湖北指揮有名的汀泗橋戰役與咸寧戰役,擊潰吳佩孚的主力軍,自此北伐軍乃威震全國。葉挺同志進入武昌后,升任第二十四師師長兼武漢衛戍司令。不久國共分裂,葉挺同志和賀龍同志在十六年八月一日舉行南昌起義,任十一軍軍長。十六年十二月又參加廣州起義,擔任總指揮,失敗后出國,抗戰后二十六年十月新四軍成立,葉挺同志即擔任新四軍軍長,堅持華中敵后抗戰。三十年一月皖南事變被國民黨當局非法逮捕,先后被禁于江西上饒、湖北恩施、廣西桂林等地,三十四年九月間又由恩施押至重慶,至今年三月四日始獲釋放。出獄后的第一天,即電中共中央請求恢復黨籍,于三月七日經中共中央批準。</p><p class="ql-block">(原載一九四六年四月十三日《解放日報》)</p> <p class="ql-block">上圖:葉挺夫婦和子女最后留影。</p><p class="ql-block">1946年春,葉挺將軍赴延安參加整軍會議,攜夫人李秀文、女兒葉楊眉、幼子阿九同行。飛機失事一家四口不幸同機遇難。這是他們最后的合影(鄧發在重慶紅巖村攝)</p> <p class="ql-block">上圖:葉挺四位遇難家人像。</p><p class="ql-block">左1:葉阿九(小名),葉挺第九子,時年3歲,還未取名。</p><p class="ql-block">左2:葉揚眉,葉挺女兒,時年11歲。</p><p class="ql-block">左3:高瓊(女),葉挺幼子的保姆,時年16歲。</p><p class="ql-block">左4:李秀文(190—1946),葉挺夫人,1907年生于廣東東莞。</p><p class="ql-block">早年就讀廣州執信學校,受姑姑李端(中國同盟會會員)影響,積極參加進步活動。</p><p class="ql-block">1926年在廣東肇慶,與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長的葉挺結婚,</p><p class="ql-block">1927年,支持配合葉挺發動南昌起義。廣州起義失敗后,隨夫流亡海外。</p><p class="ql-block">抗日戰爭期間,隨時任新四軍長的葉挺奔赴抗日前線,用自己的嫁妝和父母養老錢購置手槍等武器。</p><p class="ql-block">1941年皖南事變后,為營救丈夫四處奔走,顛沛流離,獨立支撐著有八個子女的家庭。</p><p class="ql-block">1946年4月8日,帶著2個未成年子女隨葉挺由重慶飛赴延安,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年僅39歲。</p> <p class="ql-block">上圖:毛主席與博古、周恩來、朱德,在延安鳳凰山毛主席住所門前合影。</p><p class="ql-block">秦邦憲烈士傳略:</p><p class="ql-block">秦邦憲(博古),江蘇無錫縣人,現年三十九歲。十四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并任國民黨上海市黨部宣傳部干事,十五年赴蘇聯求學,十九年五月回國,任全國總工會宣傳部干事,編輯勞動報、工人小報。二十年一月任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宣傳部部長,同年四月任青年團中央委員會書記,九月任中共中央常委。二十三年一月任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二十四年代總政治部主任,二十六年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同年六月參加國共兩黨廬山談判,后任中共駐南京代表。二十七年后歷任中共中央長江局組織部長,南方局組織部長等職。民國三十年《解放日報》創刊后即任《解放日報》社社長兼新華社社長。三十四年中共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選為中央委員。邦憲同志為歷屆國民參政會中共參政員之一,今年二月赴重慶,為政協憲草審議小組委員會中共委員之一。邦憲同志精通俄文,曾譯有《蘇聯共產黨歷史簡明教程》(二冊),《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基本問題》(四冊),《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著),《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恩格斯著),《卡爾·馬克思》(列寧著),《論一元論歷史觀之發展》(普列哈諾夫著)等書。</p><p class="ql-block">(原載一九四六年四月十三日《解放日報》)</p> <p class="ql-block">上圖:在延安,秦邦憲和夫人張越霞拍攝了唯一一張與孩子們的合影照片。</p><p class="ql-block">后排:秦邦憲、張越霞,前排:秦鐵、秦新華、秦鋼。</p> <p class="ql-block">上圖:秦邦憲(博古)到延安機場迎接周恩來。</p><p class="ql-block">1937年2月"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對推動國共兩黨的第二次合作,團結抗日起了重大歷史作用。</p><p class="ql-block">1937年4月2日秦邦憲與毛主席等中央領導到延安機場迎接與國民黨談判返回延安的周恩來。</p><p class="ql-block">左起:秦邦憲、張聞天、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林伯渠、肖勁光。 攝影:童小鵬。</p> <p class="ql-block">上圖:1946年2月出席政協會議中共代表團在重慶合影。</p><p class="ql-block">右起:秦邦憲、王若飛、董必武、鄧穎超、周恩來、陸定一、吳玉章。</p> <p class="ql-block">上圖:祠堂側院展示博古題詞石碑:“創建真善美的世界”。</p><p class="ql-block">博古在1931年至1935年1月為中央中央政治局常委,作為中共最高領導人擔任臨時中央“負總責”職務近四年。他思想僵化,左傾教條主義思想嚴重,領導能力欠缺,給中國革命帶來重大損失,直到遵義會議上他離開中央最高職務,毛主席進入領導核心。但博古是一個堅定正派的革命者,在之后十年多間,仍然不記名利,任勞任怨,努力工作,直至遇難犧牲,他是一位真正的共產黨員。博古在中共七大上,作為44名中央委員中的最后一名當選。</p> <p class="ql-block">上圖:1940年春,時任中共中央秘書長的王若飛和夫人、兒子王興在合影。</p><p class="ql-block">王若飛烈士傳略:</p><p class="ql-block">王若飛同志,貴州省安順縣人,現年五十歲。民國八年由勤工儉學會派赴法國留學,民國十年即在法與周恩來、趙世炎、陳延年、蔡和森等同志組織社會主義青年團,次年成立中國共產黨旅歐支部。十二年轉赴蘇聯求學,十四年回國,歷任中共豫陜區黨委書記,中共中央秘書長與中共江蘇省委常委等職。十七年秋季出席中共六次代表大會會后井被派為駐共產國際中國代表團代表之一。二十年回國,在綏遠被捕入獄,民二十五年以后監禁于太原獄中,至二十六年抗戰前始被釋放。抗戰后不久即來陜甘寧邊區擔任邊區黨委宣傳部長,二十八年后歷任十八集團軍副參謀長,中共中央華北華中工作委員會秘書長,中共中央秘書長及中共中央黨務研究室主任等職。三十四年中共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選為中央委員。若飛同志為致力國內團結,曾三次參加國共兩黨間的談判:第一次于三十三年五月偕林伯渠同志赴重慶,談判未有結果;第二次于三十四年八月偕毛澤東同志周恩來同志赴重慶,參加簽訂國共會談紀要;在第三次即最近一次談判中,參加簽訂停戰協定并任政治協商會議中共代表。</p><p class="ql-block">(原載一九四六年四月十三日《解放日報》)</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28日,毛主席乘美軍飛機赴重慶參加國共談判,啟程前 中央秘書長王若飛(左5)在延安機場和毛澤東(左2) 周恩來(左4)、美國駐中國大使 赫爾利(左3)國民黨上將 張治中(左1)、 毛主席秘書胡喬木(左6)警衛陳龍(右1)等合影。</p><p class="ql-block">王若飛是資深革命家,1922年與周恩來等在法國勤工儉學參加共產黨,曾被捕入獄六年堅貞不屈,國共合作后黨被營救出獄。他是毛主席信任依重的人,擔任中央秘書長,中共七大中央委員。參加重慶談判,作為周恩來的助手發揮了重要作用。解放后周恩來曾經說過:“如果王若飛同志不死,他是外交部長最合適的人選”。</p> <p class="ql-block">上圖:1937年夏,王若飛(左1)在太原和舅父黃齊生(中)、妻子李培之、堂弟王景任合影。</p><p class="ql-block">黃齊生烈士傳略:</p><p class="ql-block">黃齊生先生,貴州省貴陽縣人,現年六十九歲,為著名的老教育家。清末即在貴陽創辦達德學校。辛亥革命時,因參加反滿活動被通緝,流亡至四川;民國成立后,復返貴州從事教育事業。袁世凱稱帝時,他是貴州反袁第一人。"五四"前,曾游學日本。民十年,赴法國留學,與羅邁、蔡和森、徐特立等同志交游甚密。歸國后,在貴陽繼續辦達德學校,后又在遵義辦遵義中學,被省府通緝。十八年左右,到陶行知先生創辦之曉莊師范任教。十九年,又到上海徐公橋,與黃炎培先生等推行鄉村建設教育。此后,他便以全力為抗日救亡運動奔走。抗戰開始,曾攜家屬數人來延,旋又返川、黔等地進行抗日、民主及群眾教育事業。由于國民黨反動派的壓迫,于去年初再度攜家屬數人來延。本年三月,由延赴渝。黃老先生為王若飛同志的舅父,一手撫養若飛同志成人。若飛同志在綏遠獄中時,黃老先生曾不避險阻,兩次前往探視營救。</p><p class="ql-block">(原載一九四六年四月十三日《解放日報》)</p> <p class="ql-block">上圖:1945年鄧發與夫人陳慧清在延安合影。</p><p class="ql-block">鄧發(1906~1946),廣東云浮人。1925年參加共產黨,工人運動領導人,領導省港大罷工、參加廣州起義。1934年任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保衛局長,長征中任中央縱隊政委。</p><p class="ql-block">抗戰時期任中共駐新疆代表,中央黨校校長,職工委員會書記。</p><p class="ql-block">鄧發在中央蘇區任政治保衛局長時,濫殺無辜制造很多冤案,黨內積怨甚多,作為中共的六大政治局候補委員,1945年在七大落選中央委員。</p> <p class="ql-block">上圖:興縣黑茶山四八烈士紀念館新館。</p><p class="ql-block">四·八烈士紀念館(主館)于2016年落成,高空俯視是由鐮刀斧頭構建為黨徽造型的建筑。主館所處海拔1440米,展陳面積約3000m2,分兩層進行展示。一層事件廳,主要展示:抗戰勝禾后的時局、重慶談判、飛機失事、緊急搜救、舉國追悼等內容,二層人物廳,主要展示:王若飛、秦邦憲、葉挺、鄧發、黃齊生五位烈士的生平典型事跡。凸顯了革命先烈為國家和人民利益不惜獻出寶貴生命的大無畏精神。</p> <p class="ql-block">上圖:在四八烈士紀念館新館門前。</p><p class="ql-block">四八空難概述:</p><p class="ql-block">一九四六年四月八日,出席國共談判與政協會議的中共代表王若飛同志,政協憲草審議委員會中共代表秦邦憲同志,因全國停戰協定、東北停戰協定、整軍方案及政治協商會議關于憲草原則、人權保障、和平建國綱領等項決議的實現遭受國民黨嚴重阻撓,毅然冒惡劣天氣,乘美式 C -47B型運輸機由重慶返回延安向黨中央匯報請示。同機的還有"皖南事變"中遭國民黨非法囚禁五年之久的原新四軍軍長葉挺及夫人李秀文、女兒葉揚眉、幼子阿九、保姆高瓊,出席巴黎世界職工代表大會回國的中共中央職工委員會書記、解放區職工代表鄧發,著名教育家黃齊生先生及其孫子黃曉莊,十八集團軍參謀李少華以及隨員魏萬吉、趙登俊同志、駕駛飛機的有美軍蘭奇上尉、瓦伊斯上士、邁歐上士、馬爾丁上士。</p><p class="ql-block">當日8時45分由重慶起飛預定飛往延安,當飛機10時35分抵達延安西南(甘泉縣一帶),與地面取得聯系,預訂時間即將到達延安,當飛機抵達延安上空時,與地面再次取得聯系,美軍駐延安觀察組告訴機組人員,因烏云密布,雨霧迷茫,能見度很差,不具備降落條件,無法降落。11時15分雙方聯系再次接通,信號時有時無,很不穩定,11時30分之后飛機即與地面徹底失去聯系……該機迷失方向。從延安北,途經清澗、綏德、飛躍黃河磧口誤入山西晉西北方向,晉綏邊區,沿著湫水河,下午兩時左右,在興縣東南海拔二千多米的黑茶山正中部南面一塊巨石上,再遇罕見大霧,撞山墜毀,同機17人全部不幸罹難。</p><p class="ql-block">當時,黑茶山附近村莊村民曾聞隆隆機聲和隨之而來的巨大爆炸聲。特別山下白石洼住著馬、閆、賀姓三戶人家,一聲巨響驚醒了午休的山民們。事發后要到山上看個究竟,因為雪雨過滑,無法上山,隨即向村公所報告。第二天村公所村長李文堂與黨員干部上山發現了飛機殘骸和遇難人員遺體,在散落的遺物中發現有秦邦憲同志及黃齊生老先生私章和文件報紙等物,當即報告所在地區委。該區區委聞訊后立即前往現場察看,隨后派專人翻山越嶺,于十日下午趕至蔡家崖晉綏邊區政府及晉綏分局報告了情況。隨后邊區政府致電延安,并回復邊區及分局,當即派晉綏公安總局局長譚政文及地委苗逢樹等同志,帶領干部戰士四十余人連夜趕往出事地點。十一日晨,晉綏邊區政府李井泉、康世恩、郁文等領導同志也趕赴現場,安營扎寨于莊上村,展開三天的緊急救援,負責料理善后事宜。</p><p class="ql-block">烈士遺體收殮后,停放在黑茶山下莊上村東頭大王廟內,附近村民聞訊后,紛紛抬著香案,拿著紙錢供品前來祭奠。并十三日舉行了臨行追悼大會。</p> <p class="ql-block">上圖:興縣黑茶山下四八烈士紀念館全貌,道路中央上八個大字:“黑茶山下 人民英雄“。</p><p class="ql-block">黑茶山下埋忠骨:</p><p class="ql-block">1946年4月8日,為向黨中央匯報情況、請示工作,中共中央委員、參加政協會議和憲章審議委員會的中共代表王若飛、秦邦憲、原新四軍軍長葉挺,中央職工委員會書記鄧發,愛國民主人士、教育家黃齊生,八路軍參謀李少華并李秀文、魏萬吉、趙登俊、黃曉莊等隨行人員,同乘 美軍C -47專機,冒著惡劣天氣由重慶飛赴延安。因大霧阻降、迷失方向,飛機于下午2時許在山西興縣黑茶山南麓濃霧中猝然撞山墜毀,同機17人全部遇難。</p><p class="ql-block">他們的犧牲,是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損失,也是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巨大不幸。他們為人民事業而死,雖死猶榮。英烈豐碑與日月同輝,與天地長存!</p> <p class="ql-block">上圖:美軍C -47運輸機。</p><p class="ql-block"> C -47是美國道格拉斯公司研制的一種雙發活塞式軍用運輸機,由 DC -3機改裝而成, 有多個型號,共生產13000余架。在美國主要裝備于陸軍航空隊,用于物資、兵員空運,也可空投傘兵,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主要軍用運輸機。</p><p class="ql-block">時至今日, C -47仍在少數國家服役。</p><p class="ql-block">在黑茶山失事飛機的就是C~47型美軍運輸機。</p><p class="ql-block">四位遇難美國機組人員:</p><p class="ql-block">蘭奇上尉( C . E . LANGE )駕駛員</p><p class="ql-block">瓦伊斯上士( DALLAS WISE )</p><p class="ql-block">邁歐上士( M . F . MAIER )</p><p class="ql-block">馬爾丁上士( E . R . MARTIN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圖:C -47性能參數:</p><p class="ql-block">機組乘員:3人,載客量:28人,</p><p class="ql-block">機長:19.43 m 翼展:29.11 m</p><p class="ql-block"> 機高:5.18 m ,空重:8225 kg </p><p class="ql-block">載重:11800 kg</p><p class="ql-block">【飛機性能】</p><p class="ql-block">最大速度:360 km / h </p><p class="ql-block">巡航速度:260 km / h </p><p class="ql-block">航程:2600 km </p><p class="ql-block">實用升限:8050 m </p> <p class="ql-block">上圖:美軍C47運輸機客艙圖像。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國政府出于戰略利考量,同意了中國方面提出的開辟從印度到中國空中通道的建議,這就是從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汀江到中國云南的戰略物資轉運空中航線。</p><p class="ql-block">航線飛越被視為空中禁區的喜馬拉雅山脈,因受山峰高度及彼時螺旋槳飛機性能限制,飛機只能緊貼山峰飛行,因而飛行軌跡高低起伏狀似駝峰,故此得名。</p><p class="ql-block">"駝峰空運"是二戰中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略空運, C -47在駝峰空運中,總共運送了650000噸物資,對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援華抗日 ,C -47熱血構筑生命線。飛越駝峰對于飛行人員而言是近乎自殺式的航程。航線跨越喜馬拉雅山脈,穿行于緬甸北部與中國西南部的崇山峻嶺之間,頻繁遭遇強紊流、強風、結冰及飛機設備老化的困境。運輸機不間斷地從印度北部13個機場起飛,在800公里外的6個中國機場降落。有些機組甚至一天往返飛行三次,身體極度疲勞。</p><p class="ql-block">"在天氣晴朗時,我們沿著戰友墜機碎片的反光飛行,我們給這條灑滿戰友飛機殘骸的山谷取了個金屬般冰冷的名字--"鋁谷"。"</p><p class="ql-block">一位駝峰老飛行員是這樣說的。</p><p class="ql-block">1941年3月11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署了《租借法案》,1942年2月,美國根據《租借法案》開始向中國政府提供 C -47飛機及其改進型 C -53飛機。二戰期間,美國援助中國飛機1378架(其中 C -47運輸機500余架)。</p> <p class="ql-block">上圖:蔣介石宋美齡與援華美國空軍飛虎隊長陳納德將軍合影。</p><p class="ql-block">冒死空運鑄輝煌:</p><p class="ql-block">被譽為"空中橋梁"的駝峰航線,其運輸活動持續到二戰結束。美國官方統計,在1942年4月到1945年8月的援華空運中,共為中國空運物資65萬噸,乘客33400名,飛行時間共150萬小時。</p><p class="ql-block">美國空軍在駝峰航線超過500架飛機墜毀(包括 C -46及、C -47),犧牲飛行員1500多人。</p><p class="ql-block">在中國抗日航空烈士紀念碑有2200位美國人的名字,美國飛行員,把他們的生命獻給了中國天空。</p> <p class="ql-block">上圖:黑茶山晉綏烈士陵園。</p> <p class="ql-block">上圖:晉綏烈士陵園石牌坊,毛主席題詞“晉綏解放區紀念塔”。</p> <p class="ql-block">上圖:在黑茶山晉綏軍區烈士陵園。</p> <p class="ql-block">上圖:晉綏烈士陵園,賀龍題寫碑文。</p> <p class="ql-block">上圖:晉綏烈士陵園李井泉、林楓題寫碑文。</p> <p class="ql-block">上圖:晉綏烈士陵園120師政委關向應紀念碑,他的墓在延安四八烈士陵園里。。</p> <p class="ql-block">上圖:晉綏烈士陵園續范亭紀念碑。</p><p class="ql-block">續范亭(1893-1947),山西省崞縣人,著名抗日愛國將領。</p><p class="ql-block">抗戰時期,續范亭任第二戰區戰地總動員委員會主任,晉綏邊區行政公署主任。1947年9月,續范亭在臨縣病逝,中央根據他臨終前的申請,追認他為正式黨員。</p><p class="ql-block">毛澤東為續范亭題寫挽聯:"為民族解放,為階級翻身,事業垂成,公胡遽死?!有云水襟懷,有松柏氣節,典型頓失,人盡含悲。"</p> <p class="ql-block">上圖:晉綏烈士烈士英名墻。</p><p class="ql-block">烈士英名墻由黑色大理石制成,墻體正面鐫刻1949位烈士的姓名、籍貫、部隊番號和犧牲時間,間隙處鐫刻著賀龍、關向應、李井泉、林楓、續范亭、周士第、武新宇、呂正操、廖漢生,李立功、羅貴波、段云、劉少白、王長江和晉綏邊區各界抗日救國會緬懷烈士的題詞。</p> <p class="ql-block">上圖:晉綏烈士陵園二十里鋪戰斗陣亡烈士合葬墓。</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度市| 金湖县| 海宁市| 卢龙县| 万源市| 新安县| 江川县| 藁城市| 根河市| 通河县| 开原市| 墨竹工卡县| 阿拉善右旗| 宾川县| 广安市| 丹凤县| 临夏县| 平谷区| 临潭县| 祁阳县| 广饶县| 芮城县| 陕西省| 漯河市| 武川县| 昭苏县| 仁怀市| 威海市| 郎溪县| 江源县| 奇台县| 桑植县| 铜鼓县| 汤原县| 疏勒县| 桃源县| 辽阳市| 泸定县| 洛南县| 茌平县| 关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