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4日清晨馬姐開車帶我走進海昏侯博物館。</p><p class="ql-block">2011年3月,江西文物考古部門發現了這個位于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的古代墓葬群。是我國發現的最大的西漢墓葬群之一。在搶救性考古發掘中,確定了墓葬的主人是漢代海昏侯劉賀。千年侯國,傳奇海昏。海昏侯遺址的發現,震驚考古界,也受到海內外廣泛關注。</p><p class="ql-block">贛江邊,古樸的建筑群在晨曦中靜靜佇立,仿佛一位沉默的守護者,與歲月無聲對話。這便是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博物館,一座連接古今的橋梁,一段跨越千年的歷史之旅。</p> <p class="ql-block">入口處的巨大石碑,上書“南昌漢代海昏侯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蒼勁有力,簡樸大氣。后接東西兩闕。</p> <p class="ql-block">海昏侯劉賀的墓葬深埋在鄱陽湖下已兩千多年,由于10多年前遭遇重大枯水期,湖面水位下降,地面才漸漸露出。文物部門在發掘中發現這個漢代墓葬群,曾經有盜墓賊多次光顧,慶幸的是盜洞最深處距離劉賀的主墓僅有一米。試想,盜墓賊如果再“執著”一點,將會是一種什么樣的結果?令這些盜墓賊做夢都沒有想到的是,就在這座墓葬群里,竟然挖掘出黃金115公斤,漢五銖錢10余噸,金器、青銅器、玉器、竹簡、木牘等萬余件,種類之多、數量之大、品質之精,在西漢王侯墓考古中都十分罕見。</p> <p class="ql-block">又往里行走數米,可見“西漢遺韻”主題雕飾。這個“西漢遺韻”雕塑的創意,是源自出土的龍形玉飾件,造形像一道“門”。雕塑主體高9.9米,底座采用花崗巖拋光處理,形成影像,蘊含“以史為鏡”之意,正前方的“海”字銅印,融匯書法篆刻審美意蘊。6匹駿馬駕馭的龍輦,從遙遠的古代疾馳而來,如同穿越歷史之門,但鑾駕上是空的,未見主人身影,這是對海昏侯劉賀獨特身世的暗喻。“劉賀,本是歷史的缺席者,卻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因為特殊機緣,成為了歷史的見證者!此雕飾以出土文物龍形玉飾及陪葬馬車為靈感設計而成。它耀眼奪目,金光燦燦。再往里行走數米,才到達海昏侯博物館主館。</p> <p class="ql-block">進入海昏侯國遺址公園,發現路燈、門樓、房屋等外形都與眾不同,盡是仿照漢代風格設計的。</p> <p class="ql-block">?“北有兵馬俑,南有海昏侯。” 這句話突顯了海昏侯在歷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海昏侯博物館共有三個展廳,分別是“金色海昏——漢代海昏侯國歷史與文化展”、“書香海昏——漢代海昏侯國簡牘展”和“丹漆海昏——漢代海昏侯國漆器展”。步入博物館大廳,迎面而立的是海昏侯劉賀手執書卷的雕像,身后是長66米高9米,紫銅鑄造的“大漢海昏侯國氣象”主題浮雕,大氣磅礴,氣勢恢宏。浮雕上方是云雀齊飛,山海波瀾的壯美自然景觀,下方是王侯出行的盛大場面,有漢代宮廷的富麗堂皇,也有百姓春種秋收的繁盛,充分展現出山靈水秀、威儀赫赫、生活富庶的侯國盛景,為游客揭開了海昏侯國的神秘面紗。</p> <p class="ql-block">海昏侯國遺址從歷史的塵封中蘇醒,將千年前的繁華與輝煌展現在世人面前。它如同一幅精美的畫卷,緩緩展開,將我們帶入了一個充滿傳奇與魅力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一層主要展示的是豫章海昏、漢豫章郡、海昏侯國以及劉賀世家。探秘南昌海昏侯博物館:一場穿越千年的浪漫</p><p class="ql-block">簡單介紹一下,海昏侯劉賀(前92年-前59年),又稱西漢廢帝,出生于昌邑國昌邑縣(今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他是漢武帝劉徹的孫子,昌邑哀王劉髆的兒子,西漢第九位皇帝,也是西漢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只當了27天。元康三年(前63年),漢宣帝詔封劉賀為海昏侯。四年后,劉賀前往豫章郡海昏縣(今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就國。神爵三年(前59年),劉賀去世。</p> <p class="ql-block">豫章郡行政區劃</p><p class="ql-block">西漢中期郡國并行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南昌銘文青銅燈:江西歷史的見證</p><p class="ql-block">在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里,有一件令人嘆為觀止的文物——南昌銘文青銅燈。這盞燈由燈盤、燈柱和燈座三部分組成,設計精巧,工藝精湛。它的獨特之處在于燈盤外壁和燈座上都有“南昌”二字銘文,這是江西地區發現的最早關于南昌的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p><p class="ql-block">這盞青銅燈不僅展示了西漢時期青銅鑄造技術的精湛技藝,還反映了當時南昌地區的社會歷史背景和文化特色。它是一件研究海昏侯國歷史、文化以及西漢時期社會生活的重要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史記.鯨布列傳的局部</p> <p class="ql-block">漢代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的“昌邑籍田”銅鼎銘文內容如下:?銘文全文?</p><p class="ql-block">鼎腹部外壁刻有7列15字篆書銘文:</p><p class="ql-block">?“昌邑籍田銅鼎,容十斗,重卌八斤,第廿”?</p><p class="ql-block">(其中“卌”為“四十”的合文,“第廿”即“第二十”)。</p><p class="ql-block">銘文含義解析?</p><p class="ql-block">“昌邑籍田”?:</p><p class="ql-block">可能指代昌邑王國(今山東巨野)的籍田儀禮所用器物,或表明鼎的制造地點為昌邑。學界推測其為昌邑王(劉髆或劉賀)參與籍田禮(古代帝王諸侯親耕的祭祀儀式)的專用器具。</p><p class="ql-block">?“容十斗,重卌八斤”?:</p><p class="ql-block">標注鼎的容積(約20升)和重量(48斤,約合現代12公斤),但實際出土時重量為9430克(約18.86斤),可能與使用磨損或測量標準變化有關。</p><p class="ql-block">?“第廿”?:表明此鼎為同一批次制造的第20件,暗示當時可能存在多件同類器物。</p><p class="ql-block">?歷史背景?</p><p class="ql-block">該鼎是劉賀從昌邑帶到南昌的舊物,反映了他對昌邑王時期生活的懷念。銘文為研究西漢諸侯王籍田制度提供了罕見實物證據,填補了文獻空白。</p><p class="ql-block">補充說明?:同墓出土的“昌邑籍田”豆形燈銘文為“昌邑籍田燭定第一”,進一步印證了昌邑王室的儀禮用具體系。</p> <p class="ql-block">“劉賀”螭紐玉印:該印由和田白玉制成,玉質堅硬瑩秀,局部有淺褐色沁斑,為漢代常見的“方寸之印”。印文“劉賀”二字為陰刻篆書,字跡線條粗細一致,左右等分,規整大氣。印紐為高浮雕幼螭,螭身一側生雙翼,螭角、螭尾均陰刻作紐絲狀,造型生動。螭為龍的九子之一,西漢螭紐玉印,除此印外,目前僅見“皇后之璽”玉印和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一方無字玉印,“劉賀”玉印采用皇帝璽印才能使用的螭紐造型,在漢武帝時期規范印章制度之后的私印中罕見。</p> <p class="ql-block">海昏侯墓出土“劉賀”玉印“場景</p> <p class="ql-block">“海”是“海昏”的縮寫,是西漢關于地名常見的省略現象。該印體形碩大,尺寸遠大于漢代方寸之印。</p> <p class="ql-block">海昏侯墓中發現的《齊論》簡共有500余枚,每簡書寫約24字,書體莊重典雅,反映了漢代簡牘書寫藝術的高超水平。這些簡牘經過紅外線掃描和脫水加固處理,進入了正式的釋讀階段。</p><p class="ql-block">《齊論》簡中包含“智(知)道”篇題,這是今本《論語》中未見的篇章,表明這批簡本屬于《漢書·藝文志》記載的失傳已久的《齊論語》版本。《齊論語》與《魯論語》和《古論語》并列為漢代《論語》的三大版本,其中《齊論》多出《問王》和《知道》兩篇。</p><p class="ql-block">《知道》篇的發現,是近2000年來首次揭示這一篇章的全貌,對于理解《論語》的原始面貌、儒家思想的早期發展以及漢代學術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它可能包含有不同于今本《論語》的哲學觀點和教育理念。</p> <p class="ql-block">青銅鼎:劉賀被封為海昏侯,如按周代禮制可使用七鼎,共出土了20多件青銅鼎。</p> <p class="ql-block">青銅龍形帷帳帳鉤</p> <p class="ql-block">潘陽湖歷史的變遷對海昏侯國區域影響的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透過櫥窗望向出土的陶瓦當,這些以“十”字為基本結構的瓦當,精心設計出八出太陽花的圖案,象征著普照八方的光明與希望,體現出農耕文明時期,人們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與期盼。</p><p class="ql-block">瓦當中間的“柿蒂紋”,猶如一顆顆寓意吉祥的柿子花蒂,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巧妙地融入每一寸紋理之中,寓意“柿柿如意”。在海昏侯墓中,這種獨特的“柿蒂紋”圖案還廣泛出現在青銅鼎、青銅鏡、玉劍首等珍貴文物上,充分展示了漢代文化的獨特魅力和高超藝術成就。</p><p class="ql-block">海昏侯墓內出土的以“十”字為基本結構的瓦當。眾人皆知“秦磚漢瓦”,這四個字不僅代表著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高峰,更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站在這些歷經千年的瓦當面前,仿佛能看到當時人們對未來的憧憬。</p> <p class="ql-block">漢初,劉邦推行郡國并行制度。公元前202年,在淮南國中分立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轄南昌、海昏等18個縣。豫章郡治取名“南昌”,意指“昌大南疆”“南方昌盛”。</p><p class="ql-block">考古研究確認,位于南昌市新建區鐵河鄉陶家村西的紫金城城址為漢代海昏侯國都城遺址。展廳里的沙盤模型、鳥瞰圖等展示了紫金城的布局。城址平面呈近長方形(東南部內凹),總面積約3.6平方公里,為內外雙重城,四周有城墻與護城河(壕)。內城位于外城東城墻內側,面積約14萬平方米,由東城、西城組成,內設宮殿區,城內水路與陸路交錯。</p> <p class="ql-block">海昏侯劉賀墓的平面圖</p> <p class="ql-block">海昏侯墓出土包金絲縷琉璃席(長1.8米,縱向32片;寬0.45米,橫向12片)。</p> <p class="ql-block">瑪瑙帶鉤</p> <p class="ql-block">玉璧</p> <p class="ql-block">青銅釭(gāng)燈。</p> <p class="ql-block">“昌邑”銘文青銅豆。燈盤還刻有“昌邑宦銀燭定重六斤十四兩”銘文。表明使用燃料為燭,漢制“六斤十四兩”,約今1.75千克。</p> <p class="ql-block">劉賀世家(公元前92年—公元前59年),史稱“漢廢帝”或“海昏侯”,是西漢歷史上的第九位皇帝,也是西漢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劉賀的身份顯赫,他是昌邑哀王劉髆的兒子、漢武帝劉徹的孫子、漢昭帝劉弗陵的侄子、漢宣帝劉詢的叔叔,他的奶奶是“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的漢武帝寵妃李夫人。</p> <p class="ql-block">昌邑食官“銘文青銅”。銘文為“昌邑食官,鍾容,重廿九斤六兩”。</p> <p class="ql-block">“昌邑食官”青銅鋗。</p><p class="ql-block">銘文“昌邑食官 容十升重卅斤,昌邑二年造”。</p> <p class="ql-block">“昌邑食官”銘文青銅鋗。</p><p class="ql-block">銘文“昌邑食官鋗容廿斗,重五十四斤,昌邑二年造,盆”。</p> <p class="ql-block">海昏侯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夾纻胎銀扣錐刻銘文漆卮</p> <p class="ql-block">青銅博山爐是漢代時期出現的一種爐型,在中國古代是一種常用的焚香器具。它造型奇特,爐蓋像一座山峰,山中有仙人居住,故稱“博山”。博山爐又稱“博山爐”、“文熏爐”、“玉熏爐”等,是漢代青銅藝術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青銅動物玩具</p> <p class="ql-block">玉組璧</p> <p class="ql-block">青銅染爐</p> <p class="ql-block">“鎏金鑲玉龍首四足青銅匜”的文物靜靜陳列。它呈圓形,前有流,龍首狀,四獸足粗壯扁平,器身鎏金并鑲嵌玉石,由底座、青銅盆及蓋三部分組成,造型獨特,鑄造精美。這件青銅匜不僅是海昏侯劉賀生活的見證,更是漢代青銅鑄造工藝的杰出代表,讓我們得以一窺那個時代的輝煌與奢華。</p> <p class="ql-block">劉充國印方寸大小,金屬質地,龜紐。印上文字分布如下:左上為“劉”,右上為“充”,右下為“國”,左下為“印”。而劉充國是劉賀的長子。</p> <p class="ql-block">鐵環首刀</p> <p class="ql-block">劉充國出土的器具</p> <p class="ql-block">玉壁</p> <p class="ql-block">玉醯(xi)</p> <p class="ql-block">陶罐</p> <p class="ql-block">一望兩千年,漢風今猶在。泱泱中華,歷史源遠流長,而博物館就是收藏各個歷史時期文物珍品的寶庫,海昏侯博物館對我心靈的震撼與啟迪仍在延續。作為我覺得無論是開闊眼界、了解歷史,還是提高人文素養和培養愛國情感,海昏侯博物館都值得去探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胜县|
富平县|
洞口县|
大石桥市|
大连市|
恭城|
平顶山市|
柳州市|
库车县|
通州区|
潞城市|
洛阳市|
京山县|
福建省|
沂南县|
广饶县|
荥阳市|
泰安市|
巢湖市|
灵璧县|
锡林郭勒盟|
深水埗区|
黑龙江省|
阳山县|
南乐县|
阿拉善右旗|
曲水县|
宜宾市|
盐边县|
沁阳市|
密云县|
黔江区|
尤溪县|
昌平区|
桂阳县|
湖州市|
湘西|
娄底市|
津南区|
甘谷县|
兴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