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幾天,筆者在臨海靈湖漫步,欣賞那里的大美風景,呼吸那里的新鮮空氣時,偶遇老領導,臨海市茶文化促進會的奚會長,并受邀去他的辦公室喝茶,參觀他珍藏的來自全國各地的茶葉陳列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奚會長侃侃而談,對茶史茶道茶文化如數家珍,讓我這個以白開水為飲的茶行小白菜,開了眼界,漲了知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臨走時,奚會長送給我一本臨海茶文化促進會的一本內部刊物,叫《臨海茶緣》,我如獲至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家后,我捧著這本《臨海茶緣》,回想起這次和前幾次與奚會長喝茶時,他對我的茶道茶文化科普,深有感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茶,被尊為國飲。茶為國飲,茶在中國文化中,有獨特的地位,有深厚的底蘊,是千年傳承的文明符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國是茶的故鄉,傳說神農氏嘗百草后,發現飲茶有解毒功效。唐代陸羽《茶經》系統總結了茶文化,標志著茶從藥用、食用演變為全民飲品。 </p><p class="ql-block">儒家:茶禮體現"和敬廉美"的倫理觀。 </p><p class="ql-block">佛家:禪茶一味,以茶助修行。 </p><p class="ql-block">道家:茶道追求自然淡泊,契合"天人合一"理念。 </p><p class="ql-block">民俗:客來敬茶、婚禮茶俗等融入日常生活,成為社交紐帶。</p><p class="ql-block">健康價值:飲茶助健康,是東方養生的智慧結晶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俗語,印證了茶作為基礎性健康飲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從宮廷雅集到市井茶館,"茶為國飲",它不僅是味覺傳統,更是流淌在民族血脈中的文化基因。</p> <p class="ql-block">茶為國人六大飲品之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飲品作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有悠久的歷史傳承,又隨著時代發展不斷演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國人的六大飲品,分別是:茶(國飲之魂),是唯一貫穿中國所有階層的全民性飲品 。白酒(情感催化劑)。豆漿(國民早餐伴侶)。黃酒(被低估的古酒)。涼茶(嶺南智慧結晶)。"藥食同源"的日常降火飲品 。酸梅湯(宮廷飲品平民化)。六大飲品中,茶名列榜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國幾支名茶的發源地及保健功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烏龍茶和紅茶的發源地,在武夷山。其大紅袍紅茶是中國六大茶類之一,也是全球消費最廣泛的茶類之一。其特點是茶性溫和,口感醇甜,帶有花香、果香或蜜香,且兼容性強,適合調飲。常喝紅茶,有暖胃和提神消疲的保健作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普洱茶:主產區于云南省的普洱市及周邊地區,被譽為“可以喝的古董”。有生茶(生普)、熟茶(熟普)和新茶、老茶之分,其珍藏形式有餅茶、沱茶、磚茶、散茶、金瓜茶等,越陳越香。喝普洱茶有降脂、減肥、助消化等功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龍井茶,屬于綠茶,產于浙江杭州西湖周邊山區,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著稱,滋味鮮爽和濃醇,價格超貴。其歷史悠久,自唐代便有記載,清代因乾隆皇帝御封“十八棵御茶”而名揚天下。當年,周恩來總理曾用西湖龍井招待美國總統尼克松等外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喝龍井茶,不僅口感清香鮮爽,還富含多種活性成分,對人體有多方面的益處。如抗氧化 、防衰老;提神醒腦 、 增強認知;代謝調節 、 脂肪分解;輔助調控血糖,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心血管保護、預防動脈硬化;抗菌 、口腔健康;抗輻射損傷;防癌輔助。</p> <p class="ql-block">茶起源于中國,盛行于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國茶對世界的貢獻,不僅體現在物質層面(全球飲茶習慣的形成、貿易體系的改變),更深刻影響了人類文明進程,叫一片茶葉的文明史詩。</p><p class="ql-block">消費革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7世紀中國茶葉壟斷全球市場,歐洲人均年消費量從1700年0克增至1800年450克 。</p><p class="ql-block">農業移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48年,英國"植物獵人"羅伯特·福鈞竊取中國的茶種,促成印度/斯里蘭卡茶業崛起 。現今全球60余國種植茶樹,2023年世界茶葉產量達650萬噸(中國占47%)</p><p class="ql-block">推動歷史進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鴉片戰爭(1840) ,中英茶葉貿易逆差達2300萬兩白銀 , 英國以鴉片平衡貿易,引發戰爭 。大航海時代 , 葡萄牙商船,首運中國茶葉至歐洲(1560年),開啟全球化貿易新紀元 。 </p><p class="ql-block">文明交流的"液態媒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哲學傳播:日本遣唐使帶回茶種,結合禪宗發展出"和敬清寂"茶道 。 利瑪竇《中國札記》向西方介紹茶文化,影響啟蒙思想家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藝術融合:歐洲"中國風"設計,英國韋奇伍德茶具(青花瓷元素), 法國宮廷茶會(融合洛可可風格)。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語言滲透: 英語"tea"源自閩南語"茶"(tê)的荷蘭語轉譯 ,俄語"чай"直接繼承漢語發音 。</p><p class="ql-block">現代健康科學的啟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營養學研究,茶多酚的抗氧化功效被確證(1杯綠茶=1.5杯藍莓花青素含量),普洱茶降脂功能寫入《中國藥典》。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云南古茶樹群落(樹齡超千年)成為生態農業范本 ,茶林復合種植系統,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當代經濟與文化輸出:在中國農業經典產業中,茶的傳播,在歷史淵源、豐厚底蘊、穿越歷史、跨越國界、融入人民生活、融進中華文化和世界文明等具有獨特人文優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國茶,用2000年時間完成了從物質到精神的全球旅行。茶葉塑造了現代世界的工作節奏與社交方式,這是中國對人類社會最溫柔的征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74屆聯合國大會將每年的5月21日設為“國際茶日”,以此紀念中國茶對世界經濟、社會、文化、民生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茶,一直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智慧與情感,它如同一部流動的歷史長卷,每一階段的演變,都是一部文明交織的傳奇,每一次傳承都是對歷史積淀的敬仰與對未來愿景的憧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化是一條從老祖宗那里流過來、又向未來流過去的河,而中國的茶產業和茶文化也是這條泱泱大河中的一條重要支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說到茶源,要說茶圣陸羽,他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相傳神農氏"嘗百草",發現了茶樹,鑒別、斷定茶有藥效。《茶經》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這里指出了茶葉起源于南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臺州茶文化源遠流長。臺州茶,興于唐,盛于宋。但早在1800年前的東漢時,就有道教葛玄在臺州臨海蓋竹山修道植茗,人稱"江南茶祖"。因此,臺州便成為了江南最早的植茶之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臺州茶傳向國外的歷史也很久。唐朝,日僧最澄到浙江后,先后在臨海的龍興寺、天臺的國慶寺學習天臺宗佛法。他帶走的茶種種在京都比睿山日吉神社的旁邊,成為日本最古老的茶園。現在,那里還立有《日吉茶園之碑》。宋朝時,日本的榮西禪師在天臺山又帶去大量天臺云霧茶茶種。他在日本大力提倡飲茶養生,因此被奉為日本的"茶圣"。臺州的天臺山茶與茶文化還傳播到了朝鮮半島。韓國最早的歷史文獻《三國史記》記載了新羅遣唐使大廉帶回天臺山云霧茶茶種,并種植在地理山(今韓國智異山),園內的一座巨石上鐫刻了"茶始培地"四個漢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此,臺州禪茶文化輸出國外,香溢海外,是日本,韓國茶葉種培,茶道文化的源頭,被譽為“韓日茶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臨海有許多知名茶園。臨海是中國名茶之鄉。有茶園面積5萬余畝,2023年,茶葉產量1300多噸。有涉茶企業280多家。其中云峰的臨海蟠毫,羊巖山的勾青,桐坑的綠殼等名茶,都是中國名茶。</p> <p class="ql-block">臨海的知名茶人</p><p class="ql-block">朱立華:羊巖山茶場創史人。</p><p class="ql-block">朱昌才:羊巖山茶場場長,創造出江南第一勾青茶,臺州茶葉產業協會會長,羊巖山茶文化園文旅項目負責人。</p><p class="ql-block">朱朝安:羊巖山茶場黨支部書記,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羊巖勾青茶制作技藝主要傳承人。。</p><p class="ql-block">陳華強:原臺州燒堿廠工作,“和其坊茶文化品牌創史人,臨海茶文化引路人,國家級茶葉高級鑒定專家。</p><p class="ql-block">汪莉君:宋韻點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是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茶藝考評員、國家一級茶藝技師、高級制茶師、高級評茶員、中國傳統插花培訓師、高級禮儀指導師、高級頌缽療愈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目前,全市取得中級茶藝師資格證的有877人、高級茶藝師資格證的有386人、中級評茶師資格證的有36人、高級評茶師資格證的有60人。</p> <p class="ql-block">臨海明星茶樓(館室):如和其坊,石上山房,夢坊軒,滴水留香,央木堂,一品堂茶,君品茶行。</p> <p class="ql-block">茶文化促進會這一組織機構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茶文化弘揚的促進者,茶產業發展的推動者,茶科技創新的引領者,社會民生事業的服務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各級茶文化促進會的會長,都是當地德高望重的退出重要領導崗位的原領導干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全國性組織)會長:周國富,曾任浙江省委副書記,浙江省政協主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浙江省茶文化研究會會長:孫忠煥,曾任臺州市委書記,杭州市市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臺州市茶文化促進會會長:周先苗,曾溫嶺市委書記,臺州市人大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臨海市茶文化促進會會長:奚國斌:曾任臨海市副市長,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市政協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與茶結緣:一盞清茗慰平生。茶,是自然的饋贈,是文化的載體,也是心靈的知己。茶如人生,初嘗苦澀,細品回甘。茶是生活,也是修行,是一種生活方式。以茶會友,圍爐煮茶,談古論今,茶成了社交的媒介。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茶,是獨處時的知己,也是相聚時的橋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茶結緣,是味覺的享受,是文化的浸潤,也是心靈的修煉。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無論是柴米油鹽的日常,還是琴棋書畫的詩意,茶都能融入其中,成為生活的底色。 </p><p class="ql-block">??</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化德县|
大理市|
克拉玛依市|
聂拉木县|
含山县|
清流县|
蒲江县|
中山市|
腾冲县|
镇宁|
淮南市|
温宿县|
图片|
吴桥县|
翁牛特旗|
陇川县|
佛冈县|
田林县|
彭州市|
仁怀市|
宕昌县|
宁河县|
环江|
绥中县|
朔州市|
平谷区|
喀喇|
察隅县|
东源县|
荥阳市|
永康市|
遂川县|
华安县|
石楼县|
宽甸|
中宁县|
钦州市|
嵊泗县|
武清区|
陆川县|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