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號:3452733</p><p class="ql-block">文字:童心</p><p class="ql-block">攝影:童心</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0日離開蟳埔村,我和閨蜜又打車來到了洛陽橋。</p> <p class="ql-block">還沒有走到橋邊,就看到一座高大氣派的石雕像矗立在道路盡頭。他就是洛陽橋的建造者蔡襄。蔡襄是北宋時期的著名書法家和政治家,被譽為 “宋四家” 之一。1056-1059年(嘉祐元年-四年)蔡襄兩次任泉州太守,期間主持建石橋并成功。</p> <p class="ql-block">洛陽橋位于泉州洛陽江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跨江接海重要梁式大石橋。橋體為"東北一西南"走向,有45座石墩,橋面左右翼有望柱、扶欄。</p> <p class="ql-block">洛陽橋現存長約731米,寬4.5米。橋南有蔡襄祠,橋北有祭祀海神通遠王的昭惠廟。</p> <p class="ql-block">現橋上保存有4尊宋代護橋石將軍和6座宋代石塔,及修橋碑刻、摩崖石刻等寶貴文物。</p> <p class="ql-block">洛陽橋橋墩全部用長條石交錯壘砌,兩頭尖,以分水勢,減輕浪濤對橋墩的沖擊。海水退去,洛陽橋橋墩綴滿白色蠣房痕跡顯露,別有一番特色。</p> <p class="ql-block">上午退潮,沒看見海水盈盈,低潮正好看見洛陽橋的特色之一“筏型基礎”。洛陽橋造橋時首創的“筏型基礎””“浮運架梁”“養蠣固基”代表了當時中國最先進的造橋技術,是古代大型石橋建造的工程杰作。</p> <p class="ql-block">“養蠣固基”,為了鞏固橋基,古人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著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于橋梁工程的先例。</p> <p class="ql-block">走上橋北端,上橋處左右各立石幢塔一座,塔后各有一石將軍亭。兩座石幢塔均為五層,每層四面刻菩薩頭像,塔剎圓柱形蠟燭狀。</p> <p class="ql-block">洛陽橋全都由花崗巖筑成,橋面上的石板,經過歲月的打磨,變得光滑而溫潤,仿佛在向人們展示著它所經歷的風風雨雨。</p> <p class="ql-block">茅以升曾稱贊其為“福建橋梁中的狀元”,與趙州橋、盧溝橋、潮州廣濟橋并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洛陽橋上,橋畔的古樹,枝繁葉茂。站在橋上,放眼望去,洛陽江兩岸的風光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橋身的石板,經過歲月的洗禮,顯得古樸而沉穩。橋上的石塔、雕像,栩栩如生,展現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p> <p class="ql-block">石幢幡過去,橋左右兩座小石亭,里面各有一位武將,稱為石將軍。</p> <p class="ql-block">守護洛陽橋的石將軍,頭戴盔帽,身穿鎧甲,手執長劍,一年四季,風雨無阻,堅守崗位守護一方平安。歷經千年歲月,寶劍已風化無存了。</p> <p class="ql-block">走過石幢幡、石將軍,正式踏上悠長的洛陽橋。漫步在長長的青石板橋上,恍若穿越在時光的隧道上。洛陽橋,千年古韻今猶在,每一步都踏著歷史的回響。</p> <p class="ql-block">站在洛陽橋上,仿佛能聽到宋元時期的繁華喧囂,歷史在這里靜靜流淌。洛陽橋——我在這頭,時光在那頭……</p> <p class="ql-block">橋中段,有個非常出名的石幢幡,正式名稱是“寶篋印經塔”,因刻有“月光菩薩”頭像,一般人都稱“月光菩薩寶塔”。</p> <p class="ql-block">月光菩薩塔,3.5米高,雙層須彌座,二層每面雕四個并排的小佛像,寶葫蘆形剎頂。這個寶塔第三層,東面刻有梵文觀世音菩提咒,西面雕“月光菩薩”頭像,南北兩面均刻佛教偈語。</p> <p class="ql-block">東面的梵文提咒,西面雕刻菩薩頭像,關鍵處在于左右刻字。左為“月光菩薩”,讓我們知道這尊菩薩的名稱。右邊的“己亥歲造”字樣,使我們知曉月光菩薩頭像是1059年(北宋嘉祐四年己亥歲)建造的,即洛陽橋竣工當年。</p> <p class="ql-block">站在洛陽橋上,可以看見橋墩下的牡蠣群落。橋下不遠處,淤泥堆上有整齊劃一的養殖架,不知道養殖的是牡蠣還是生蠔?</p> <p class="ql-block">護欄外,不少石獅子蹲立著。據說,洛陽橋建成之時共有104只石獅子,現存28只。這“獅子”其實叫“狻猊”,傳說龍生九子,它是老五,形似獅子,喜靜不喜動,好坐。</p> <p class="ql-block">這是洛陽橋中州。中洲是洛陽江中一個天然的小島,洛陽橋建成之前就是當地百姓過江的一個渡口。建橋之后,成為過往行旅的歇息之地。中洲上有二十來方石刻,銘錄此處千年歷史。“萬安橋”三個大字蒼勁力遒,為最大字石刻。</p> <p class="ql-block">中州上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巖石刻。</p> <p class="ql-block">中洲橋頭的佛塔遺跡,千年風霜侵襲,佛像被蝕去面目,讓人空嘆歲月無情。</p> <p class="ql-block">緊挨著碑林,是一座古樸的閩南傳統紅磚建筑,門上方、屋檐下掛著一塊匾額,上書“海內第一橋”。</p> <p class="ql-block">進入室內,清道光郡守沈汝瀚書石匾“海內第一橋”保存在屋內正中。</p> <p class="ql-block">“海內第一橋”博物館左前方,是“西川甘雨亭”始建于1575年(明萬歷三年)。“西川甘雨亭”是當地人為紀念明嘉靖年間為民禱雨的泉州郡守方克而立,現建筑為1982年修復。</p> <p class="ql-block">祖籍泉州的作家余光中在《洛陽橋》詩中寫道:“從橋頭的古榕步向北岸;從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一腳踏上了北宋年間……”是啊,古橋悠悠,就好像是一條歲月的長河。</p> <p class="ql-block">走到橋南回頭遠望,洛陽橋,宛如一條巨龍橫臥在江海之上,又似一座歷史的豐碑,鐫刻著歲月的滄桑與輝煌。</p> <p class="ql-block">它的每一塊石頭都像是一位沉默的老者,靜靜訴說著往昔的故事。橋身的紋理,猶如時光的脈絡,記錄著千百年的風雨洗禮。</p> <p class="ql-block">微風拂過,帶著淡淡的海腥味,撩動著游人的發絲。“刺桐花開了多少個春天,東西塔對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過了洛陽橋,多少船駛出了泉州灣。”此時此刻,余光中《洛陽橋》里的句子在腦海里已是呼之欲出了。</p> <p class="ql-block">番外:</p> <p class="ql-block">泉州游最后的晚餐:蜜豆銀耳炒淮山、泉州豆豉蒸鰻魚、椰香芋頭、筍干燒肉悶鮮鮑。</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沭县|
赣州市|
平远县|
罗定市|
沈阳市|
浦城县|
河北区|
苏州市|
大新县|
武威市|
阿巴嘎旗|
扎囊县|
洛扎县|
四平市|
临武县|
托克逊县|
南靖县|
郎溪县|
综艺|
新乐市|
麟游县|
温泉县|
灵台县|
鄂温|
云阳县|
安福县|
亳州市|
襄垣县|
全椒县|
张家港市|
泰州市|
广宗县|
新邵县|
余江县|
南川市|
涿州市|
砚山县|
龙州县|
扬州市|
库伦旗|
高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