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魯迅紀念館最早建于1973年,后為恢復魯迅故里的傳統風貌,2003年將紀念館建于魯迅故里東側。 紀念館與魯迅祖居毗連的綠化巷是紹興的典型傳統天井庭園,一副江南水鄉圖呈現在眼前; 紀念館西邊與周家新臺門相鄰;北面是朱家臺門;南臨東昌坊口,并且與壽家臺門隔河遙遙相望。 陳列廳由序廳、南北主展廳、輔助展廳、名人文庫及休閑區等幾部分有機組成,庭園植物以文化含義深厚的樟、松、蘭、梅為主,《朝花夕拾》中記載的棗樹、皂莢樹、桑椹、木蓮藤及覆盆子等物種選栽為輔,再現魯迅筆下的當年情景。 坐落在紹興市城南的都昌坊口,現名魯迅中路,為全國成立最早的紀念性博物館之一,1953年1月正式對外開放,包括魯迅故居、百草園、三味書屋和魯迅生平事跡陳列廳。 建筑面積1220余平方米,展線長達150余米。 四周是寬敞的序廳、陳列室中休息室,中間有回廊庭院。 院內種植魯迅生前喜愛的和作品中提及的花木,其中棗樹和丁香是1976年從北京魯迅故居后園分遷過來的。 紹興魯迅紀念館始建于1973年。 紹興魯迅紀念館成立于1953年1月,是建國后浙江省早建立的紀念性人物博物館。 經過半個世紀的風雨歷程,現已發展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紹興對外宣傳教育的一個重要窗口和的人文景觀,在海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年接待觀眾數達為70余萬人次。 紀念館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5000平方米。 以“老房子、新空間”的設計理念,使其與傳統街巷風貌保持統一。 主展廳共分為兩層,分為南、北兩大展廳,與序廳緊密相連,空間貫通一體。 南展廳底層為第一部分:魯迅在紹興(1881-1897);南展廳二層為中庭式回廊展廳, 南展廳二層為中庭式回廊展廳,主要展出第二部分:魯迅在南京、日本、紹興(1898-1912); 第三部分:魯迅在北京、廈門、廣州(1912-1927); 第四部分:魯迅在上海(1927-1936);北展廳二樓為第五部分:民族魂。 展覽通過大量的實物、手稿、照片、書信、圖表、模型等展品,采用現代化展示手段,如多媒體觸摸屏、三維立體成像及魯迅與閏土、魯迅與藤野等仿真人物蠟像,生動再現魯迅一生光輝業績,既有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紹興地方特色,反映了紹興鄉土文化對魯迅的熏陶和早期家庭變故對魯迅的影響,同時又有魯迅在上海10年韌性戰斗的重點,真實形象再現魯迅的光輝業績及其思想發展的歷程。 1988年,魯迅故居(含三味書屋、周家老臺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魯迅紀念館被評為全國優秀社會教育基地, 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被評為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先進單位,為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 2013年被評為第二批浙江省黨史教育基地。 紀念館廣場及各出入口室外地面均采用紹興傳統的青石板地面。 紀念館收藏有大量與魯迅有關的近代的革命文物、地方文獻。 其基本陳列有魯迅故居、百草園、三味書屋、魯迅祖居原狀陳列和魯迅生平事跡陳列廳的輔助陳列所組成。 紀念館的建設借鑒了國內外先進的文物類博物館的設計理念,將現代的展示手法和高科技展示技術相結合。 提取民間傳統元素,自然融入室內陳列設計中。 體現紹興淳樸的民風民俗,反映一代偉人的精神特質。 展覽通過大量的實物、手稿、照片、書信、圖表、模型等展品,采用現代化展示手段,如多媒體。 觸摸屏三維立體成像及魯迅與閏土、魯迅與藤野等仿真人物蠟像,給人以極強的視覺沖擊力。 生動的再現了魯迅一生的光輝業績,既有魯迅少年時期的紹興地方特色,反映了紹興鄉土文化對魯迅的熏陶和早期家庭變故。 對魯迅的影響,同時又有魯迅在上海十年韌性戰斗的重點,真實形象的再現了魯迅的光輝業績及其思想發展的歷程。 紀念館設有游客服務中心,以優美環境、優良秩序、優質服務、游客滿意的服務理念。為廣大的游客提供景區講解服務。 地址:紹興市越城區魯迅中路393號魯迅紀念館。<br> 交通:乘坐公交66、77、130路至魯迅路口下車即可 公交非常便利,諸多站點均可下車,步行至景點即可。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光县|
仁化县|
如皋市|
和田县|
康乐县|
东宁县|
垫江县|
英德市|
水富县|
翁牛特旗|
临桂县|
浪卡子县|
保山市|
巴里|
五常市|
莱西市|
海安县|
乌什县|
团风县|
新干县|
云浮市|
佳木斯市|
桦南县|
祁连县|
蓬安县|
兰考县|
宁波市|
社会|
九台市|
潜山县|
台前县|
衢州市|
富裕县|
三都|
延庆县|
门源|
永登县|
三台县|
防城港市|
宾阳县|
嘉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