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月3日上午7點半,我們從江西武夷山鎮沿寧上高速回到武夷山市,從九曲高速出口駛出,巨幅標語“千載儒釋道 萬古山水茶”迎面而來,武夷山用朱子文化與武夷山水的歷史淵源來迎八方游客。前往武夷山國家公園景區南入口的路上,朱熹《春日》詩句“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及《觀書有感》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突顯武夷山文化底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武夷山自駕游,就是懷著對朱熹園的朝圣之心,把之前兩次游歷武夷山時遺漏的朱熹武夷精舍給補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熹園前臨九曲溪,背靠大隱屏,在武夷山必游景點天游峰的山腳處。如今的武夷山國家公園景區全面免收門票,游客只需購買景交車票,就可進入景區通過景交車前往各景點(一日票70元,二日票85元),難得的良心景區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熹園題字由著名哲學家張岱年于2001年題寫并在武夷精舍重建時刻石立于朱熹園廣場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熹園廣場,一尊朱子坐像,親近可人;一座“武夷精舍”,古樸典雅;一方“第二個結合”石卷,諄諄話語、高屋建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淳熙九年(1182年),朱子辭官歸來,次年,在五曲溪畔的隱屏峰下,親自籌劃構筑武夷精舍,一時間里,生徒云集,坐不能容,當時,僅在武夷精舍受業于朱子的門生就達200多人,其中許多后來還成為歷史上著名的理學家、政治家。朱子在此倡道講學10年,培養出大批理學人才的同時,完成了《四書章句集注》等奠定他身后地位的一批重要著作。武夷精舍當時被譽之武夷之巨觀,四方來者,莫不以嘆其佳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末以后,朱子理學被正名重用,武夷精舍備受歷代統治者重視,加以保護、修茸、增擴,南宋末改名紫陽書院。1448年,朱熹八世孫朱洵、朱澍出資重建,以祭祀先祖,改為朱文公祠。2001年武夷市政府在原址重修,規模布局按照清代董天工《武夷山志》“武夷精舍圖”,一盈三進,前為序廳,后為講堂,左為展廳,右為書室,中立書院學規。并依最初名稱“武夷精舍”,取朱子書法,刻于牌坊之上。</p> <p class="ql-block">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p><p class="ql-block">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是中國著名歷史學家蔡尚思的詩作。詩作告訴我們,孔子與朱子相并列,泰山與武夷相媲美,孔子如泰山之巍峨,朱子如武夷之博大。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博大的朱子情有獨鐘于博大的武夷山。查閱朱子年譜,他在武夷山從學、著述、授徒、生活的時間達47年,可以說,朱子理學在武夷山孕育、形成和發展,武夷山是朱子理學的搖籃。朱子作為孔子后儒學大成者,隨著朱子理學的橫空出世,武夷山便成為中國東南學術文化中心,執華夏學術之牛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近武夷精舍,只見大門上高懸“學達性天”匾額,為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康熙皇帝御賜匾額。康熙稱贊朱熹“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進入大門,照壁上掛著朱子自畫像。自畫像面部微笑慈祥,須發及右頰七顆痣非常清晰,畫中的朱子頭戴方巾,身著長袖儒衫,身子微前傾,雙手在胸前疊合,顯得真誠與尊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左邊展廳展示了朱熹生平及成就貢獻,可以看出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生于福建尤溪,14歲起定居崇安(今武夷山) 五夫,63歲遷居建陽考亭,去世后葬于建陽黃坑,可以說朱熹一生除為官9年,當皇帝的老師46天外,其他時間都在福建、在南平,大多是在武夷山。所以朱熹自稱閩人,后人把朱熹的學說稱為閩學或考亭學派等由此而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重建的武夷精舍中部兩側,仍保留著康熙五十六年(1717)最后一次修繕的兩堵20多米長的土墻,歷史感極強,后堂模擬朱熹當年講課場景,讓來訪者仿佛回到800多年前,看到朱熹創建武夷精舍,著書立說,倡道講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朝堂事中抽身,往圣賢書中尋路。朱熹在丹壑碧水間琴書數十載,建立起極具時代特征的朱子理學體系,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遠影響,輻射力遠達越南、韓國、日本等周邊國家。千年前武夷山房的一盞青燈,照亮了整個漢字文化圈的星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武夷精舍中部立著朱子白鹿洞書院學規,供游客了解朱子對教育的貢獻。書院是中國古代教育機構,最早出現在唐玄宗時期,而正式的教育制度則是由朱熹創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首《九曲棹歌》,高雅脫俗、清麗活潑、回環反復,為800多年前朱熹所作,極盡贊美武夷山風光,成為當下已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的武夷山最好“導游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武夷精舍傳播理學思想的著名學者多達43位,使武夷山成為“三朝(宋、元、明)理學駐足之藪”,有“理學之邦”“道南理窟”之譽。南宋東南三賢之一的張栻感嘆道:“當今道在武夷”,清代董天工著《武夷山志》云:“此邑從此執全國學術之牛耳而籠罩百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回首春秋時期,孔子創立儒家學說,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但在歷史長河中,儒學的主流地位不斷受到佛學道學挑戰,儒學慢慢被邊緣化。直到南宋朱熹,在武夷精舍的這段時光,以儒學為本,融合了道學、釋學思想,最后集理學大成,建構了以“天理”為核心的朱子理學,活躍于中華大地上的儒、釋、道思想終于有機融合,極具中華文明特色的哲學思想體系在武夷山下誕生,發展出了新儒學,使中華文明得以延續和弘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有國外研究者評價:“在近代東方哲學中,唯一能夠與西方在體系規模上等量齊觀的,只有朱熹的哲學體系。”所以,古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清代學者稱:“天不生朱子,仲尼如長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是朱熹在武夷精舍期間的思想成果,該語出自《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是對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經典話語的闡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1年3月22日他在這面“民本思想”墻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駐足凝視良久,指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到山東考察時專門去看了孔府孔廟,到武夷山也專門來看一看朱熹。”“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2021年3月他在朱熹園留下的金句名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個展廳還掛著毛主席1972年接待來訪的田中角榮的照片,當時毛主席贈送朱熹注解的《楚辭集注》,并說“這是一部好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取當年視察照片的角度拍下全景,“理學正宗”的朱子理學文化,成為武夷山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重要文化遺產,他在考察時曾給予高度評價“這是中華文明的驕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熹就是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存在,朱熹以博大胸襟和人生理念,完成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次大融合,因而被稱為“三代下的孔子”,所創立的朱子理學,奠定武夷山文化地位。如今,以朱子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成為涵養文化自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源頭活水”。</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应城市|
阳西县|
云霄县|
胶南市|
浮山县|
新晃|
安吉县|
运城市|
沁阳市|
玛曲县|
济源市|
晋城|
揭东县|
奉新县|
澜沧|
岳西县|
太仆寺旗|
应城市|
石柱|
板桥市|
鲁山县|
枣强县|
连云港市|
清远市|
汕尾市|
河北区|
舟山市|
黄大仙区|
洞口县|
云龙县|
合山市|
平度市|
东源县|
清徐县|
安图县|
壶关县|
嵊泗县|
桦甸市|
大埔县|
长武县|
南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