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家鄉生活里的常用字:熘 鹡鸰 趔趄 尥蹶子</p><p class="ql-block"> 熘liū,一種烹調法,跟炒相似,作料里摻淀粉,也作溜。見到這個字我首先想到的是熘肉段,是東北人的常菜。還有一種溜肥腸,有些人鐘情于它的味道,吃的人覺得香,如同南方人吃油炸臭豆腐似的。但是洗肥腸不好洗,家里殺過豬后,要把翻好的小腸、大腸、肥腸都拿到雪地里,用雪反復搓洗除臟,手凍得彤紅。其實,去這種味道最好的方法是白醋,因為其味道的附著物屬堿性,只有用酸,才能綜合祛除。</p><p class="ql-block"> 鹡鸰jǐIíng,一種水鳥名。當年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課文里面提到的白頰的張飛鳥,可也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鳥?也不知具體其詳,后來看生物學的書,書上說在南方鶺鸰也叫張飛鳥終于豁然開朗,再去讀這段文字也就無甚懸疑了。難怪古人開蒙教育為什么要多識鳥獸蟲魚,因為文化的本源是對自然的認識,中國文化強調天人合一,《詩經》《楚辭》唐詩宋詞中有大量的生物學形象,知其形才易曉其意。對于鹡鸰,從小時候,我就常在家鄉的河水邊攆著觀察。它生活在水邊,在岸邊淺水處找食物,走起路來十分悠然,就跟愛美的女士穿高跟鞋似的頓挫有力,鹡鸰的頭不時地隨著走路的節奏聳動,尾巴不停地點地。</p><p class="ql-block"> 趔趄Iièqiè,身體歪斜,腳步小不穩要摔倒的樣子。趔趄誰沒摔過?尤其是雨后,路上有些地方有淤泥,一不小心踩重了,腳底哧溜打滑,人向后一仰,一個趔趄就坐在浠泥里。這樣的經歷,我小時常有,只不過那時年齡小柔韌性好,兩手稀泥再爬起來而已。</p><p class="ql-block"> 尥蹶子Iiàojuězi,騾馬等跳起來,用后腿向后踢。這個詞現在如果不生活在牧區都不好理解。因為現代化的車船早已代替了畜力運輸,農機也代替了畜耕,食用型的牛馬被人困養得也失去了野性。小時候,常見車老板子,栓馬時手里拿著鞭子,執策而臨之,否則馬真會尥蹶子,有時會把人踢死,輕的也會踢傷。馬的大眼睛似乎總也閉不上,長睫毛也不眨,但他總會溜著人看,煩躁了就尥蹶子。在家鄉尥蹶子,還指大人小孩不聽話時,發脾氣,是馬尥蹶子的比喻意,不馴順,不聽話。</p><p class="ql-block">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来县|
灌云县|
武城县|
永济市|
崇明县|
平山县|
临猗县|
西藏|
祁连县|
尼勒克县|
斗六市|
班玛县|
江永县|
新乡县|
海伦市|
甘孜县|
新余市|
安岳县|
清徐县|
利川市|
清镇市|
广元市|
新营市|
昌江|
秀山|
武安市|
馆陶县|
朔州市|
任丘市|
长子县|
邢台市|
宁夏|
永安市|
高青县|
龙岩市|
金坛市|
康马县|
平阴县|
阜城县|
衡阳市|
兴安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