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湖湘大地的璀璨文化星空中,湘潭打油鼓以其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與深厚的歷史底蘊,成為了一顆耀眼的明珠。從湘潭的城隍廟到觀湘門,從寬裕谷糧行到窯灣十八總,自明清以來,這片土地上便回蕩著激昂的油鼓聲,承載著湘潭人民的信仰、生活與情感,歷經(jīng)歲月洗禮,依然散發(fā)著迷人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歷史溯源:源于巫風,傳承千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湘潭打油鼓的歷史源遠流長,其起源至少可追溯到春秋時代,甚至更為久遠。湘潭地處湘水之濱,古屬楚地,巫風盛行。在那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時代,巫師以舞降神為民祈福,用燒“油火”的方法驅(qū)除所謂的精靈鬼怪,湘潭打油鼓便在這樣的巫風氛圍中孕育而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從相關(guān)的歷史記載以及湘潭縣志中可以發(fā)現(xiàn)諸多有力佐證。古代巫舞中,鼓占據(jù)著至關(guān)重要的地位,而湘潭打油鼓同樣以鼓為核心,舞者的舞姿與鼓點緊密相連,這種高度的相似性絕非偶然,恰恰證實了它與古代巫舞一脈相承的“血緣”關(guān)系。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打油鼓逐漸融入了當?shù)厝嗣竦纳睿蔀榱艘环N獨特的文化符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到了明清時期,湘潭打油鼓迎來了它的興盛時期。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 年),湘潭籍進士左諭德李騰芳襄助縣令包鴻逵在高峰上建高塔時,特邀湘潭縣城巫師黃明德率眾人打著油鼓驅(qū)魔降妖,爭得一方圣土,保世代平安,其油鼓祭祀舞也由此代代相傳。在當時,打油鼓不僅用于祭祀、廟會等莊重的場合,還成為了人們?nèi)粘I钪斜磉_情感、慶祝節(jié)日的重要方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地域特色:遍布城鄉(xiāng),扎根市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湘潭打油鼓主要分布在湘潭城鄉(xiāng)沿江的廣大區(qū)域,而湘潭的城隍廟、觀湘門、寬裕谷糧行、窯灣十八總等地,更是打油鼓文化的重要傳播地。這些地方見證了打油鼓的輝煌歷史,也承載著湘潭人民對這一古老藝術(shù)的深厚情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湘潭城隍廟作為當?shù)刂匾淖诮碳漓雸鏊诿髑鍟r期,每逢農(nóng)歷五月二十八日的迎神賽會,打油鼓都是祭祀舞蹈中的重頭戲。在“出案”與“巡案”前后,由“老諸會”“城隍會”組織的油鼓舞隊伍浩浩蕩蕩,舞者們身著盛裝,手持油鼓,在激昂的鼓點中翩翩起舞,祈求神靈庇佑,風調(diào)雨順。這一傳統(tǒng)活動延續(xù)至民國,將近 300 年歷史,至今迎神派家族還供奉著打油鼓的先祖牌位,成為了打油鼓文化傳承的鮮活見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觀湘門,作為湘潭古城門中的南門,正對面是當時的湘潭縣衙門,這里曾經(jīng)是湘潭最繁華的地段。在明清時期,觀湘門周邊人口密集,商貿(mào)繁榮,打油鼓的表演也常常在這里舉行。每當有重大節(jié)日或慶典活動,觀湘門附近便會聚集眾多市民,欣賞精彩的打油鼓表演。舞者們的豪邁舞姿與響亮的油鼓聲,為這座古老的城門增添了濃郁的文化氣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寬裕谷糧行位于通往窯灣的江畔,是清光緒年間毛槐林開設(shè)的。它雖只是單開間四進磚壁木板 3 層樓房,房寬僅兩米多,但長約 20 米左右,卻在湘潭的商貿(mào)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谷糧行所在的區(qū)域商業(yè)活動頻繁,人員往來眾多。打油鼓作為一種深受民眾喜愛的藝術(shù)形式,也在這里找到了生存的土壤。在閑暇之余,糧行的伙計們或是周邊的居民,常常會聚集在一起,打起油鼓,放松身心,享受這片刻的歡樂時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窯灣十八總則是湘潭古時候老城區(qū)的核心地帶,這里沿江而設(shè),水運發(fā)達,商貿(mào)繁榮,是當時湘潭的經(jīng)濟中心。十八總每個總都有其獨特的產(chǎn)業(yè)和商業(yè)特色,人員流動頻繁,文化交流活躍。打油鼓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與發(fā)展。無論是在碼頭裝卸貨物的間隙,還是在街邊店鋪的休息時刻,都能聽到那熟悉的油鼓聲。打油鼓成為了十八總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為了他們與外界交流文化的重要載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化內(nèi)涵:多元融合,寓意深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湘潭打油鼓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它是宗教信仰、民俗風情與藝術(shù)審美多元融合的結(jié)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從宗教信仰的角度來看,打油鼓最初與古代巫風緊密相連,人們相信通過打油鼓的儀式可以驅(qū)邪祈福,保平安、促豐收。在打油鼓的表演中,常常會出現(xiàn)“雷公”“電母”等神話人物的形象,這意在宣揚神靈的顯佑,表達人們對自然力量的敬畏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鼓在古代被視為具有神秘力量的器物,傳說鼓為夔皮冒所,夔乃神獸,光如日月,能調(diào)節(jié)風雨,可賴以保五福、禳災,谷豐登,六畜興旺;鼓可聲威天下,精靈鬼怪之屬,聞之當潛藏不敢作崇。因此,打油鼓在祭祀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成為了人與神溝通的橋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民俗風情方面,打油鼓與湘潭當?shù)氐膫鹘y(tǒng)節(jié)日、慶典活動緊密結(jié)合,形成了獨特的民俗文化景觀。在春節(jié)、端午節(jié)等重要節(jié)日里,打油鼓表演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春節(jié)期間,打油鼓寓意著辭舊迎新,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端午節(jié)時,打油鼓則與龍舟競渡活動相互呼應,鼓舞著參賽選手的士氣,增添了節(jié)日的熱鬧氛圍。此外,在一些重要的廟會、集市等場合,也能看到打油鼓的精彩表演。打油鼓不僅是一種藝術(shù)表演形式,更是湘潭人民傳承民俗文化、凝聚社區(qū)情感的重要方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從藝術(shù)審美的角度來看,湘潭打油鼓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其舞蹈動作剛健有力、豪邁奔放,舞者們在擊鼓的同時,配合著跳躍、旋轉(zhuǎn)、游走等豐富的肢體語言,展現(xiàn)出一種陽剛之美。油鼓的制作工藝也十分講究,鼓身一般用優(yōu)質(zhì)木材制成,形狀如戽桷,上小下大呈圓形,鼓面直徑約二十五公分左右,鼓身與鼓面分別刻畫有斧、肩和豹形狀圖等花紋,不僅美觀大方,而且音色獨特。擊打油鼓時,鼓聲節(jié)奏明快,鏗鏘有力,給人以強烈的聽覺沖擊,與舞者的舞姿相互配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shù)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表演形式:文武兼?zhèn)洌髋杉姵?lt;/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演變,湘潭打油鼓逐漸形成了“文”“武”兩大派打法,每一派都有其獨特的表演形式和風格特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場的打油鼓,以湘潭城隍廟祭祀、老君廟會、祭孔等活動居多。其表演風格較為莊重、典雅,動作細膩,注重舞者的姿態(tài)和表情。在表演時,舞者們通常會身著傳統(tǒng)的祭祀服飾,手持油鼓,按照一定的儀式和程序進行表演。他們的動作多來源于日常生活中的梳頭、理鬢、抹臉等動作,但經(jīng)過藝術(shù)加工后,變得更加優(yōu)美、流暢,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文”場打油鼓的鼓點節(jié)奏相對較慢,注重節(jié)奏的變化和韻律感,通過鼓聲的起伏來營造出莊重、肅穆的氛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武”場的打油鼓則主要出現(xiàn)在每年端午的龍舟賽上,其表演風格更加熱烈、奔放,動作剛勁有力,充滿了力量感。在表演時,舞者們身著輕便的服裝,手持鼓槌,隨著龍舟競渡的節(jié)奏,用力擊打油鼓。他們的動作多模擬龍舟競渡時的劃船動作,如揮槳、沖刺等,動作幅度大,速度快,展現(xiàn)出一種勇往直前、拼搏向上的精神風貌。“武”場打油鼓的鼓點節(jié)奏明快、強烈,能夠激發(fā)人們的斗志,為龍舟賽增添了緊張、激烈的氣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除了“文”“武”兩大派打法外,湘潭打油鼓在不同的地區(qū)和傳承家族中,還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流派。這些流派在表演形式、舞蹈動作、鼓點節(jié)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但都共同體現(xiàn)了湘潭打油鼓的獨特魅力。例如,有的流派在舞蹈動作中融入了武術(shù)元素,使表演更加剛健有力;有的流派則在鼓點節(jié)奏上進行創(chuàng)新,加入了一些獨特的節(jié)奏型,使音樂更加富有變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傳承與發(fā)展:歷經(jīng)滄桑,重煥生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湘潭打油鼓也經(jīng)歷了諸多波折與挑戰(zhàn)。晚清民國時期的動亂,對這項民間藝術(shù)的傳承產(chǎn)生了巨大的沖擊,許多珍貴的技藝和表演形式面臨失傳的危險。新中國成立至上世紀 90 年代,由于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和文化娛樂方式的多樣化,湘潭油鼓舞幾乎難覓蹤跡,陷入了沉寂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而,湘潭打油鼓作為一種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民間藝術(shù),始終沒有被人們遺忘。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湘潭打油鼓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許多文化工作者和民間藝人積極投身于打油鼓的傳承與保護工作中,特別是第十代非遺打油鼓傳承人錢繼明二三十年來深入民間,走訪老藝人,收集整理相關(guān)資料,努力挖掘打油鼓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和藝術(shù)價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眾多傳承人的努力下,湘潭打油鼓逐漸恢復了往日的生機與活力。打油鼓的表演形式不斷創(chuàng)新,在保留傳統(tǒng)元素的基礎(chǔ)上,融入了現(xiàn)代舞蹈、音樂等元素,使其更加符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同時,打油鼓也走出了湘潭,走向了更廣闊的舞臺。它多次參加國內(nèi)外的文化交流活動和藝術(shù)展演,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高度贊譽,成為了展示湘潭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外,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fā)展湘潭打油鼓,當?shù)卣膊扇×艘幌盗写胧<訌妼Υ蛴凸膫鞒腥说谋Wo和扶持,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創(chuàng)作和表演環(huán)境;加大對打油鼓文化的宣傳推廣力度,通過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展覽等形式,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打油鼓;將打油鼓納入學校教育體系,培養(yǎng)青少年對這一古老藝術(shù)的興趣和熱愛,為打油鼓的傳承培養(yǎng)后備人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從湘潭的城隍廟觀湘門到寬裕谷糧行,再到窯灣十八總,明清以來,湘潭打油鼓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它承載著湘潭人民的歷史記憶和文化情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代的浪潮中,相信湘潭打油鼓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shù),將繼續(xù)傳承和發(fā)展下去,綻放出更加絢麗多彩的光芒。</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浦县|
突泉县|
陵水|
伊川县|
静海县|
嫩江县|
邹平县|
拉萨市|
浮山县|
通州市|
宜黄县|
龙岩市|
五河县|
方正县|
瑞丽市|
河池市|
绥宁县|
万载县|
宿松县|
乌鲁木齐市|
莱阳市|
双城市|
永平县|
兰溪市|
城市|
堆龙德庆县|
南岸区|
桓台县|
吐鲁番市|
三台县|
闽清县|
德格县|
莲花县|
靖州|
南雄市|
交城县|
福贡县|
方山县|
嘉祥县|
麻阳|
滨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