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DAY:2025年5月3日下午4時z左右由鄆城驅車到達聊城東昌湖風景區。</p> <p class="ql-block"> 東昌湖風景名勝區,位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聊城東昌府區核心區,國家AAAA級旅游風景區。東昌湖在原護城河基礎上經歷代開挖而成,湖中的聊城古城始于北宋熙寧三年的1070年。風景區的東、南、西、北分別以聊城市區主干道的柳園路、湖南路、湖西路、東昌路為界,總面積6.3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 湖中心是上千年歷史1平方公里的正方形聊城古城。古城以光岳樓為中心,向四面輻射,形成各具特色的東、西、南、北四條古城區主干道,即東商(業)、西文(化)、南驛(站)、北食(美食)。其他大街小巷經緯分明,垂直交織,白墻灰瓦的居民在其中星羅棋布。</p> <p class="ql-block"> 馳名中外的京杭大運河穿風景區而過,古老運河兩岸,街巷布列。各種店鋪民居隨坡就勢,依河而建。條石鋪砌的大小碼頭,株株蒼勁的古槐,以及宋代的隆興寺鐵塔,國家重點文物。清代建筑山陜會館,昔日運河繁華撲面而來。</p> <p class="ql-block"> 以聊城古城為中心,以水面遼闊、風景秀麗、環繞于古城四周的東昌湖為依托,以各有特色的湖濱風景區,古城文化區,運河風光區為載體,集中體現了聊城“水、古、文”的特色,呈現出聊城“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湖一體”的獨特風貌。</p> <p class="ql-block"> 一、東昌湖</p><p class="ql-block"> 東昌湖原名環城湖、鳳城湖。初為宋熙寧三年的1070年掘土筑城時形成的護城河。后經歷代的擴建以及城內市民脫坯、打墻、建房取土,湖面不斷擴大,以致形成如今的大湖。</p> <p class="ql-block"> (一)龍堤</p> <p class="ql-block"> (二)龍堤碼頭</p><p class="ql-block"> 龍堤碼頭位于東昌湖風景區南側,龍堤美食島中心廣場西岸,與亞洲第三大摩天輪﹣水城之眼隔橋相望。碼頭目前擁有康熙號、乾隆一號豪華畫舫各1艘、大型畫舫2艘、自駕畫舫100余艘,由草白玉雕塑的“龍堤碼頭”盤龍昂首傲視蒼穹,盡展宏偉壯觀,與古典氣派的畫舫交相呼應,成為東昌湖岸最具特色的代表性景觀。</p> <p class="ql-block"> 坐在古典的畫舫游船暢游在東昌湖上,水城明珠、沙灘浴場、21拱橋、湖心島、中華水上古城、水城之眼摩天輪等一覽無余。</p> <p class="ql-block"> 二、聊城水上古城</p><p class="ql-block"> 聊城水上古城坐落在聊城市東昌府區內的東昌湖里,原為北宋時期的城垣。城呈正方形,面積為1平方公里,被6.3平方公里的東昌湖包圍,形成了“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湖一體、河湖相應”的獨特風貌。</p> <p class="ql-block"> 古城歷史上,衙、府、寺、廟、閣、院等公共建筑林立,經過歷史和戰爭的洗禮,目前僅存有光岳樓、海源閣、范筑先紀念館等文物保護單位和30余處歷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 運河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等融匯古城,聊城縣署、七賢祠、衛倉、契約博物館、明清圣旨博物館、金方昌烈士紀念館等景點、博物館展示了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蘊。</p> <p class="ql-block"> 聊城古城區一直是魯西一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經濟發達,文化繁榮,1994年國務院把聊城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p> <p class="ql-block"> 我們沿東昌湖南岸經龍堤從南門步入古城。</p> <p class="ql-block"> (一)南水橋</p> <p class="ql-block"> (二)南門-德正門樓</p> <p class="ql-block"> (三)樓南大街</p> <p class="ql-block"> (四)光岳樓</p><p class="ql-block"> 光岳樓,亦稱余木樓、東昌樓,位于聊城水上古城中央,始建于明洪武七年的1374年。 在《中國名樓》站臺票紀念冊中,光岳樓與鸛雀樓、黃鶴樓、岳陽樓、太白樓、滕王閣、蓬萊閣、鎮海樓、甲秀樓、大觀樓共同組成中國十大名樓。</p> <p class="ql-block"> 光岳樓是聊城文明古老的象征,明清兩代,京杭大運河為南北交通大動脈,沿河過往的帝王將相,文人學士多都登臨此樓,憑欄詠月,作詩賦詞。《東昌府志》、《聊城縣志》及現存碑刻中記載了120篇詠贊光岳樓的詩文。清康熙四次登樓,并題寫“神光鍾瑛”匾,乾隆皇帝九過東昌,六登光岳樓,并題匾賦詩,將光岳樓列為南巡三十六行宮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光岳樓受到國家高度重視。</p> <p class="ql-block"> 光岳樓為中國既古老又雄偉的木構樓閣,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過渡的代表作,在中國古代建筑史上有著重要地位。1988年光岳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享有“雖黃鶴、岳陽亦當望拜”之譽。</p> <p class="ql-block"> 光岳樓為四重檐十字脊過街式樓閣,通高33米,由墩臺和4層主樓組成。雖幾經重修,其建筑構件,大部分仍是初建時的原物,基本保持了原來的面貌,是明初建筑的重要遺物,許多地方保留了宋元風格。</p> <p class="ql-block"> 磚臺、重檐、十字脊內部置空井等,襲宋元樓閣遺制;細部以柱礎言,從明洪武初所建南京宮殿已開始用古鏡式,此樓仍用宋元以來的覆盆式;其結構,柱之側角升起,樓置暗層,內外等高雙槽柱列,斗拱疏朗配置,以及柱頭科斗口未加寬等,也都上承唐宋以來的傳統做法,同時也與其它明初建筑有若干相似之處,開“官式”建筑之始。</p> <p class="ql-block"> 該樓采用的是主體結構與附加結構相結合的方法,內以32根通天直上的內外槽柱構成樓的主體,外以一樓圍廊和二樓平座構成樓的保護層。外層結構雖易損壞,也易維修更換。圍廊和平座雖已重修多次,而主體結構卻一直未動過。第二層以上中央是空井,前后內柱無法用梁穿越,因而采用了碩大抹角梁,井字梁,層層環繞疊架,前后左右搭連構結。通過木疊木、木扣木、木跨木、木連木,形成一個牢固穩定的整體。而且樓的形體統一而有變化,有著許多微妙獨到之處。四層檐口的處理各不相同。一層宏敞,二層低下,三層深遠,四層舒展,整個形體避免了機械式斜切直線,使人感到高大而秀麗。</p> <p class="ql-block"> (五)樓東大街</p> <p class="ql-block"> 東街牌坊</p> <p class="ql-block"> (五)樓北大街</p> <p class="ql-block"> (六)樓西大街</p><p class="ql-block"> 樓西大街,東起光岳樓,西至西城門,長500米、寬8米,因位于光岳樓西而得名“樓西大街”;明、清兩代的縣治所,民國期間的專員公署和縣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聊城專區行政公署,均先后設址于樓西大街中段偏東的路北。</p> <p class="ql-block"> 1.聊城縣衙</p><p class="ql-block"> 據史料記載,明朝洪武二年,縣丞蔣子昭主持修建縣衙,后世又歷經多次維修。明清六百年間,聊城縣衙一直是聊城的“政治中心”,歷任知縣200余位。整座衙署坐北朝南,中軸對稱,左文(吏)右武(兵),前朝后寢,體現了明清時期衙署的傳統禮制思想。縣衙南北軸線長193.38米,東西寬95米,占地26畝,約17000余平方米,房屋200多間。</p> <p class="ql-block"> “一部清縣衙,半部官文化”,縣衙有宣化坊、照壁、旌善亭、申明亭、大門、差役房、禮賢館、儀門、六房即吏、戶、禮、兵、刑、工、三班院、忠慎堂、縣丞衙、主簿衙、典史衙、思補堂、縣丞宅、主簿宅、三省堂、退思園、東賬房、西庫房、膳房等建筑。現有縣衙建筑規模是以《聊城縣志》記載為依據,在舊址上復建完工后形成。</p> <p class="ql-block"> 2.西城門-清遠門樓</p><p class="ql-block"> 清遠,意為清明高遠,此處“清”代表純潔透明、公正廉潔。“遠“”代表遠大、悠遠。相傳清朝之前,西城門以西是百姓耕耘之地,頗具一番別樣田園氣息,清明悠遠。</p> <p class="ql-block"> 3.古城墻</p> <p class="ql-block"> (七)西南角樓</p> <p class="ql-block"> 晚7時左右結束游覽,驅車前往聊城市區入住左鄰右里酒店。</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吉市|
伽师县|
屯门区|
监利县|
邹城市|
通辽市|
将乐县|
卢龙县|
中方县|
奇台县|
永德县|
永城市|
兴业县|
盘山县|
徐闻县|
昌图县|
宜良县|
潮安县|
读书|
英吉沙县|
洛川县|
淄博市|
德庆县|
元朗区|
康平县|
南汇区|
汝南县|
上栗县|
牡丹江市|
衡山县|
哈尔滨市|
莱芜市|
深州市|
泗水县|
岑巩县|
加查县|
渭源县|
崇仁县|
东城区|
江北区|
铜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