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記駐軍某部(89347部隊)醫療隊為貧下中牧防病治病的事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熊曉先</b></p> <p class="ql-block">1975年5月7日,天峻縣舟群公社地區飛起漫天大雪,寒流襲來,氣溫急驟下降,不少牧民病倒。就在這時,駐軍某部聞訊后,立即派出醫療隊,滿懷子弟兵對貧下中農的深情厚意,頂風冒雪,翻山越嶺火速趕來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b></p><p class="ql-block">解放軍“曼巴”進山來的消息,象春風一樣,很快傳遍了舟群草原,吹進了帳房,溫暖著牧民們的心。</p><p class="ql-block">在治病過程中,醫療隊首先遇到的一個問題是語言不通,給準確診斷病情帶來了不少困難。但是,對用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武裝起來的解放軍醫務人員來說,又算得了什么呢?他們想盡種種辦法,克服重重困難,一個心眼地要使得病的階級兄弟盡快恢復健康。</p><p class="ql-block">衛生員向修平就是其中一個。起初,來看病的藏族社員在敘述病情時,給他打手勢,拿實物作比劃,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小向還是不完全了解他們的疾苦。因此,他急得頭上直冒汗,心里比針刺還難受。心想,自己連病人的話都聽不懂,怎么能談得上很好地為貧下中牧治病?于是,小向暗暗下了決心:學會藏語。白天,他把在工作中遇到不好懂的藏語,用漢文按同音一句一句記下來,晚上,利用空閑時間請會藏語的同志一句一句地教;早晨早早起來練習發音;平常走路,口里也在不停地念,默默地背。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刻苦學習,小向的一本厚厚的小本子記滿了頭痛、感冒、拉肚子……等一些常用醫學藏語,并且背熟了。他再給藏族社員看病時,談得親切了,病情也了解得比較清楚了。因此,有的貧下中牧伸出兩個大拇指,稱贊向修平說:“金珠瑪米桑給!”(解放軍好)。</p><p class="ql-block">這個公社,多數生產隊都住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山上,嚴重缺氧,這對醫療隊的同志也是一場十分嚴峻的考驗!</p><p class="ql-block">就說衛生隊副隊長蔡連水吧。他患有高血壓病。舟群地勢高,本來領導怕加重他的病情,沒有安排他去。可是,為搶救得病的少數民族兄弟,他硬是背起行李,和同志們一齊出發了。有一天早晨,他頭昏眼花,額上掛滿了豆粒大的汗珠。同志們勸他在家休息,但他心里掛著前一天接觸的一個重病人,非要去親自瞧亠瞧。大家見攔不住他,就備了一匹馬,想讓他騎馬去,而蔡副隊長卻說,走路正是鍛煉自己的好機會。他抹了抹頭上的汗珠,把馬讓給戰士們騎,自己步行三十多里到病人家里。當時,他臉色蒼白,氣喘吁吁。然而,他一刻也沒顧得休息,悄悄往嘴里塞了兩片降壓靈,便動手給病人進行診斷、治療。這樣,在蔡副隊長的精心治療下,那位社員的病情很快得到了好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b></p><p class="ql-block">天,已經是晌午了。呼嘯的西北風卷起漫天飛雪,撲打著草原。這時,只見一個人戰風斗雪,艱難的跋涉著。他就是醫療隊軍醫丁懷文。</p><p class="ql-block">這天早晨,雪下得正緊,丁軍醫聽說五十里外高山上有位肺膿腫病人,急需治療。于是,他毫不猶豫地背起藥箱,跨出帳房,消失在風雪迷漫之中。</p><p class="ql-block">一路上,鵝毛大雪鋪天蓋地,分不清哪是路,哪是溝壑,稍不小心,就有掉到山巖下的危險。在這走兩步就得喘幾口氣的艱難時刻,幾天前發生的事情,在他眼前涌現出來了:五隊隊長諾弟為了表示貧下中牧對親人子弟兵的心意,在一個風雪天,跨上馬,帶上槍,上山打了只黃羊,送到醫療隊的住地,一定要讓大家嘗嘗這山里的野味……</p><p class="ql-block">“人民群眾對咱們越是熱情,咱們越應當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哇!”想到這里,丁懷文更覺得渾身是勁,一口氣翻了三座山。來到預計地點,只見遍地是雪,帳房都不見了。這是什么時間搬的,人又到哪里去了呢?丁懷文彎下腰,細心的扒開雪堆,發現留下的灶土煙跡還很新鮮。從而他斷定是風雪大,牧民們怕凍壞牛羊,搬到避風的地方去了。</p><p class="ql-block">這樣,丁軍醫根據風勢,又翻了一道山,最后,在一個低洼的地方找到了病人。病人的母親迎出來,看見雪地里留下的兩條深深的腳印,無限感激地說:“好‘曼巴’,這大雪天,就是咱們藏民都是不出門的,而你卻找上門來給治病,叫我怎么感謝你們呢?”</p><p class="ql-block">象這樣“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的事跡,真是難以數計。在舟群一隊,人們傳頌著這樣一句佳話:“今年下大雪,來了解放軍醫療隊,全隊七十六人,不但沒有少一口,而且還增加了一個。”‘</p><p class="ql-block">事情是這樣的:一次,衛生員崔興國聽說隊長才增的愛人要生小孩了。小崔明白,產婦前幾天得了重感冒還未好,這時生小孩是件很危險的事。因此,他摸黑趕來,只見產婦發著高燒,處于半昏迷狀態。此刻,急需給病人注射青鏈霉素。可是,醫用藥水帶的不夠,怎么辦呢?若是返回住地去取,到天亮才能回來。情況十分緊迫。崔興國根據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經驗,用其他醫用水劑代替注射用水,及時進行搶救,終于給病人把體溫降下來,使她安全生下孩子。</p><p class="ql-block">夜,已經很深了。為了防止意外,小崔還守在產婦的身邊,一會兒給她量體溫,一會兒又給她打針、喂藥。實在太累了,他就跑到河里去,打開冰層,用冷水洗一洗臉。崔興國常說:“我是受廣大指戰員的委托而來的,一定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把黨和毛主席的關懷,送到牧區人民的心坎上。”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護理產婦的工作中,他整整三天三夜沒有合眼。產婦安全脫險了,而他的兩眼卻深深地陷下去了。才增抱著嬰兒親昵地說:“要不是解放軍‘曼巴’日夜護理,恐怕大人小孩早就沒命了。黨和毛主席的恩情比海深,比天大啊!”為了讓這高原的未來建設者記住自己是怎么出生的,也是為了紀念解放軍醫療隊進山,孩子的父母親給他起名叫“繼軍”,讓他長大后,繼承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為鞏固無產階級專政而英勇戰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b></p><p class="ql-block">經過解放軍“曼巴”半個多月的治療,病人都恢復了健康。在醫療隊即將離開牧區時,不少貧下中牧遠道趕來送行,給親人解放軍敬上一杯又一杯青稞酒……</p><p class="ql-block">突然,一個名叫多特兒的二十多歲的小伙子,穿過人群,來到軍醫張夢林的跟前,緊緊地扯住他的手,口里一個勁地說:“代母西!代母西!”(再見!)張軍醫從口袋里掏出一包銀針,遞到多特兒的手里,勉勵他大膽實踐,精心工作,努力為貧下中牧服務。</p><p class="ql-block">看到這番動人的情景,不少人都打聽這是怎么一回事?原來,張軍醫在巡回醫療中,給多特兒用針灸治好病后,在生產隊的支持下,決心教給多特兒一些針灸知識,讓他也能為貧下中牧防病治病。于是,張軍醫每天帶著多特兒出診,手把手地教他怎樣進針,如何捻針等。還經常在自己身上做示范。在張軍醫的耐心教育下,多特兒很快學會了一些常用針灸知識,能治療一些常見的疾病了。</p><p class="ql-block">“是啊,金珠瑪米雖說要走了,而心卻留在草原上!”聽了這段敘述,六十四歲的藏族阿爸海諾聯想起解放軍“曼巴”教大家治關節炎,用牛羊糞燒熱面塊,把毛巾包好,哪兒痛就敷哪兒的辦法,不禁感慨萬分,深情地說:“四十多年前,這里也下了一場大雪,鬧得貧下中牧吃了千般苦。這次,雪下得比那次大,天比那年冷。我們得了急病,解放軍‘曼巴’就立即趕來慰問,不僅給我們治病,而且連今后的事都替我們想到了,這真是新舊社會兩重天。咱們有今天,全靠共產黨的好領導,全托毛主席的福啊!”</p> <p class="ql-block">雪后的草原,晴空萬里,無一絲兒云彩。而那白生生的羊群,卻象朵朵流云,眷戀著群山,歡跑在草地上,膘肥體壯,一片生機。看到這一派春意盎然的情景,貧下中牧都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心中的歌:“是金珠瑪米給咱們送來了黨和毛主席的溫暖;是解放軍‘曼巴’給草原留下了萬里春光!……”</p> <p class="ql-block">原載:1975年6月23日《青海日報》</p><p class="ql-block">資料提供:王珍</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袁武學(AI生圖)</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咸丰县|
黔西县|
昌宁县|
沙雅县|
尤溪县|
诸城市|
平塘县|
社会|
永泰县|
内丘县|
分宜县|
色达县|
新源县|
灵丘县|
醴陵市|
南岸区|
革吉县|
涿州市|
通道|
新疆|
西丰县|
萍乡市|
定陶县|
京山县|
公安县|
远安县|
扶余县|
张家界市|
沙河市|
呼和浩特市|
宣恩县|
大安市|
乌什县|
垦利县|
通山县|
周宁县|
肇州县|
二连浩特市|
兴安盟|
东乡族自治县|
曲麻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