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 <p class="ql-block"> 為弘揚教育家精神,引導教師以教育家和優秀教師為人生目標,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時刻涵養自身道德情操,提升教書育人能力,以模范行為影響和熏陶學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朝陽“大先生”,明德小學校將通過師德師風專欄分期展播“時代楷?!薄叭珖虝丝!?‘全國“最美教師”’“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優秀教師”等的師德楷模故事。</p><p class="ql-block"> 本期我們推出顧明遠老師的師德故事《春風化雨,永葆童心》。讓我們一同聆聽、感受顧明遠老師如何以淵博學識啟迪思想,用溫暖情懷守護童真,書寫教育路上的大愛傳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顧明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春風化雨,永葆童心</b></p> <p class="ql-block"><b>人物簡介</b> </p><p class="ql-block"> 顧明遠,1929年10月生,江蘇江陰人。蘇聯國立莫斯科列寧師范學院教育系畢業,現任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明遠教育書院名譽院長、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學術顧問。曾任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議組教育學科召集人、中國教育學會會長、世界比較教育學會聯合會聯合主席等職。主要著作有《魯迅的教育思想和實踐》《教育學》《比較教育》《比較教育導論——教育與國家發展》《中國教育大百科全書》《教育大辭典》《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中國教育路在何方——顧明遠教育漫談》《世界教育大事典》《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紀實》《顧明遠教育口述史》等。</p> <p class="ql-block"><b>故事內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春風化雨,永葆童心</b></p><p class="ql-block"> 顧明遠自幼喜歡數學、繪畫,在江蘇南菁中學就讀時,就立下了“工業報國”的雄心壯志,因此高考時毅然報考了清華大學建筑系,卻不幸落榜,機緣巧合下,來到上海私立榮海小學擔任語文和算術課教師。沒想到,這段無心插柳的工作經歷,讓顧明遠體驗到了身為人師的樂趣,次年他便報考了北京師范大學,立志從事教育事業。這一次,他如愿考取。1949年9月,顧明遠到校不久后就將迎來新中國的開國大典。10月1日那天,他聽到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看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心情無比激動,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歷史性見證時刻。</p><p class="ql-block"> 在北京師范大學學習期間,學界大師們在風雨操場上的講學,如董渭川先生講教育方針,林礪儒先生講中等教育,邱椿先生講外國教育史,薛鴻志先生講教育統計學,周先庚先生講心理學等,給顧明遠留下了深刻印象。這為他此后的教育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1951年夏,顧明遠接到學校通知,派他前往蘇聯留學。出發前夕,周恩來總理在北京飯店宴請新中國的第一批留學生。得知顧明遠學的是教育專業后,周總理對身邊的著名教育家馬敘倫說:“這是你的干部。”周總理的鼓勵更堅定了顧明遠教育報國的決心。他在不同場合曾多次表示:“我是黨和國家培養起來的教育工作者,我要為黨和國家貢獻一切力量?!?lt;/p><p class="ql-block"> 1956年,顧明遠學成歸國后一直在教育領域工作至今。再回首,顧明遠更加感到他選擇教育事業,既是黨和國家培養的結果,也與他年少時的際遇密不可分。在那里,他遇到了一批卓越的老師,他們多才多藝,教學充滿魅力。顧明遠在他的口述史中回憶道:“幸而所在的南菁中學中有幾位好老師,使我的青少年時代沒有虛度年華……我覺得,教師這個職業很有意義,學校的生活很有生氣。我的成長是教師培養的結果,我也愿意像我的老師那樣去培養下一代。”教育的種子,原來早已種在顧明遠的心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沒有愛就沒有教育</b></p><p class="ql-block"> 顧明遠認為,真正的愛是建立在信任和理解的基礎之上的,只有信任學生、理解學生,真誠平等地對待學生,教育才能真正發生。同時顧明遠強調,教育中的愛不同于父母的愛,它是對民族的愛、對國家的愛、對未來的愛,是不求回報的愛。正因為有這種純粹的大愛和責任,顧明遠總是站在孩子的立場,發出了不少振聾發聵的呼聲,正如100年前魯迅先生呼吁“救救孩子”那樣,顧明遠對各種“反教育行為”橫眉冷對,口誅筆伐。也正是出于對學生成長的關愛,2004年顧明遠提出廢黜“三好學生”評選的呼吁。他認為,在我國當時特定的教育環境中,評選“三好學生”已經違背了實施這項制度的初衷——使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評價標準變得越來越片面化。有的家長為了自己子女入選“三好學生”,甚至會做出一些有違社會道德的行為,更是影響了學生人格的養成,扭曲了學生的心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b></p><p class="ql-block"> 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v觀歷史上的大科學家、大學問家,無不是興趣使然。興趣從何而來?顧明遠認為,一是來自兒童的天性。兒童生來就有好奇心,對外部世界充滿了新鮮感。二是來自活動。兒童在活動中會產生很多疑問,總想尋找答案。所以教師要呵護兒童的好奇心,組織學生活動,激發他們的興趣。</p><p class="ql-block"> 幾千年來,教師一直處于教育的中心位置,新中國成立后,對蘇聯教育經驗的全盤照搬更加強化了教師的這一地位,教學中往往把學生視作被動的接受教育的對象,看不到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也不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造能力,從而使得學生學習消極被動,學習負擔過重,這在一段時期內已經成為中國教育的痼疾。1981年,顧明遠在《江蘇教育》第10期發表了《學生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教育的主體》一文,第一次提出“學生主體說”,引起了學術界的爭議。有人批評事物只能有一個主體,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因此教師才是教育的主體。針對這個觀點,顧明遠在《中國社會科學》1987年第4期發表的《論教育的傳統與變革》一文中明確說明,“教師的主導作用”一詞是由蘇聯教育學中的видущая роль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先導、引導作用,并無主體的含義。同時,他還強調“既要把學生看作是教育的對象,又看作是教育的主體”。二者并不矛盾,在教育過程中,學生是教育的對象,教師遵照教育方針,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施加影響。但要讓教育有成效,讓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就必須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教書育人在細微處</b></p><p class="ql-block"> 2017年10月,顧明遠在與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蘇霍姆林斯卡婭對話時,卡婭提及“蘇霍姆林斯基說‘看到’孩子,不應只是像看到一件樂器一樣,作為老師‘看到’孩子并不困難,但要‘看見’孩子是不容易的”。對此,顧明遠也深表認同。他常說,少年兒童的心理是很嬌嫩的,稍有差池,容易受到傷害。為什么小朋友出門總要家長抱,因為孩子希望看到更高更遠的世界;為什么有的小朋友不愿意去幼兒園,可能是幼兒園老師一個不經意的動作或不經意的眼神傷害了孩子幼小的心靈。因此,父母也好,老師也好,要注意呵護兒童,及時了解他們的想法。同時,學生愿意以老師為榜樣,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在學生眼里,被他們所模仿。</p><p class="ql-block"> 進入21世紀后,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顧明遠越發意識到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他常說,雖然信息技術、互聯網改變了教育環境和教育方式,但教育的本質不變。教育傳承文化、創新知識和培養人才的本質不會變,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不會變。中國向來重視德行,強調教師要以自己的言傳身教為學生樹立榜樣。他認為,教師要“既做經師,更做人師”。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學生成長在活動中</b></p><p class="ql-block"> 20世紀80年代,顧明遠就意識到活動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他在《學生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教育的主體》一文中指出,要為學生創造一種條件和環境,使他們在矛盾中決策,那樣獲得的觀念才鞏固,才會變成它自己的堅定信念。在學生犯了錯誤的時候,不能光靠單純的說教,而是要給學生組織一些活動,使他在活動中用自身的力量去克服缺點和錯誤。顧明遠鼓勵學校大力開展課外活動,吸引他們參加各種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使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和聰明才智,同時使他們增長知識,增強體質,了解祖國,認識世界。</p><p class="ql-block"> 但近年來,不少學校和社會機構對活動教育的理解有些偏差,課外活動熱熱鬧鬧,而作為學校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活動卻忽視了學生興趣的培養。因此,2014年顧明遠在《中國教育報》特別撰文《學生成長在活動中——我提倡“活動教育”》,強調“學生活動并非指學生的肢體動作,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思維活動。有些課堂搞得很熱鬧,學生討論得熱烈,甚至又唱又跳,但據我觀察,總有少數學生并沒有積極參與,似乎是旁觀者,沒有積極的思維活動。另一方面,也不要誤解認為講解課就沒有學生的活動。如果老師的精辟講解能夠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講解課也是一堂好課”。2022年4月,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強調課程實踐的重要性,主張通過喚醒、豐富、創造學生的社會實踐經驗,讓深度學習成為可能。這也是顧明遠“學生成長在活動中”這一理念在當代的最好體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入世童心出世佛</b></p><p class="ql-block"> 顧明遠先生不僅心系兒童,自己也永葆童心,對新鮮事物永遠充滿好奇、熱情,是終身學習的典范。他70歲開始學習電腦,微博、微信、抖音……他從不抗拒,甚至比年輕人學習的還快還好。2020年,疫情來襲,很多老師尚未適應線上教學,顧先生已熟練地使用各種網絡會議平臺,并自己錄制視頻,他在年終總結時寫道:“參加線上會議無數……”他對生活充滿熱情,攝影、書法、音樂、美食……均信手拈來。不少師生慕名前來求字,他都一一應允,學校感激萬千,他卻笑言,自己不是書法家,是學校給他機會練字。而面對現實問題,他又像《皇帝的新裝》里那個孩童,直言不諱,奮筆疾書。</p><p class="ql-block"> 顧明遠如此積極入世,卻又灑脫至極,淡泊名利。1997年,顧明遠獲得“曾憲梓教育基金會”一等獎;2014年獲“吳玉章終身成就獎”,2018年獲“北京師范大學四有好老師終身成就獎”;所有獎金顧先生均悉數捐出,用于資助青年學者開展研究,獎勵在中國教育理論和實踐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青年人。杭州師范大學聘請顧明遠作為學校學術委員會主任,他欣然答應,并將所得報酬捐給杭師大,設立專門的勵學獎學金項目鼓勵后學。1996年起,顧明遠和夫人周蕖又悄悄地出資在北京師范大學設立獎助學金項目,以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品學兼優、立志從教的優秀大學生,并再三叮囑不要告訴受資助者。</p> <p class="ql-block"><b>故事啟迪</b></p><p class="ql-block"> 顧明遠先生以真摯童心貼近學生心靈,用博愛情懷照亮教育之路,其一生踐行的四句人生信條,是師德精神的生動寫照。他如松樹般堅韌,在教育探索的風雨中堅守初心,始終挺拔;似小草般謙遜,在教育實踐的土壤里汲取養分,不斷成長。他以大海般的包容接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與差異,用細雨般的溫柔耐心,將知識與品德無聲浸潤學生心田。顧明遠先生的教育人生,不僅是對教育理想的堅守,更啟迪著無數教育工作者:以純粹之心育人,以廣博之愛治學,方能鑄就教育的永恒豐碑。</p> <p class="ql-block">來 源丨明德小學黨總支</p><p class="ql-block">初 審丨姜欣欣</p><p class="ql-block">復 審丨高 宏</p><p class="ql-block">終 審丨張玉英</p><p class="ql-block">編 輯丨信息中心</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秦安县|
通城县|
饶阳县|
红河县|
额尔古纳市|
广宁县|
柏乡县|
祁门县|
宝丰县|
红河县|
香格里拉县|
闸北区|
尼木县|
岳普湖县|
开原市|
鹤壁市|
泗阳县|
来安县|
晋城|
洞头县|
磐安县|
古田县|
安徽省|
仙居县|
报价|
宝清县|
东安县|
方山县|
英德市|
德阳市|
大悟县|
芜湖县|
镇巴县|
巨野县|
阿拉善右旗|
江陵县|
宁化县|
宣化县|
甘孜县|
郯城县|
新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