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5月6日,我們從解州出發,繼續充滿歷史韻味的山西之旅。這一天,我們游覽了永樂宮、鸛雀樓、黃河大鐵牛和普救寺,每一處景點都讓我們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蘊。晚上,我在萬榮縣投宿,為第二天的旅程養精蓄銳。</p> <p class="ql-block"> 第一站游覽永樂宮。永樂宮是中國現存最為著名的元代道教宮觀之一,以其精美的壁畫和獨特的建筑藝術聞名于世。位于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龍泉村,始建于元代(1247年—1358年),原名“大純陽萬壽宮”,因原址在永樂鎮(傳為道教全真派祖師呂洞賓的故里),后因三門峽水庫建設遷至現址。</p><p class="ql-block">為紀念呂洞賓而建,屬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其壁畫和建筑代表了元代宗教藝術的巔峰。</p><p class="ql-block">永樂宮沿中軸線對稱分布,依次為宮門、龍虎殿(無極門)、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建筑風格承襲宋元傳統,恢宏古樸。</p><p class="ql-block"> 三清殿:主殿,供奉道教最高神“三清”(玉清、上清、太清),殿內元代壁畫《朝元圖》堪稱國寶。</p><p class="ql-block"> 純陽殿:描繪呂洞賓生平故事的連環壁畫《純陽帝君神游顯化圖》。</p><p class="ql-block"> 重陽殿:展示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及其弟子的傳教事跡。</p><p class="ql-block"> 1956—1966年,因三門峽水庫建設,永樂宮被整體切割遷移至現址,壁畫揭取、修復技術堪稱世界文物保護的典范。</p><p class="ql-block">永樂宮內的壁畫禁止拍照,留點遺憾。</p> <p class="ql-block">古建筑飛檐翹角,木質結構精致,周圍綠樹成蔭,天空晴朗無云,仿佛在向世人展示著它的莊重與典雅。古樸典雅的傳統建筑坐落在綠樹環繞之中,紅色墻壁與灰色屋頂形成鮮明對比,樹木枝葉繁茂遮擋部分天空,營造出寧靜和諧氛圍,傳統建筑飛檐翹角設計精美獨特,藍天白云映襯下顯得格外莊重肅穆,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游鸛雀樓,又名 鸛鵲樓,位于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蒲州古城西側的黃河東岸,是中國 四大名樓之一(其余為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因唐代詩人 王之渙的千古絕句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而聞名天下,被譽為 “中華詩樓”。</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 黃河大鐵牛,又稱 開元鐵牛或 蒲津渡鐵牛,位于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蒲州古城西側的黃河古渡口,是唐代開元年間(公元724年)鑄造的大型浮橋地錨,被譽為“世界橋梁史上的奇跡”和“唐代重型金屬鑄造工藝的巔峰之作”。 </p><p class="ql-block">唐玄宗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由宰相張說主持修建。 </p><p class="ql-block">鐵牛用途是作為蒲津浮橋的“地錨”,固定黃河上的竹索浮橋,連接秦晉(陜西與山西)。 </p><p class="ql-block">鐵牛共8尊,東西兩岸各4尊(現存為東岸4尊,西岸4尊可能埋于黃河泥沙下)。 </p><p class="ql-block"> 1989年考古隊在蒲州古城外發掘出4尊鐵牛、4尊鐵人、2座鐵山及7根鐵柱。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四站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蒲州鎮,始建于唐代,因元代雜劇《西廂記》的愛情故事發生于此而聞名,被譽為“愛情圣地”。</p><p class="ql-block"> 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則天時期(約684年),原名“西永清院”,后因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中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故事發生于此而改名“普救寺”,取“普度眾生,救人苦難”之意。 </p><p class="ql-block"> 寺院因《西廂記》中“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鶯鶯”的浪漫故事而成為中國古代愛情文化的象征地。</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清县|
和硕县|
江源县|
雷波县|
抚州市|
呼伦贝尔市|
淮滨县|
张家口市|
香港
|
建瓯市|
安岳县|
云龙县|
武威市|
远安县|
岑巩县|
克拉玛依市|
太谷县|
垣曲县|
襄汾县|
宣武区|
河西区|
格尔木市|
康乐县|
阆中市|
平顶山市|
茌平县|
绍兴市|
宾川县|
明光市|
井陉县|
久治县|
武夷山市|
兴和县|
即墨市|
乌兰察布市|
页游|
万山特区|
泸溪县|
西乌珠穆沁旗|
邢台市|
进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