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5年2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全面實行軍銜制。條例規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共分4等14級,對創建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或領導戰役軍團作戰、立有卓越功勛的高級將領,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5年9月27日,由國家主席毛澤東主持的授元帥軍銜和勛章的典禮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行,授予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10人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十大元帥已全部辭世。聶榮臻是最后一位去世的元帥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朱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階,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締造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建國初期,兼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為加強執政黨的建設,維護黨的組織紀律,克服黨內各種不良傾向,保持黨的優良作風,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還多次出國訪問、會見外國領導人,增進了中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的友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曾遭到林彪、江青集團的侮辱和打擊,但受到毛澤東的保護。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選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彭德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彭德懷(1898年10月24日-1974年11月29日),男,原名得華,號石穿,出生于湖南省湘潭縣彭家圍子。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帥,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彭德懷于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歷任中國工農紅軍師長、軍長、三軍團總指揮、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長征后期擔任過陜甘支隊司令員;到達陜北以后,擔任過紅軍前敵總指揮。抗日戰爭時期,擔任八路軍副總指揮,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書記。解放戰爭時期,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西北野戰軍(后為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西北軍區司令員。1950年10月,出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54年后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1956年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和“四人幫”的誣陷和殘酷迫害,多次被游斗。1974年11月29日逝世。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他平反昭雪,恢復了名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羅榮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羅榮桓(1902年11月26日—1963年12月16日),原名羅慎鎮,字雅懷,號宗人。生于湖南省衡山縣寒水鄉南灣村(今屬衡東縣榮桓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羅榮桓任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政務院政治法律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中國十大元帥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羅榮桓是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締造者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奠基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黨、國家和軍隊卓越領導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劉伯承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劉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原名劉明昭5,曾用名劉伯堅,四川省開縣人(現重慶市開州區)。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締造者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辛亥革命時期從軍,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相繼參加了北伐戰爭、八一南昌起義、土地革命戰爭、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建國后,歷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1986年10月7日,劉伯承在北京逝世,終年94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劉伯承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勛,為我國的國防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杰出貢獻,對我軍向正規化、現代化邁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賀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賀龍(1896年3月22日-1969年6月9日),原名賀文常,字云卿,湖南桑植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始人和主要領導者之一。 他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斗爭生涯中,為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建立了不朽功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陳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陳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男,名世俊,字仲弘,漢族,四川樂至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外交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回國;1922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到北京中法大學文學院學習并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任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擔任政治工作,同年在南昌起義部隊任第十一軍二十五師七十三團政治指導員,參加領導了湘南起義。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江南指揮部、蘇北指揮部指揮,新四軍代軍長、軍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山東軍區司令員,華東軍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副司令員,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長,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陳毅是中共第七、九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2年1月6日因患腸癌在北京逝世,終年71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7年其遺作專集《陳毅詩詞選集》出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聶榮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聶榮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男,漢族,字福駢,曾用名聶云臻,四川省江津縣吳灘鎮石院子(今重慶市江津區)人。192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到蘇聯學習。建國后,歷任中央軍委秘書長兼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國防科委主任,中國老齡問題全國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發明協會名譽會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92年5月14日22時43分,聶榮臻逝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聶榮臻同志是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深受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的尊敬和愛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葉劍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葉劍英(1897年4月28日—1986年10月22日),原名葉宜偉,字滄白,廣東省梅縣人,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忠誠戰士,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長期擔任黨、國家和軍隊重要領導職務的卓越領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是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改革開放的重要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葉劍英是我黨我軍著名的軍事謀略家,是我軍司令部工作和參謀事業的奠基人,相繼擔任中國工農紅軍總參謀長、八路軍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參謀長。他還是杰出的軍事教育家,是黃埔軍校的籌建者之一,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起,又先后兼任過中國工農紅軍學校校長、延安軍事學院副院長、華北軍政大學校長,為我軍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才。新中國成立后,又成為中國軍事科學研究事業的開拓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6年10月黨和國家處于危難之際,葉劍英同志挺身而出,力挽狂瀾,同中央其他領導同志一起,根據中央政治局多數同志的意見,代表黨和人民的意志,一舉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挽救了黨,挽救了國家,也挽救了我們的軍隊。此后,他以很大精力抓了軍隊工作各個方面的撥亂反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與鄧小平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一起,推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實現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國防和軍隊建設也開始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徐向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徐向前(1901年11月8日—1990年9月21日),字子敬,出生于山西省五臺縣永安村。192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徐向前同志是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長期擔任黨、國家和軍隊重要領導職務的卓越領導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林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林彪(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日),出生于湖北黃岡林家大灣,軍事家,原名林祚大,字陽春,號毓蓉;曾用名育容、育榮、尤勇、李進,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3年6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1年9月8日,林彪下達反革命武裝政變手令,妄圖謀害毛澤東。陰謀敗露后,于9月13日乘飛機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國溫都爾汗地區機毀身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開除其黨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81年1月25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確認為林彪反革命集團案主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十大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張云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10位將領被稱之為“十大大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粟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幼年起名粟多珍、志裕,侗族,生于湖南會同。中國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杰出的軍事家、戰略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位居十大將之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南昌起義,后進入井岡山,參加歷次反“會剿”和全部五次反“圍剿”戰爭。長征時留在南方組織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期間,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江南指揮部和蘇北指揮部副指揮。1941年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后兼第六師師長。解放戰爭期間,任華中野戰軍司令、華東野戰軍副司令、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等職,主要指揮高郵戰役、隴海線徐(州)海(州)段戰役、蘇中戰役、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常委、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將軍銜,并授予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徐海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徐海東(1900年6月17日—1970年3月25日),男,原名徐元清,曾用名徐少奎,湖北黃陂(今大悟縣)徐家橋村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卓越的軍事家,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忠誠戰士,人民解放軍36名軍事家之一,中共第八屆、九屆中央委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5年,徐海東開始接觸共產黨員,逐漸產生一種尋找革命的思想;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加入國民革命軍8,先后參加汀泗橋戰斗、武昌戰役等戰斗。1927年6月,被中共黃陂縣委任命為河口區農民自衛軍大隊長,領導農民自衛軍打擊地主反動武裝;11月,率領農民自衛隊參加支援黃麻起義。1930年4月,任黃陂縣赤衛隊大隊長;5月,任鄂東暴動委員會西南總指揮。1931年2月,中共鄂豫皖軍委警衛團二團團長;3月,任紅四軍十三師三十八團團長,先后參加一、二、三次反“圍剿”。1932年11月,任紅二十五軍副軍長兼七十四師師長。1935年9月,任紅二十五軍軍長;11月,任紅軍十五軍團軍團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7年8月,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三四四旅旅長。1940年1月,病倒在皖東戰場上,返回后方休養。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軍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0年3月25日,在河南鄭州逝世,享年70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12月,獲得平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徐海東具有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和善于把握全局的領導才能。毛澤東稱贊他是“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工人階級的一面旗幟”鄧小平評價他“對黨有一顆紅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5年,被授予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黃克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黃克誠(1902年10月1日-1986年12月28日),出生在湖南省永興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1928年在湘南起義中參與領導永興年關暴動,并率部隨朱德、陳毅上井岡山。曾任中國工農紅軍團長,師政委,軍政治部主任,紅三軍團政治部代主任等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抗戰期間,任八路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長,第三四四旅政委,第二、四縱隊政委,第五縱隊司令員兼政委,新四軍第三師師長兼政委,蘇北區黨委書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抗戰勝利后,進軍東北,領導創建西滿根據地,任西滿軍區司令員,中共西滿分局副書記、代書記,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兼后勤司令員、政委,中共冀察熱遼分局書記兼軍區政委、東北野戰軍第二兵團政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天津解放后,曾任中共天津市委書記兼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建國后,歷任湖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后勤部部長、政委,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國防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第八屆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山西省副省長,中央軍委顧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9年的廬山會議上,同彭德懷等一起被錯定為“反黨集團”。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殘酷迫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12月,被平反昭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86年12月28日逝世,享年84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陳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陳賡(1903-1961),原名陳庶康,湖南省湘鄉縣人。出生將門,其祖父為湘軍將領。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畢業后,留校任副隊長、連長。參加了平定商團叛亂和討伐陳炯明的東征。此后歷經北伐、南昌起義、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在人民解放事業的偉大征程中戰功卓著,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陳賡是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卓越領導人,是新中國國防科技和教育事業的奠基者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1年3月16日陳賡在上海逝世,終年58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譚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譚政(1906年6月14日-1988年11月6日),原名譚世銘,號舉安。湖南湘鄉人。他是黨和軍隊的優秀領導人,杰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人民解放軍卓越的政治工作領導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早年參加秋收起義。曾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軍委常委、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國防部副部長等職務。后被誣陷、監禁,文化大革命后擔任中央軍委顧問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88年于北京逝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蕭勁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蕭勁光(1903.01.04——1989.03.29),也作肖勁光,湖南長沙人。中國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國家和軍隊的優秀領導人,人民海軍的主要創建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開國大將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3年,蕭勁光兼任紅十一軍政委,率部參加黃陂、東陂戰役,參與中共第四次反“圍剿”戰爭。同年4月,任閩贛省軍區司令員,率部配合東方軍入閩作戰;8月,奉命回閩贛省軍區。1936年3月,到達陜北后的蕭勁光兼任紅二十九軍軍長、陜甘寧省蘇維埃政府軍事部部長;1937年2月,任中央軍委參謀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5月5日,中共中央對其進行政治平反,并于次月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副委員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80年1月,蕭勁光請退海軍領導崗位;兩年后擔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蕭勁光還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三、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89年3月29日蕭勁光在北京逝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王樹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王樹聲(1905—1974),原名王宏信,湖北麻城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與領導麻城暴動和黃麻起義。1928年后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師分隊長、大隊黨代表,紅一軍第一師支隊長、團長,紅四軍第十一師副師長兼三十三團團長,第十一師師長,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第三十一軍軍長,西路軍副總指揮,紅九軍軍長。參加了長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抗日戰爭時期,任晉冀豫軍區副司令員兼晉冀豫邊區游擊縱隊司令員。1944年10月任河南軍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軍區副司令員、第一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鄂西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鄂豫軍區司令員等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建國后,任湖北軍區司令員,中南軍區副司令員兼湖北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軍械部部長,國防部副部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第二政治委員等職,為加強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特別是武器裝備建設和軍事科研事業做出了貢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九、十屆中央委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4年1月7日病逝于北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張云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張云逸(1892年8月10日-1974年11月19日),廣東省文昌縣(今屬海南省)人。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了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護國戰爭和北伐戰爭。1926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29年在廣西右江領導武裝起義參加中國工農紅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紅軍時期,歷任紅軍第七軍軍長、中央軍委副參謀長、粵贛軍區司令員、紅軍總司令部和紅一方面軍司令部副參謀長兼作戰部部長,1934年10月參加長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新四軍參謀長、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指揮員、新四軍副軍長兼第2師師長、抗日軍政大學第8分校校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華東軍區副司令員、山東軍區司令員、華東軍政大學校長、中共華東后方工作委員會書記,中共中央華中局委員,中共中央華東局委員。為華東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全國解放后,歷任中共廣西省委書記、廣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廣西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員、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二書記、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副書記。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曾任黨的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一屆、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4年11月19日病逝于北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羅瑞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將、公安部原部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羅瑞卿(1906年5月31日—1978年8月3日),四川南充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大將軍銜,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革命生涯中,羅瑞卿歷任支隊黨代表、縱隊政治部主任、師政治委員、軍政治委員、軍團政治保衛局局長等職,參加樂安宜黃、建黎泰、金資等戰役,參加長征,參與指揮強渡大渡河戰斗,參加強渡烏江戰斗,率部六渡赤水,參加回師遵義殲滅國民黨軍吳奇偉師的戰斗,參加直羅鎮戰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參與指揮百團大戰和領導華北敵后抗日游擊戰爭,組織綏東戰役,參與指揮大同集寧、張家口、易滿、保南、正太、青滄、保北、大清河北等戰役,參與清風店戰役、石家莊戰役、平津戰役、太原戰役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羅瑞卿先后擔任公安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秘書長、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央書記處書記、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工業辦公室主任等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8年8月3日病逝,終年72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許光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許光達(1908—1969),湖南長沙縣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黃埔5期學員,曾參加南昌起義。先后任紅六軍參謀長兼紅二縱隊政委、紅十七師師長、紅八師師長、抗日軍政大學教育長、軍委參謀部部長兼延安衛戍司令、晉西北地區獨立第二旅旅長兼晉西北軍區二分區司令員、晉綏野戰軍代參謀長、第三縱隊司令員、西北野戰軍第三軍軍長、第一野戰軍第二兵團司令員兼甘肅軍區司令員等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裝甲兵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等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9年6月3日逝世。</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山县|
清远市|
阜南县|
宁河县|
沂源县|
华坪县|
无棣县|
徐闻县|
荥经县|
兴宁市|
龙游县|
班玛县|
奇台县|
沅陵县|
商都县|
宜川县|
乐至县|
龙川县|
黑河市|
河津市|
五峰|
木里|
卢龙县|
中西区|
京山县|
嘉兴市|
敖汉旗|
神木县|
吴川市|
定襄县|
大理市|
泗水县|
襄垣县|
攀枝花市|
禹州市|
乾安县|
精河县|
永春县|
孟连|
黄冈市|
旬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