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h1><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魂系蒼洱間</font></b></div></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緬懷施作模老師逝世三周年</font></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觀 遠 圖/文</font></b></h5><div><b><font color="#333333"><br></font></b></div><div>說起施作模這個名字,大理人對他并不陌生。近半個多世紀以來,他以孜孜不倦的精神和攝影家獨特的眼光,奔走于蒼山洱海之間,行攝于蕓蕓眾生之中,足跡踏遍了大理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他用鏡頭記錄歷史,用圖片展示大理,用心血培養年輕一代,為攝影付出了畢生精力。<b><font color="#333333"><br></font></b></div><div><br></div><div>施作模老師是大理攝影的老前輩,他把一生奉獻給了他熱愛的攝影事業。他的作品充滿了濃濃的鄉土氣息,記載著大理人的鄉愁,在大理家喻戶曉,是新中國成長起來的第一代白族攝影家。<br></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39b54a">施作模老師于2022年5月7日因病去世,享年85歲。</font></b></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39b54a">在他逝世三周年之際,我編發此文,深切緬懷這位德高望重的良師益友。</font></b></div><div><br></div> 施作模1937年出生在洱源縣鳳羽鎮的一個白族農民家庭,1956年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六十醫院任文書、會計和俱樂部文職干部。1966年轉業到地方工作,安置在下關市農村辦,次年調入下關市總工會工人俱樂部工作。 <b><font color="#39b54a">施作模的妻子牟淑仙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是大理白族的第一代女拖拉機手,他們1967年結婚,婚后生了一子二女。</font></b><div><br><div>他們的家就安在工人俱樂部禮堂的樓上,1976年的一場大火毀了禮堂也毀了他們的家,他和我講起那場大火真是驚心動魄。</div></div> 施作模對攝影如癡如醉的熱愛,耳濡目染,影響了很多人的同時,也影響了他的家人。他的妻子兒子都愛上了攝影。<div><br></div> <b><font color="#39b54a">我與施作模老師認識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在市建二公司工會工作,他在市總工會,工作上經常來往。</font></b><div><br><div>1976年我們一起去昆明參加籌備《城市規劃與城市建設展覽》,回來的時候要到火車站坐火車到廣通,再乘汽車到南華住一晚,第二天才能回到家。一場罕見的大雪讓我們誤了火車,留下這張照片作為終身的記憶。</div></div><div><br></div> 在文革期間的70年代初,文化生活比較枯燥,下關工人俱樂部出現了兩個宣傳櫥窗,展示的各種圖片,令人耳目一新,成為下關比較活躍的地方之一,那兩個櫥窗就是施作模負責管理,其中多數作品的作者就是他,很多老下關人至今還記憶猶新。<div><br>1983年下關市和大理縣合并成大理市,下關巿工人俱樂部更名為大理市工人文化宮,施作模擔任文化宮主任,他在負責文化宮管理工作的同時還兼任專職攝影師,</div> <div>1983年2月5日《工人日報》報道下關市工人俱樂部,并譽為“蒼山洱海一枝花”。<br></div><div><br></div><b><font color="#39b54a">施作模除了自己拍攝外,還注重培養新生力量,通過舉辦攝影培訓班和攝影簡報等形式,擴大攝影隊伍,經常深入生活、舉辦各種展覽、發動攝影愛好者拿起手中的相機,積極拍攝身邊的好人好事,利用工人文化宮的“攝影園地” 專欄和攝影專刊,刊登他們的作品。</font></b><div><br></div><div>1987年春節還在文化宮的茶花園中免費為市民拍攝了1200多幅“迎春茶花全家福”照片。<br><div><br></div><div>攝影櫥窗專欄先后刊登了270多期,有些作品還被選送到全國總工會參展。他個人也先后在各種報刊發表攝影作品2000多幅,有50多件作品獲得國家級和省級獎勵,大理市工人文化宮被全國總工會授予“職工學校和樂園”的光榮稱號,施作模也被全國總工會評為職工文化先進工作者。</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39b54a">施作模1988年加入中國攝影家協會,1989年被列入中國攝影大辭典。1984年擔任大理市攝影家協會主席至2022年;1996年擔任大理州攝影家協會主席,任職9年。</font></b></div></div> 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卲華在瀏覽施作模的作品 近半個世紀以來,施作模的鏡頭始終緊跟時代的歩伐,圍繞大理,貼近生活。他一生拍攝了無數的圖片,曾經獲得過無數的獎勵榮譽,縱觀他的作品風格和創作歷程,都是離不開大理。他說是這片土地養育了我,我要用作品來回報我熱愛的這片故土。他的筆名“蒼洱情”就正好表達了他對故鄉的深情。<div><br><b><font color="#39b54a">從他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土生土長的大理人,一個少數民族攝影家對家鄉刻骨銘心的摯愛,對父老鄉親無比崇敬的深情,對攝影新人孜孜不倦的培育教誨。從他的作品我們看到了大理的過去和現在,從他的作品我們領略到了大理的風土民情,從他的作品我們感受到了一股叩人心扉的鄉情。</font></b></div> 施作模向中國攝影家協會顧問呂厚民介紹自己的作品 <b><font color="#39b54a">攝影創作也是藝術創作,不是簡單的按快門。它須要作者用心去觀察,用心去感悟,它須要作者身體力行,身臨其境,深入生活。用敏銳的眼光去捕捉天地靈動,人間萬象的瞬間,要想得到一幅滿意的圖片,往往要付出難以想象的代價。</font></b><div><br></div><div>蒼山的東坡和西坡施作模就上去過無數次。有時為選擇一個最佳角度,他居然用繩索把自己拴住,讓人吊著放下懸崖。為拍洱海,光是小普陀一年都要跑幾十次。</div><div><br></div><div>說他跑遍了大理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一點不為過。什么季節,什么時間和什么角度拍攝什么景點。哪個村寨哪天有什么民俗活動,他都了如指掌。他在山區農村都結識了很多朋友,有關氣候變化,花開花落,甚至婚喪嫁聚,起房蓋屋都會有人向他通報信息。</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39b54a">他常常聞風而動,不辭辛勞,起五更睡半夜,跌倒了又爬起來,不僅相機、鏡頭摔壞過好幾次,他的左手臂還留下殘疾。</font></b></div> 1998年施作模退休后還擔任著州、市攝影家協會的主席。他又全身心的投入到協會工作中。協會沒有工資報酬,他自費買了兩臺彩色和黑白放大機,在家中建立了一間暗室,他家就成為攝影家協會活動的場所。大家經常在這里探討攝影理論,學習交流攝影知識,從籌集經費到組織攝影釆風活動和發展新會員、舉辦攝影培訓、影展、影賽、講座,編輯《大理影像》專刊等繁雜的工作,組織策劃都親自出面,身體力行,言傳身教。<div><br></div> <div><font color="#333333">州攝影家協會外出采風</font></div><div><b><font color="#39b54a"><br></font></b></div><b><font color="#39b54a">先后從全州各縣市共發展新會員160多人,向省攝影家協會推薦了 20多人,向中國攝影家協會推薦了11 人,帶出了一支朝氣蓬勃的攝影隊伍。現在大理的一些知名攝影家談論起施作模,回憶起往事,都稱贊當年曾經得益于施老師的幫助指導。</font></b><br><br>1996年大理駐軍部隊邀請施作模幫助培訓軍地兩用人材,他把暗房設備都帶去,從拍攝到沖洗放大的全套攝影技術,都無私地向學員傳授。歷時3個月,共有40多人參加培訓。<div><br></div><div>施作模多年的攝影生涯養成閑不住,好動的習慣,三天不按快門就憋得難受。所以他的生活既非常簡單,卻又無比豐富。簡單是因為他的生活除了吃飯睡覺幾乎就是攝影;豐富是因為他是一位攝影家,一位藝術家,他須要不斷學習各種歷史文化、文學藝術和社會人文知識來充實自己,同時還要不斷學習更新攝影的專業技術知識。</div><div><br><b><font color="#39b54a">施作模是一位著名的攝影家,一位平昜近人的長者,他也是眾多攝影愛好者的良師益友。無論什么人都很容易和他交流溝通,無論什么人向他請教,他都熱情幫助,有問必答。同時,他也是一位好學上進,永不滿足,活到老學到老,學無止境的孜孜學子 ,是一位永遠不服老的“老頑童”。</font></b><br></div> <div><br></div>2012年5月,大理州老年大學攝影培訓班聘請施作模擔任老師,為老年攝影愛好者服務是件很有意義的事,當時他已經年屆74歲,也欣然接受了這個任務。學員都是些新手,很多人從來沒有玩過相機。他耐心的從基礎知識開始,把自己幾十年積累的知識、經驗毫無保留的向大家傳授。<div><br></div><div><b><font color="#39b54a">經常組織學員外出釆風,從理論到實踐,手把手的教,回來又一張一張的認真點評,使這些老年人在獲得攝影知識的同時為晚年生活又增添了無窮的樂趣。有些學員的作品在報刊發表,在攝影比賽中獲獎,有些學員還被批準加入了攝影家協會。</font></b></div> <b><font color="#39b54a">老一輩的攝影人都是從借人家的相機玩,起歩入門的。每一個人都希望能擁有一臺屬于自己的相機,說起自己的第一臺相機,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font></b><div><br></div><div>施作模也不例外,他說當年做夢都想買一臺相機。可是夫妻兩人的工資加起來才70多元,還有2個小孩,維持一家人的生活都十分緊張。為了實現夢想,全家人還是節衣縮食。1971年,終于買回來一臺“海鷗”牌120相機。喜悅之情難以言表。<font color="#333333">那臺相機至今還常常拿出來玩,個中滋味,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font></div><div><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br></b></div><div><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我曾聽施老師講過幾次他與相機的故事,每次他都飽含熱淚,感慨萬千。</b><br></div> 最初施作模還不是工人俱樂部的專職攝影師,他只有利用自己的相機,節假日騎著家中那輛破舊的“永久”牌自行車,經常奔走于蒼山洱海之間,跋山涉水,走村串寨,深入工廠車間、農村田頭,拍攝工人工作,農民勞動的場景。遇到困難就去請教照相館的攝影師,逐漸掌握了拍攝到黑白照片的沖洗放大技術。 新時期攝影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要求攝影家必須跟上時代的歩伐,不斷學習更新知識。施作模攝影是從黑白膠片入門,他始終堅持不懈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術。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已經熟練掌握了彩色膠片的沖洗放大技術。<div><br></div><div>進入21世紀以來,攝影技術隨著數碼技術的發展,傳統的?片相機被數碼相機逐步取代。這對于施作模又是一個考驗,必須要從電腦和數碼技術從頭學起,有一部分人經不住考驗,漸漸淡出了攝影圈。己經年逾古稀的施作模不甘落后,又拿出當年學習攝影的拼命精神,不恥下問,向子女和朋友請教,向年輕人請教,向書本請教……<div><br><b><font color="#39b54a">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很快掌握了電腦和數碼相機的原理和基本的操作方法。在短短幾年中完成了膠片相機到數碼相機的轉換,已經運用自如。</font></b></div></div> 2016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我寫了《情系蒼洱間--記著名白族攝影家施作模》,《他一生都在洱海的懷抱中—記那國印暢游洱海60年》,兩篇博文都發表在《觀遠新浪博客》。 <div>左起:施作模、王觀遠、那國印。</div><div><br></div><b><font color="#39b54a">施作模和那國印兩位都入選大理州《60年60人》展覽,并載入《百姓影像60年》和《白族》。</font></b> 施作模在看《60年60人》展覽 2018年施作模患腰椎間盤突出,外出拍攝的機會少了。還是忍著病痛,在家整理多年來積累的圖片資料,將照片編輯成相冊,?片掃描成數字影像以及近年來拍攝的數碼圖片分門別類的建立檔案保存。<div><br><div><b><font color="#39b54a">他說:“我雖然年邁體弱,我也要堅持把這些資料整理出來,保存好,作為一筆文化遺產留給后人。”</font></b></div></div> <b><font color="#39b54a">施作模與牟淑仙相儒以沫五十多年,志同道合,為人師表,是一對模范夫妻,令人羨慕。</font></b> <b><font color="#39b54a">施老師好長時間沒有出門了,我去拜訪他,見他還忍著病痛在孜孜不倦地學習和整理作品。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依然壯心不已,他的精神深深的感染了我……</font></b><div><br><div>2018年12月13日我又寫了一篇博文《施作模與攝影結緣六十年》,發表在《觀遠新浪博客》。</div></div> <b><font color="#39b54a">2018年12月18日《大理日報·視角》專版作了詳細報道。</font></b> <b><font color="#39b54a">現在每當回想起和施作模老師在一起的日子,不禁令人感慨萬千。他的人品無可挑剔,他的作品令人回味無窮,他是一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他留給我們的想頭太多太多。</font></b> <b><font color="#39b54a">2005年我們一起到香格里拉采風,施老師為我拍了這張照片,成為永久的紀念。</font></b> 我們一起經常外出采風,走遍了大理的山山水水,向他學習攝影,向他學習做人,成為我不可多得的良師益友。 施作模老師一生碩果累累,獲獎無數。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之際他推出了《見證大理30年·施作模攝影展》。 <b><font color="#39b54a">2006年施作模和兒子施云東分別同時出版了一本畫冊,可見將門虎子,后繼有人。</font></b> 施云東《大山的詩》目錄 施云東攝 施云東攝 施云東攝 <div>牟淑仙攝</div><div><br></div>牟淑仙的作品《魚鷹樂》2005年曾入選“中國文化 · 七彩云南”到美國、法國、巴西等國家展出。《公舘別墅與日月同輝》榮獲一等獎。 牟淑仙攝 牟淑仙攝 <h1><b><font color="#ed2308">施作模部分作品展示</font></b></h1> 2019年8月18日我的《博海十年》正式出版,施作模老師帶著書面賀詞前來參加首發式,幾位老友合影留念。 施作模老師的發言稿 2020年8月8日施作模老師來西洱河邊拍攝游泳活動,在河邊與我合影留念。 2021年1月6日施老師又來大理讀吧參加我的講座。 <div><b><font color="#39b54a">這是我與施老師的最后一張合影。</font></b><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div><br></div><div><b><font color="#39b54a">施作模老師一生熱愛攝影,熱愛故鄉,他的快門從來沒有停止過。我說他“三天不按快門就難過”;他說:“不是三天是一天……”</font></b></div><div><br></div><div>事實也是這樣,在他最后的歲月中,即使是在疫情期間他也沒有停止攝影。</div><div><br>我從他的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他從2022年1月10日以后就再也沒有發圖片了,意味著從此他就再也沒有按快門了。</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167efb">到5月7日去世,最后的116天他就是在病床上度過的。</font></b></div><div><br></div><div>他一天不按快門都難受,這116天是他最后的時光,可以想像他的內心是非常痛苦的。</div><div><br>4月24日我去看望施老師,他坐在躺椅上說話已經很吃力,還是和我談攝影,談1976年我們一起在昆明遇到的那一場大雪……</div><div><br><b><font color="#167efb">十天以后,2022年5月7日上午驚悉噩耗,這位德藝雙馨的攝影家,我的良師益友,永遠離開了我們!</font></b><br><br></div><div><font color="#333333">施老師離開了我們,他的作品和他的人品永遠值得我們學習,他的精神將永遠鼓舞著后人。</font></div><div><b><font color="#39b54a"><br></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尊敬的施作模老師安息吧!</font></b></div><div><br>我從施老師的朋友圈中選了最后5天的圖片和文字,未作任何處理,編輯成《施作模老師最后的影像》發表在2022年5月10日《觀遠攝影》公眾號。</div><div>立此存照!</div><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施作模老師最后的影像</font></b></h1><div><br></div><div><br></div><div><b>因篇幅有限,在此僅轉發施老師最后幾天的微信截圖:</b></div> 2022元旦<br><div> 祝大家節日快樂,幸福安康 !</div><div>2022年1月1日<br></div> 今早窗外<div>2022年1月2日<br></div> <div>記憶賓川萂村<br> 這里是白鄉,踏著青石板路走進“萂村”穿行于村中那些悠長的小巷,大量的白族特色的古民居獨具一格,來這里休閑、散步、拍照,享受其中。<br> 之一<br></div>2022年1月2日 <div>萂村印象<br> 之二<br></div>2022年1月4日 <div>萂村“夲主節”<br> 之三<br></div>2022年1月4日 <div>今日小寒<br> 唯美風景<br></div>2022年1月5日 <div>記憶“火炕床”<br> 巍山彝族琢木郎和小三家村,由于居住在大山里的村寨,天氣寒冷,每家都有火炕床,火炕床一定很溫暖,必然地延續了若干代人,許多平凡的生命和不平凡的生命,都在火炕床誕生,記錄著一個人完成的一生,也記錄著一個家庭一個民族的興衰。當今火炕床也不多了,可用電熱毯了,我到琢木郎和小三家采風十八次,遇到冬天,我也開著電熱毯睡覺了。<br></div>2022年1月6日 <div>記憶時光<br> 那時在海西漫步,途中眼前一亮,呈現一個“時光漫步”客棧,吸引了我拍了一組。現在此客棧已擴大重建了,感覺木有以前的好。<br></div>2022年1月8日 <div>買菜帶照像<br> 手機隨拍<br></div>2022年1月9日 <h3>走進洱海生態廊道<br> 休閑 散步 拍照<br> 記錄美好生活 <br> 2022 年1 月10 日<b><br></b></h3><h3><b><br></b></h3><h1><b>施作模老師一生拍過無數的照片,他最后的影像就定格在2022年1月10日。</b></h1><div><b><br></b></div><div><br></div><div><b><font color="#b06fbb">在施作模老師逝世三周年之際,大理本土攝影家張家坤先生作了這篇祭文緬懷。文筆古樸,語言精練,感情真摯,回顧了施老師的一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祭文。</font></b></div><div><br></div><div><h1><b><font color="#167efb">白州攝影界泰斗、吾恩師施公作模三周年祭</font></b></h1><br><b>維公元2025年,歲次乙巳,暮春既望,后學家坤謹以清酌庶饈,致祭于施公作模之靈前,而跪泣曰:</b></div><div><b><br>嗚呼!公之德音,猶繞蒼山十九峰;公之遺澤,長潤洱海三千頃。憶昔癸卯仲夏,噩耗忽傳,舉州同悲,滇云含愴。今三載易逝,然公之風骨,如崇圣寺三塔之巍巍,歷劫猶存;公之丹忱,若南詔德化碑之昭昭,永耀汗青。</b></div><div><b><br>公本洱源鳳羽白子,與吾同鄉,生而穎異,弱冠從戎,掌文書于軍中。及歸桑梓,執教于工人俱樂部,初與光影結緣。彼時膠片如金,暗室如牖,公以"海鷗"一臺,踏遍蒼洱,晨昏不輟。其作也,或攝三塔晨輝,霞披金頂;或摹漁舟唱晚,櫓碎琉璃。更兼白族火把、繞三靈之盛,三月街市、本主會之繁……皆入公鏡,遂成《大理影像》之鴻篇巨制。</b></div><div><b><br><font color="#39b54a">公之治藝,精進若渴。昔者膠片時代,躬身習顯影之術;及至數碼潮興,耄耋之年猶問學于稚子。嘗言:"吾愿以鏡頭為筆,書大理春秋。"故其作逾四萬多幀,黑白與彩色輝映,傳統共數碼齊鳴。更開攝影講堂于寒舍,傳道授業,桃李盈門。今觀大理攝影群英,半數出公門下,豈非"德藝雙馨"之明證耶?</font></b></div><div><b><br>公之愛鄉,至深至切。每言"洱海為母",嘗于病中仍執機攝生態廊道夕照。其鏡頭所向,非惟山川形勝,更在市井人情:田間耕作之阿鵬,繡坊飛針之金花,皆成永恒。今觀公之遺作,猶聞崇圣寺鐘磬,猶見茶馬古道駝鈴。此非獨技藝之精,實乃赤子之心也。</b></div><div><b><br><font color="#167efb">今逢三載忌辰,州中攝友咸集。或展公之舊作,或誦公之遺訓。昔公嘗題"鏡中歲月"四字,今觀之,公之歲月,已化蒼山積雪,洱海明月,永駐人間。后學家坤敢不效公之志,承公之業,以鏡頭續寫大理新篇乎!<br><br></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嗚呼哀哉!尚饗!</font></b></div><div><br></div> 圖為2010年5月10日,張家坤(左)和施老師拍攝古生村裁秧節。<br><br><b><font color="#b06fbb">在施作模老師逝世三周年之際,大理本土攝影家楊家駒先生作《滿江紅 》詞一首,祭聯兩幅表示深切緬懷。</font></b><br><b><br><font color="#167efb">《滿江紅 》<br> 緬懷攝影家施作模老師 <br></font><br>暗室春秋,孜不倦,嘔心瀝血。<br>求索路、追光捕影,瞬間凝結。<br>踏遍洱蒼留歲月,風情萬種成詩頁。<br>故鄉緣、影像話滄桑,情難絕。<br><br>酬壯志,猶未滅。<br>傳幫帶,師難歇。<br>畢生高風節,德藝雙列。<br>一代巨賢留史跡,百年畫卷傳薪鉞。<br>看今朝、光影續傳承,新雛越。<br><br><font color="#167efb">緬懷攝影家施作模老師 <br> 三周年祭聯</font><br><br> 六十年舉鏡寄情大理山山水水 , 方寸乾坤里盡現百里山河錦繡;<br> 半世紀描述心系白州寨寨村村 ,萬幅歲月中留住無數民族風情。<br><br> 踏千山,鏡不離身數十載,辛勤耕耘 揮灑汗水傳幫帶,樹立一代楷模;<br> 越萬水,契而不舍志千里,執著追求傾心付出碩果累, 影載百二河山。<br><br>楊家駒 2025年5月7日</b><div><br><b><font color="#39b54a">一個人用一生的精力做好一件事不容易,但施作模做到了,耄耋之年,回首往事,無怨無悔,此生無憾,令人敬佩!</font></b></div><div><br><b><font color="#39b54a">有些人還活著就被人忘記了,有些人去世后還令人懷念??</font><br><br><font color="#b06fbb">施作模老師生前情系蒼洱間,去世后他的精神還在激勵著后人,他的靈魂還縈繞在蒼山洱海之間,他是我們心中永不磨滅的豐碑!</font></b><br><br><br><br>部分圖片由施作模、施云東、楊家駒、張家坤提供。<br><br><b><font color="#ed2308">以上圖文版權所有,歡迎轉發,禁止盜用,侵權必究!</font></b></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土默特右旗|
垣曲县|
湘潭县|
望城县|
伊宁县|
正定县|
涡阳县|
兴国县|
荃湾区|
南开区|
包头市|
石楼县|
寻甸|
井陉县|
玛曲县|
思茅市|
洛南县|
台中县|
张掖市|
梁河县|
镇康县|
定陶县|
德兴市|
丽水市|
康保县|
昌吉市|
镇康县|
吉安市|
游戏|
霍城县|
饶平县|
新昌县|
平泉县|
永兴县|
长宁区|
马公市|
澄迈县|
仙居县|
镇远县|
吉安县|
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