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李白的《蜀道難》流傳千年,古蜀道令后人敬畏與遐想。</p><p class="ql-block">古蜀道是古代關中平原與四川盆地之間道路的總稱,分為長安到漢中的秦嶺段有四條道,即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和陳倉道;漢中到成都的巴山段有三條道,即金牛道、米倉道和荔枝道。2023年,我們曾穿越秦嶺,從西安經儻駱道進漢中,從漢中經褒斜道回西安。當時就許下一個愿望--走一次二千三百多年前先人開辟的金牛道。</p>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8日,我們從閬中出發到達劍閣,踏上了金牛道的一段--劍門蜀道。</p> <p class="ql-block">劍門蜀道是1982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它以劍門關為核心,是在連綿不斷的秦嶺、巴山、岷山之間呈帶狀分布,從陜西漢中寧強入川至廣元、劍閣、梓潼的古棧道,綿亙數百里。沿線地勢險要,風光峻麗,道路折絕,關隘重阻。風景區內名勝古跡,主要有先秦古棧道遺址、三國古戰場遺跡、千佛崖石刻,武則天廟皇澤寺、昭化古城、劍門關、翠云廊、鶴鳴山石刻、覺苑寺壁畫、七曲山大廟、李白故里等。</p> <p class="ql-block">翠云廊分布在劍門蜀道,它以劍閣城為中心,東南至閬中行程 80 余里,西南至梓潼行程120里,向北至廣元昭化100里。這古柏掩映下的300里蜀道,清代曾號稱 “三百長程十萬樹”,如今也還有古柏 8000 多株。這些古柏樹干巨大,千姿百態,最大的須 8 人合圍,小的也要 3-4 人方可抱攏,被林業科學家稱之為 “古柏博物館”“森林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清代劍州知州喬缽為古柏道賦名"翠云廊"。</p> <p class="ql-block">前人種樹蔭蔽后代。</p> <p class="ql-block">不同路段的古柏各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3月28日下午,我們游覽了翠云廊大柏樹灣景區。大柏樹灣在翠云廊的北段,是翠云廊最精華的路段,這里有眾多珍稀古樹,如張飛柏、黃忠柏、魏延柏、隆中對柏等,張飛井就在這片柏樹林邊。</p> <p class="ql-block">張飛井。傳說是張飛用丈八蛇矛戳出的一股甘泉。</p> <p class="ql-block">沿金牛道修建的川陜公路1937年通車--逐漸形成108國道--避開翠云廊景區108兩次改道。</p> <p class="ql-block">此前,我見過最多的柏樹是在天壇公園,資料記載,天壇公園有柏樹3562棵,大多種植于明代,距今500多年,最古老的一棵柏樹距今800多年。</p><p class="ql-block">走入翠云廊,讓我對這么多千年古柏形成的綠色長廊嘆為觀止,眾多古柏遮天蔽日、雄渾古樸、奇秀獨特、萬千形態,那粗糙的樹皮如同一道道歷史的紋路,仿佛把我帶進了一條時光隧道,千年的歷史風云在眼前一一浮現,“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的歌聲在耳畔回響…石板路上似乎還能看到古今過客的足跡,我禁不住感嘆,人于其間,不過是歲月長卷里的半行小楷,這蒼勁綠意的翠云廊,分明讓人去思考和領悟何為永恒與渺小的共振。</p> <p class="ql-block">3月29日一早,客棧老板開車將我們送到劍門關景區北門。</p> <p class="ql-block">看到高處的絕壁了吧。我們坐纜車上到仙女廊,要去看看這大絕壁。</p> <p class="ql-block">劍門絕壁</p><p class="ql-block">東西綿延5900多米,均高300米,最高處500米以上,如刀砍斧切,與劍門關隘自成一體,形成天然城廓。唐代詩人李白在《蜀道難》中嘆其"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劍閣崢嶸而崔嵬,為天當關,萬夫莫開”。</p> <p class="ql-block">李白青少年時期生活在蜀地,大概率應走過蜀道,所以他的《蜀道難》對蜀道的開辟傳說、山勢險峻、道路曲折等都有精準刻畫,沒有親身經歷和細致觀察,很難寫出如此逼真且震撼人心的詩篇。</p><p class="ql-block">景區對攀登猿猱道和鳥道的條件限制,60歲以下,無心臟病、高血壓等。當我在這塊導引牌前觀看時,一位好心的姑娘提醒我,"叔叔若想試試,就登鳥道吧,難度相對小些,猿猱道您可別上!"我表示了謝意。實際上我哪條都沒上。回來<span style="font-size:18px;">查閱資料知,李白寫《蜀道難》時30多歲,亦有一說是54歲,年齡還符合現在登山條件,不知李白當年可走過這兩條道?</span></p> <p class="ql-block">鳥道位于仙女廊上方,垂直高差達110余米,長900米,其中步游道400米,寬度30厘米左右。取自李白《蜀道難》中的“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的詩意,表示此地道路的險峻;鳥道沿途險絕異常,卻是以環崖走壁的方式與劍門絕壁肌膚相親的最佳選擇。</p> <p class="ql-block">猿猱道是劍門關景區內難度系數最高的一段山路,全長440米,最高落差達200米,無防護欄桿,呈“之”字型貼崖壁蜿蜒而上。帶上專業安全設備走在猿猱道上,除了驚險刺激的感受外,還能觀賞到劍門關雄、奇、險、秀的獨特美景。</p> <p class="ql-block">時間關系,我們沒有坐第二站索道上到絕壁之上,留影記之。</p> <p class="ql-block">從仙女廊一石筍亭一絕壁廊走下山,前往劍門關樓。</p> <p class="ql-block">1700年歷史的關樓,在冷兵器時代的上百次戰爭中,從未被正面攻破。</p> <p class="ql-block">“眼底長安”的氣魄,佩得上“天下雄關”的美譽。</p> <p class="ql-block">從北往南看,關外看關里。</p> <p class="ql-block">從南往北看,關里看關外。</p> <p class="ql-block">古棧道遺址。</p> <p class="ql-block">從南向北看關樓。</p> <p class="ql-block">站在這里,不由想起諸葛亮運籌帷幄,六出祁山,他的智慧和忠誠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蜀道的天空。姜維駐守劍門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以少勝多,擋住了曹魏大軍的進攻,讓劍門關成為了千古雄關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3月29日下午,我們來到嘉陵江邊的廣元市區。</p> <p class="ql-block">皇澤寺就在嘉陵江畔。我原不知道皇澤寺,這是走劍門蜀道的意外之喜。</p> <p class="ql-block"> 參觀皇澤寺的三個收獲:</p><p class="ql-block">第一,皇澤寺是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祀廟。</p><p class="ql-block">皇澤寺始建于北魏晚期,最初是為紀念李冰而修建的 “烏奴廟”,也被稱作 “川主廟”。武周政權建立(公元690年9月9日)后,武則天施脂粉錢再建當時已具規模的老廟,取名 “皇澤寺”,寓意 “皇恩浩蕩,澤及故里”。后蜀廣政二十二年(公元 956 年)開始擴建,逐漸形成了龐大的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第二,這次澄清了一個事實。武則天曾到長安感業寺為尼,而不是在廣元皇澤寺。</p><p class="ql-block">史載,那是公元649 年,唐太宗李世民駕崩,依照唐朝后宮的慣例,武則天與部分沒有子女的嬪妃一起進入長安的感業寺為尼。但她與新皇李治一直藕斷絲連。永徽元年(公元650 年)5月,唐高宗李治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業寺進香時,與武則天相遇,兩人相認并互訴思念之情。永徽二年(公元651 年),因無子而失寵的王皇后為打擊情敵蕭淑妃,主動向高宗請求將武則天納入宮中,李治應允,武則天便再度入宮。</p><p class="ql-block">武則天入感業寺為尼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宮廷制度,而非因被貶謫等原因。不過,這段經歷對武則天而言是人生的一個低谷,也是她后來命運轉折的一個關鍵階段。</p> <p class="ql-block">第三,關于武則天身世點滴</p><p class="ql-block">參觀武氏家廟得知:1.武父是山西文水人,早年做生意致富,后隨高祖李淵反隋遂做大官。2.李世民上臺后,武父受排擠外放,曾任利州(今廣元)都督五年。3.武父前妻故去,在利州娶楊氏,生了三個女兒,武則天行二。這樣看來武則天將皇澤寺建在利州的原由就清楚了。</p><p class="ql-block">有興趣者可細閱以下文字。</p><p class="ql-block">武氏家廟簡介</p><p class="ql-block">武士彟(yue),太原文水人,因經營木材致富,隋末,追隨高祖李淵起兵反隋,官至工部尚書.武德中,前妻相里氏病亡,由高祖李淵做媒,續娶前隋王室故宰相楊達之女楊氏為妻。前妻相里氏生二子元慶、元爽;續弦楊氏聰明美貌,明詩習禮,滿腹經綸;后生下三女,長女封為韓國夫人;次女即武則天,后成為中國歷史上震爍古今的女皇帝;三女嫁與郭孝慎為妻,早卒。武士覆任利州(今廣元)都督時,招輯叛亡,撫循老弱,政績卓著,頗得百姓愛戴,今特建廟以記之。</p> <p class="ql-block">“曌”字,無論是不是武則天造的,反正她很喜歡這個字,寓意她像日月一樣高懸天空,普照大地,象征著她統治的合理性和權威性。</p> <p class="ql-block">武則天的一生,叱咤風云,指點江山,14歲入宮,32歲參政,63歲稱帝,78歲辭世,執政和稱帝近50年。</p> <p class="ql-block">如果生于利州的武則天站在這里眺望現代的廣元,會有何感想?</p> <p class="ql-block">造訪劍門蜀道又一景點--千佛崖。</p> <p class="ql-block">廣元“北接秦鳳、南通巴蜀”,自古以來就是交通樞紐、南北要沖。千佛崖摩崖造像位于廣元城北4公里,嘉陵江東岸,金牛古蜀道上,歷史悠久,雕刻技藝精湛。石窟始鑿于北魏晚期,興盛于唐朝,隋唐時期長安與益州等地造像風格不斷傳入,廣元石窟逐漸形成兼收并蓄、融匯南北的獨特藝術風格,歷經千年,從而形成一座佛崖長近388米,高45米,造像950余龕7000余尊的佛教石刻藝術寶庫,成為川渝石窟與中原石窟的聯接點,是四川規模最為宏偉的石窟群,更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見證。</p> <p class="ql-block">千佛崖石窖群也在見證廣元的變遷。</p> <p class="ql-block">3月29日夜宿昭化古城。</p><p class="ql-block">昭化古城,位于四川省廣元市元壩區昭化鎮。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后即置葭萌縣,成為四川境內最早設縣建制的地區之一。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年)改名為昭化縣。1952年昭化縣治遷往寶輪鎮后,昭化古城被加以保護。</p> <p class="ql-block">昭化古城四面環山,三面臨水。位于白龍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匯處,其中嘉陵江水在此洄瀾。</p> <p class="ql-block">昭化古城保留著古城風貌,是四川省內保存較好的一座古代縣城城邑。城門有古城東門(瞻鳳門)、北門(拱極門)、西門(臨清門),南門臨江門閉之不開。</p> <p class="ql-block">東門(瞻鳳門)</p> <p class="ql-block">西門(臨清門)</p> <p class="ql-block">北門(拱極門)</p><p class="ql-block">僅有城臺,沒有城樓。</p> <p class="ql-block">城內三橫兩縱的青石板明清街巷中,較為完整的保存了古道、古關、古廟宇、古店鋪、古民居等文物建筑。民房多是南方風格的木架結構庭院,沿街道兩邊的依舊是店鋪、茶館、酒肆。</p> <p class="ql-block">文廟,明代所建。</p> <p class="ql-block">考棚在文廟東側,是科舉考試的考點,清代(1839年)始建。</p> <p class="ql-block">城隍廟,始建于唐代,清代數次重建。</p> <p class="ql-block">敬侯祠</p> <p class="ql-block">樂樓俗稱戲樓、歌臺,始建于唐,歷經修復。現為演藝中心。</p> <p class="ql-block">葭萌亭,昭化古城地標牌坊。</p> <p class="ql-block">在葭萌驛住了一晚。</p> <p class="ql-block">由于時間緊張,我們在昭化古城只逗留了13個小時左右,沒來得及好好領略古城的三國文化,是為憾。而大家卻對古樸的市井生活印象頗深。</p> <p class="ql-block">3月30日一早,我們再次告別,3人北上,4人南下。</p> <p class="ql-block">劍門蜀道之旅,只有短短兩天,難免管中窺豹,但我們從翠云廊的奇秀、劍門關的雄險、皇澤寺的傳奇、千佛山的虔誠和昭化城的煙火中,領略著蜀道沿線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感受著千年歷史的沉淀,頗受教益,心情也很愉悅,而且相信中國人一定能寫好蜀道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有關資料均摘自公開資料。感謝團隊成員牛湘田、姜勇、鄭湘平、閻禮敬、皮人衛、羅小兵提供照片和支持,柳衛建編撰制作)</p><p class="ql-block">#旅游#四川#廣元#劍門蜀道#翠云廊#劍門關#皇澤寺#千佛崖#昭化古城#</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姜堰市|
扎囊县|
隆昌县|
锦屏县|
吉安市|
长泰县|
祁连县|
芷江|
蒙自县|
阜平县|
闽侯县|
竹山县|
隆尧县|
南昌县|
周口市|
丘北县|
旺苍县|
仲巴县|
秦安县|
昭苏县|
图木舒克市|
龙岩市|
阿荣旗|
建昌县|
吉林省|
甘南县|
白城市|
禹州市|
沾化县|
含山县|
卢湾区|
阿拉善盟|
邢台市|
西贡区|
阳春市|
湖南省|
大余县|
贺兰县|
自治县|
防城港市|
阳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