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29日星期天,晴。湖南博物院《湖南人-三湘歷史文化陳列》。</p><p class="ql-block"><b>第二部分 我從哪里來</b>之<b>05 北人南遷</b>。</p><p class="ql-block"> 秦漢以來,每逢中原動蕩都導致北方居民大量南遷,兩晉之交、唐末、北宋末年,是北人南遷的三個重要時段,湖南是其重要留經地。北人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與文化,促進了湖南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p> <p class="ql-block"><b>北方兵器</b>。2002年龍山里耶古城遺址出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br></p><p class="ql-block"> 湖南出土一批帶有銘文的北方兵器,其中"鄭左庫"為鄭國左庫鑄造兵器,"六年格(梧)口命韓臾工師口公冶良"為三晉兵器,"上郡武""武安""廿年相邦冉造西工師鬼新(薪)"均為秦國兵器。這些兵器應為南遷的北人或駐軍帶入。</p> 戰國"鄭左庫"銅戈,戰國"廿年相邦冉"銅戈。 <p class="ql-block"><b>反映中原人定居里耶的簡牘</b>。2002年龍山里耶古城遺址出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 秦并六國后,湖南成為平定南越的軍事前沿,有來自陽陵(今陜西咸陽)等地中原秦兵戍守湖南,之后部分定居下來。也有南陽(今河南)人移居湖南的戶籍簡等。</p><p class="ql-block"> 秦簡牘(復制品)。</p> <p class="ql-block"> 《宋書·州郡志》。</p><p class="ql-block"> 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晉語。--張籍《永嘉行》</p> <p class="ql-block"><b>移民帶來的土墩墓葬俗</b>。</p><p class="ql-block"> 2010-2011年,在常德南坪鄉發掘的西漢到新莽時期21座土墩墓,出土了銅器、陶器等各類文物650件,器形與同時期湖南地區出土物略有差異,主要流行太湖流域,這在湖南等中部地區屬首次發現,是外來移民入湘的物證。</p> <p class="ql-block"> 受中原制窯技藝影響長沙窯模印貼花。</p> <p class="ql-block"> 受唐三彩技藝影響的長沙窯彩釉瓷。</p> <p class="ql-block"><b>唐鄧俊墓志</b>。1978年益陽赫山廟出土,益陽市博物館藏。</p><p class="ql-block"> 據墓志可知,墓主鄧俊祖籍南陽,祖上潭州為官,后留居長沙。鄧俊曾為岳州長史,死后葬于益陽,是北方人為官湖南并定居的典型代表。墓葬形制為北方流行的"刀"形。這種墓形中晚唐后在湖南大量出現,證明北方移民數量之多。</p> <p class="ql-block"> 岳陽茆山村宋代雙室券頂磚室墓剖面圖。墓志釋文。</p> <p class="ql-block"><b>岳陽茆山宋墓</b>。<br></p><p class="ql-block"> 此墓為青磚砌成的三層券頂仿木結構,流行于宋金元時期的北方地區。墓中出土8件宋代耀州窯青瓷碗、盤和斗笠盞。從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看,墓主當是北宋末年南遷的北方移民。</p><p class="ql-block"> 宋敞口印花盤,宋青釉刻花深腹碗,岳陽市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南宋(1127~1279)王趯墓志,1960年長沙楊家山出土。</p><p class="ql-block"> 墓志殘存320余字。據考證,墓主王趯祖籍山西太原,太原王氏是自六朝以來直至隋唐的豪門大族。這支太原王氏分支隨宋廷南遷入湘,為湖南王姓來源之一。此墓志印證了兩宋之交,北方人口遷入湖南的史實。</p> 王趯墓志釋文。 <p class="ql-block"> 清光緒《湘陰縣志·氏族志》。</p> <p class="ql-block"> 民國《益陽縣志》,民國《沅陵縣志》。</p> <p class="ql-block"> 民國《桃源縣志》。</p> <p class="ql-block"><b>06 江西填湖廣</b>。</p><p class="ql-block">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江西填湖廣"是歷史上重大移民事件。大批江西人及取道江西的蘇、浙、皖、閩人遷入湖南,至今仍有湖南人十之八九來自江西之說。也有部分湖南人及進入兩湖的部分移民,再西遷至川、黔地區,故又有"湖廣填四川"之說。</p><p class="ql-block"> 民國雕花床框。</p> <p class="ql-block"><b>從族譜看遷徙</b>。<br></p><p class="ql-block"> 據諸多族譜載,其先祖于元末明初自江西徙居,其中又以泰和、廬陵、吉水、豐城、南昌諸縣為多。湘贛之間的幕阜山、武功山等山脈之間的長那各地構成了江西以及廣東、福建、浙江等省移民進入艱高的天然交通孔道。</p><p class="ql-block"> 民國《杜家河杜氏續修族譜》,民國《湘潭五桂塘李氏七修族譜》,民國《赤山張氏譜》。</p> <p class="ql-block"><b> “江西填湖廣”人口遷移示意圖</b>。紅木供桌。</p> 湖南歷代人口統計。從公元2年到1911年,湖南人口由5萬多增長至2340萬。(數據來源:張偉然《湖南歷史文化地理研究》) <p class="ql-block"><b>07 民族大家庭</b>。</p><p class="ql-block"> 原住居民與不斷遷入的移民相互融合,又各自保留其文化特征,促成以漢族為主體包括土家、苗、侗、瑤等56個民族和諧共處的大家庭,形成了絢爛多姿的多元文化。</p> <p class="ql-block"><b>朝廷對"蠻夷"的管理</b>。</p><p class="ql-block"> 六朝時朝廷對少數民族采取相對自治的管理模式,通過冊封蠻夷首領為王、侯、君等不同官爵,賜予駝、蛇等紐官印,管理所率族群。"率善"意為率部歸順。族群大者,族名放在"率善"之前;小者置于"率善"之后。此類印章反映了當時湖南"蠻夷"族屬眾多,多已納入朝廷管轄。<br></p><p class="ql-block"><b>南朝蛙紋銅鼓</b>。<br></p><p class="ql-block"> 六朝時期,湖南境內各族群文化特征進一步強化,出現"蠻""僚""傜"等不同的稱呼。銅鼓是我國西南地區部分族群的青銅重器,與此相鄰的湘西、湘南等地的"蠻夷"亦有使用。銅鼓常與錞于組合使用。</p> <p class="ql-block"> 歷史時期湖南"蠻夷"族群一覽。</p> <p class="ql-block"><b>東漢虎紐銅錞于</b>。</p><p class="ql-block"> 秦漢時期,湖南境內的土著族群,被統稱為"蠻",并以所居地域分別名為"武陵蠻"、"長沙蠻"等。從出土較多的錞于看,"武陵蠻"的一部分為巴人后裔。</p> 東漢馬紐銅錞于。漢代雙虎紐銅錞于,1980年長沙征集。 <p class="ql-block">清(1644-1911)<b>民族風俗畫</b>。</p><p class="ql-block"> 在元至清,文獻中已能細分為"土蠻""苗""傜""峒蠻"或"洞家"族群等,他們由早期族群發展而來,也融合了部分遷入的漢族,其分布已與現各民族的聚居區基本相同。這些畫再現了不同族群的生活習俗。<br></p> <p class="ql-block"> 永順宣慰司用青花瓷碗,永順縣老司城博物館藏。清康熙"永順等處軍民宣慰使司印"銅?。◤椭破罚纤境遣┪镳^藏。三國駝紐“魏率善胡邑長”銅印,三國駝紐“魏率善羌伯長”銅印,三國駝紐“板盾夷長”銅印,東晉駝紐“四角羌王”銅印。西晉蛇紐"蠻夷侯印"金印,平江縣文物管理所藏。</p> <p class="ql-block"><b>土家族</b>。</p><p class="ql-block">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唐之前文獻中均以"蠻"概稱,宋代開始稱"土人",1957年1月被確認為土家族。2010年湖南土家族已有263萬余人,主要分布于湘西、張家界、常德石門及懷化沅陵、溆浦等地。</p><p class="ql-block"><b>八寶銅鈴,司刀</b>。</p><p class="ql-block"> 土家法師"梯瑪"所用法器有八寶銅鈴、司刀、牛角號等。法事時梯瑪跳八寶銅鈴舞,唱梯瑪神歌,歌詞敘說本族起源、遷徙、信仰禁忌與生活習俗等。</p> <p class="ql-block"> 織錦,土家語稱"西蘭卡普",意為打花鋪蓋,宋明時作貢品。原料以絲、棉、毛絨為主,色彩斑斕,圖案多達200余種,主要取材于動植物或吉祥符號。<br></p><p class="ql-block"> 打花鋪蓋。</p> <p class="ql-block"><b>挑花方巾</b>。</p><p class="ql-block"> 挑花是土家族重要工藝之一,圖案多反映其風俗習慣、歷史故事等,體現了對生命和性靈的追家。</p> <p class="ql-block"><b>苗族</b>。</p><p class="ql-block"> 苗族奉炎黃、堯舜時期的"九黎""三苗"為始祖,在其遷徙過程中有一支苗族先民沿沅江進入湘西地區。2010年湖南苗族有206萬余人,主要分布于湘西、邵陽城步與綏寧,以及懷化麻陽、靖州、會同、沅陵等地。</p> <p class="ql-block"><b>接龍帽</b>。</p><p class="ql-block"> 為湘西苗族舉行"接龍"儀式時,婦女所戴盛裝銀帽。<br></p> <p class="ql-block"> 清末繡花上衣。</p> <p class="ql-block"><b>銀飾</b>。<br></p><p class="ql-block"> 苗族素有"無銀無花不成姑娘"之說。銀飾是苗族審美、身份和信仰的符號象征,從佩戴部位分為頭、項、胸、手飾等,造型圖案多樣,反映了苗家起源、遷徙等歷史文化。</p><p class="ql-block"> 頭飾、項圈、吊褂、耳環、手鐲。</p> 銀項圈。 童帽。 福祿壽喜帽。 <p class="ql-block"> 清繡花夾衣。</p> <b>銀飾</b>-頭飾、項圈、手鐲、耳環、吊褂。 <p class="ql-block"><b>侗族</b>。</p><p class="ql-block"> 湖南侗族自稱" gaeml"" jaeml ",歷史上有"仡伶""飛山蠻""峒"等多種稱呼。2010年湖南侗族近86萬人,主要分布于懷化通道、新晃、芷江、靖州、會同和邵陽綏寧等地。</p><p class="ql-block"> 清鳳凰團花夾衣。蘆笙。</p><p class="ql-block"> 蘆笙為侗族傳統樂器。形體大小不同,管數多少不等,大者吹低音,小看為領奏。齊奏時,高低音交相呼應,往往數十支甚至成百上千支蘆笙齊鳴,氣勢恢宏。侗家逢年過節、豐收慶典,都會吹奏蘆笙。</p> <p class="ql-block"> 著蘆笙服的侗族吹奏者。</p> <p class="ql-block"><b>瑤族</b>。</p> 瑤族支系繁多,湖南主要有"盤瑤""頂板瑤""花瑤""過山瑤"等。其族源有"苗瑤同源""源自山越"等不同說法。2010年湖南瑤族有71萬余人,主要分布于永州江華、江永、藍山、寧遠,郴州北湖區、汝城、資興、桂陽,邵陽隆回、洞口,懷化通道、辰溪,衡陽常寧及株洲炎陵等地。<br> 民國銀鳳冠。 <p class="ql-block"><b>清神祀畫</b>,永州市博物館藏。</p><p class="ql-block"> 此畫共14幅,包含道教題材、盤瓠崇拜、舂糍粑、刺繡等內容,反映了瑤族歷史傳說、生活習俗及與他民族的交往。</p> 挑花頭帕。 民國挑花銅鈴帕。清代長鼓。瑤族鼓以細長為特征。每逢祭祀盤王或其他節慶,均要跳長鼓舞。 <p class="ql-block"> 清代長鼓。</p> 花瑤線帽。 <p class="ql-block"><b>女書</b>。</p><p class="ql-block"> 江永流傳一種只在女性范圍內使用的神奇文字,內容多從女性視角描寫婚姻家庭、個人情感、歌謠謎語等,用紙書寫或繡于布帕,被認為是目前所見唯一的女性文字。</p><p class="ql-block"> 女書冊頁。<br></p> 民國女書冊頁。 清代"結下好情義"女書扇面。 <p class="ql-block"> 女書流傳地域。</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潜江市|
土默特右旗|
延寿县|
海兴县|
安岳县|
东阳市|
吴桥县|
呼伦贝尔市|
浦城县|
阿鲁科尔沁旗|
林甸县|
安泽县|
通州市|
望谟县|
北川|
余姚市|
合川市|
织金县|
徐水县|
瓦房店市|
浦江县|
太谷县|
鄂尔多斯市|
麻阳|
响水县|
商洛市|
元阳县|
六枝特区|
秀山|
彭山县|
麻城市|
岳西县|
抚宁县|
兴海县|
临桂县|
金门县|
商都县|
开鲁县|
祁阳县|
奉化市|
炉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