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鄉村學校應該有自己的樣子</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5日分享第2072天補)</p><p class="ql-block">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各地都在加速推進對鄉村小規模學校調整。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提升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這提示我們建設好小規模學校的重要價值。它不僅是保障教育公平的托底需要,“小班小校”不是撤并的理由,而是未來發展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鄉村教育要勇于走自己的路,立足小班小校、自然鄉土的教育生態,探索更適合鄉村孩子的育人模式。</p><p class="ql-block">一、以小為大,走鄉村教育振興之路</p><p class="ql-block"> 農村教育的發展,是鄉村復興的動力、鄉村振興的引擎。小規模學校不是負擔,更不是邊緣,要與未來鄉村建設的需要有機融合,更大程度地引入鄉土文化資源,開展鄉土文化教育,走特色化、多樣化的發展;需要進一步開放教育,引入多種社會資源,振興鄉村的教育和文化。</p><p class="ql-block">二、突破“瓶頸”,走全面發展之路</p><p class="ql-block"> 經歷過“撤點并校”、面對生源減少的沖擊,我們需要思索什么是農村學生所需要的教育,什么是鄉村教育的質量;小規模學校如何從小而弱,走向小而優、小而強、小而特、小而精。教育不等于學科知識的教學,分數和升學率不是教育的全部。我們需要繼續為提高學業成就而努力,同時,要“以學生為本,以鄉土為根”,努力彌補農村學生非認知能力的短板。也就是說,要平衡知識教學與人的社會化這兩種教育功能,突破評價的桎梏,把鄉村教師和學生從沉重的應試教育負擔中解放出來,把學生的生命成長作為更重要的評價指標。</p><p class="ql-block">三、以校為本,走內涵發展之路</p><p class="ql-block"> 在鄉村學校辦學條件得到基本改善的基礎上,學校必須“以校為本”,走內涵發展之路,通過系統性的變革,全面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提升學校自主發展的積極性。在雙減政策之下,重新整合學校的時間、空間配置和資源結構,改變一味靠增加時間、重復訓練和簡單劃一的教學方式,讓學校的功能得到最大的釋放。不難看到,一旦學校的內生動力被激活,每一所學校都具有改變的可能和發展的空間。</p><p class="ql-block">四、優化生態,走區域共同發展之路</p><p class="ql-block"> 教育公平需要大局觀、整體觀、系統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優化教育生態的基本原則是尊重個體,多元發展,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即所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農村小規模學校的發展,需要突破和改變城鄉二元教育體制。要悉心保護每一所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個性與積極性。以鄉鎮教育為基礎,建立“鄉村振興教育實驗區”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大膽嘗試,促進形成和諧發展的教育生態。</p><p class="ql-block"> 鄉村既是沉重的歷史、濃濃的鄉愁,又是鮮活的教育資源,是未來社會進步難得的變革機緣。農村小規模學校雖地處邊遠,實力單薄,但它們卻承擔著最重要的教育責任,保護最弱勢群體的教育公平,孕育著未來社會的希望。村小不小,讓我們攜手探索建設好小規模學校,創造美麗鄉村教育,促進鄉村的振興!</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买车|
东海县|
宣城市|
内乡县|
长武县|
红原县|
鸡西市|
墨玉县|
出国|
汕尾市|
磐安县|
大埔县|
张北县|
克什克腾旗|
怀来县|
门头沟区|
嵊泗县|
汪清县|
洮南市|
拜泉县|
普兰店市|
瓦房店市|
绍兴县|
东海县|
焉耆|
黑山县|
汾西县|
油尖旺区|
叶城县|
三原县|
凤凰县|
冀州市|
斗六市|
墨脱县|
株洲县|
浦江县|
安塞县|
潢川县|
拜泉县|
通江县|
新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