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公堤”是1941年夏季由新四軍組織當地人民修筑起來的,位于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當時為阜東縣),北起濱淮鎮,南至振東鄉,全長45公里。在抗日戰爭中,為什么要修筑這樣一個大海堤?其內在的邏輯是,戰爭之偉力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而要使民眾的抗戰力量真正凝聚起來、發揮出來,中國共產黨人就必須踐行體察民間疾苦、改善民眾生活的本質初心。如何檢驗這一初心?從“宋公堤”的修建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詮釋。<div><br>沿海人民以宋乃德主持修筑新海堤與宋代范仲淹所主持修筑的“范公堤”相并提,譽名此堤為“宋公堤”。在當地民眾中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b>“由南到北一條龍,不讓咸潮到阜東。從此不聞沖家禍,每聞潮聲想宋公。”</b></div> “宋公堤”是共產黨、新四軍領導蘇北人民“阻海波于堤外、造平安于黎民”的歷史見證。“宋公堤”修筑的自始至終,蘇北民眾看到了共產黨、新四軍在艱難的抗日戰爭中關懷人民、造福百姓的赤誠之心。因此,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在蘇北獲得了更加深厚的力量源泉,抗日根據地有了更加堅實的基礎。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蘇北廣泛地發展起來。<br>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濱海縣美術館,通過參觀“黃海豐碑宋公堤組畫作品展”,共同回顧那段波瀾壯闊的風雨歷程。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 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習近平總書記對傳承紅色文化高度重視,強調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資源,增強表現力、傳播力、影響力,生動傳播紅色文化。1941年建成的宋公堤是新四軍開赴到鹽阜地區后為當地群眾興辦的一件大實事,是共產黨一心為民的歷史見證和生動縮影。運用好、傳播好宋公堤這一紅色資源意義深遠。<div><br>濱海縣委對挖掘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提出要求,縣委宣傳部把國畫《黃海豐碑·宋公堤》作為深化黨史學習教育,加強文藝精品創作的重要項目列入規劃。要求作品展現宋公堤的修筑過程、彰顯宋公堤的時代價值,歌頌以宋乃德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的崇高信仰和為民情懷。縣文廣旅局牽頭,組成了以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濱海中學高級教師孟臻老師領銜的創作團隊進行主題創作。經過多次研討,最終決定以十幅組畫的方式來表現:“海患肆虐”反映民生之苦,“民心之策”反映人民至上,“發債修堤”反映改革創新,“精測細量”反映工作嚴謹,“合力奮戰”反映眾志成城,“軍民共濟”反映團結一心,“賬清目明”反映廉明公正,“怒海安瀾”反映不畏艱險,“捍海忠魂”反映英雄不朽,“海晏河清”反映盛世如愿。十幅作品既獨立成幅又渾然一體,構圖完整,立意鮮明,場面宏大,筆墨精到。</div><div><br>為了再現80年前的這項偉大工程,主創團隊查閱了大量史料、搜索了相關影像視頻、采訪了黨史、水利方面的專家,并根據畫面需要組織群眾按當年施工作業的方式情景再現。從素材收集到草圖繪制,歷時八個多月,于2023年國慶前完成了《黃海豐碑·宋公堤》的組畫創作。</div><div><br>長堤屹立,宋公不朽。正如宋乃德之子宋齊生所言,宋公紀功碑上的“宋公”并非只指宋縣長本人,宋公只是一個“符號”,它代表著共產黨、新四軍,代表著民主政府。閃耀在宋公身上的這些可貴品質,正是中國共產黨人普遍具有的偉大的精神特質,也必將成為我們踏上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01海患肆虐</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公元1128年至1855年,黃河奪淮入海帶來大量泥沙,濱海縣境淤長成陸。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改道山東入海,海岸由淤長轉為侵蝕,潮汛期經常海水倒灌,三年四溢,民不聊生。1939年農歷七月十六,濱海沿海發生大海嘯,淹死13000多人,茅屋被毀,糧田被淹,人畜流離失所。當地士紳楊芷江詩云:桑田坐看成滄海,廬舍行間痛離別。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02民心之策</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1940年10月,共產黨、新四軍在蘇北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原八路軍五縱隊供給處處長宋乃德任阜寧縣中共政府首任縣長。上任伊始宋乃德了解到阜東沿海一帶人民飽受海嘯之苦,決心把修筑海堤作為新政府第一件大事來辦。時任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的劉少奇批示:<b>“凡是人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再小的事情也是大事。”</b>當時,阜寧剛剛解放,因受韓德勤政府修筑“韓小堤”的負面影響,群眾對新政府還將信將疑,縣參議會開了一天一夜,宋乃德力排眾議,最終通過了修堤全案。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03發債修堤</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新政府成立伊始,財政基礎十分薄弱,一邊是百廢待興,一邊還要反“掃蕩”,何況修筑海堤耗資巨大,初步測算約需法幣100萬元,實在是大難題。當時的財政主要來源是鹽稅,軍隊供給處處長出身的宋乃德想到了利用民間資本借船出海,用鹽稅作抵押,發行公債,最終由政府償還。方案經縣參議會通過。當地耆老和知名人士積極響應,紛紛帶頭認購債券,一些頗具實力的士紳還帶頭捐款支持海堤修筑。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04精測細量</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為了保障海堤修筑加快推進,縣成立修堤委員會,宋乃德任主任委員、修堤總指揮,江警宇任勘測設計總工程師,八灘區區長陳振東任現場指揮。整個工程分兩段實施,先修北堤,后修南堤。宋乃德帶上隨行人員到沿海實地勘察,丈量殘缺的舊海堤,測算土方量,以雷厲風行的作風和科學嚴謹的態度樹立榜樣。僅一周時間,工程規劃、工棚搭建、糧草儲備全部完成。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05合力奮戰</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1941年5月15日,一場聲勢浩大的修筑海堤工程終于拉開了序幕。工程管理、技術人員由縣政府和新四軍三師派遣,他們與民共甘苦,一改過去國民政府貪官污吏在群眾中的印象,沿海的農民、鹽民、漁民深受鼓舞,紛紛加入到施工隊伍中來,修堤大軍從千人猛增至近萬人。筑堤工程贏民心,合力奮戰志彌堅。現場分工有序,大家干勁沖天,夜以繼日,搶時間,爭速度,整個海灘人聲鼎沸、塵土飛揚,一派緊張忙碌的景象。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06軍民共濟</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在抗日民主政府和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海堤修筑進展順利。但是,意想不到的困難也隨之而來。淡水緊張,宋乃德動員沿堤7個鄉的田主用牛車運水,支援施工一線,按量計價。由于國民黨韓德勤政府大肆蠱惑人心,致使糧食籌備出現困難,新四軍黃克誠師長毅然拍板,分批調撥了12萬斤軍糧接濟民工,以解燃眉之急。面對敵偽頑的謠言鼓動、暗殺暴行、飛機威嚇,新四軍組織小分隊日夜巡邏,保護海堤修筑順利進行。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07賬清目明</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工程施工的分配原則是,按土方量結算,每方土二角七分,較之韓德勤當時修堤時的工資高出七倍。賬目全部公開,先由工程師、民運長、鄉保長聯合驗收土方,核算后在“公告牌”公示,民夫確認后再由工程師、民運隊連章開具領單予以兌付,經費管理做到全程嚴管無縫隙,全面透明無死角。無論是鄉紳耆老還是普通民夫,大家都心悅誠服,對民主政府更加信任。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08怒海安瀾</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北堤工程于5月底完工。適逢梅雨季節,南堤修筑過程中遇到連續暴雨,工程受阻,宋乃德審時度勢,發《告工友書》鼓勵大家不停工。在五丈河搶險的關鍵時刻,宋乃德身患瘧疾,高燒不退。他不顧醫生勸阻,離開病床,冒雨趟水奔赴一線指揮,鼓舞士氣。堵口時潮水上漲,土包填堵稍有滯后則功虧一簣。唯一的辦法就是和潮水爭速度,一面漲潮,一面填包,潮愈快,包落愈急,萬眾一心,晝夜鏖戰,終于在潮水漲齊時,包已高出水面,為接下來的填土加固贏得了時間。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09捍海忠魂</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在工程接近尾聲的時候,敵人的破壞從地下變成了公開的行動,他們公然綁架了工程指揮陳振東。面對他們的威脅利誘,陳振東嗤之以鼻。匪首顧敦揚見這一招不靈,便惱羞成怒,打得他皮開肉綻,遍體鱗傷。臨刑時,陳振東依然鎮定自若,毫無懼色。敵人問他有無遺憾,他大義凜然:“我為筑堤而來,今為堤而死,死得其所,沒有任何遺憾!”殘暴的敵人將他雙腿砍斷沉入大海。巍然屹立的大堤融注了烈士們的鮮血,更顯神圣、莊嚴,那些為海堤付出生命的烈士們,化為海堤的一部分,千秋萬載與大堤同在。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10海晏河清</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1941年7月31日,10米高、18米寬、90里長的捍海大堤全部竣工工程動用現幣、糧食等共51.6萬元,比原來計劃的資金節省了一半第二年,共產黨政府將債務全部還清)。第二天大潮來襲,巍長堤巋然不動,人民生命財產安然無恙。沿海群眾為了感謝共產黨領導的民主政府,樹起了宋公紀功碑。長堤屹立,豐碑永駐。宋公堤下良田萬頃、碧波蕩漾,炊煙裊裊,人畜興旺,鹽田成方,一片安詳。 <b>黃海豐碑宋公堤<br>組畫創作人員</b><div><b><br></b>孟 臻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鹽城市美術家協會理事,鹽城市花鳥畫研究會副會長,鹽城市中學美術學科帶頭人,政協濱海縣第十三屆、十四屆委員會委員,濱海縣湖海藝文社顧問。《人勤春早》入選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曾獲首屆鹽城美術獎提名獎,第二屆鹽城美術獎,第三屆江蘇美術獎提名獎,鹽城市政府文藝獎、濱海縣政府文藝獎、湖海文藝獎重要成果獎。</div><div><br>錢紅曼 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鹽城市小學美術學科帶頭人,鹽城市花鳥畫研究會會員,濱海縣永寧路實驗學校美術老師,濱海縣優秀教育工作者。</div><div><br>李士巖 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濱海中學美術教師。</div><div><br>沈迎春 鹽城市美術家協會會員,鹽城市花鳥畫研究會會員,濱海縣永寧路實驗學校美術老師。</div><div><br>王洪娟 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濱海縣小學美術學科帶頭人,濱海縣青年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濱海縣實驗小學美術老師。</div><div><br>吳鴻慧 鹽城市教育書畫院書畫師,鹽城市花鳥畫研究會會員,鹽城市初中美術教學能手,濱海縣第一初級中學美術老師。</div><div><br>左澄蓉 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濱海縣初中美術學科教學能手,鹽城市教育書畫院書畫師,濱海縣青年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濱海縣第一初級中學美術老師。</div><div><br>孟 越 入選江蘇省美術家協會第七屆新人新作展,獲江蘇省美術家協會第八屆新人新作展提名獎,無錫市天一實驗中學美術老師</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結 語</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宋公堤”是共產黨在蘇北執政的第一塊基石,不僅展示了共產黨調配資源的強大社會動員能力,而且塑造了良好的口碑,人民在共產黨生死相依的修堤過程中,感受到了共產黨領導下民主政府真心愛民、清明廉潔的執政態度,認識到共產黨是真正來自人民、忠誠人民、奉獻人民。面對修堤過程中的種種危機,共產黨依靠人民開展科學決策有效應對,體現了從大局出發、從黨和人民利益出發、從黨性原則出發的決策智慧。<div><br>1941年,共產黨在蘇北局部執政條件下領導人民在鹽城建成“宋公堤”,這一工程被文藝家阿英稱之為“蘇北偉大的水利工程”。海堤不僅為沿海人民擋住了海潮的侵襲,也在當地人民心中豎起了共產黨一心為民的豐碑。</div><div><br>真心為民才能得到人民擁護。習近平同志強調:<b>“為民造福是最大政績,要把好事實事做到群眾心坎上。”</b>黃克誠對這段歷史深有感觸,尤其是海堤建成之后沿海百姓對共產黨認識的轉變,他在自述中寫道:<b>“共產黨關心群眾疾苦的實際行動,恰與國民黨橫征暴斂、魚肉百姓的行徑,形成鮮明對照。人民群眾開始認識到,共產黨才是真正為老百姓辦好事的!連一些曾對我們抱懷疑或抵觸情緒的士紳,也開始向我們靠攏。”</b></div><div><b><br></b>新時代的“宋公堤”已褪去了捍海的功能,成為靚麗的海堤公路,既是彰顯紅色文化的遺址遺跡,也是共產黨一心為民的“初心”見證。為了發揚光榮傳統,建設更多新時代“宋公堤”,把民生工程真正做成民心工程,進一步汲取“宋公堤”工程中豐富的決策智慧很有必要。<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阳市|
连城县|
大邑县|
荆门市|
乌拉特前旗|
蓬莱市|
九龙坡区|
阿巴嘎旗|
西和县|
永顺县|
双牌县|
庄河市|
东阿县|
临潭县|
治多县|
文安县|
灌南县|
陇西县|
阳原县|
巴彦淖尔市|
洪泽县|
白山市|
淮安市|
长海县|
无极县|
车险|
黄骅市|
青海省|
张家界市|
隆昌县|
大竹县|
修文县|
梓潼县|
化州市|
镇江市|
西城区|
阆中市|
岱山县|
托克托县|
鄂伦春自治旗|
洮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