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我跟隨江津文保分隊的腳步,在曹老師的帶領下,踏上了一場穿越千年的城市探秘之旅。這座依偎長江臂彎的古城,用斑駁的城墻、飛檐的樓閣與靜謐的庭院,訴說著"歷史無聲,歲月有痕"的滄桑故事。</p> <p class="ql-block">序章:江津博物館.千年古城的記憶匣</p><p class="ql-block"> 旅程的起點,是那座如方鼎般矗立的江津博物館。晨光中,灰白色外墻的仿古城磚肌理與玻璃幕墻碰撞出時空交錯的質感,入口處"幾水襟懷"四個大字,已然道盡這座長江之城的魂魄。</p><p class="ql-block">展廳內,展柜中的東漢廡殿頂陶樓、宋代龍泉窯青瓷、明代"九門城磚"等3000余件文物,如同散落的歷史密碼。在沙盤模型前,江津千年筑城史豁然開朗。從南北朝土墻到明代石城,從"九門護城"的軍事要塞到近代工業萌芽,城墻的演變恰似一部立體史書。特別駐足于明萬歷《江津縣圖》復制品前,"綦江縣城煙多,江津縣城門多"的民諺,道盡了這座水陸樞紐昔日的繁華。而1958年城墻改建環城公路的舊照,又讓人不禁感慨時代變遷的必然。</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江公享堂.觸摸明代的呼吸</p><p class="ql-block"> 走近江公享堂的朱漆木門,明代工部尚書江淵的傳奇人生在楹聯間浮現。"北極勛臣府,西川相國家"——明成化帝朱見深親題的鎏金楹聯下,石階上的車轍印依稀可辨。明代工部尚書類似國務院副總理兼住建部、水利部、交通運輸部等部門的部長。小講解員指著青磚黛瓦間的榫卯結構感嘆:"這座宅邸能歷經五百年風雨不倒,正是古人'基建智慧'的見證。江公享堂不僅是歷史遺跡,還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現為“江津區詩書畫院”</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奎星閣.仰望清代的星空</p><p class="ql-block"> 轉過街角,奎星閣的琉璃金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座始建于1777年的六角形樓閣,三層飛檐如大鵬展翅。現代商廈與傳統民居在奎星廣場四周錯落鋪展,歷史與現代的對話在此定格成永恒畫卷。奎星閣融合建筑藝術與科舉文化,是江津清代遺存的珍貴遺產。</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古城墻遺址:踏響千年的跫音</p><p class="ql-block"> 午后,我們循著四牌坊小學的墻繪,找到了深藏市井的明代城墻遺址。黝黑的條石層層相扣,"一橫一丁"的明代砌筑法在陽光下棱角分明。指尖掠過石縫間滋生的青苔,母女組合的解說讓時光倒流:明成化八年的工匠們喊著號子壘砌石墻,清代士兵在女墻后架起火炮,民國時期的商隊穿過九道城門...而今只剩這段150米的殘垣,卻仍能觸摸到江津作為長江軍事要塞的磅礴心跳。</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江津中學舊址.太子寺旁的書香烽火</p><p class="ql-block"> 穿過香火繚繞的太子寺,一片青磚灰瓦的建筑群驀然入眼——朱漆雕花的傳統垂花門樓內,便是聶榮臻元帥的母校江津中學舊址。始建于1906年的校舍與古剎比鄰而立,門楣上"江津縣立中學堂"的楷書匾額已褪成滄桑的鴉青色,而兩側磚柱陰刻的"讀圣賢書明天下事,立鴻鵠志作棟梁材",卻在百年風雨中愈發遒勁。</p><p class="ql-block"> 在栽滿百年黃葛樹的校園里,聶榮臻元帥讀書時的教室令人駐足。教室內仿佛還擺放著的《新青年》雜志泛著毛邊,這座校園走出的何止一位元帥?'兩彈元勛鄧稼先在此埋下科學種子,'中國計算機之母'夏培肅在這兒解開人生第一道微積分。 舊址內高懸的幾塊牌匾仿佛在說:有些精神坐標,從未被戰火或時光磨滅——就像太子寺的晨鐘總伴著書聲,就像青磚校舍永遠面朝長江。</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南京內學院舊址.烽火中的佛光</p><p class="ql-block"> 老城區的一個支路口,西式牌樓大門映入眼簾。這里是1937年內遷刀江津東門的南京內學院舊址。歐陽漸大師帶著金陵刻經處的經卷跋涉至此,在戰火中延續佛學命脈。撫摸著夯土墻上深深淺淺的彈痕,我仿佛看見僧侶們在油燈下校勘經文的剪影。這里不僅是文物保護單位,更是一曲亂世中堅守文化火種的壯歌。</p> <p class="ql-block">尾聲:一江兩岸的新生</p><p class="ql-block"> 太陽直射大地的午后兩點多種,我們來到聶榮臻元帥陳列館。現代展陳技術重現著"兩彈一星"元勛的崢嶸歲月,玻璃幕墻外,幾江大橋如長虹臥波。此刻終于讀懂江津的深層密碼——這座古城始終在守護與革新中尋找平衡,就像那消逝的城墻化作環城路的基石,古老的文脈正滋養著新時代的綻放。</p> <p class="ql-block"> 行走江津,總在歷史褶皺處撞見驚人的時空疊影——江淵府邸的明代楹聯懸于現代書畫展廳,城墻條石化作環城路的基石,課桌上的抗戰刻痕映著少年指尖躍動的數碼熒光。這座城把消逝與新生都釀成了酒:坍圮的九門城樓在數據云端重生,戰火中守護經卷的執念與實驗室里追逐星辰的癡狂,原是同一種文明基因的千年流轉。 </p><p class="ql-block"> 其實真正的文脈從未死去,它只是不斷變換載體——從城墻磚石的物理防御到精神城池的永恒構筑,從奎星閣祈求功名的香燭到陳列館里遙望蒼穹的衛星模型。當長江水裹挾著漢磚宋瓷的碎屑奔向東海,江津的傳奇仍在繼續:每一塊消逝的城墻石,都成了新時代大廈看不見的地基;每一段被拆除的老街巷,都在數字地圖上標記成文化DNA的坐標。 </p><p class="ql-block"> 這大概就是重慶人最深層的文化自覺:我們拆城墻、建公路、造新城,卻把拆下的舊磚鄭重收進博物館;我們推倒寺廟山墻擴展校園,又讓黃桷古樹穿透混凝土見證百年書香。這種近乎執拗的傳承,讓江津的每寸土地都成了活的史書——過去從未真正過去,它只是換了一種方式,與未來共生。</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康县|
十堰市|
吴忠市|
秦皇岛市|
郁南县|
商河县|
舟曲县|
贵州省|
邢台市|
清新县|
磐石市|
章丘市|
金川县|
长宁区|
哈密市|
额济纳旗|
汉中市|
涡阳县|
剑川县|
马鞍山市|
永州市|
顺平县|
临颍县|
哈巴河县|
兰考县|
鄂温|
霞浦县|
嵩明县|
肃宁县|
招远市|
来宾市|
东平县|
理塘县|
萍乡市|
富宁县|
柘城县|
隆尧县|
抚州市|
夏河县|
怀来县|
宿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