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3.26(歐洲當地時間)早晨,我們還陶醉在奧地利小鎮鳥語花香的享受中戀戀不舍。用罷豐盛的早餐,歐洲當地時間8:30我們就又踏上了旅途。經過500公里的高速路,我們進入了意大利國境。途中經過了位于意大利北部威尼托大區,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發生地<b>維羅納(Verona)</b>,并且在一個叫“美食林”的中餐館(招牌上英文和意大利語 “RISTORANTE CINESE - PIZZERIA” 翻譯為:中餐館 - 披薩店)用過午餐。然后去<b>舉世聞名的“水城”,被譽為“亞得里亞海的明珠”——威尼斯去游覽</b>。(維羅納位于意大利北部,它與威尼斯的距離直線距離約 105 公里)<div>維羅納(Verona)位于意大利北部,在米蘭和威尼斯之間,維羅納之所以蜚聲于世,歸功于莎士比亞的悲情之作《羅密歐與朱麗葉》。<b>這里是朱麗葉的故鄉,“維羅納”源于拉丁語,意為"極高雅的城市", 其歷史悠遠,是意大利最古老,最秀麗,最典雅,也最具特色的城市之一。</b><br><div><br></div></div> 途中在車上拍攝的視頻(公路兩邊綠草如茵) 途中在車上用手機拍攝的視頻(公路兩邊綠草如茵) <b>威尼斯空中俯瞰圖。上圖中</b>黃色箭頭所指的是位于圣馬可廣場的圣馬可鐘樓,紅色箭頭所指的是圣馬可大教堂;藍色箭頭所指的是總督宮,總督宮右側就是碼頭(下圖看得比較清楚)。白色箭頭所指的是圣馬可圖書館。兩個建筑之間就是圣佩特羅尼奧廣場。下圖綠色箭頭所指的前面的橋是麥桿橋,后面的就是嘆息橋。 <b>從海上拍攝的威尼斯圣馬可廣場周邊建筑全景。有尖塔的</b>的是位于圣馬可廣場的圣馬可鐘樓,鐘樓右側(其實是對面)是圣馬可大教堂;正前方右側的是總督宮,總督宮前面就是碼頭。圖片左側是圣馬可圖書館。兩個建筑之間就是圣佩特羅尼奧廣場。<b>圖片最右側前面的橋是麥桿橋,后面略高一點的就是嘆息橋。</b> 從南向北拍兩個門柱的圖片,<b>右邊總督宮,左邊圖書館。</b> <b>左側圖片:</b>圣馬可廣場是由總督宮,圣馬可大教堂,圣馬可鐘樓,新(左)、舊(右)行政官邸大樓(總督宮),和連接兩大樓的拿破侖翼大樓(中)所圍成的長方梯形廣場,長約170米,東邊寬約80米,西側寬約55米。<b>右側圖片</b>是總督宮對面的圣馬可圖書館 <b>大教堂對面就是圣馬可鐘樓</b>,鐘樓前建有和旁邊其他建筑風格統一的拱形回廊 <b>大教堂南面的局部雕刻與裝飾立柱</b> 舊行政大樓東側有座圣馬可時鐘塔。圣馬可時鐘塔(Torre dell’Orologio)又稱摩爾人之鐘,位于圣馬可廣場北側。這座時間塔不僅是讓航海人知道時間進而推斷潮汐,對于威尼斯人而言,更是展示財富和精湛工藝的一座標志。<h3>時鐘塔是文藝復興早期的建筑,塔和時鐘的歷史可追溯到15世紀末。<b>在塔頂的露臺上有兩個巨大的青銅“摩爾人”,穿著羊皮,手里拿著槌子,每到整點便會敲鐘報時。</b>“摩爾人”一個較老,另一個較年輕,顯示時間的推移。<b>鐘是原始的,上面的標志說明鑄造于1497年</b>。鐘的下面有一只飛獅和黃道星座輪盤。黃道星座輪盤上面可以看到有羅馬數字的時鐘圓盤,24小時刻度,12星座,中間還有地球、太陽與月亮的時間指示。時鐘部分的直徑為1.5公尺。塔樓最上面的門墻,裝飾有圣馬可飛獅,左爪扶著打開的書,上面刻著一行拉丁文:“<u><font color="#ed2308">我只計算快樂的時光</font></u>”。<b>威尼斯獅子下面有兩個矩形數字框,是可翻頁跳字的數字時鐘,左邊框內是羅馬數字的小時數,右邊框內是阿拉伯數字的分鐘數。</b>不能不令人驚嘆,<b><font color="#ed2308">15世紀的歐洲就有如此精湛的機械鐘表制作技藝。</font></b></h3> <b>寬闊的威尼斯大運河。啟點啟和終點都是圣馬可內港碼頭。</b> <b>到達圣馬可內港碼頭,正式開啟了威尼斯黃金大運河游船的游覽行程。</b>寬闊的威尼斯大運河。啟點啟和終點都是圣馬可內港碼頭。 <b>視頻拍攝于在威尼斯的“黃金大運河”游船上(從</b>圣馬可內港碼頭,開啟威尼斯主島的游覽行程)<div> 亞得里亞海的藍波蕩漾,圣馬可教堂的金色穹頂在藍天中熠熠生輝。乘水上巴士穿過大運河,貢多拉劃開粼粼波光,石橋倒影與彩色建筑構成“流動的畫框”。在露臺灑下斑駁光影。漫步威尼斯巷道,鞋底叩擊鵝卵石的聲響驚醒了教堂鐘聲。威尼斯的眾多景色迎面撲來,回望來時的遠途,藍天始終如忠誠的畫布,定格這場跨越國界的春日邂逅。</div><div> 這程旅行,是雪山與海水的對話,也是古老石屋與現代腳步的共鳴。在藍天的見證下,每一幀風景都成了歐洲文明的注腳。很游客們簇擁在嘆息橋下,看情侶親吻以求永恒——傳說中,潮水會為愛靜止……<br> 拜倫在他《搖曳在水上的浪漫》的詩中寫道:“在我永不醒來的夢境中,我會回到那些輝煌的年代,看到那些金子一般的人群。先是提香、貝利尼和喬爾喬涅,接著是維瓦爾第和瓦格納,狄更斯、海明威還有透納和羅斯金,他們像我一樣,只是威尼斯的路人,來了,又去了。一如圣馬可廣場上空終年飛過的鴿群。”</div><div> 四月的威尼斯是一首被水浸潤的十四行詩。當晨霧從里亞托橋的石縫里蒸騰而起,圣馬可廣場的露水正浸潤著新摘的郁金香。威尼斯的過往是用燦爛文化堆砌起來的詩篇,而游人正如圣馬可廣場那群鴿子飛來,又飛去......</div> <b>圖片拍攝于在威尼斯的“黃金大運河”游船上</b><div> 意大利之旅的第一天,我們游覽了大名鼎鼎的威尼斯。</div><div>威尼斯頻臨亞德里亞海,是意大利東北部重要的旅游和工業城市,因此也是一個港口城市。<b>我們到了威尼斯第一個游覽項目就是自費60歐元的“黃金大運河”游船。然后再乘坐威尼斯獨有的兩頭翹起的“貢多拉游船”暢游威尼斯古城蜿蜒曲折的小巷......當然,圣馬可大教堂,總督府大廣場......也是少不了的......</b><div>威尼斯(英語:Venice;意大利語:Venezia )是意大利威尼托大區首府 ,位于意大利東北部,坐落在亞得里亞海的潟湖之中。<b>從5世紀開始,這里聚集了一些為躲避戰亂,從羅馬逃到這里的難民</b>。他們在干涸的沙地上搭建了簡易的住所,而隨著人口的激增,就面臨了一個難題:如何在無旱地可用的環境中建造更多房屋?他們留意到,許多水閘是用榿木制作的。當這種木材完整地浸泡在水里時,海水隔絕了空氣中的細菌,鹽分和礦物質可以防止木材腐爛,是十分理想的材料(讓我想到制作砧板的鐵木)。他們就想起一個巧妙的方法,用大量長木柱插入淤泥中,制作大片地基。<br>這種源自意大利北部的森林木料,通過水路被源源不斷運至威尼斯,以至于后來這里的森林被全部砍完,統統做了威尼斯海下基礎。他們又發現,在軟泥之下,隱藏著一層堅硬的粘土,被稱為<b>卡蘭托</b>。這層致密的物質恰好在這里僅位于地表下兩米深處,而在其他區域則可能深達十米。然后,工人們使用巨大的手持打樁機將木柱打入這片堅硬的粘土層。這些木柱以螺旋狀排列,從建筑中心一直延伸至地基邊緣,同時,更多的柱子被緊密地布置在外墻下方,以支撐建筑物的巨大重量。柱子的頂部則鋪有兩層水平木板,隨后覆蓋上大塊石頭,這些石頭大多來自克羅地亞伊斯特拉地區的密集不透水的石灰巖品種的巖石。威尼斯水面上的建筑主要以磚塊建造,以減少建筑的重量。隨著建筑物規模的擴大和重量的增加,木柱的間距也相應縮小,以支撐更多的負荷。這些木柱通常長達五六米,但并非總能深入到較軟的泥土下方的堅硬粘土層。</div></div> <b>在威尼斯的“黃金大運河”游船上拍的視頻</b><div>若卡蘭托過于深邃無法觸及,工人們便會將兩根柱子靠得很近,幾乎緊貼在一起。若留有縫隙,則會用石頭和礫石進行填充。當這些支撐物承受重量時,下方的泥土會被壓實,變得如同卡蘭托粘土一樣穩固。以圣馬可鐘樓為例,它在1902年的倒塌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探究其地基構造的機會。這座鐘樓的地基可追溯至10世紀,當時所使用的木柱長度約為四米。這些木柱的頂部鋪上木板,隨后再覆蓋上石頭,從而將地基抬高了三米半。盡管歷經千年,這些木樁仍大多保存完好,泥土的礦化作用使得木頭變得堅硬如石。這種粉質鹽水中的低氧和高礦物質含量環境加速了這一礦化過程,為威尼斯提供了堅實而持久的基礎。現在終于有些明白了,<b>威尼斯是不折不扣地生根在水中的城市,而且這個根,是木頭制成的,已維持了數百甚至千年。古人為了生存,也真是拼了!</b><br><b> 穿過游人如織的道路,進入威尼斯乘所坐的游船早已等候在碼頭,游客們魚貫上船,我也在其中,游船開進海域視野寬廣開闊且水秀風暖,威尼斯城之旅就此展開。</b></div> <div><b>在威尼斯的“黃金大運河”游船上</b><br></div><div> </div> <b>在威尼斯的“黃金大運河”游船上</b><div>威尼斯被稱作“亞得里亞海明珠”,曾經是威尼斯共和國的中心,堪稱世界最浪漫的城市之一。威尼斯市區涵蓋意大利東北部亞得里亞海沿岸的威尼斯潟湖的118個人工島和一個人工半島,更有117條水道縱橫交叉。這個咸水潟湖分布在波河與皮亞韋河之間的海岸線。威尼斯就是這片“海中的城”。人們形容:<b>威尼斯有兩種巷子,一種是路巷,一種是水巷,路巷是如梭的游人,水巷是載了游客的“貢多拉”。<br></b></div> <b>這是朱代卡島上的威尼斯莫利諾斯塔基希爾頓酒店(Hilton MolinoStucky Venice),五星級酒店。</b> <b>這是“玫瑰圣母教堂”(SaintMary of The Rosary)</b>。<div>威尼斯的玫瑰圣母堂又稱“耶穌會教堂”,是一座18世紀的道明會教堂。1725年開工,1743年祝圣,1755年最后的雕塑裝飾到位。這座古典風格的建筑保留了其原有的布局和華麗的洛可可裝飾,擁有丁托列托Tintoretto、皮亞澤塔Piazzetta和提埃坡羅Tiepolo等多位藝術大師的畫作。</div> <b>安康圣母教堂</b>位于威尼斯大運河和圣馬可內港之間風景優美的的尖三角地帶。<b>是威尼斯巴洛克建筑的杰作。</b>在1630年黑死病肆虐之際,共和國政府決定興建此教堂獻給圣母瑪利亞,由著名設計師巴爾達薩雷·隆格納Baldassare Longhena設計,正式落成于1687年。教堂里有描繪舊約故事的壁畫《大衛和格利亞》、由“西方油畫之父”提香創作的天花板壁畫以及由威尼斯畫派的代表人物丁托列托Tintoretto創作的壁畫《迦納的婚禮》。 <b>圣馬可鐘樓,其形象已行走世界各處,被世界多座城市模仿。</b>圣馬可鐘樓(St. Mark’s Campanile)以威尼斯的守護神圣馬可命名。<b>圣馬可是早期的基督教追隨者,他在整個地中海地區傳播基督教,還創立了亞歷山大教堂,并撰寫了《馬可福音》。</b> <b>威尼斯,我來了 視頻</b> <b>從圣馬可內港碼頭,開啟了威尼斯主島的游覽行程。</b><div>圣馬可鐘樓最初于1514年建成,頂部設有觀景平臺和文藝復興風格的坡屋頂。原鐘樓在1902年倒塌,隨后進行了重建,如今的鐘樓于1912年完工。由于是重建的,圣馬可鐘樓配備了現代化的電梯,游客可乘坐電梯到達頂部,俯瞰整個威尼斯城的美景。</div> <b>這是威尼斯的運河小巷</b>,8平方公里不到的威尼斯,共有117條水道、118個小島和401座橋梁。<b>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汽車,甚至連自行車都沒有的水城。我們腳踩的每一寸土地(其實沒有土),下面都靠木柱在支撐。</b> <b>意大利國父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紀念碑(Monumento a Vittorio Emanuele II)屹立在岸邊廣場。</b> 從不同角度看意大利國父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紀念碑 <b>拍攝于意大利國父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紀念碑前</b> <b>圖片背景是在船上拍攝的總督宮。</b> <b>第一張背景是在貢多拉小船上拍攝的總督宮和麥稈橋 ,其他兩張是下船后拍攝的 ,</b><div><u>威尼斯總督宮前面的橋叫麥稈橋(Ponte della Paglia),是因為這里曾是為總督和共和國政府官員們的坐騎卸載稻草的地方。</u>它建于 1360 年,是一座拱橋,跨越總督宮旁的宮殿河,連接圣馬可廣場碼頭與斯拉夫人堤岸,<b>為圣馬可區與城堡區之間分界線的橋梁之一</b><br></div> 威尼斯總督宮前面的古典燈柱 <p class="ql-block">斯拉夫人堤岸上的麥桿橋和后面的嘆息橋。只見麥桿橋上人頭攢動,<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一幅圖是拍攝嘆息橋的最佳位置。第二幅圖是坐貢多拉游船時拍攝的嘆息橋</b></p> <b>嘆息橋的正面照</b>。嘆息橋是一座全封閉廊橋,建于1600年,<b>當重犯從左邊總督府審判室經過此橋被押送至右邊監獄的地牢時,</b>當他們過橋時,會透過窗戶最后一次眺望威尼斯的美景,<b>會嘆息著最后看一眼橋外的世界,</b>然后因即將被囚禁、無法再享受這座城市的美好而嘆息,<b>嘆息橋因此得名</b>。<br>仔細看這座橋,上面有精致的浮雕。橋下的拱梁上有十一個雕刻的頭像,表情各異;左右兩側各有一個躺臥著的男神和女神。<br>因此,當地有傳說,如果戀人們在嘆息橋下的貢多拉上親吻對方,就將會得到天長地久的永恒愛情。這個傳說使得"嘆息橋"成為世界上最具浪漫色彩的小橋之一。可惜今天沒有看到接吻者。 <b>在貢多拉小船上拍攝的很漂亮的建筑和橋,在拍婚紗照的好所在</b><br> <b>數百年的老建筑,仍能看出當年豪華的裝飾</b> <b>這里可能是某位名人的故居</b>,有游客入內參觀 我們在小巷里轉來轉去,威尼斯水巷四通八達,蜿蜒曲折。<br>如果要找一個世界上最獨一無二的城市,那一定是水城威尼斯。威尼斯“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享有“水城”、“水上都市”、“百島城”、“亞得里亞海的女王”、“橋城”等美稱。1987年,威尼斯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b>貢多拉小船。第一幅圖片是我們的船和船夫。我們五個人一組上船。下船后給船夫一塊歐元小費。</b><div>威尼斯的歷史相傳開始于公元453年,當時威尼斯的農民和漁民為逃避游牧民族的襲擾,轉而避往亞德里亞海中的這個小島,由此開始了威尼斯城的建設。威尼斯外形像海豚。城市面積不到7.8平方公里,卻由118個小島組成,177條運河蛛網一樣密布其間。<b><br></b></div> 乘坐貢多拉小船穿梭在威尼斯蜿蜒曲折的小巷<div>威尼斯鄰水的建筑看上去都是從海上長出來,建筑方法是先將木柱插入下面的泥土之中,然后再鋪上一層又大又厚的伊斯特拉石,這種石頭產自亞得里亞海伊斯特拉,因而叫伊斯特拉石,防水性能極好,然后在伊斯特拉石上砌上磚,一座座建筑就這樣建成。<br></div> 乘坐貢多拉小船穿梭在威尼斯蜿蜒曲折的小巷<div>威尼斯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汽車的城市,遍布城區的水道就是“公路”,船就是“汽車”。威尼斯的船分三種,一種是來往于大陸和威尼斯島上的船,這種船最大,負責接送游客上島和離島。<b>第二種是公交船,行走在較大水道和環威尼斯島,(交了60歐元自費項目的就乘坐公交船)</b>第三種是出租船,俗稱“貢多拉”,穿行在各小水道。<br></div> 貢多拉小船穿梭在威尼斯蜿蜒曲折的小巷中 <b>小巷兩棟樓之間的快捷連廊,構造簡單,也沒雕塑。可見這是現代的。這可不是嘆息橋啊!別弄錯了!</b><div>威尼斯有這么多的河道,必然有大量橋梁,據統計,現有橋梁401座橋。這些橋的造型千姿百態,風格各異。有的如游龍,有的似飛虹,有的莊重,有的小巧。<b>最著名的是嘆息橋和里亞托橋</b>。嘆息橋是已判決的犯人去往監獄的必經之橋,犯人過橋時常懺悔嘆息,因而得名“嘆息橋”。利亞德橋造型為單孔拱橋,用大理石砌成,建于1592年前后。橋長48米,寬22米。<b>大文豪莎士比亞的文學巨著《威尼斯商人》記述的就是發生在這里的故事。</b><br></div> <b>水都已淹過紅磚墻了。</b>2022年的一次大潮水,淹到了地面上1.7米的高度。由于氣候轉暖,海平面提升,如今的海平面已比一千年前的威尼斯水面高出兩米。很難保證不淹到紅磚,直接影響到房屋的堅固性。<b>威尼斯常住人口也從當年的17萬多下降到現在的5萬多,三分之二的人逃離了不堪重負的威尼斯。</b> <p class="ql-block"><b>現在一層已無人居住,二層以上仍正常生活</b>。運河邊被浸泡的很多老屋,早已是風燭殘年,墻體剝蝕嚴重,顯得灰黑斑濫。水漫廣場既是獻給游客的童話,亦是寫給未來的悼詞——這座建立在水下森林上的城市,正以每年2—5毫米的速度沉向亞得里亞海。這時才發現,自登島以來,除了商人,我們竟沒有遇到一位威尼斯本地居民。導游在嘆息中揭開我們的謎團:維護威尼斯的費用極高;清理運河、維修建筑、抬高地基....。國家撥的款根本不夠所有支出。而與20公里外的莫利亞諾相比,威尼斯的生活花費也要高出其兩倍。只有富人和繼承了前輩人房產的老人才有能力在這里生活,年輕人負擔不起。富人們高高在上習慣了足不出戶,老人們早已厭倦了這里人聲的喧鬧和河道的腐臭。把一道道門窗緊閉。威尼斯成了供游客瞻仰的活體博物館。</p> <b>這是從總督宮的東面看總督宮從東到西的南面拱廊。</b> <b>總督宮(Palazzo Ducale),是以前威尼斯最高行政官總督的官邸。</b>宮殿最早建于公元九世紀,宮殿是14-15世紀的哥特式杰出作品。有古羅馬式的列柱、哥特式層疊的拱門和巴洛克式的雕刻。由于當時威尼斯與地中海東部的伊斯蘭國家密切的文化貿易往來,大量阿拉伯人定居威尼斯,所以總督府立面的席紋圖案明顯受到了伊斯蘭建筑的影響。 <p class="ql-block"><b>潟湖?岸邊的斯拉夫人堤岸,左側即是總督宮</b></p><p class="ql-block">圣馬可廣場又稱威尼斯中心廣場,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傳統節日的公共活動中心。圣馬可廣場是由公爵府(公爵府位于意大利威尼斯圣馬可廣場的東側)、圣馬可大教堂、圣馬可鐘樓、新、舊行政官邸大樓、連接兩大樓的拿破侖翼大樓、圣馬可大教堂的四角形鐘樓和圣馬可圖書館等建筑和威尼斯大運河所圍成的長方形廣場,長約170米,東邊寬約80米,西側寬約55米。廣場四周的建筑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代都有。1797年拿破侖進占威尼斯后,贊嘆圣馬可廣場是“歐洲最美的客廳”和“世界上最美的廣場”,并下令把廣場邊的行政官邸大樓改成了他自己的行宮,還建造了連接兩棟大樓的翼樓作為他的舞廳,命名為“拿破侖翼大樓”。<br></p><p class="ql-block"><br></p> <b>“威尼斯的紙門” 指的是威尼斯總督府的正門,</b>名為 “Porta della Carta”,以下是關于它的詳細介紹:<br>與文書工作相關:一種說法是,這里曾有寫手幫助不識字的市民寫文書、訴狀和請愿書;另一種說法是,總督府的行政官員在門內檢查、批準和記錄所有紙質文件,因此被稱為 “紙門”。<br>“<b>紙門”進去,通向總督宮內院。</b> <p class="ql-block"><b>從總督宮西面右轉,就是連接著圣馬可廣場的圣佩特羅尼奧廣場,第一眼就看到了圣馬可鐘樓。</b></p> <b>圣馬可圖書館( Biblioteca Marciana),又稱圣馬可藏書館</b>,是一座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筑,位于圣馬可廣場,與總督宮相對。該建筑始建于1537年,從外觀上可明顯看出對古典設計元素的運用,屋頂裝飾著白色大理石雕像,外立面有陶立克柱式和愛奧尼柱式,搭配圓拱。圣馬可圖書館曾收藏大量書籍、手稿和歷史文獻,但如今大部分藏品已轉移至其他地方,圖書館主要作為博物館使用。 <b>“巨人樓梯” (Giants’ Staircase),是總督宮內部與圣馬可廣場其他建筑之間的便捷通道。</b>巨人階梯由兩尊巨大的戰神馬爾斯(Mars)和海神尼普頓(Neptune)雕像守護著,它們象征著威尼斯在陸地和海上的力量。 <p class="ql-block">從總督宮西面右轉,就是連接著圣馬可廣場的圣佩特羅尼奧廣場,第一眼就看到了<b>圣馬可鐘樓。這是在圣佩特羅尼奧廣場拍攝的。</b></p> <b>拍攝于圣馬可大教堂南側</b> <b>拍攝于圣馬可大教堂南側</b> 拍攝于圣馬可大教堂廣場,大教堂前 拍攝于圣馬可大教堂廣場,大教堂前 <b>圣馬可廣場南側的圣佩特羅尼奧小廣場,南邊有兩根巨型門柱</b>,一根柱子頂部是威尼斯的早期守護神圣狄奧多,另一根柱子頂部是更偉大的守護神圣馬可的飛獅,<b>這兩根石柱曾經是威尼斯官方城門,威尼斯的貴賓都從石柱中間進入城市。前面就是威尼斯潟湖?岸邊。</b> <b>圖片左側柱子頂部是威尼斯的早期守護神圣狄奧多,圖片右側柱子頂部是更偉大的守護神圣馬可的飛獅</b> <b>這位顯赫的圣馬可是《新約·馬可福音》的作者,耶穌的門徒,于公元67年在埃及殉難</b>。進入9世紀,自身無資源的威尼斯通過周旋于東西方之間的貿易,成為富庶的商業國。為進一步發展,需要尋找更有影響力的圣人做保護神。唯一沾邊的<b>傳說是曾經圣馬可在傳教的路上,劃船經過當時還是一片荒蕪的威尼斯,遇到了狂風暴雨。圣馬可向上帝求救,上帝派天使來安撫他:“別慌,你會平安的與威尼斯同在!”</b>于是,公元828年,在得知埃及亞力山大港已被穆斯林統治后,威尼斯人認為時機已到,當地修道院已不安全,有可能同意轉移圣人遺體。隨之兩位威尼斯的富商在當時威尼斯總督的授意下,<b>悄悄來到埃及供奉圣馬可的修道院,經過交涉支付轉讓金,并施以計謀,騙過穆斯林,終于把圣馬可的遺體成功運出埃及亞歷山大港</b>。在運送回威尼斯的途中又遭遇大風浪,幸得圣馬可“顯圣”,船只最終平安返回威尼斯。從此圣馬可就變成了威尼斯的大牌守護神,<b>帶翼的獅子是圣馬可的象征,圣狄奧多只能退居二線。</b> <b>圣馬可廣場上的地標性建筑,高98.6米的圣馬可鐘樓</b>(Campanile di San Marco),始建于10世紀,1514年完成上部各種裝飾造型。但在1902年發生倒塌(正是那次倒塌,讓人們看到下面10世紀所建基礎的木柱),現在看到的鐘樓已經是1912年重建后的模樣。<br> 下半部是由磚塊構成的紅色巨大柱狀建筑,每邊長12米,高50米,上方為白色拱形鐘樓,再上方是紅色方形建筑,外墻分別是獅子與正義女神,最上方則是綠色尖塔,<b>尖端上是金色翅膀的天使長加百利的風向標。</b> <b>威尼斯的圣馬可鐘樓頂端</b>,金色翅膀的<b>天使長加百利的風向標</b>。圣馬可鐘樓始建于 12 世紀,當時是做為航海燈塔,在 16 世紀重建。其頂端的加百利雕像較為醒目,從遠處也能看到,是威尼斯的一個重要地標和特色景觀。 <p class="ql-block"><b>總督宮朝西的正門(也稱紙門)上塑有圣馬可飛獅的雕塑,其內容是:</b><b style="color:rgb(237, 35, 8);"><u>威尼斯總督叩拜圣馬可飛獅</u></b><b><u>,</u>與其他單一飛獅不同,表明了總督宮所處的特殊地位。</b></p> <b>走過總督宮圖片左側就是圣馬可大教堂</b> 大教堂的南面 <b>圣馬爾谷圣殿宗主教座堂Basilica di San Marco,簡稱圣馬可大教堂,座落在威尼斯圣馬可廣場東北部</b>,始建于公元829年,重建于1043~1071年,它曾是中世紀歐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筑藝術的經典之作,它同時也是一座收藏豐富藝術品的寶庫。<br><b><font color="#ed2308">正中間大門的頂上,是6尊天使簇擁著手持《馬可福音》的圣馬可雕像。</font></b>雕像下,拜占庭式星空圖案修飾的尖拱立面上,金色的飛翼獅左前爪扶著一本打開的圣書,上面刻著拉丁文的天主圣諭:“愿你安息,馬可,我的福音布道者。”陽臺欄桿處有四座青銅馬塑像,與真馬同大,是復制品,真品收藏在教堂內。這是公元前四世紀的青銅駟馬,1204年威尼斯人從君士坦丁堡搶來,又被拿破侖1797年占領后搶到巴黎,拿破侖失敗后1815年再回到威尼斯。整個過程憑實力說話,誰搶到手就是誰的。也可見這四匹馬是如何珍貴。青銅馬兩側陽臺欄桿處各有兩個半圓形門楣,里面的鑲嵌畫是從圣經舊約全書中取材,有關耶穌的內容。圣馬可教堂正立面最著名的五幅鑲嵌畫,<b>在正面拱門的五個拱券內,描繪了公元828年兩位威尼斯商人把圣馬可的遺體放在豬肉箱式筐里,騙過穆斯林教徒的檢查,從亞歷山大城偷偷運回威尼斯的詳細過程。從而證明,圣馬可遺體確實在這里。</b> <b>圣馬可大教堂正中間拱門</b> 為看清這五幅很具故事情節的鑲嵌畫,特進行裁切放大:<br><b>右一圖:</b>運送圣馬可遺體,打開裝滿豬肉的藤箱,讓海關穆斯林人員檢查,頭纏大長巾的穆斯林檢查官避之唯恐不及,遺體就藏在豬肉下。如此這般,順利出關。圖片右部有暗示在運送遺體的內容。 <b>右二圖</b>:圣馬可神話禮贊。運送途中風大浪急,幸得圣馬可顯圣保佑。<b>圖上方有一葉小舟,暗示圣馬可的神靈正在海上,顯圣才終使旅途平安。</b> <b>中間圖:</b>耶穌“最后的審判”,一切符合天主的旨意,大方向正確。 <b>左二圖</b>:遺體運回威尼斯,罩上潔凈的圣布,總督、主教大人領一眾親友團前來迎接。有史書記載:商船抵達時,全城人民欣喜若狂,奔走相告。 <b>左一圖</b>,圣馬可遺體移入圣馬可教堂,大功告成。兩位商人特里布諾(Tribuno)和魯斯蒂科(Rustico)從此名垂青史。 圣馬可大教堂是多種建筑風格的結合體,其中包含了東方拜占庭藝術,古羅馬藝術,中世紀哥德式藝術和文藝復興藝術。最突出的五座圓頂完全仿自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亞教堂,典型拜占庭風格的東正教教堂。正面華麗的裝飾是巴洛克風格,整座教堂的平面是希臘式的集中十字布局。<b>作為一座西方天主教堂,建筑風格卻以東方東正教為主。</b>說明威尼斯人多年來在東西方左右通吃的商人特點。但是<b>大教堂有圣馬可鎮守,就永遠是正宗的拉丁教會的天主教教堂。</b> <b>教堂前三根立柱的基座是精致的青銅雕塑,上面有雙翼獅身龍尾的塑像,十分獨特。</b> <b>徜徉在威尼斯貢多拉游船上,背后的第一座橋是麥稈橋,后面的橋是嘆息橋</b> 乘坐威尼斯水上巴士在黃金大運河上。船上的旗幟上是一只中國獅子。圣馬可飛獅是威尼斯守護神圣馬可的象征,也是威尼斯共和國身份和權力標志。<div>關于圣馬可飛獅的形象來源,近年有研究提出其主體可能來自中國唐宋時期,是由唐朝 “鎮墓獸” 改造而成。通過鉛同位素檢測,飛獅身體中心部位樣本與中國長江中下游礦物高度吻合,且風格、造型與唐代鎮墓獸相似。<b>但此說法尚未得到學術界一致認可 。</b></div> 乘坐威尼斯水上巴士在黃金大運河上。船上的旗幟上是一只中國獅子。圣馬可飛獅是威尼斯守護神圣馬可的象征,也是威尼斯共和國身份和權力標志<div>關于圣馬可飛獅的形象來源,近年有研究提出其主體可能來自中國唐宋時期,是由唐朝 “鎮墓獸” 改造而成。通過鉛同位素檢測,飛獅身體中心部位樣本與中國長江中下游礦物高度吻合,且風格、造型與唐代鎮墓獸相似。<b>但此說法尚未得到學術界一致認可 。</b></div> <br><b>里亞托橋(Ponte di Rialto),是威尼斯最著名的橋</b>,又稱商業橋、白色巨象,<b>架設在大運河中間</b>。造型為單孔拱橋,共有三個走道,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建于1592年前后。橋長48米,寬22米,離水面高7米。<b>1118年初建時,是一座木橋,1580-1592改建成石橋。</b>橋上建有很多店鋪,銷售各種紀念品和當地特產。<b>此為大橋的東北面。</b> <b>里亞托橋(Ponte di Rialto)西北面</b><div>從郵輪碼頭附近坐上公共汽船,一路開到圣馬可廣場,剛好把大運河走了一遍。游客們在水上巴士上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慢慢的欣賞這條黃金水道兩岸那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教堂、宮殿、橋梁和各式建筑。來威尼斯旅游,只在這條黃金水道上走一遭,就已經足夠令人震撼了<br></div> 里亞托橋(Ponte di Rialto)視頻 從水上巴士拍攝的里亞托橋(Ponte di Rialto) 里亞托橋(Ponte di Rialto) 學院橋(Ponte della Accademia) <b>2路水上巴士的終點是圣馬可廣場</b>,到了這里,水域已經變得十分開闊。<b>圣馬可廣場是威尼斯的中心,號稱是“歐洲的客廳”,</b>用來形容其規模之大、環境之美,是威尼斯景點、名勝最集中的地方。圣馬可教堂、鐘樓、總督府、嘆息橋、執政官大樓,全部集中在這里。 <b>乘上黑色貢多拉,船夫用意大利語哼起古老的船歌。</b>手腕一轉,木槳劃開翡翠色的水面,兩岸的華麗的建筑如同倒懸的宮殿次第展開:洛可可式的露臺纏繞著常春藤,巴洛克陽臺的雕塑在陽光下鍍上銅綠,偶爾掠過窗前的貴族女子,她的蕾絲長裙與16世紀的油畫中的身影悄然重疊。船夫指著遠處:“看,<b>那是嘆息橋</b>,但千萬別在日落前經過——它的陰影會吞掉所有不幸。” 一位穿條紋衫的船夫撐開貢多拉,船槳撥開水面時,文藝復興時期的壁畫在粼光中蘇醒——圣母瑪利亞的披風掠過水面,與晾衣繩上飄動的亞麻布裙擺重疊成雙重鏡像。賣面具的老婦人從藤籃里捧出金箔面具,指腹摩挲著威尼斯狂歡節殘留的金粉,"這是卡納雷吉奧區最后的手工面具作坊",她的皺紋里藏著比運河更深的秘密。 <b>貢多拉游船上的裝飾物</b> 游船駛入運河,兩岸的彩色島傳來玻璃匠人的錘擊聲,熔爐里流淌的翡翠色玻璃液,恰似大運河被陽光吻過的波紋。一位穿條紋衫的船夫撐開貢多拉,船槳撥開水面時,文藝復興時期的壁畫在粼光中蘇醒——圣母瑪利亞的披風掠過水面,與晾衣繩上飄動的亞麻布裙擺重疊成雙重鏡像。賣面具的老婦人從藤籃里捧出金箔面具,指腹摩挲著威尼斯狂歡節殘留的金粉,"這是卡納雷吉奧區最后的手工面具作坊",她的皺紋里藏著比運河更深的秘密。 <b>大運河的入口,海關大樓</b> <b>這是位于威尼斯的哥爾多尼紀念碑</b> 。哥爾多尼(Carlo Goldoni)是意大利著名劇作家 ,被稱為 “意大利喜劇之父”。他對傳統即興喜劇進行改革,引入固定劇本,塑造性格鮮明的角色,其作品反映威尼斯社會生活,對后世戲劇發展影響深遠 。這座紀念碑是為紀念他而建,位于威尼斯 camposanbartolomeo 。<b>注意看帽子上的海鷗。</b>哥爾多尼紀念碑最初是為紀念劇作家哥爾多尼而建,雕刻本身并無海鷗造型。而威尼斯作為海濱城市,海鷗常見,它們有停歇在高處的習性,所以會出現海鷗落在雕像帽子上的情景。 <b>賣CD的大提琴手</b> <b>這是威尼斯的里亞托橋上的雕塑 。</b>里亞托橋是威尼斯最古老的橋梁,橫跨大運河 。雕塑刻畫的是宗教題材場景,中間可能是圣母瑪利亞抱著圣嬰耶穌,兩側是圣徒形象,頂部還有人物雕像 ,展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精湛的雕刻工藝,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 <b>圣洛克大會堂(Scuola Grande di San Rocco)</b>,意為“圣洛克的偉大學校”,是一座令人印象深刻的文藝復興建筑,緊鄰圣洛克教堂。大多數人前來參觀這座建筑,是為了欣賞威尼斯文藝復興時期大師丁托列托(Tintoretto)的系列畫作。 威尼斯圣洛克教堂的鐘樓 <b>圖中是位于意大利威尼斯圣洛克大會堂庭院內的石制水井</b> 。圣洛克堂是威尼斯著名的宗教建筑,以其精美的巴洛克風格壁畫和建筑裝飾聞名。這口水井作為庭院內的特色元素,曾是附近居民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其雕刻精美的石質結構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或巴洛克時期的工藝水平,具有一定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b>終點站碼頭到了,我們的威尼斯一日游也到了終點</b>。一座古往今生都充滿傳奇的城市,相信威尼斯人會不斷創造新的奇跡,讓城市永遠屹立在先人打下基礎的這片海上。 我們乘坐的是二路水上巴士碼頭 威尼斯水上巴士上的旗幟是獅子是威尼斯的象征 —— 圣馬可飛獅 ,代表著威尼斯的歷史與文化。關于<b>圣馬可飛獅</b>的形象來源,近年有研究提出其主體可能來自中國唐宋時期,是由唐朝 “鎮墓獸” 改造而成。通過鉛同位素檢測,飛獅身體中心部位樣本與中國長江中下游礦物高度吻合,且風格、造型與唐代鎮墓獸相似。<b>但此說法尚未得到學術界一致認可 。</b> 亞托里亞橋視頻 貢多拉游船視頻 在貢多拉游船上拍攝到的快艇 <b>圣馬可獅子旗是威尼斯的象征旗幟 </b>。圣馬可(St. Mark)是威尼斯的守護圣人,據傳說,828 年兩名威尼斯商人將圣馬可的遺體從埃及亞歷山大港偷運回威尼斯,此后圣馬可便被定為威尼斯的守護神。<br><b>圣馬可的標志是一只帶翅膀的獅子,通常呈現為抱著福音書的形象,</b>拉丁文 “Pax tibi Marce, evangelista meus”(意為 “愿你平安,我的福音傳道者馬可” )常與之相伴。在不同時期,這一形象有不同呈現:和平時期,獅子持打開的書;戰爭時期,獅子持閉合的書與劍。<br>自 13 世紀起,圣馬可之獅就代表威尼斯,在威尼斯的建筑、雕塑、節慶裝飾等各處都能見到 。比如在威尼斯狂歡節閉幕式上,會在圣馬可廣場升起圣馬可獅旗,向守護神致敬,標志狂歡節結束。此外,<b>威尼斯電影節的最高獎項 “金獅獎”,也是以圣馬可飛獅為象征 。</b> 貢多拉游船的船夫 曲徑通幽處....... 站在水巷的小橋上留個影 就要離開威尼斯了,在碼頭前留個紀念吧 <p class="ql-block"><b>意大利第一個晚上,我們住在意大利博洛尼亞省的“韋爾加托”。</b>韋爾加托(Vergato)是意大利艾米利亞 - 羅馬涅大區博洛尼亞省的一個市鎮 。它有著典型的意大利小鎮風情。(博洛尼亞大學號稱世界大學之母)</p><p class="ql-block">酒店的條件非常好!圖片上的這位女士是這個酒店的創始人,照片掛在服務臺最中心位置。可見此人的影響力可觀。<b>她創造了這家公司的成功。</b> (上方意大利語“Ha creato il successo di questa azienda.” 與下方英語“She created the success of this company.” 表意相同 )</p> FALCO D'ORO:酒店的名稱叫:金雕 <p class="ql-block">這個酒店的房間并不大,但是居然設置了兩個衛生間。圖片顯示,衛生間洗浴室有供老年人和殘障人士坐浴的設備。極具人性化關懷。</p> <p class="ql-block"><b>意大利政府強制規定:酒店必須設置婦洗設備。否則不許開業。</b>圖片顯示,衛生間有供婦女使用的婦洗設備(左側的)。極具人性化關懷。</p> <p class="ql-block"><b>酒店周邊的環境簡單優雅。布滿了綠色植物。</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国市|
信宜市|
江城|
当涂县|
东兰县|
桃江县|
洮南市|
吕梁市|
岳阳县|
彭阳县|
辰溪县|
班玛县|
遂平县|
营山县|
伽师县|
山阳县|
年辖:市辖区|
安平县|
房产|
嘉禾县|
原平市|
新民市|
新巴尔虎左旗|
清苑县|
雷波县|
九江县|
孟村|
无为县|
观塘区|
团风县|
锡林浩特市|
嘉义市|
九龙坡区|
阜阳市|
南郑县|
甘肃省|
金塔县|
龙山县|
康马县|
盐山县|
金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