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盤點五十年代的生產管理(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8年,撫順解放后,該廠的生產組織由工程股負責。工程股下設工程組、技術組、搬運組。主要為撫順礦區機電修配服務。生產組織形式和流程是,需要方持撫順礦務局審批的工程申請單,自帶圖紙到工程股訂貨。技術組負責審圖、編制工藝、估料、估工。工程組負責填寫工程命令單和工程行程卡片,分別下發到電機分場、機器分場、鉚焊分場、鑄造分場。總務股財會組在活件完成后進行財務核算。核算后,工程股填寫部分或全部完成通知單,通知用戶提貨。</p><p class="ql-block"> 工程行程卡片有兩種,根據顏色區分零件緩急程度。紅色為急件,藍色為一般。各分場承制工序完成后,工程行程卡片上報到工程股搬運組(搬運組長在工程行程卡片上蓋章方可生效,上報完成)。搬運組根據工程行程卡片的工藝路線到上道工序取活送往下道工序,直至全部完成為止。</p><p class="ql-block"> 全部工序完成后,工程命令單、工程行程卡片全部返回工程股。由工程股填寫一部完成通知單(部分完成)或全部完成通知單兩份,一份通知用戶提貨,一份送交總務股財會組進行財務核算。</p><p class="ql-block"> 1950年,隨著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的需要,工程股擴充為生產技術科,下設工程股、技術股,增設了銷售股,相應增加了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由原來的運搬組長蓋章報完成,改為檢察員檢查,并蓋章可報完成。工程結束后,由車間檢查員判定合格后填寫合格證,工程股根據合格證填寫一部或全部完成通知單,連同合格證一起交給銷售股,用戶憑兩單和一證到銷售股提貨。</p><p class="ql-block"> 1951年,為適應對外經營業務的需要,廠強化了業務建制,在1951年末組建了計劃科.、生產科、準備室、鍛冶科、施工科、設計科。生產科下設:調度組、作業計劃組、外協組。</p><p class="ql-block"> 由于當時生產品種和任務量的不斷增加,生產和運搬組的取料制已經遠遠適應不了生產發展的需要,廠先后建立了兩座露天庫房。一是加工庫(在金工一車間東頭路邊)。二是原料庫(在鍛造車間后院)。各單位活件完成后入庫,再由車間統計員向生產科報完成。生產科在工程小票上蓋落成章后方可結算上報完成。</p><p class="ql-block"> 1953年,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該廠由煤炭部系統劃歸到一機部管理,其生產計劃由一機部部局統一下達。供銷由國家統一分配。這時廠已經完全成為一個單件小批生產的機械制造廠。當時的生產以計劃科計劃為主。生產作業計劃為隔月計劃。首先編制模型計劃,繼而編制原料計劃。上道工序完成后,編制下道工序計劃,不編空頭計劃。每月20日開始編制,進行人員、設備平衡。各車間報預計完成,25日結賬,五日前可以調整計劃。</p><p class="ql-block"> 經過一年的工作實踐證明,原有的生產管理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生產的需要,生產中經常出現數字不清,管理混亂的現象。因此,在這個基礎上,廠又進行了相應的調整。1954年,廠建立了作業統計合賬,實現了全廠生產數字的統一,作業計劃也有了較大改革。原來,因產品品種不定,所以必須編制零件計劃。1954年產品已經基本定型,以鉆機,塔吊為主,同時,大車間設立了工段,工段設段長、計劃員、調度員。當時零件計劃工作量過大,最多計劃達188頁,下到車間還需要重新整理,實屬重復勞動。因而把作業計劃改用產品零件明細表(統稱小表,近似現在的零件表)代替計劃,車間根據小表編制零件計劃,主要件、配合件由生產科作業計劃組下達。小表和主要件、配合件計劃,廠調度人手一份,以此組織生產。當時生產科調度均為條條調度(即產品調度),各抓一條線,一抓到底,直至產品全部完成為止。</p><p class="ql-block">圖片為機電廠時期生產組織流程圖</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德市|
巴彦淖尔市|
志丹县|
徐闻县|
乳山市|
亳州市|
咸阳市|
临泽县|
汉阴县|
阜南县|
旬邑县|
岱山县|
柳州市|
丰原市|
进贤县|
璧山县|
岫岩|
平阳县|
桂东县|
海淀区|
崇仁县|
惠来县|
洛浦县|
焦作市|
武鸣县|
栾川县|
通江县|
两当县|
军事|
和顺县|
盱眙县|
平邑县|
怀柔区|
若尔盖县|
梅州市|
青川县|
鹰潭市|
密云县|
类乌齐县|
吉木萨尔县|
开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