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五月初的閩南已浸染暑意,我們一家循著史冊墨香驅車前往紫帽山。車子沿著盤山公路行駛,兩側馬尾松在風中輕搖,將斑駁的光影投在擋風玻璃上。行至半山腰停車場,推開車門的剎那,帶著草木清香的涼風撲面而來,仿佛穿越千年時光,與元德真人拂過的山風撞個滿懷。</p><p class="ql-block">這座海拔517.8米的青峰自古便是道家秘境,主峰常年籠罩在氤氳紫氣之中,恍若仙人遺落的絳紗。唐時金粟洞前晨鐘暮鼓,元德真人采藥煉丹的傳說仍在石隙間流轉;宋寧宗揮毫的"金粟之洞"雖已湮滅,但十八方宋明清摩崖石刻仍以斑駁字痕講述著歷代文人的膜拜。</p><p class="ql-block">踏著石階向主峰攀行,走到觀景臺,整座晉江盆地豁然眼前,現代樓宇如棋盤鋪展。而身后密林深處,不知名的山鳥正吟唱著亙古不變的清音。先生在摩崖石刻前駐足辨認,兒子舉著手機拍攝山光水色,我看著石碑上關于凌霄塔的解說,忽然驚覺“紫帽凌霄”不僅是地理標高,更是文明在層巖間生長的年輪。</p><p class="ql-block">歸途中回望漸隱的峰巒,恍見歷代尋道者的身影在紫云中疊印:避世的帝王、修真的羽客、吟詩的文人,還有無數如我們這般慕名而來的尋常旅人。這座承載著千年記憶的山巒始終靜默,只將滄桑化作滿山草木的呼吸,在每片新葉上書寫永恒的輪回。</p> 紫帽山雷達站非常醒目 大雄寶殿 游客敬香 從外觀推測,大雄寶殿當是近年建成。 讀翠 瓊華 從這里進去,可以一直登到頂峰。 紫帽山層巒疊翠,山徑兩側綠樹茂密,可謂“綠色氧吧”。 游客駐足觀看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一 摩崖石刻二 <p class="ql-block">崖刻在補陀巖周圍崖壁上,有宋、明、清石刻6方。分別記載宋嘉定己卯年(1219)、庚辰年(220)泉州府通判施誠一,嘉定辛已年(1221)晉江知縣徐叔川,宋淳祐癸卯年(1243)泉州郡守顏頤仲、南外宗正司宗正趙師恕,明嘉靖庚寅年(1531)晉江縣令錢梗,清乾隆丙午年(1786)祖籍晉江的臺灣進士莊文進等人游覽紫帽山之事。紫帽山摩崖石刻于1984年被評為泉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p> 觀景臺 向峰頂進發 山上寺廟在修繕中 巨巖 凌霄塔 <p class="ql-block">凌霄塔,據《西山雜志》稱,凌霄塔系隋開皇九年(589)所造,用以開發夷州(臺灣)遠航之燈塔。隋代為九層,宋紹興(1131-1161)重修為七層。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兩次重建。清乾隆年間祖籍晉江的臺灣進士莊文進題刻“凌霄塔”三字于塔下崖壁。1953年因地處軍事前線而拆毀。1990年金洞禪寺住持釋心定集信眾款項重建。現塔高8米、五層、六角實心、花崗巖砌筑 。凌霄塔與溜石塔 、姑嫂塔、六勝塔并列泉南重要古塔 ,為古泉州港重要的航標之一,見證了泉州海外交通繁榮景象。凌霄塔也被泉州人視為關系泉州文運的風水塔。唐宋時代的凌霄塔,用琉璃筑成,塔身四周留有許多孔洞,不同強度的風吹過會發出“嗚鳴 ”的聲響 ,村民根據聲響判斷風力強度凌霄塔的倒影,也可作判斷天氣。據傳,凌霄塔與天湖原為一個山峰,經歷了三次大地震,第一次裂開,第二次合攏,第三次在明朝萬歷年間又分開到現在。“紫帽凌霄”為古泉州十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登上紫帽山頂,站在凌霄塔旁,俯瞰山光水色,綠樹、奇峰、怪石等遠近景物組成一幅立體的水墨畫,令人心曠神怡。</p> 長廊,在停車場附近 人們來這里休憩,喝茶,吃點心,聊天,打牌,開心度過五一假期。 長廊客滿,游客便來到大樹下休息。山上供應開水、水果和點心。 打卡留念 -END-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思南县|
南乐县|
康保县|
克东县|
东明县|
美姑县|
嘉鱼县|
安顺市|
龙里县|
唐河县|
金乡县|
惠东县|
台南县|
阳城县|
康保县|
富平县|
丘北县|
阳江市|
平湖市|
休宁县|
甘南县|
乌什县|
云阳县|
秭归县|
张家港市|
盐城市|
兴城市|
沧州市|
昌吉市|
九龙县|
邵东县|
红安县|
阳泉市|
临泽县|
潮州市|
沧州市|
漠河县|
平凉市|
积石山|
平南县|
衢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