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西頭,用天津話念出來叫“西tou”,老天津人,你們還記得這里嗎?</p><p class="ql-block"> 這是天津的一個老地名,其范圍大概是北至南運河(也可以算到子牙河),南至黃河道,東至西馬路,向西一直延伸到咸陽路。</p><p class="ql-block"> 西頭這個地名,是1900年之后才出現的。</p><p class="ql-block"> 天津人都知道,東西南北四條馬路,最早是老城的城墻,那時候天津人說話,是用城門作為地名坐標的,比如西門外、東門里等。</p> <p class="ql-block"> 1900年,八國聯軍把城墻拆了之后,沒有了城門,天津人就以西馬路作為坐標,把西馬路以西的大片地區稱為西頭了。</p><p class="ql-block"> 西頭界內,有名的地方很多,像如意庵(nan)、南大道、先春園、西大彎子、文昌宮、習藝所(西所)、西關外等等,而西頭的中心,則是雙忠廟大街,老天津人稱之為雙廟街。</p><p class="ql-block"> 今天,筆者就跟大家聊聊,老“西頭”的那些事。</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雙忠廟大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雙忠廟大街,其實就是今天芥園道的一部分,這一帶以前叫永豐屯,永豐屯再往前叫張官屯,大約形成于明永樂年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明朝時期,政府實行兵屯制大概相當于現在的建設兵團。咱都知道天津有七十二沽,其實當時天津運河兩岸還有七十二屯,而靠近西大彎子的張官屯,就是離天津衛最近的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那么張官屯是怎么變成永豐屯了呢?話說天津建衛后,大約100年間,城內外一共形成了十集一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城內的有:鼓樓的寶泉集;東門內的仁厚集;南門內的貨泉集;西門內的富有集;北門內的大道集。</span></p> <p class="ql-block"> 城外的有:東門外的通濟集;北門外的豐樂集;北門外西部的恒足集;張官屯的永豐集;娘娘宮前的宮前集;以及西門外的安西市。</p> <p class="ql-block"> 天津有句老話叫“天津衛,天天集,今兒個不齊明兒個齊。”說的就是這十集一市,每集每旬一次,十個集分日舉行。</p><p class="ql-block"> 這其中永豐集地處西大彎子,作為南北貿易和漕糧的集散地,名聲更為響亮,于是人們將張官屯改稱為了永豐屯,芥園道上的呂祖堂,早年也有“永豐屯祠”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1918年,南運河裁彎取直,西大彎子一帶也失去了臨河碼頭的優勢,永豐屯這個名字也就逐漸被淡忘了。</p><p class="ql-block"> 后來,雙忠廟大街成了這片區域的名字,俗稱“雙廟街”。</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如意庵大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在說如意庵之前,咱先說說西頭的廟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古代,人們在生產生活中,難免遇到生老病死、天災人禍,尤其是天津這種靠海、靠河的城市,居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風險更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但由于科學技術的落后,村落中的人們無法解釋這些現象,于是只能求助于神靈保佑,所以在古代,天津村子里大大小小的廟宇非常多,僅老城廂西部一帶,各類廟宇就有幾十個。</span></p> <p class="ql-block"> 包括太陽宮、韋陀廟、觀音庵、文昌宮、稽古寺、南閣、北閣等等,這些廟宇后來絕大多數成為了西頭地區的地名,如意庵也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如意庵,天津人常說成如意nan,后面還要加個兒化音,這座廟里供奉的是天后娘娘的父母,可為什么要供奉天后娘娘的父母呢?因為這里是天后娘娘的“娘家”。</p><p class="ql-block"> 天后宮里的娘娘,名為林默娘,她是福建莆田縣一位漁家女子,擅長游泳,能乘席渡海,為人治病,時常救助海上遇險的船只漁民,所以被百姓尊稱為“神女”。</p><p class="ql-block"> 自清康熙朝以來,每逢農歷三月二十三,也就是娘娘生日這一天,就要由各種“花會”把娘娘送回娘家,稱為“娘娘出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因為天后娘娘的祖籍是福建,所以百姓就把娘娘送至閩粵會館(當時在北城根),但閩粵會館一帶街道窄小,不能容納護送的人群,于是就改設在了如意庵。</p><p class="ql-block"> 如意庵里塑上娘娘父母的塑像,自三月二十三起,娘娘要在如意庵住上三天,然后再由花會護送回宮,叫做“送駕回宮”。</p> <p class="ql-block"> 清光緒二十年的一次娘娘會過程中,香蠟燒紙不慎引燃了案前幔布,引起一場大火,場面十分混亂,有人趁機偷走了娘娘塑像的頭部,雖重金懸賞,但最終也未找到,只能重新給娘娘配置了一個楠木頭。</p><p class="ql-block"> 但從此以后,之前每年都要舉辦的皇會暫停,如意庵也逐漸衰落了。</p><p class="ql-block"> 印象中上世紀90年代的如意庵大街十分熱鬧,是周邊百姓買菜的重要去處,在街西頭有個澡堂子,街中還有理發店、衛生院等設施,和周邊百姓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小西關、習藝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如意庵大街往南,與其平行的兩條街是小西關大街、西關外大街,街上有西關外中學、郵電局等設施,還有一處染化六廠,每每路過此處時都會掩鼻,漂白劑的味道實在是難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沿小西關大街再往西,可以上芥園大街,七一大樓、百貨商場在此處,再一直往西就是天津有名的小西關監獄了,老天津人管它叫“西所(習藝所)”。</span></p> <p class="ql-block"> 習藝所的前身,是過去練兵的校軍場,所以附近還有校場大街、校場河沿等地名。</p> <p class="ql-block"> 與河沿相連的,是芥園大堤,也叫海張五大堤。</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芥園大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海張五,本名張錦文,天津最早的富戶,八大家之首益照臨張家,說的就是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清咸豐三年,太平天國軍抵達津郊,清軍把芥園大堤決口,迫使洪水阻斷太平軍進攻路線,海張五捐錢,招募了地方團練三千多人,在西郊小稍直口建防御工事和炮臺。</span></p> <p class="ql-block"> 兩軍正面交鋒后,清軍憑這幾千團練和大炮,愣是抵御了七、八萬敵人,后來修的芥園大堤就與這段歷史有關。</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水西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提到芥園大堤就不得不提到水西莊,這里曾經是天津文化史上的傳奇,卻因為芥園大堤兩次決口,莊內樓閣傾屺,日漸頹敗。</span></p> <p class="ql-block"> 水西莊原是天津蘆鹽巨商查日乾與其子營建的園林別墅,興盛于乾隆時期,該園當時水木清麗,風景幽雅,舊有枕溪廊、數帆臺、藕香榭、攬翠軒,花影庵、泊月舫、碧海浮螺亭等勝跡,是文人雅士吟詩酬唱的佳境。</p> <p class="ql-block"> 查家交往的名門望族中有一位名為曹寅,即《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也是《紅樓夢》中賈政的原型,黛玉葬花情節便源于他的葬花詩。</p><p class="ql-block"> 曹寅死后,曹頫接班,但曹家的頹勢難以挽回,終因經濟虧空等罪名被雍正抄家,據說當時12歲的曹雪芹曾在水西莊避難,所以大觀園的創作靈感也很有可能來自于水西莊。</p><p class="ql-block"> 如《紅樓夢》大觀園中的“藕香榭”,在水西莊中就有與之同名的建筑,也能在水西莊中找到影子,曹雪芹在修改名字時用到對仗、諧音等多種方式。</p> <p class="ql-block"> 水西莊的鼎盛時期不過半個多世紀,嘉道年后逐漸衰敗,咸豐三年(1853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芥園大堤兩次決口,水西莊算是徹底凋敝,一度成了老百姓的菜園子。</p><p class="ql-block"> 1898年,天津成立英商濟安自來水股份公司,水西莊大部分區域被劃撥出去,建設濟安自來水股份公司水廠,這是天津最早的自來水廠之一。</p> <p class="ql-block"> 1950年,濟安自來水股份公司改名為芥園水廠,今天仍然存在,但是連個牌匾都沒有了。</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南頭窯大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清末以前這里就是荒地、磚窯,南頭窯有兩樣東西最出名,一是鹵制品,比如醬雞、醬鴨子這類,另一樣是鹵制品的副產品,雞毛撣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南頭窯早年兩位名人,一位叫鴨子王,一位叫雞毛劉,雞毛劉的字號“寶德生羽毛廠”,產品曾經遠銷海外,上世紀30年代英國國王王冠上的珍稀羽毛就出自于寶德生。</span></p> <p class="ql-block"> 過去講究的天津人,屋里都會擺放一對撣瓶,里面要插上一把撣子,寓意“平(瓶)安吉(雞)祥”。</p><p class="ql-block"> 早年天津衛還流傳一句民諺,叫“刷子馬勺韋陀廟,雞毛撣子南頭窯。”</p><p class="ql-block"> 所以當年只要有人買雞毛撣子時問一句“是南頭窯的嗎?”這準是老天津衛,沒跑。</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韋陀廟大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韋陀廟位于老城廂以西,廟內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座下的三十二將之首韋陀菩薩,被譽為佛教中的神行太保,以善走如飛著稱。</span></p> <p class="ql-block"> 清末以后,韋陀廟一帶繁榮起來,賣香蠟紙錢、玩具食品等等商品的商販、店鋪比比皆是,再加上南小道子一帶紡織、冶鐵行業的發展,所以這片區域逐漸出現了茶樓、戲院、飯館、娼妓等行業。</p><p class="ql-block"> 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里形成了鳥市,以前天津衛鳥市有好幾處,北城根鳥市、南市鳥市、河北鳥市等等,而韋陀廟一帶則是西頭鳥市,喜好鳥、蟲的人聚集于此,熱鬧非凡。</p> <p class="ql-block"> 如今“西頭”這個地名漸漸被人遺忘,那些老人老事也再難復制。但是相信每個老“西頭”的人,都永遠保留著關于那里的一份獨家記憶。</p><p class="ql-block"> 君在故鄉居,應知故鄉事。美友們,您知道還有哪些描寫天津曾經的著名地段的文章嗎?</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阴市|
正镶白旗|
固安县|
建昌县|
安西县|
静乐县|
炉霍县|
壤塘县|
洛扎县|
蒙自县|
旅游|
泾阳县|
乳山市|
长汀县|
大新县|
峨山|
滦平县|
鱼台县|
通化县|
肥东县|
南川市|
神木县|
青田县|
阳泉市|
微博|
林芝县|
安徽省|
天镇县|
马边|
哈尔滨市|
阳山县|
巴南区|
留坝县|
永靖县|
甘德县|
乐都县|
托里县|
城固县|
辰溪县|
长岛县|
依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