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年春天回老家選擇了自駕,第一站福建省龍巖市。4月8日上午9點從深圳出發抵達龍巖時已是下午3點半了,住宿就選擇了離景區較近的酒店,安排好一切就急匆匆地奔向目的地“古田會議會址”。踏上這片土地,心情就無比激動,好像被一種無形的力量牽引著,那是對革命歷史的敬仰,對先輩們的緬懷,而“古田會議會址”無疑是這片紅色土地上最耀眼的明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入“古田會議會址”景區,南門的大牌坊是首先映入眼簾的建筑。從風格上看,它具有典型的閩西建筑特色,融合了傳統的客家建筑元素,展現出獨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其整體色調與“古田會議會址”的歷史氛圍相得益彰。它就像是一座歷史的大門,引領著人們走進那段光輝歲月,去探尋中國革命成功的奧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牌坊前的雕塑格外引人注目,正面是“成功從古田開始”,背景中一把金色的軍號被緊緊的握在手中,仿佛剛剛被吹響,聲音穿透時空,讓人回想起當年古田會議的激昂場景;背面是“從古田再出發”,與正面相呼應,此時再看那金色軍號,它象征著革命的號角從未停歇。時刻提醒著后人,要持續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奮勇拼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穿過將軍橋沿著路標向著“古田會議會址”走去,會址被一片金黃的油菜花海所環繞,仿佛是大自然特意為這座革命圣地披上的一件華麗盛裝。從遠處眺望,“古田會議會址”的白墻青瓦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莊重古樸,“古田會議永放光芒”八個紅色大字熠熠生輝,與周圍金黃燦爛的油菜花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美輪美奐的畫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田會議會址”位于古田鎮溪背村,這座始建于清道光28年的建筑,原為廖氏宗祠,又稱萬源祠。坐東朝西,由前后廳和左右廂房組成,是典型的四合院式建筑。莊重而古樸,背后參天古木翠色簇擁,周邊山巒含黛層林盡染。走進會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前院,空闊的庭院讓人的思緒瞬間平靜下來。中門之上,“北郭風清”四字牌匾高懸,仿佛在默默見證著這里曾經發生的一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穿過中門,便來到了下廳,這里陳列著一些與古田會議相關的歷史資料和文物,雖然簡單卻讓人對那段歷史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再往前走,便是正廳,也就是當年古田會議的會場。會場的陳設極為簡樸,兩張八仙桌拼在一起就是主席臺,幾條長條凳整齊地排列著,便是代表們的坐席。主席臺上方,“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的橫幅格外醒目,兩側的對聯“主義遵馬列,政權歸工農”,鮮明地表達了會議的宗旨和目標。廳前的廊柱上,張貼著紅軍標語,地面石板上,還殘留著當年代表們燒炭取暖留下的痕跡。這些看似平凡的場景,卻讓人們感受到了先輩們探尋革命道路時的艱辛與堅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會址的左側廂房,是毛澤東、陳毅在古田會議期間的辦公室。房間不大,僅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和一盞煤油燈,但就是在這樣簡陋的環境下,毛主席批閱文件、找代表談話,為會議的順利進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右側廂房則是朱德的辦公室,同樣的簡潔樸素,卻透露出一種堅毅與執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這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對古田會議的歷史意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古田會議決議”作為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第一個綱領性文件,被載入史冊,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建設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走出古田會議舊址,便是千畝良田,散發著泥土的芳香。如今,這片油菜花海不僅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更是對革命先輩們的一種緬懷和紀念,讓人們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那段歷史的厚重與偉大,激勵著人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會址的東北側,是毛主席紀念園。這里背靠青山,松竹茂盛,視野開闊。沿著臺階拾級而上,一座高大的毛主席雕像矗立在眼前。老人家身著中山裝,左手叉腰,右手向前揮動,目光堅定而深邃,指引著中國革命的前進方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按照指示牌的引導來到了“古田會議會址”正門,這里設有習近平主席的題詞。習主席對古田有著深厚的感情和高度的重視,他在福建和中央工作期間,先后20次來到這里。2014年,他親自決策和領導在古田召開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并在會議期間瞻仰古田會議會址、參觀古田會議紀念館時,現場當起“講解員”,動情講述革命故事。習主席的重要論述,強調了古田在中國革命和軍隊建設中的重要地位與深遠意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田會議舊址群是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鐫刻著永不消逝的歷史記憶。走進革命舊址,重溫紅色記憶,感悟初心使命,汲取精神力量。在會址北邊約170米處是“篤厚堂”,即紅四軍后勒工作舊址。建于1806年,占地面積約為9000平方米,典型的客家圍攏屋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9年5月紅四軍進駐古田時,“篤厚堂”作為紅軍的住房,12月古田會議期間,紅四軍的總務科、軍械處、衛生所等后勤工作部門均設立于此。2018年9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里是古田會議舊址群的重要組成部分,見證了紅四軍在古田時期的后勤保障工作,反映了當時紅軍后勤工作的組織和開展情況,為研究古田會議和紅四軍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也為傳承和弘揚古田會議精神、紅色文化發揮了積極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曙光堂”是古田干部學院的大禮堂,位于學院正大門內,穿過金水橋和廣場即可到達。它與萬源樓、溯源湖在院校中軸線上連成一線,整體建筑氣勢恢宏。“曙光”二字源于古田會議會址,旨在傳承這一歷史淵源。“??光堂”曾舉辦過紀念古田會議90周年大會等重要紀念活動,是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傳統的重要平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閱兵臺”及“閱兵場”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革命遺址,“ 閱兵臺”坐北朝南,背靠著青山綠水,面向著廣闊的田野。它是一個相對簡單而莊重的建筑,臺下有臺階可供上下,整體風格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氛圍相融合,雖歷經歲月,但依然保存完好,見證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閱兵場”是一片寬闊而平整的大草坪。可以想象當年紅軍戰士們在這里整齊列隊、口號嘹亮、步伐鏗鏘地接受檢閱的場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會址景區的“文光閣”是古田會議附屬舊址群中的紅四軍哨所舊址,清嘉慶年間始建,這是一座三層寶塔式磚木結構樓閣,安靜低調地佇立在古田會議會址不遠處。青瓦飛檐,梁柱雕花精美,整體建筑風格古樸典雅,與周邊的自然環境和歷史建筑相得益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田會議召開前夕,紅軍第四縱隊承擔起會議期間的保衛任務。為防范敵人的襲擾和破壞,確保大會的順利召開,第四縱隊張鼎丞、傅柏翠派出兵力,在各來往要道設卡嚴密盤查,在會址周邊設置了多個紅軍戰士執勤哨所,“文光閣”便是其中之一。當時正值天寒地凍,紅軍戰士不畏嚴寒,日夜堅守在“文光閣”等哨所,嚴陣以待,時刻防范和堵截國民黨“會剿”軍隊的進犯,保衛著紅四軍第九次黨代會的順利召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光閣后面的“鐵索橋”是會址景區內一處別具特色的景觀,也是連接景區不同區域的重要通道。它橫跨在波光粼粼的溪流之上,由粗壯的鐵索和厚實的木板構成 。1929年古田會議召開前后,這處“鐵索橋”發揮了重要作用。當時,紅四軍在古田進行軍事整訓、籌備會議,“鐵索橋”成為連接各軍事據點和后勤保障區域的關鍵通道,方便了物資運輸和人員往來,為會議的順利舉行提供了支持和保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田會議舊址左側有一幅巨大的浮雕墻,巍峨的“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題刻依山而立,蒼勁雄渾的字體在青灰色巖壁上熠熠生輝。毛澤東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用“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的論斷驅散迷霧,點燃了革命必勝的信念火種。題刻選取天然巖石為載體,與周圍蒼翠的林木、古樸的舊址渾然一體,昭示著真理的力量將穿越時空,始終指引著前進的方向。陽光灑落題刻上的鎏金文字閃耀著光芒,仿佛將那段崢嶸歲月的精神火炬傳遞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這片充滿紅色記憶的土地上,“紅軍橋”靜靜橫跨于潺潺流淌的溪流之上,它不僅是一座連接兩岸的交通要道,更是那段波瀾壯闊革命歷史的無聲見證者。“紅軍橋”原名三汲橋,距古田會議舊址約150米 ,橋身由堅實的條石筑成,穩穩地扎根于溪流兩岸。橋面上,石板被歲月打磨得光滑,仿佛在訴說著往昔的故事。橋體呈古樸的拱形,與清澈的溪水相互映襯,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其建筑風格極具當地特色,融入了閩西地區傳統的建筑元素,雖歷經風雨,卻依然散發著古韻之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9年紅四軍進駐古田,四個縱隊分別駐扎在周邊多個村莊。“三汲橋”是古田的主要通道之一,又是聯系紅四軍政治部、司令部、古田會址以及各縱隊駐地之間的必經之路。紅軍官兵往來穿梭其間,故而成為紅軍放哨歇腳的場所,也因此被稱作“紅軍橋”。古田會議召開之際,“紅軍橋”肩負起了重要的使命,它是紅軍傳遞情報、運輸物資的關鍵通道,為會議的順利舉行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紅軍橋上,思緒被拉回到那個戰火紛飛卻又充滿熱血與激情的年代。想象著當年紅軍戰士們邁著堅定有力的步伐匆匆過橋,他們的眼神中透露出對革命理想的執著與堅定;又仿佛能看到當地百姓懷著對紅軍的信任與支持,忙碌地穿梭在橋上,為紅軍送糧送水,軍民魚水情深的畫面在眼前徐徐展開 。如今,“紅軍橋”作為重要的革命遺跡,已成為古田會議會址景區的一部分,吸引著無數游客前來參觀瞻仰。橋的周邊環境清幽寧靜,在新時代的陽光下,“紅軍橋”閃耀著獨特的紅色光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離開“古田會議會址”時,夕陽的余暉灑在大地上,給這片紅色的土地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外衣。回首望去,“古田會議永放光芒”八個大字在夕陽的映照下更加奪目。這次古田之行,收獲頗豐。一座院落,留下綿延不絕的歷史回響;一次會議,點燃熊熊不熄的信仰之火;一份決議,凝聚長盛不衰的精神力量。重溫紅色記憶,感悟初心使命,汲取精神力量,意義非凡。</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龙县|
洪江市|
中宁县|
澜沧|
西城区|
凌源市|
余江县|
始兴县|
雷波县|
车致|
滦平县|
哈尔滨市|
上高县|
武冈市|
五莲县|
栾川县|
新野县|
郯城县|
瓦房店市|
慈溪市|
睢宁县|
原平市|
外汇|
鹤峰县|
乐陵市|
大同县|
英超|
江安县|
东阿县|
昔阳县|
白朗县|
吉安县|
三河市|
库尔勒市|
黑水县|
云安县|
绥化市|
务川|
双牌县|
恭城|
祥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