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2025.04.01-07 貴州徒步(4)鎮遠古鎮之二(青龍洞、石屏山、鎮遠博物館)

夏蟬不可以語冰

<p class="ql-block">從望星樓下來</p> <p class="ql-block">井里居然有魚</p> <p class="ql-block">中元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元洞為一天然溶洞,古稱"東巖洞"、"中和洞"或"中河洞"、亦稱"北洞"。有北、西、南3個洞口。西洞口內有一石臺。傳說為明初道人張三豐在此修煉時的臥榻;石床上方有鐘乳石形同包袱、雨傘、草鞋等,相傳為張三豐的"遺物";洞外的石臺據說是他的煉丹臺。洞內有石刻多處,原有燃燈佛、千手觀音、送子觀音等佛像。寺院以此天然洞穴稍加開鑿用作殿堂,具有石窟寺特點。</p> <p class="ql-block">流丹</p> <p class="ql-block">別有天地</p> <p class="ql-block">洞內的千手觀音</p> <p class="ql-block">玉石床</p><p class="ql-block">據民間傳說,中元洞是道教尊師張三豐云游到鎮遠時居住的地方。青龍洞依山靠水,絕壁臨空,風景宜人,張三豐覺得是個非常好的清修之地,便在鎮遠修行了一段時間。因長期在這塊巨石上打坐和睡覺,巨石逐步被磨平,且變得像玉石一樣光滑。張三豐離開鎮遠時包袱、雨傘、草鞋等物品遺落在中元洞石床邊,后隨著時間流逝,行李也羽化成玉一樣的石頭。</p><p class="ql-block">民間還流傳張三豐為鎮遠作詩一首,即“二水交流一水東,水流花謝有行蹤,夜宿龍潭澄細月,云橫峻嶺虎騎龍。案前宰相筆,馬后狀元峰。一匹荷葉滴珠露,甚幽風。五老觀太極,二仙傳道喜笑容。五百年前后,十八學士位三公。"詩歌贊美了鎮遠的美景,也預卜了五百年后鎮遠人才輩出。民間故事真實性有待考證,但鎮遠確是一個源遠流長、包羅萬象的歷史文化名城。</p> <p class="ql-block">送子觀音</p> <p class="ql-block">接下來是文公祠</p><p class="ql-block">文公祠由鎮遠的江西吉安籍人士捐資修建。內供祀南宋吉安籍著名愛國政治家、文學家文天祥牌位,上書"宋文信國公神位"。昔日平時吉安人常聚此品茗飲茶,每年夏歷二月初二,客居鎮遠的江西人集資在此舉辦廟會,通稱"文會",開展祭祀活動,歡宴飲酒、談文賦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貌似由“釋”轉“儒”了</p> <p class="ql-block">圍墻上的獅子</p> <p class="ql-block">飛檐上的魚</p> <p class="ql-block">然后進入紫陽書院的范圍</p><p class="ql-block">紫陽書院,又名紫陽洞,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因崇祀宋代理學大師紫陽先生朱熹而得名。內有雷祖殿,為重檐歇山頂式三層閣樓,底部空曠。北側有二層閣樓的圣人殿;南側有考祠,其上三官殿,旁鄰三角亭;東側有供奉酒神杜康殿。大門為磚砌牌坊,楣上橫書"紫陽洞",兩側有對聯:"?水無雙福地;黔山第一洞天。"門前北側石壁上有一摩巖,陰刻"蓬萊仙境"四字。</p><p class="ql-block">紫陽書院是貴州較早的書院之一。多有名士講學其中。邑中俊彥受教于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紫陽書院,俗稱"紫陽洞",原名"朱文公祠"。明嘉靖九年(1530年)鎮遠知府黃希英建,清康熙十一年(1673年)重修。原是為紀念南宋理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朱熹(號"紫陽先生")而建,原以傳播儒學為主旨。為黔東地區較早興辦教育和傳播文化的重要地點之一。幾度毀建,后期局部衍變為道教場所。現存有山門、三角亭、考祠、雷神殿(老君殿)、圣人殿等建筑。紫陽洞原有廟會"雷祖會"和"杜康會"(雷神殿后石崖凹進處原有"杜康殿"座),分別祭祀雷神殷聞仲和酒神杜康。</p> <p class="ql-block">首先是圣人殿,現存建筑建于清光緒四年(1878年)。殿身底層柱頭架空于山石之上,具有干欄式的建筑特點。重檐歇山頂屋面因山就勢,局部截除,處理自由靈活。上層原供有理學大師朱熹牌位,上刻"南宋徽國文公朱子神位",下層供祀孔圣人牌位,后均毀于"文革"。回廊隔扇窗絳環板雕花圖案中藏隱對聯"?水無雙福地、黔山第一洞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供奉著孔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稱之茍"孔老二"。春秋后期魯國人。為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被后世尊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萬世師表。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他的思想及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朱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熹(11301200),中國南宋思想家。字元晦,號晦庵,別號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出生于福建尤溪。他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中國封建時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學術思想在中國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響。其主要哲學著作有《四書集注》、《太極圖說解》和《周易本義》等。此外有《朱子語類》,是他與弟子們的問答錄。朱熹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他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后",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其學識淵博,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p> <p class="ql-block">老君殿</p><p class="ql-block">老君殿又稱"雷祖殿"、"雷神殿"。現存建筑建于清光緒五年(1879年)。前半部建于崖邊兀立的山石上,后半部底層架空以供休憩,具有騎樓特點。通高近20米。是整個建筑群中單體最高的建筑。二層原供有雷祖(殷聞仲)和雷公、電母神像三尊。頂層供被道教奉為"三清"的元始天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即老子)和靈寶天尊像。現塑像均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就又由“儒”轉“道”了</p> <p class="ql-block">那這些應該是后來放上去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雷祖殿,又稱雷神殿,供奉雷祖殿太師聞仲、雷公、電母神像三尊。</p><p class="ql-block">雷祖,即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或稱九天應元雷聲普化真王。據傳雷祖是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真王的化身。也有說是軒轅黃帝升仙以后成為雷精,主雷雨之神。明代小說《封神演義》則稱聞仲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主管雷部二十四正神。興云布雨,萬物托以長養,誅逆除奸,善惡由之禍福。鎮遠雷祖殿即以聞仲為雷祖供奉至今。</p><p class="ql-block">雷公是司雷之神,又稱雷師、雷神。電母是司學閃電之神,又稱金光圣母、閃電娘娘。雷電崇拜,起自上古。雷公電母之職,原來是管理雷電。但是自先秦兩漢起,民眾就賦子雷電以懲惡揚善的意義。</p> <p class="ql-block">道教的最高神靈"三清"分別是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p><p class="ql-block">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為最尊,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元始天尊生于混沌之前,太無之先、元氣之始、故名"元始"。</p><p class="ql-block">靈寶天尊,道教最高神靈"三清"尊神之一,原稱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齊梁高道陶弘景編定的《真靈位業圖》列其在第二神階之中位,次于第一神階中位之元始天尊。唐代時曾稱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稱為靈寶天尊或靈寶君。</p><p class="ql-block">道德天尊,道教天神、教主,為三清之第三位。又稱"太上老君"、"混元老君"等。在道教宮觀"三清殿",其塑像居名位,手執扇子。相傳其原形為老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連薄膜都還沒撕開</p> <p class="ql-block">三官大帝是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指天官、地官和水官。中國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禮儀。傳說元始天尊吐氣化成的禿、舜、禹,被人們封為"三官大帝"。</p><p class="ql-block">三官的職能為:</p><p class="ql-block">天官賜福:天官名為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隸屬太清境。天官由青黃白三氣結成,總主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間,校定人之罪福。故稱天官賜福。</p><p class="ql-block">地宮赦罪:地官名為中元二品教罪地官,清虛大帝,隸屬上清境。地官由無洞混靈之氣和極黃之精結成,總主五帝五岳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教罪。</p><p class="ql-block">水官解厄:水官名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隸屬玉清境。水官由風澤之氣和晨浩之精結成,總主水中諸大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消災。</p> <p class="ql-block">窗外的小鎮</p> <p class="ql-block">觀音殿</p><p class="ql-block">觀音殿建于山腰兩級陡巖上,為重檐封火山墻式吊腳樓。廊柱吊腳將前檐與走廊支撐于懸崖上。下層有天橋與呂祖殿相通,原供有佛、法、僧三寶神像三尊。上層供祀觀音、地藏王、普安祖師神像三尊。均毀于"文革"。</p> <p class="ql-block">呂祖殿</p><p class="ql-block">原供奉有呂洞賓塑像。呂洞賓,原名呂巖,故鄉在河中府永樂鎮(今山西芮城)。他出生于世代官官之家,自幼熟讀經史,中進士后曾為地方官吏,后因厭倦兵起民變的混亂時世,拋棄人間功名富貴,和妻子一起到中條山上的九峰山修行。他和妻子各居一洞,相對可望,遂改名為呂洞賓,"呂",指他們夫婦兩口,兩口為呂;"洞",是居住的山洞;"賓",即告訴人們自己是山洞里的賓客。呂洞賓一生樂善好施,扶危濟困,深得百姓敬仰。唐宋以來,他與鐵拐李、漢鐘離、藍采和、張果老、何仙姑、韓湘子、曹國舅并稱為"八洞神仙"。</p> <p class="ql-block">清光緒年間鎮遠知府汪炳撰寫楹聯"甕里天,洞中仙,誰造這石頭,未經混沌先開竅?馬蹄云,帆腳雨,你看那溪水,一出江湖不問津"懸掛于呂祖殿暗諷是時為官的譚鈞培。</p><p class="ql-block">譚鈞培(1828-1894),鎮遠人。清同治元年(1862)進士,歷官江西監察御史、江蘇常州、蘇州知府,山東、湖南按察使,江蘇布政使,漕運總督,江蘇巡撫并充任對巴西國換約大臣、湖北、廣東、云南巡撫并兩度兼署云貴總督。任上,剛毅嚴明,嚴禁浮冒,整肅弊端,嚴處貪官,賞罰分明,疏導淮河,筑堡壘、修工事以御外敵,政績卓著。慈禧太后稱他"辦事認真、克勤其職",并以德宗名義賜舍,為其建造宅第(佐予鎮遠縣城大菜園,保存完好),光緒皇帝為其題賜"中承第"豎額。</p> <p class="ql-block">藥王殿</p><p class="ql-block">原供祀藥王孫思邈。孫思邈(約581~682)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藥學家,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我國隋唐時期偉大的醫藥學家。孫思邀因病學醫,熱愛醫學,淡泊名利,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在位期間,曾多次邀請他入朝作官,都被他婉言謝絕。他一邊行醫,一邊采藥,曾先后到過陜西的太白山、終南山,山西的太行山,河南的嵩山以及四川的峨嵋山等地,廣泛搜集單方、驗方和藥物的使用知識。在藥物學研究方面,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所以人們尊稱他為"藥王"。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p> <p class="ql-block">真的是因地制宜</p> <p class="ql-block">好吧</p><p class="ql-block">這才是真正到了青龍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龍洞道觀簡介</p><p class="ql-block">青龍洞道觀位于青龍洞古建筑群南段,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初名真武觀,永樂年間擴建,后有江西商人在此修建萬壽宮。道觀其建筑分布由南至北約180米,從東至西25米,垂直高度從舞陽河至玉皇閣頂60米,古建筑修建在中和山懸壁、巖洞間,有山門、正乙宮(財神廟)、呂祖殿、廚房、觀音殿、斗姥宮、玉皇閣、萬壽宮大門、戲臺、廂房、楊四殿、小憩廳(原許真君殿)、文公祠等十五棟單體建筑。占地面積4870平方米,建筑面積2070平方米,現存建筑皆為晚清建筑。據明萬歷《黔記山水志》、清乾隆《鎮遠府志方外》載:明弘治二年(1489年),本地道士李道堅得水火升降之術來青龍洞修道,化緣募捐在洞口開始修建廟宇(玉皇閣),此后又陸續增建寺廟,逐漸形成以傳播道教為主,三教并成,四合一的古建筑群。那時起青龍洞道觀就已成為黔東及西南地區的道教傳承中心。</p><p class="ql-block">南宋仙姑宮素然的一幅《名妃出塞圖》至今珍藏在日本國家博物館,鎮遠道菜也出自宮素然之手,道菜成為鎮遠當時供奉朝庭的貢品;八仙鐵拐李也顯化為鎮遠道士李道堅在青龍洞道觀修行四十年,青龍洞道觀由他組織開始修建,鎮遠民間有很多關于鐵拐李的傳奇故事,留有拐李茶(園)、拐李井、拐李墳等遺址;著名道士張三豐也在青龍洞煉丹修行多年,留有睡床等神奇遺址、風水詩篇及傳說。</p><p class="ql-block">李道堅(全真教)衍傳到第二十五代。1875年李至亮道長任青龍道觀主持。第二十五代道士秦信和(俗名泰國華),1920年到此為徒,1980年飛升,仙世90歲。1942年鎮遠成立道教會。據民國32年(1943年)3月20日《鎮遠縣寺廟調查表》載,青龍洞道觀有廟產2石糧的田土維持道士日常生活。"文革"時期青龍洞道觀宗教活動中止,三教殿堂的所有神像和佛像均被毀,由于本地百姓特別信奉玉皇大帝,在秦道長的帶領下采用各種措施才把玉帝神像保存下來,道觀玉皇閣內的玉帝神像和的神像慈航(觀音)殿屋脊上的觀音塑像是整個青龍洞景區幸存的神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吧</p><p class="ql-block">當時沒好好看</p><p class="ql-block">應該拍張特寫的</p> <p class="ql-block">從這兒上去就是玉皇頂</p><p class="ql-block">上面不讓拍照</p> <p class="ql-block">真是難以想象當時是怎么建起來的</p> <p class="ql-block">這邊應該也是一個什么宮</p><p class="ql-block">還沒修復好</p> <p class="ql-block">這邊就是出口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萬壽宮</p><p class="ql-block">因江西福主許遜長壽得名,是為江西會館。由江西籍商人修建于清雍正年間,后有多次維修。是一組南北延伸的高封火墻四合院群,由山門牌坊、戲樓、廂樓、楊泗將軍殿及撫州府客堂、許真君殿和南昌府客房與吉安府之文公祠等單體建筑組成。其山門磚雕、九仙塑像,以及戲樓木雕和對聯等皆為工藝上乘,其妙不可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萬壽宮即"江西會館"。為中河山麓一連串從南往北延伸的具有江南風格的封火山墻式四合院建筑群落。是青龍洞古建筑群中規模最大的一組。始建于清雍正年間(約1735年前后)。元明以來,苗疆古城鎮遠由于水陸交通比較便利,經濟文化得到發展,一時外來商賈云集,移民增多,成為水陸重鎮,"西南都會",紛紛修建同鄉會館。萬壽宮這組古建筑就是由贛籍商人籌款修建的。現存建筑有大門牌樓、戲樓、廂樓、楊泗殿、客堂和許真君殿(遺址)、客房及文公祠等。</p> <p class="ql-block">戲樓</p> <p class="ql-block">居然有個貴州民族建筑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苗族吊腳樓民居</p><p class="ql-block">鳳凰好多</p> <p class="ql-block">地坪風雨橋</p><p class="ql-block">鳳凰也有</p> <p class="ql-block">苗族民居</p> <p class="ql-block">龍舟棚</p> <p class="ql-block">這應該是八仙中的四位吧</p><p class="ql-block">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出了青龍洞</p> <p class="ql-block">有火車</p> <p class="ql-block">祝圣橋上的魁星閣</p><p class="ql-block">對聯是"掃凈五溪煙,漢使浮槎撐斗出;辟開重驛路,緬人騎象過橋來。"</p><p class="ql-block">橫批“河山柱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魁星閣位于祝圣橋東起第三孔與第四孔之間的橋面上,始建于清光緒四年(1878年),由時任鎮遠知府汪炳敖倡捐修建。其建筑形制為:</p><p class="ql-block">- 三層穿斗式結構,采用三重檐、八角攢尖頂設計,覆以青筒瓦,整體風格古樸莊重。</p><p class="ql-block">- 橋身主體為青石建造,橋墩為明代遺存,橋身則為清代修繕后的結構,體現了明清兩代建筑工藝的融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魁星閣又名“狀元樓”,得名于其象征意義:</p><p class="ql-block">- 科舉文化象征:古代滇黔學子進京趕考必經此橋,閣內供奉魁星(主宰文運之神),寓意“魁星點斗,金榜題名”。據傳魁星閣建成后,鎮遠便出了第一位狀元。</p><p class="ql-block">- 歷史事件見證:閣內楹聯“掃盡五溪煙,漢使浮槎撐斗出;辟開重驛路,緬人騎象過橋來”記錄了清嘉慶年間緬甸使臣騎象赴京朝貢途經此橋的史實,印證了鎮遠作為南方絲綢之路水陸樞紐的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閣內有三副楹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副由汪炳敖題寫,橫額“河山柱石”彰顯其地理重要性。另一副楹聯“人上翠微梯,蓬島春聆天尺五;客來書畫舫,桃花流水月初三”則描繪了文人雅士登臨此閣的意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祝圣橋上拍拍拍</p> <p class="ql-block">過了祝圣橋</p><p class="ql-block">魁星閣的另一側</p><p class="ql-block">配上紅燈籠還挺美</p> <p class="ql-block">這邊就是石屏山了</p><p class="ql-block">依舊是憑教師證、醫護證可以免費</p><p class="ql-block">只出5塊錢保險費</p> <p class="ql-block">進門就是長長的臺階</p><p class="ql-block">所以但凡年紀大點他們都會主動勸退</p> <p class="ql-block">鎮遠城墻(府城垣)</p><p class="ql-block">鎮遠城墻包括府城垣、衛城垣、四官殿,始建于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位于縣城北石屏山上,西至天后宮山頭,東端</p><p class="ql-block">"白米倒斗"景點山上,人稱:"屏山為城,舞水為池,金湯之固,其無逾于斯乎"。府城垣被譽為"江南的塞外長城"。人稱:苗疆長城。府城垣全長2公里,高5米,面寬2.78米,沿北側砌成垛口,每個垛口0.7米見方,上頂寬2米。城墻中段有方形烽火炮臺一個,烽火煙臺西南50米為城垣最高點,海拔688米處有士兵指堡一間,東西長9米,南北寬8米,占地27平方米。基石全為條細鑿青石壘砌。每邊中部均有長方形臺階入堡內。府城垣全部用方正青石砌筑,凝結材料為糯米石灰砌漿,現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1985年11月3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分別公布府城垣為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3日,鎮遠城墻(府城垣、衛城垣、四官殿,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看見火車沒</p> <p class="ql-block">城墻沒走完</p><p class="ql-block">看著還好遠</p><p class="ql-block">四官殿也沒找著</p><p class="ql-block">走到村子里去了 </p><p class="ql-block">怕迷路 只好原路返回</p> <p class="ql-block">下了石屏山</p><p class="ql-block">沿著興隆街逛</p> <p class="ql-block">河對岸的青龍洞</p> <p class="ql-block">禮門</p> <p class="ql-block">義路</p><p class="ql-block">文廟殘址</p><p class="ql-block">居然都不是遺址而是殘址</p><p class="ql-block">這是破壞成什么樣了</p> <p class="ql-block">鎮遠博物館</p><p class="ql-block">應該也是一座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鎮遠,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位于貴州東部"湘黔咽喉"之地。武陵山脈與苗嶺山脈在此交匯,形成"九山抱一城、一水分府衛"格局,北府城,南衛城,府衛相拱,稱"太極古城"。?陽河蜿蜒穿城而過,并順流通達八百里洞庭,匯入長江。</p><p class="ql-block">鎮遠,因軍事而興商業再薈萃文化。從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設縣起,至宋、元、明、清建州置府,直到民國廢府改道的兩千多年歷史中,一直是黔東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和兵家必爭之地,素有"滇楚鎖鑰""水陸要沖"之稱。歷史上,為保證軍需供給,采取以軍惠商政策,使大批商人涌入鎮遠,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和生產技術,商賈輻揍,文教興盛,名剎古寺、宮殿園林、戲樓會館、碼頭驛道眾多,一度成為軍旗掩映下的繁華都市,享有"西南一大都會"美譽。</p><p class="ql-block">鎮遠,不僅地理區位、氣候風物、山川形貌得天獨厚,而且歷史積淀厚重、文化悠久多元、民族文化傳承多彩。歷代各族人民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璀璨的文化和文明。大量文物古跡有如色彩斑斕的明珠,鑲嵌在城鄉山水之間。記錄革命歷程的紀念館、巍峨聳立的古樓閣、飛閣流丹的古建筑、融山水木于一體的古園林,以及古民居、古巷道、古城墻、古關隘、古橋梁、古摩崖石刻等,無不銘刻著一頁頁歷史的記憶,回蕩著一幕幕歷史的風云。</p><p class="ql-block">鎮遠,因其歷史文化遺存久遠豐富,被稱為傳統文化迷宮。1986年,鎮遠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了解鎮,可以有很多角度。從這里開始,我們將開啟一次穿越兩千多年古城歷史的時空之旅。</p> <p class="ql-block">古境悠遠</p><p class="ql-block">鎮遠古城歷史久遠,是古代中原連接東南亞各國的重要通道和水陸要沖,春秋戰國時代就已設建置,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屬武陵郡無陽縣地,至今已2200多年。</p> <p class="ql-block">源遠流長</p><p class="ql-block">鎮遠,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生活。五千年前,兩支苗族先民從中原徒居至此,與本土民族逐步融為一體。先秦時期,鎮遠屬夜郎故地,楚將莊豪循沅江伐夜郎,夜郎及苗族部落歸附,鎮遠被列為楚國黔中郡的范疇。從此,鎮遠逐漸被納入了歷代王朝的行政管理。曾經一度在"樹其酋長,使之鎮撫"的"羈糜"政策下接受朝廷的統治。</p> <p class="ql-block">歷史變遷</p><p class="ql-block">鎮遠,宋、元以前,雖有州、府、縣,但地屬蕃部,僅以名號相羈糜。至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貴州建"省",鎮遠從湖廣改隸貴州,并成為貴州建"省"之初的八府之一,作為"滇楚鎖鑰"的鎮遠,在貴州發展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軍事重鎮</p><p class="ql-block">自古以來,鎮遠為水陸交通要沖,是連接中原與西南邊陲的軍事重鎮,是歷代政權入主云貴高原的黔東要塞、滇楚鎖鑰,為兵家必爭之地。史書載:"欲通云貴,先守鎮遠"。到了明清朝,軍旅浩蕩已成為黔省一冠,曾經戰旗云集,威鎮遠方。</p> <p class="ql-block">石屏山上府城垣</p><p class="ql-block">鎮遠府城垣,又稱"苗疆長城",有"江南的塞外長城"之美譽。府城垣位于縣城北石屏山上,始建年代待考。今存遺址西至天樞山山頭,東達"白米倒斗"景點山上。全長2公里,高5米,面寬2.78米,上頂寬2米。城墻中段有方形烽火炮臺一個,烽火炮臺西南50米為城垣最高點,海拔688米處有士兵指揮堡一間,東西長9米,南北寬8米,占地27平方米。基石全為條細鑿白云石壘砌。每邊中部均有長方形臺階進入堡內。府城垣全部用方正白云石砌筑,凝結材料為糯米石灰砌漿。人稱:"屏山為城,澳水為池,金湯之固,其無逾于斯乎。"</p><p class="ql-block">府城垣,明萬歷知府張守讓有詩:"誰將屏障依云開,鑿壁當空抱郡回。自是皇圖天外壯,長城擁出日邊來"。</p> <p class="ql-block">五老山下筑衛城</p><p class="ql-block">鎮遠衛城垣,位于縣城澳陽河南岸。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西起老西門,東至龍頭溪往金堡路口,圍成一圈筑城。墻周長3090米,墻高4.3米,面寬2.6米。城墻外沿,修筑有1872個垛口,筑有城樓和城門五座:即東門、西門、南門、拱星門(上北門)、迎恩門(下北門)。為加固城墻,防止洪水對墻體的沖擊,從拱星門以上100米處,緊貼城墻北部修有比城墻矮的副城墻一段。1999年,對1.5公里城墻進行維修,修復上下兩座城門樓。城中現存有護城堤碑,高1.7米,寬0.93米。</p> <p class="ql-block">軍事屯堡</p><p class="ql-block">南宋時期,為防御蒙古鐵騎由四川播州黃平東下,直搗潭州(長沙),十萬思州軍屯兵于安夷縣西郊,十萬屯遺址尚存。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年),鎮遠州城駐扎有蒙古兵,軍民總管府總管田景賢向朝廷奏,"勿擾民",忽必烈許之。明朝時期,軍旅浩蕩,形成駐軍常規。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置鎮遠衛指揮使,駐軍5600人,設133屯,其中22屯在湖南麻陽縣境內。清朝時期,設鎮遠總鎮,轄清江協、松桃協、銅仁協、臺拱營、丹江營、思南營、凱里營、黃平營、天柱營、石阡營、水師營。</p><p class="ql-block">歷史上的鎮遠,曾經雉堞高磊,關隘密布,金戈鐵馬,旌旗飄蕩,府衛犄角,文治武功。初為鎮守遠方,后達威鎮遠方。</p> <p class="ql-block">重要軍事遺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將軍屯古軍事遺址</p><p class="ql-block">遺址位于今鎮遠縣都坪鎮天印村,在金頂山北段山脊,距公路3.5公里,高于路面400米。現存不規則石塊砌筑石門三道,石墻長60米,石門高2.1米,寬1.5米,厚1.8米,石墻高1-4米不等,厚1.8米。史料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派軍進駐貴州,在鎮遠設置衛所,各駐防軍事據點分別稱關、堡、塘、哨、寨、卡等,屯軍駐地稱"屯"。因金頂山地勢險要,視野開闊。此建筑應為當時屯軍觀察哨所,后為當地村民觀察、躲避土匪騷擾、搶掠的防御工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頂庵古軍事遺址</p><p class="ql-block">遺址位于都坪鎮天印村,在金頂山南段山頂,北距將軍屯500米,地勢高于將軍屯約100余米。從北至南有石塊砌筑兩道山門,第一道山門已毀,第二道山門高2米、寬1.4米、厚2米。沿東面石壁南向登150余級臺階,升高40余米至山頂金頂庵處,臺階由石塊砌筑,臺階寬1.7-2.5米不等,每級高0.2-0.3米。從遺存的石門、石臺階、石墻看,其建筑年代、功能與將軍屯相同,為古代防御工事。后因其山勢雄奇,植被良好,群眾在山頂修建寺廟,供神拜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懸幡嶺古城堡遺址</p><p class="ql-block">遺址位于鎮遠江古鄉水嶺村,古城堡分上、中、下三營。東、南、北三個城門分別有三道城墻,西門設有5道城墻,制高點都建有炮臺。炮臺長2米,寬1.5米,高1米。城內石墻縱橫交錯,石墻高3米﹣5米,長20米﹣100余米不等,塊石平砌,布局規整。整個古城堡寬約1公里,長約5公里,占地面積近5平方公里。城堡內發現石碑刻數塊。</p> <p class="ql-block">古驛道上馬蹄響</p><p class="ql-block">祝圣橋,歷史上曾為湘黔滇古驛道上必經之橋。</p><p class="ql-block">鎮遠至施洞口古驛道古樓坪段。驛道盤旋于群山之中,始建于1658年,位于城西南15公里處,是出入清水江、臺江、劍河的通道,是鎮遠西南最重要的關隘。</p><p class="ql-block">湘黔驛道文德關段。始建于元代忽必烈時期,位于城西3公里處。文德關,歷史上叫油榨關。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修筑湘黔公路覆蓋大段,現余關前1公里。驛道蜿蜒起伏從山腳至山隘,系步行必經之路。隘口有二山對峙,是古代戰場上稱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勢。這條驛道,是古時從湖南通往貴州中部和云南的必經之路。</p><p class="ql-block">湘黔驛道鎮雄關段。始建于元代忽必烈時期,位于縣城西14公里,寬1.5米至2米,長2公里。用不規整石塊鑲砌成階梯路面。山谷中有相見河,河上有一橋,名叫"相見橋"。清乾隆《鎮遠府志》載:"鎮雄關,距城西二十里,崇山峻嶺,石磴嶙峋,備極險阻,為晉省之要道。"明《嘉靖志》載:"相見坡,在府治西,初屬沅州,后屬鎮遠衛。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屬府,又名相見坡。"</p><p class="ql-block">至三穗古驛道盤山段。始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p><p class="ql-block">川黔鹽道思南坡段。乾隆《鎮遠府志·關梁》載:"思南坡關在城西十五里地名小田溪。"驛道是四川溯烏江而上運食鹽到思南或石阡,然后經陸路運至鎮遠,再從鎮遠分運到黔東南各縣的重要道路。該段鹽道為南北向,形似"7"字,保存基本完好,全長3公里,不規則石塊鋪筑。如今,此驛道已幾乎損毀殆盡。</p><p class="ql-block">北津關驛道。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建。明弘治《貴州圖經·鎮遠府·關梁》載:"北津關在府城北……"驛道是在石屏山懸崖絕壁之上鑿成"之"字形山道,在坡度大小不同的地方,鑿或青石砌成疏密不等的石階。驛道系登石屏山,上四官殿,到登府城垣的必由之路。</p> <p class="ql-block">祝圣橋真是一點兒沒變</p> <p class="ql-block">重要軍事之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鎮遠軍隊戰蒙古大軍</p><p class="ql-block">1256年,蒙古大汗蒙哥率軍攻打四川時,思州守御使兼思州駐扎御前忠勝軍都統制田應庚移師安夷縣西郊駐防,并多次派遣思州軍前往四川,思州軍將領兼思州御駐扎前忠勝軍副都統制田應己與播州軍合力抗擊蒙軍,戰功卓著。1257年,為了防止蒙古大軍從四川抵達播州黃平,然后東下直搗潭州(長沙),田應庚、田應己兄弟受命修筑思州三隘,1258年三隘修成,理宗皇帝將安夷縣賜名"鎮遠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顧成率軍平息田氏之亂</p><p class="ql-block">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因思南宣慰使田宗鼎和思州宣慰使田琛,兩叔侄宿怨由來已久,相互仇殺不斷,朝廷借口解決二田爭端,派遣鎮遠侯顧成率領五萬大軍平息思南、思州戰亂。隨后將思州宣慰司所轄22長官司,思南宣慰司所轄17長官司,析置思州、黎平、新化、石阡、思南、鎮遠、銅仁、烏羅8府,建立承宣貴州布政使司,至此,貴州建立行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代削藩</p><p class="ql-block">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反,殺云南巡撫朱國治,遣其黨逼貴陽。云貴總督甘文焜聞變,度貴陽不可守,令家人自縊,獨攜第四子國城赴鎮遠,思召湖北兵扼險隘,使賊不北出。十二月丙申朔,癸卯至鎮遠,守將江義已受偽命,拒弗納。文焜渡河至吉祥寺,義遣兵圍之。悟有面像"一路功名到吉祥"之言,知大限已至,望北闕而拜,拔佩刀先將國城刃之,而后自縊,年四十有二。從者筆帖式和善雅圖殉之。后亂平,貴州巡撫楊雍建以文焜治績及死事狀上聞,予優恤。遣其長子宣化同知國均迎喪還京師,使內大臣佟國維迎奠盧溝橋,贈兵部尚書,謚忠果,建祠貴陽,上賜"勁節"二字顏其額。鎮遠軍民為建忠果祠于吉祥寺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吳三桂練兵凌元洞</p><p class="ql-block">吳三桂在鎮遠期間,于城東2.5公里處凌元洞設營,操練兵馬半月余,民間遂將此洞改稱"吳王洞"。洞內,洞壁西部及洞頂殘存許多摩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咸同風云</p><p class="ql-block">從咸豐初年開始到同治末年為止,在鎮遠發生了長達18年的一幕幕戰爭兵燹情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紅軍三進三出鎮遠</p><p class="ql-block">1934年9月,任弼時、肖克、王震領導下的中央紅軍長征先遣隊紅六軍團,轉戰進入鎮遠;1934年12月,中央紅軍右路縱隊攻克鎮遠,并進行戰略阻擊;完成策應中央紅軍主力長征任務后,1935年11月,紅二、六軍團從湘西進入貴州,并經鎮遠羊坪、都坪、大地一線繼續西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鎮遠解放,進軍大西南</p><p class="ql-block">1949年11月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五兵團向大西南進軍,十六軍前衛部隊先期由三穗到達鎮遠。繼后,十七軍五十師與之會合,兵不血刃進占黔東地級城市鎮遠,當天鎮遠解放……</p> <p class="ql-block">商埠繁華</p><p class="ql-block">《明史》載:"貴州為內地,當自鎮遠始矣。"明清時期,鎮遠駐軍的大量軍需,使無數商人涌入鎮遠,舟車輻轉,會館云集,文教興盛,享有"西南一大都會"之譽,成為湘西和整個貴州的商品集散地,"萬里梯航分道去",描繪了一幅云貴高原上的"清明上河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陽河上航運忙</p><p class="ql-block">?陽河蜿蜒穿城而過,順流而下沅江,通達八百里洞庭,匯入滔滔長江,成為中原進入大西南的重要航運通道,各路商人齊聚陽河畔,帶來了中原文化和生產技術。清代,清水江航運隸屬鎮遠總鎮管轄。</p> <p class="ql-block">石屏山下碼頭多</p><p class="ql-block">?陽河兩岸,最多時曾有20余個碼頭,分官用、軍用、商用和民用。目前還在使用的有大河關碼頭、禹門碼頭、城隍廟碼頭、沖子口碼頭、米碼頭、衛城大碼頭、吉祥寺碼頭等,大多為"裝卸貨場"。卸的是柴米油鹽、洋紗洋布等生活必需品,裝的是桐油、艾粉、茶葉、生漆、豬鬃、牛皮、藥材、木材等,這些貨物經水路運出,有的遠銷國際市場。特別是老百姓用油桐籽自制用于漆船和點燈的桐油,后來成為西方國家需要的戰略物資。</p> <p class="ql-block">八大會館聚古城</p><p class="ql-block">由于商業的興盛,使涌入鎮遠的各籍商人源源不斷,逐漸增多,同籍商人設立會館,作為同鄉聚會交流以及祭祀的場所。史料載,當時有八大會館及十二戲樓。會館是鎮遠歷史上經濟繁榮、八方商賈云集的標志。主要有江西會館、福建會館、兩湖會館、江南會館、兩廣會館、四川會館、秦晉會館、貴州會館等。其繁華景象,有民諺:"鎮遠城,人擠人,挑陶罐的被擠破,擔桐油的進不了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西會館(萬壽宮),鎮遠"八大會館"之一,位于中河山下,為撫州、南昌和吉安三府商人合資修建。會館為一組江南風格兼具地方建筑元素封閉式的高封火墻四合院組群,內有戲樓及祭祀文天祥、許真君、楊泗將軍的祠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后宮,福建會館商人祭祀媽祖和同鄉交流聚會而建的場所,建于清代,占地面積2371.77平方米,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坐北朝南,背依石屏山,面向?陽河,門臨大街。由石階、山門、正殿、耳房、前廊、膳堂,前院兩廂、側院客堂、廂房、戲臺等建筑組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各地商鋪齊開張</p><p class="ql-block">清代鼎盛時期,?陽河兩岸"千家商鋪連棟宇,萬家煙火接叢林"。僅1850年到1882年的30多年間,遷入鎮遠的商戶就有2000多戶。各地商人帶來了全國各地文化和先進生產技術,繁榮了鎮遠。主要商號有仁茂和、德茂祥、劉聚金、慶元豐、裕昌祥、集大成、楊茂興、利升恒、發元康、劉義發、朱文彬、朱桂峰、大德昌、永發祥、益豐源、劉春茂、李明順、黃金聚等。</p> <p class="ql-block">中國首個鋼鐵重工業-﹣青溪鐵廠</p><p class="ql-block">青溪鐵廠,始建于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位于青溪鎮上河壩。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貴州巡撫潘霸奏請朝廷開辦鐵廠,得旨允許后即以"官商合辦"方式開始籌辦。從英國購進機器設備和附屬設施,請來法國的技術人員,在青溪上河壩建成了中國近代第一個鋼鐵重工業﹣﹣青溪鐵廠,比張之洞開辦的漢陽鐵廠早四年。1890年6月1日,澆鑄出代表至高無上"皇權"的"天字一號"鐵錠,正式投產。</p><p class="ql-block">青溪鐵廠不僅是貴州近代工礦業發展的先驅,也是中國重工業的先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緬人騎象過橋來</p><p class="ql-block">在鎮遠祝圣橋上的魁星閣前,有一幅對聯:"掃凈五溪煙,漢使浮槎撐斗出;辟開重驛路,緬人騎象過橋來。"這幅對聯描繪的景象,是當年鎮遠水陸驛道通達云南、緬甸、東南亞國際大通道的寫真。《元史》和《明實錄》中,多次記載緬甸使者入京朝貢。</p>

鎮遠

城垣

青龍

驛道

天尊

紫陽

城墻

道觀

道教

建筑

主站蜘蛛池模板: 皋兰县| 敦煌市| 静安区| 凤山市| 永嘉县| 福泉市| 漳浦县| 同心县| 麦盖提县| 商城县| 饶平县| 玉林市| 芮城县| 漠河县| 屏南县| 吉木萨尔县| 临洮县| 伊春市| 安西县| 银川市| 甘泉县| 开远市| 页游| 元江| 韶山市| 防城港市| 罗源县| 乌拉特前旗| 镇雄县| 宿迁市| 敖汉旗| 北京市| 洛阳市| 泸定县| 淄博市| 晋城| 临夏县| 太白县| 安陆市| 瑞丽市| 姚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