黿頭渚刻石 <p class="ql-block">黿頭渚刻石:“黿頭渚”刻石二米多高,正面刻“黿頭渚”3字,為光緒年間由無錫舉人秦敦世所書。秦敦世是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舉人,梁溪七子之一,秦觀的三十一世孫。</p> 黿? ?頭? ?春? ?濤 <p class="ql-block">黿渚春濤:黿頭渚刻石另一面所刻的“黿渚春濤”4字,原由清代最后一個狀元劉春霖于1906年書寫。現在我們看到的是1974年從清代后陀為“花神廟”所書的檢聯中,集取四字加以恢復的。</p> <p class="ql-block">黿頭春濤,是黿頭渚一大特色景觀。渚旁怪石臨岸,樹木林立;景色四季不同,春、夏綠色盎然,秋、冬紅黃交織;湖水或緩或急,從湖中不斷地推向渚旁。1995年,國家郵政局發行的《太湖·黿渚春濤》郵票畫面,就是采用的這段景色,可見其風景之秀美。</p> <p class="ql-block">黿渚春濤其范圍,橫向自太湖佳絕處牌坊至廣福寺,縱向自山巔光明亭至古人"直瞰湖中"。此處山水環抱,風景層次豐富。"以天然風景為主,人工點綴為輔"。繼承發揚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手法,在相地、立意、借景、建筑風格及空間處理上,因地制宜,并有所創新。以人工美來提煉天然美,與蒼茫中出典雅;使用生動的建筑語匯勾勒出無錫太湖北半圈最佳一角,秀美而又豐富的輪廓線。</p> 摩? ?崖? ?石? ?刻 <p class="ql-block">摩崖石刻:橫云石壁是黿頭渚著名的風景點,這里奇峰怪石半環著一個天然的大水灣。在絕壁懸崖上刻有“橫云”和“包孕吳越”6個字,這是清末無錫縣令廖綸書寫的。廖綸在光緒辛卯年(公元1891年)正月初八,同友人乘船至此,覺得這里氣勢雄偉,就欣然揮筆,題書“包孕吳越”和“橫云”,鐫于石壁上,使湖山增色。</p> <p class="ql-block">“包孕吳越”形容太湖氣魄宏大,春秋時吳越兩國在此孕育生息,撫育了吳越兒女。“橫云”意思是說從湖中遠處眺望黿頭渚,水天一色,湖岸好似橫在半空的彩云,輕輕飄移。</p> <p class="ql-block">“橫云”摩崖石刻所在的峭崖在黿頭渚靠湖面的充山之麓,飛云閣旁。明代才子祝枝山、文征明等人都曾來此一游。祝枝山發揮詩人的無盡思緒,賦詩《太湖》一首,并于詩中猜想這峭壁與“峨嵋岳岱潛相通”,認為峭壁和黿頭上各有一處山洞是“巖穴會因仙跡幻”。明代狀元、無錫人孫繼皋也曾在詩中描述此地:“天浮一黿出,山挾萬龍趨。浪急懸厓動,風顛系艇孤。”</p> <p class="ql-block">“明高忠憲公濯足處”摩崖石刻:“明高忠憲公濯足處(“忠憲”是明崇禎帝贈給高攀龍的謚號)”石刻在“橫云”摩崖石刻的前方不遠處。黿頭渚渚南側,另有一處石刻,記述的是:東林黨領袖高攀龍隱居在近處蠡湖的水居,經常在這里眺望太湖,還常常脫去鞋襪,赤足走入湖灘淺水,并寫下這樣的詩句:“馬鞍山上振衣,黿頭渚下濯足。一任閑來閑往,笑看世人局促。”后人在峭壁上刻下了“明高忠憲公濯足處”,并在石刻下方將他的詩作也刻于石壁上。可惜的是,“明高忠憲公濯足處”石刻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被鑿去。現存的刻字是1980年王季鶴重新書寫的。</p> 涵? ? ?虛? ? ?亭 <p class="ql-block">涵虛亭:建于1918年,位于黿頭渚渚脊正中、黿渚刻石之東,六角攢尖,取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之意,與周圍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和詩中描繪的壯闊景象十分相配。亭中還懸有清代陳夔龍書的匾額。</p> 震? ?澤? ?神? ?黿 <p class="ql-block">震澤神黿:“震澤神黿”青銅雕塑。“震澤”是太湖的古稱。“黿”在古代被尊稱為神物。在神話傳說中,黿是龍和鱉所生的長子,呈龍頭龜身鳳爪鷹尾,這只神黿雕塑。它是用青銅制作的,長1.7米,高1.3米,寬1.1米,重達700公斤,這是“中華青銅文化復興公司”在1985年5月無錫首屆“太湖之春藝術節”時贈送給黿頭渚公園的。</p> <p class="ql-block">這只神黿的身上集中了好幾種吉祥動物,頭是龍頭,權利的象征;尾巴是魚尾,表示年年有余;爪子是鳳凰的爪子,象征空中的霸王;背是烏龜背,是長壽的象征。很多游客喜歡將硬幣拋在烏龜背上,以祈求長壽。</p> 吳? ? ?越? ? ?亭 澄? ? ? 瀾? ? ?堂 <p class="ql-block">澄瀾堂:建于1931年,面闊5間,是“黿渚春濤”的主建筑。“澄”是指水平靜清澈,“瀾”則是波浪起伏之意。取名“澄瀾堂”是說在這里可以飽賞太湖多變的天然景色。</p> <p class="ql-block">黿頭渚本身變化萬千,陣雨過后又有霧氣,而且這里居高臨下,遠眺近覽,春夏秋冬,早中晚,雨陰晴,景色各異,“浪濤與松濤齊名,碧水共長天一色”。</p> 黿? ?渚? ?燈? ?塔 <p class="ql-block">黿渚燈塔:作導航之用。1920年,無錫紳士華題蓉壁居南鄉,一次舟行夜歸,迷失了方向,誤入了湖心,險遭覆舟葬身魚腹之禍,于是在此立竿懸燈導航。1924年,錫湖輪船公司首航太湖,地方人士集資建一座燈塔以示祝賀。</p> <p class="ql-block">1982年,進行了徹底翻新,底部和中心進行加固,四周覆以金山石,高度從原來的12.6米加高為13.1米,飾以粉紅色、紫醬色,顯得更為雅致,是黿頭渚的標志性建筑。</p> “無錫充滿溫情和水”刻石 <p class="ql-block">“無錫充滿溫情和水”刻石:素有"江南魚米鄉"之稱的歷史名城無錫,山環水抱,鐘靈毓秀,人杰地靈,一方富饒而充盈的水土養育和造就了這方百姓,浩淼的太湖,水上樞紐的古運河以及充滿人文的"天下第二泉",把無錫這片熱土和人民裝扮得充滿溫情和水,著名書法家陸修伯先生更是將這句無錫的旅游口號書寫的甜美飄逸。</p> <p class="ql-block">《無錫旅情》是由日本著名和平人士、詩人、作曲家中山大三郎和山田廣作先生譜寫,著名歌唱家尾形大作演唱,這首歌風靡亞洲,許多國際友人正是通過這首歌了解了無錫,慕名來此游覽。著名書法家王季鶴先生抄錄的這首歌也鐫刻于“無錫充滿溫情和水”這塊石的后背。</p> 飛? ? ?云? ? ?閣 <p class="ql-block">飛云閣:始建于1931年,后于1966年落架重建。金黃琉璃頂,重檐四方攢尖,高兩層。底層原名“長生未央館”,內有著名書法家楊天驥寫的匾額。飛云閣上依青山、下臨碧波,頂層推窗見水,平眺一湖星月。居室隱藏于飛云閣下,瀕湖而居,清靜幽深,奇妙佳絕。</p> <p class="ql-block">對面的“三山仙島”若隱若現,湖水拍打巖石,不愧為觀賞太湖風景最佳之地。</p> 憩? ? ? ? ? ? ? ?亭 <p class="ql-block">憩亭:位于頭渚風景區,是觀望太湖風景的小路上的一個亭子,里面刻有湖山歌碑。</p> <p class="ql-block">《湖山歌碑》原在寶界山"湖山草堂",系明朝嘉靖年間著名的隱士王問隱居于寶界山"湖山草堂"時所書,碑刻通告186厘米,寬86厘米,碑文歌頌了太湖山水風光,1980年移至黿頭渚"憩亭",并鑲刻于壁間。</p> 戊? ? ?辰? ? ?亭 <p class="ql-block">戊辰亭:石徑前方現出一座十字脊樓閣,因建于1928年,而該年是農歷戊辰年,故得名“戊辰亭”。該閣為當時江蘇等地社會名流捐資所建,功能類似今天的會所,如今辟為茶室。戊辰亭初建時為兩層,1972年改建為三層,更為兀立,是觀覽湖光山色的絕佳之處。</p> “共羨輕歐”敞亭 <p class="ql-block">“共羨輕歐”敞亭:與戊辰亭相隔不遠,有一座長方形敞亭,是來往游人歇腳小憩的好地方。亭內臨湖一面開有三個方窗,透窗望去,即是三幅真山真水實景畫。中間窗口上方懸“共羨輕鷗”匾額,兩側的一副對聯“誰能胸貯三萬頃;我欲身游七十峰”選自文征明《太湖》詩。</p> <p class="ql-block">“共羨輕鷗”出自明朝詩人華云《黿頭渚》詩中“勝游況值云霄客,共羨輕鷗去不還。”</p> 太? ?湖? ?別? ?墅 <p class="ql-block">太湖別墅:位于黿頭渚風景區內,地處太湖西北岸的黿頭渚上,這里三面環水,形似浮黿翹首,因而得名。太湖別墅始建于1927年,由原民革中央主席王昆侖的父親王心如建造,是民國時期無錫最貴的別墅區之一,也是黿頭渚風景區內的重要組成部分。</p> 花有約春不誤 長? ?春? ?花? ?漪 <p class="ql-block">長春花漪:長春橋是一座拱石橋,高聳湖面,堤岸遍植櫻花,擋住了外湖的景色,分隔了水面和空間,從平面上開,增加了變化,是浩大的湖面產生了大小、虛實、動靜的對比;從立面上看,豐富了景色層次,它與涵萬軒、絳雪軒和東面山坡自成一個空間,構成長春花漪的景色。</p> 長? ? ?春? ? ?橋 <p class="ql-block">長春橋:是園主在1936年仿照北京頤和園昆明湖上的玉帶橋所建的。橋名長春,取其長葆青春之意。</p> <p class="ql-block">長春橋橫跨在湖面之上,連接著黿頭渚和太湖的另一側。橋身優美,線條流暢,宛如一條巨龍蜿蜒而過。每當夕陽西下,陽光灑在橋面上,金色的光芒與碧綠的湖水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美不勝收的畫卷。站在橋上,可以遠眺太湖的遼闊,感受湖水的波光粼粼,讓人心曠神怡。</p> 花? ? ?神? ? ?廟 <p class="ql-block">花神廟:廟里供奉著花神娘娘和十二花使。建于1931年,廟三楹,原祀有白玉石花神“女夷” 像一尊,髙髻云裳,肩鋤攜籃,姿態端麗。女夷即花神,為古代神話中人物,故郭沫若《詠黿頭渚》有句:“女夷風正遒。”</p> <p class="ql-block">十二花使</p> 在? ? ?山? ? ?亭 <p class="ql-block">在山亭:位于充山西麓小函谷旁,四角飛檐方亭,掩映在綠樹叢中。1919年初建時名“落霞亭”,1923年更名為“在山亭”,并一直沿用至今。亭懸“云影波光”匾,點出此亭之妙。</p> <p class="ql-block">亭旁石壁間,有一泉,泉崖上刻有杜甫的“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詩句,系王能父于1981年所寫篆書。石壁下坡,又有一泉,名“湛碧”,刻石尚存。</p> 澗? ?阿? ?小? ?筑 <p class="ql-block">澗阿小筑:由民國時期無錫實業家楊翰西建設,是其開發的橫云山莊園林的一部分。根據史料記載,楊翰西于1918年購地后開始建設黿頭渚景區,1920年擔任無錫商團公會會長期間將早期建筑“橫云小筑”改名為澗阿小筑,作為迎賓會客之所?。</p> 七桅罛船(霞客號) <p class="ql-block">七桅<span style="font-size:18px;">罛</span>船(霞客號):是吳地船文化的一個縮影,距今已有200年歷史。景區因此仿制了三艘停在黿頭渚碼頭,可以讓游客從船上領略太湖美麗風光。大船古稱“罛船”,“罛”,大網也,即大網船,為我國淡水捕撈中最大的漁船。因船上豎桅桿七根,掛篷帆七扇,漁民俗稱“七扇太湖七扇子”。</p> <p class="ql-block">大船方頭平底,艙淺船身寬,平穩耐風浪。船長26米,寬5 米,船頭高近3米,載重60噸以上,航行時可抗風力7~9級。</p> 后? ? ? ? ? ? ? 記 <p class="ql-block">攝于2025.4.30</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蛟河市|
江山市|
江永县|
南宁市|
朝阳区|
黑山县|
潮州市|
腾冲县|
彰武县|
固阳县|
日喀则市|
孝义市|
北宁市|
于都县|
安丘市|
驻马店市|
仁寿县|
衡南县|
齐河县|
栖霞市|
湖口县|
九台市|
通化市|
甘德县|
建平县|
定兴县|
阿图什市|
井陉县|
麦盖提县|
壤塘县|
淄博市|
阜宁县|
台北县|
双柏县|
湖南省|
淅川县|
兴城市|
三台县|
樟树市|
马边|
阳江市|